兰亭集序教案_第1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2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3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4页
兰亭集序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的1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2、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 、了解书序体裁的某些特点。2、掌握实词“修 ”、 “期 ”、 “致 ”、 “临 ”、 “次 ”等及虚词“之 ”、 “所 ”的含义及用法。3、熟读成诵。教学难点:把握各段的内容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设想:1 、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

2、)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2、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教学时数:1 课时。布置预习:?因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 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一类是情语,一类是叙事语。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新课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之羲的“修禊 ”

3、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 ”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 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设计(二 )同学们如果老师问你们 生羲之是什么人,你们一定会马上回答:书法家”书圣”如果老 师再问你们,知道兰亭集序吗 ,你们的也一定会

4、说是 天下第一行书”对了。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同学们可以翻到本册书的插图,欣赏兰亭序帖卷。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打出第一张幻灯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你看了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也许你们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了解序的题材特点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

5、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三、赏析课文1 、 第一段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惠风和畅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盛况:

6、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 ; 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 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

7、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 ”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要求 :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明确:作者写出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服务,作铺垫。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天下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 “晤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

8、外”。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不仅如此,而且及其所之既倦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就说明,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这是共同的。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于是作者自然发出“岂不痛哉 ”的感慨。尝试背诵第二段。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 首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

9、己的感慨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 “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并发出“悲乎 ”的慨叹。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 “悲 ”, 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 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 “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 ”, 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

10、,我 “悲 ”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 “悲 ”后人,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 ”不同于上一段的“痛 ”,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 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 ”,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四、词语解难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 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学生

11、逐一明确。教师归纳总结。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修例句 出处 释义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建、修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治理、整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修订、修改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长?期例句 出处 释义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期限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椎传约定时限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吕氏春秋限度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察今期望、企求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j满、周,一周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至、及?致例句 出处 释义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送、送达一篇之中

12、,三致意焉屈原贾生列传表示、表达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到达家贫,无以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获得、得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招致、引来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致使、使得专心致志成语 极、尽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情趣、情致?临例句 出处 释义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岳阳楼记面对、迎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面对、引申阅读居高临下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将要?次例句 出处 释义1 . 贤能不待次而举荀子?王制等次2 .陈胜吴广皆次而行陈涉世家按次序3 .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4 .师退,次

13、于召陵左传?僖公临时驻扎5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陈涉世家行军途中的驻地6 .列座其次兰亭集序旁边布置作业1 . 背诵全文。2 .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 清流激湍”“ 游目骋怀”“ 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 字。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的 “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 天朗气清”。诗中 “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 清流激湍”。诗中 “无涯观 ”“ 万殊 ”“ 群籁 ”对应序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