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提纲附实例_第1页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提纲附实例_第2页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提纲附实例_第3页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提纲附实例_第4页
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提纲附实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土保持监测报告编写提纲一、编写提纲前言任务来源情况(包括合同签订),组织领导,监测计划确定,监测任务的组织实施(监测布点、现场监测),监督管理(监测资料的检查核定),监测结果分析,监测阶段报告,上级检查。1 项目区及项目概况2 监测时段和监测点布设2.1 划分监测时段2.2 扰动地貌类型划分和监测点布设3 监测内容与方法3.1 监测内容3.1.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3.1.2 扰动面积监测3.1.3 弃土弃渣监测3.1.4 临时防护措施监测3.1.5 植被恢复监测3.1.6 工程措施监测3.1.7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3.2 监测方法3.2.1 定位监测(沉沙池、简易观测场等)3.2.

2、2 临时监测3.2.3 调查监测3.2.4 巡查4 不同侵蚀单元土壤侵蚀模数的分析确定4.1 原地貌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模数4.2 不同扰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4.3 不同防治措施土壤侵蚀模数5 水土流失监测动态结果与分析5.1 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5.2 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5.3 扰动地面动态监测结果5.4 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6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与分析6.1 弃渣处理及防治效果6.2 工程措施防治效果6.3 植物措施防治效果6.4 运行初期水土流失7 结论7.1 防治达标情况7.2 水土流失及防治综合评价7.3 监测工作中的经验与问题二、实例东深供水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广东省

3、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 、项目概况广东省东江- 深圳供水工程是引东江水,向香港、深圳提供饮用水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始建于1964 年 2 月。经国家计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东深供水第4 期改造工程(简称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全长 51.7km (包括深圳沙湾隧洞工程),至 2010 年设计年供水能力23.73 亿 m3 , 其中香港用水量11.00 亿 m3 ,深圳市用水量8.73 亿 m3 ,沿线用水量3.2 亿 m3 ,机动用水量 0.8 亿 m3 ,设计流量为100m3/s 。概算总投资49 亿元,总工期三年,即2000 年 8月到 2003 年 8 月。工程建

4、设内容包括:新建莲湖、旗岭和金湖三座供水泵站;新建走马岗、观音山、笔架山、石山、窑坑、凤岗和沙湾七条隧洞,共长15km ;新建莲湖、旗岭、漳洋和金湖四座渡槽,共长 5.8km ;新修六条混凝土箱涵共长16km ;新修五条混凝土倒虹吸管,共长2.6km ;新建 3.3km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扩建9.3km 人工渠道及其它次要建筑物和附属建筑物,加上已建成的太园泵站、雁田隧洞、深圳水库,形成4 站、 4 槽、 8 洞、 1 库及人工渠和混凝土箱涵组成的封闭式供水系统。2 、项目区概况东深供水改造工程位于东经113 31 114 30 ,北纬22 30 23 10 。北连东江桥头河段,西濒珠

5、江口岸,南接深圳、香港,东面为淡水河流域。项目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767-1925mm。其中 4-9 月占 83.3-84.4% 。多年平均降雨日数139.9 天,雨强80mm/24h 的日数平均每年 3.9 次, 100mm/24h 的日数平均每年为2.5 次, 150mm/24h 的大暴雨平均每年 0.5 次。工程区在地貌上大体可分为两个单元,旗岭坡、 谢岗以北至东江为准平原区,其间零星分布相对高度在50m 以下的残丘,旗岭坡、 谢岗以南为丘陵和低山地区,相对高度在50-500m之间。本项目区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授权发布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的重点

6、监督区。项目区水土流失背景值为中轻度流失区。(二)监测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数量、强度、 成因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对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对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达标情况进行评价,为竣工验收提供依据;积累建设项目建设期水土保持方面的数据资料和监测管理经验,给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从而采取有力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1 、监测原则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277-2002) 、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 ”及其批复文以及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和水土流失特征,确定如下监测原则:( 1 )全面调查监

7、测与重点观测相结合全面调查是对整个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而言,主要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及防治措施的动态变化,也就是全面了解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状况。重点观测即对特定地段较长期的连续监测,主要针对侵蚀强度监测、特殊地段及突发事件监测。( 2 )以地表扰动类型确定水土流失量开发建设项目地表扰动类型决定了水土流失速度。因此, 可以通过监测地表扰动类型(各扰动类型的面积和侵蚀强度)确定水土流失量。( 3 )地表扰动类型监测以弃土弃渣和平台监测为重点本工程的弃土弃渣量(包括临时堆渣)达 396.6 X 104m3。平台的侵蚀模数相对较小,但面积很大,基本上每个标段都

8、有,因此选为监测重点。22 监测内容与方法2 、监测内容( 1 )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建设项目的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区分为永久征占地和临时占地, 永久征占地面积在项目建设前已经确定,施工阶段及项目运行阶段保持不变,临时占地面积及直接影响区的面积则随着工程进展有一定变化,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临时占地和直接影响区的面积,确定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面积。( 2 )弃土弃渣动态监测主要监测弃渣量、岩土类型、弃土弃渣堆放情况(面积、堆渣高度、坡长、坡度等)、防护措施及拦渣率。( 3 )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监测。水土

9、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临时防护措施)实施数量、质量;防护工程稳定性、完好程度、运行情况;措施的拦渣保土效果。不同阶段林草种植面积、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扰动地表林草自然恢复情况;植被措施拦渣保土效果。( 4 )施工期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针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分别采用标桩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 简易径流小区法以及人工模拟降雨方法进行多点位、多频次监测,经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扰动类型的侵蚀强度及水土流失量。3 、监测方法监测方法包括调查监测、地面定位观测。( 1 )调查监测调查监测是指定期采取全线路调查的方式,通过现场实地勘测,采用GPS 定位仪结合1:5000 地形图、照

10、相机、标杆、尺子等工具,按标段测定不同工程和标段的地表扰动类型和不同类型的面积。填表记录每个扰动类型区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堆渣和开挖面坡长、坡度、岩土类型)及水土保持措施(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等)实施情况。面积监测面积监测采用手持式GPS 定位仪进行。首先对调查区按扰动类型进行分区,如堆渣、开挖面等, 同时记录调查点名称、工程名称、扰动类型和监测数据编号等。然后沿各分区边界走一圈,在GPS 手簿上就可记录所测区域的形状(边界坐标),然后将监测结果转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软件显示监测区域的图形和面积(如果是实时差分技术的GPS 接收仪,当场即可显示面积)。对弃土弃渣量测量,把堆积物近似看成多

11、面体,通过测一些特征点的坐标,再模拟原地面形态,即可求出堆积物的植被监测选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标准地,标准地白面积为投影面积,要求乔木林 20m X20m、灌木 林5m x 5m、草地2m x 2m。分别取标准地进行观测并计算林地郁闭度、草地盖度和类型区林草的植被覆盖度。计算公式为:D = fd/feC = f/F式中: D 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C一林(或草)植被覆盖度, ;fd 样方面积, m2 ;fe 样方内树冠(草冠)垂直投影面积,m2 。f林地(或草地)面积, hm2 ;一类型区总面积,hm2 。需要注意:纳入计算的林地或草地面积,其林地的郁闭度或草地的盖度都应大于20% 。关

12、于标准地的灌丛、草本覆盖度调查,采用目测方法按国际通用分级标准进行。( 2 )地面观测对不同地表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的监测,采用地面观测方法。如桩钉法、侵蚀沟样方测量法、简易径流小区法,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等,并以桩钉法和侵蚀沟法为主。同时采用自记雨量计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桩钉法将直径0.6cm、长20 30cm、类似钉子形状的钢钎相距1m x 1m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 3 排(共 9 根)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坡面,钉帽与坡面齐平,并在钉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入册。坡面面积较大时,为提高精度,钢钎密度可加大。每次暴雨后和汛期终了以及时段末,观测钉帽出露地面高度,计算土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计算公

13、式采用:A=ZS/1000COS 0 ,式中A土壤侵蚀量,Z侵蚀深度(mm ), S侵蚀面积(m2 ), 0 坡度值。侵蚀沟样方法在已经发生侵蚀的地方,通过选定样方,测定样方内侵蚀沟的数量和大小来确定侵蚀量。样方大小取510m 宽的坡面,侵蚀沟按大(沟宽100cm )、中(沟宽30 -100cm )、小(沟宽 30cm )分三类统计,每条沟测定沟长和上、中上、中、 中下、下各部位的沟顶宽、底宽、沟深,推算流失量。侵蚀沟样方法通过调查实际出现的水土流失情况推算侵蚀强度。重点是确定侵蚀历时和外部干扰。 必须及时了解工程进展和施工状况,通过照相、录像等方式记录、确认水土流失的实际发生过程。简易径流小

14、区法用木板、 铁皮、 混凝土或其它隔湿材料围成矩形小区,在较低的一端安装收集槽和测量设备,以确定每次降雨的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径流小区设置依据监测点实际地形,通过简单布置形成简易径流场,测定径流、泥沙。简易径流场分固定式和临时式两人工模拟降雨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器,选择适当的降雨强度进行高土堆流失试验。研究堆渣的产流产沙规律。人工模拟降雨器选用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生产的便携式降雨器,降雨器喷头高度3 6m ,采用双喷头和单喷头两种方式,雨强范围为25 89.82mm/h ,降雨时间10 60min 。降雨观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用自记雨量计,常规雨量观测每日进行。4 、监测时段划分项

15、目所在区域80% 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4-9 月,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且多暴雨,因此以 4-9 月为重点监测时段。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项目区降雨规律,监测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时段:2001 年 8 月至 2002 年 2 月为第一时段,制定监测方案并细化、全线调查及各种面积监测、部分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及监测设施布设,完成阶段报告1 。2002 年 3 月至 2002 年 7 月为第二时段,重点进行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同时进行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2。2002年8 月至2003年1 月为第三时段:完善侵蚀强度监测、各种面积监测及防治措施调查,完成阶段报告3 。2003年2 月

16、至2003年8 月为第四时段:重点进行植物措施监测、各种面积核实监测、弃土弃渣整治监测等。完成总报告。5 、监测点布设监测点布设主要指定位监测点。桩钉监测点31 个, 分别布设在莲湖泵站、旗岭泵站、官仓倒虹吸、石山涵洞、隔水倒虹吸、金湖泵站及渡槽、地下涵、雁田箱涵。侵蚀沟样方监测点21 个,分别为莲湖泵站、石山涵洞及箱涵、金湖泵站及渡槽、雁田箱涵简易径流小区监测点6 个,分别为莲湖泵站、旗岭泵站、石山涵洞、金湖渡槽、雁田箱涵。人工模拟降雨监测点3 个,均在雁田箱涵。(三)不同侵蚀单元侵蚀模数分析1 、侵蚀单元划分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可以将施工期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原地貌(未施工地段)、扰动地表

17、(各施工地段)和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水泥构筑物及防治措施等无危害扰动)三大类侵蚀单元。在施工初期,原地貌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工程进展,扰动地表的面积逐渐增大,原地貌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最终原地貌完全被扰动地表和防治措施地表取代,随后防治措施逐渐实施,实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比例大增。施工期某时段(一般以年计)的土壤流失量即等于该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各基本侵蚀单元的面积与对应侵蚀强度乘积的总和。因此侵蚀单元划分及侵蚀强度的监测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地貌侵蚀单元划分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所在区域属东江中下游地区,自然侵蚀主要集中在观澜河流域中上游的丘陵地带,面积约16km2 ,为中度面状侵蚀,少量沟状侵蚀。监测

18、的重点是施工期因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对于原地貌的流失评价采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书(报批稿)中的分类方法和侵蚀模数,即将原地貌水土流失状况分为两种类型,大体上A 标段为平原区,B 、 C 标段为丘陵区。地表扰动类型划分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建设内容包括:供水泵站、隧洞、渡槽、箱涵、倒虹吸、地下埋管、人工渠改造及其它建筑物等。为了客观地反映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对建设项目的地表扰动进行适当的分类。施工过程中对地表的扰动主要表现为弃土弃渣、开挖面、建筑物、施工平台等。堆渣、开挖面、平台等具有不同的水土流失特点。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工程特点,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照同

19、一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基本一致、不同扰动类型的流失特点和流失强度明显不同的原则,共分为8 类地表扰动类型,结果见下表。地表扰动分类表地表扰动流失危害有危害扰动无危害扰动扰动特征堆 渣 开挖面平 台侵蚀对象形态土质低堆渣石质低堆渣土质高堆渣石质高堆渣土质开挖面石质开挖面施工场地、生活用地等建筑物、填入洼地的堆渣、受保护的开挖面等特征描述花岗岩风化物高度W 4m沙砾岩页岩类高度W 4m花岗岩风化物高度4m沙砾岩页岩类高度4m花岗岩风化物 页岩类 地势平坦、零星渣堆、建筑材料无流失、流失物进入封闭的区域(征地范围)代 号低土堆低石堆高土堆高石堆土质面石质面 平台无危害编号 123456781

20、 4 类为堆渣类型,5、 6 类为开挖类型,第7 类是平台,最后一类称为无危害扰动.防治措施分类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浆砌石护坡、沉砂池、箱涵及渣料场覆土、草皮护坡、草坪、各种防护林以及临时沙包挡土墙。监测中发现,除以上措施外,施工中采取的防护措施还包括混凝土喷描护坡、砖砌挡土墙(利用原有旧的砖墙),但未发现有渣场覆土、防护林。监测结果表明:浆砌石护坡、混凝土喷锚护坡均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利用原有旧砖砌挡土墙的渣场,挡渣墙的拦渣效果也很好;箱涵覆土后配合草坪、场地平整后配合草坪,边界修建浆砌石排水沟,其防护效果也很好;截水沟一般与护坡工程连在一起;排水沟主要修

21、建在输水线路的两边边界,其作用与护坡工程或植物措施合在一起,不易区分。因此监测过程中将各种防治措施分为两类完全措施和有排水沟的植物措施等; 完善措施是指采取措施后仍然完善措施:完全措施指采取措施后基本上没有土壤流失的措施,包括浆砌石护坡、混凝土喷锚护坡、挡渣墙等工程措施以及平地上配存在轻微土壤流失,但已达到允许范围的措施,如坡面植物措施(草皮护坡等)、恢复自然植被等。2 各侵蚀单元侵蚀模数(1) 原地貌侵蚀模数原地貌侵蚀模数采用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数据,平原区水土流失轻微,一般处于允许侵蚀范围之内,平均侵蚀模数为502.7t/km2.a ,丘陵区平均侵蚀模数为7096t/km2.a。(2) 各地表

22、扰动类型侵蚀模数为了更好地反映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侵蚀强度分别以雨季月流失量( t/hm2.m ) 、平均次降雨流失量(t/hm2.e )和侵蚀模数(t/hm2.a )三种方式表示。在被测定的几种地表扰动类型中,土质高堆渣侵蚀强度最大,平台侵蚀强度最小。相对来说,除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以外的几种扰动类型的流失速度在同一个数量级,高堆渣的流失速度明显比其它类型大一个数量级。基本扰动类型侵蚀强度扰动类型侵蚀强度(t/hm2 )雨季月流失量( t/hm2.m )次降雨流失量(t/hm2.m )侵蚀模数( t/hm2.a )土质高堆渣97.9928.58748.25石质高堆渣63.4018.49

23、484.17土质低堆渣5.141.5039.23石质低堆渣3.88土质开挖面17.21石质开挖面7.03平台3.111.1329.655.02131.452.0553.690.9123.72从次降雨流失量和月流失量来看,土质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月(雨季)流失量分别为97.99t/hm2 和 17.21t/hm2 ,流失速度是很高的。雨季一场降雨平均可以冲刷掉28.58t/hm2 (土质高堆渣)和5.02t/hm2 (土质开挖面)的泥沙。施工过程中,对土质高堆渣和土质开挖面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造成土壤流失。(四)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与分析1 、 防治责任范围动态监测结果( 1 )水土保持方

24、案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根据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为486.27hm2, 见表 4-1 。 其中项目建设区361.73hm2, 包括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项目永久占地面积203.94hm2, 因管线沿线施工营造布置占地、轧筛场、渣场以及导流、支洞、公路施工等项目临时占地157.79hm2。本工程直接影响区主要包括输水沿线施工的两侧、泵站周围、渣场、石料场周围及下游、临时道路两旁。该项目直接影响区面积124.54hm2 ,其中输水管线开挖平均宽度30m 为项目建设区,中间地形较为陡峭(坡度大于20 )的及临水开挖的管线的平

25、均影响范围为50m ,管线开挖的直接影响区面积8.72hm2 。隧洞开挖直接影响区面积为2.6hm2 。泵站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hm2 。渣场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山沟、废弃河道、待开发用地上,弃渣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直接影响区面积为45hm2 。石料场直接影响区面积为 4.33hm2 。供水改造工程场内的临时道路长为59.89km ,直接影响区为道路两旁平均宽度 10m 的范围,面积为59.89hm2 。表 4-1 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防治责任范围单位: hm2时间项目泵站管线渣场石料场其它小计合计可研究段项目建设区永久占地134.4456.1613.34203.94361.73临时占地

26、22.5956.274.9978.93157.79直接影响区4+8.72+2.6454.3359.89124.54124.54初步设计项目建设区永久占地29.87104.6118.8114.451.58169.31416.2临时占地24.25100.4412.71109.49246.89直接影响区4.3416.5438.8711.2190.57161.53161.53到初步设计阶段,由于项目建设内容的调整,如取消漳洋和凤岗泵站,隧洞及箱涵等输水管线走向的改变等,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防治责任范围调整为577.73hm2, 详见表 5-1 。 其中永久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03.94hm2 减少为 16

27、1.31hm2 ,而临时占地面积则由原来的157.79hm2 增大为 246.89hm2 ,项目建设区增大为461.2hm2 ,直接影响区相应增加为 161.53hm2。( 2 )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与水土保持方案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 永久征占地面积由可行性研究中的203.94hm2 ,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61.31hm2 ,进一步减少为126.63hm2 ,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37.91% 和 21.50% 。第二,取消了初步设计中的石料开采场,工程所需的石料,部分利用隧洞开挖过程中的弃渣,不足部分全部外购。石料场和渣场是大部分建设项目施工期的两大水

28、土流失源,利用弃渣做石料,既减少了弃渣数量及其占地面积,同时不再有石料场水土流失问题。第三,弃土弃渣用地明显减少,由可行性研究中的112.43hm2 ,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19.25hm2 ,减少为64.60hm2 ,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42.54% 和 45.83% ;而且均改为临时用地,不再包含在永久占地中, 弃渣经加工利用(包括工程本身用做石料以及当地利用)和整治处理后归还当地政府,因此弃土、弃渣占地均为临时占地。第四,临时施工道路占地大为减少,由于项目建设区东莞市交通发达,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修建的临时道路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利用现有道路完成任务。第五,直接影响区面积减

29、少50% 以上,由可行性研究中的124.54hm2 ,以及初步设计中的161.53hm2 ,减少为39.36hm2 ,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68.40% 和 75.63% 。由于施工过程中的以上变化,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比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范围明显减小,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为352.63hm2 ,比可行性研究减少27.5% ,比初步设计减少39% 。项目建设区面积为313.27hm2 ,分别比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减少15.47% 和 32.86% 。详见表5-2 。4-2 施工期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表单位:hm2标段项目建设区直接影响区建设区合计永久征地临时占地渣场临时道路A

30、- I8.653.961.42合计施工场地及营地2.240.379.02A- II22.5410.575.150.67.250.8923.43A- m 121.158.9A- m227.89.526.9812.254.625.7511.33.4531.25B- I32.5810.688.3713.531.1733.75B- II 135.2712.747.792.316.11.9237.19B- II25.93B- m120.957.055.712.90.426.321.25.812.3823.33B- m29.83.6B- m315.119.2C- I34.6518.459.554.951.

31、211.004.683.4618.572.14.556.841.45C- n21.4210.245.361.14.724.4225.84C- m 115.443.254.637.561.4716.91C- m216.434.545.356.541.1717.6C- w25.5810.934.290.79.665.6431.22合计313.27126.6364.608.00114.0439.36.632 、弃土弃渣动态监测结果352( 1 )设计弃土弃渣根据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有关设计资料,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在可行性研究中认定的土石方开挖量774.89 X 104m3,土石方回填

32、量437.76 X 104m3,工程弃渣量为419.73 X 104m3 ,拟分11个渣场堆放,渣场设计占地面积为112.43hm2 。初步设计中核定的土石方开挖量减少为658.51 X 104m3 , 土石方回填量417.63 X104m3 ,工程弃渣减少为 241.88 X 104m3 ,拟采用13个渣场堆放,新增 2个渣场,可行性研究阶段的11 个渣场, 在初设中,位置和编号略有变化,初设中渣场编号为1#-14# ,缺 2# ,设计占地面积为119.25hm22 2) 弃渣场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表明,施工期弃土弃渣实际使用了19 个渣场。19 个渣场中,11 个为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

33、的渣场,2 个为初步设计中增加的渣场,这13 个渣场均为设计渣场,施工期新增6 个渣场。设计渣场中,有 2 个渣场在施工期位置和原用地类型有较大改变,它们是 1# 渣场由原计划东江边山坡地改为岭头村鱼塘,14# 渣场由原定山沟改为雁田村鱼塘。6 个新增渣场位置分别为莲湖泵站(N1# ) 、旗岭泵站(N2# ) 、走马岗支洞口(N3# ) 、官仓倒虹吸(N4# ) 、石山涵洞(N5# )和地下涵(N5# ) 。各渣场的占地面积与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相比, 施工期渣场数量增加,但占地面积则减少,实际占地面积比可行性研究减少42.54% ,比初步设计减少45.83% 。3 3) 弃土弃渣量动态监测结

34、果施工期弃土弃渣监测结果见表4-3。由表可知,第一年全线弃土弃渣量为256 X 104m3 ,第二年为 396.6 X 104m3 ,第三年为 225.9 X 104m3 。施工期最大弃渣量(第二年)低于水土保持方案中弃渣量,但高于初步设计中的弃渣量。施工期弃渣量与方案(可行性研究)弃渣量的不同,主要由于设计变更。施工期第二年大部分临时弃渣还没有回填,因此实测最大弃渣量大于按挖填平衡计算的设计弃渣量,第三年大部分临时堆渣已回填或被加工利用,因此监测值低于设计值。表 4-3 施工期弃土弃渣监测结果标段2001A I数量2.7104m3 )200220034.34.3渣场编号1备注面积hm21.4

35、2由原定山坡地改为鱼塘、土渣A nA-m 1A-m 274.614.819.874.6N114.847.524.91.533.6224.9永久征地范围内附近废弃地、土渣、第二年开始使用废弃旧河道、土渣、石渣永久征地范围内46.98土渣、第二年开始使用 土渣、石渣废弃旧河道、土渣、石渣B I37.620320.16.134N21.16施工场地附近山沟中、石渣7.21陈屋贝村鱼塘、第二年开始使用b n 12.42.4走马岗洞口、石料、第二年利用完9.129N33.22走马岗支洞口、石料、第二年利用完13.710.35N42.29官仓河滩地及农田、土渣、石渣11.418.652.28河滩地、石料b

36、n 2B-m 112.412.461.51河滩地、石料、第二年利用完10.413.39.5N51.9丘陵地、土渣、第三年植树4.54.572.3低洼地、土渣、石渣B-m 25.23.2永久征地范围内B-m 316.810.5永久征地范围内C I27.840.140.189.55山塘、土渣、石渣1.51.5永久征地范围内4.64.6永久征地范围内C n27.212.4103.4农田、有1.8m 砖砌挡渣墙11.811.891.31山沟、石渣22N60.65农田、土渣c-m 15.35.35.3110.88低洼地、土渣1133.318.8113.75山塘、石渣、石料(包括 C-m 2)c-m 22

37、5.425.4123.23丘陵、石渣、有 1.8m 砖砌挡渣墙12.712.7122.12土渣,第二年恢复植被,第三年回填利用c-w3.63.6130.52废弃地、土渣、第二年利用完15.115.115.1143.77鱼塘、土渣6.66.66.6永久征地范围内全线256396.6225.964.63 、地表扰动面积动态监测结果地表扰动面积监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扰动类型判断和面积监测,其中扰动类型判断是关键, 扰动类型的划分和判定是由其侵蚀强度确定的,监测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流失状态进行归类和面积监测。在施工期第一年,防治责任范围内有55.76hm2 ( 15.81% )的区域属于原地貌类型,堆

38、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6.99hm2 、 2.55hm2 、 55.63hm2 ,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 4.82% 、 0.72% 、 15.78% ,占防治责任范围62.87% 的区域为无危害扰动。堆渣和平台所占比例虽然不大,因其侵蚀强度较大,是该阶段防治责任范围内的主要流失源。施工第二年,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原地貌逐渐减少。该阶段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的堆渣、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8.35 hm2 、 2.58 hm2 、 61.49 hm2 , 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5.2% 、0.73% 、 17.44% ,与第一年相比,所占比例均增大。施工第三年,随着各项防治措施的不断实施,无危害扰

39、动面积进一步增大为285.68hm2,81.01% ; 堆渣、 开挖面和平台的面积分别为17.38 hm2 、 1.78 hm247.79 hm2 ,分别占防治责任范围的4.93% 、 0.51% 、 13.55%4 、土壤流失量动态监测结果流失量=汇侵蚀单元面积X侵蚀强度。表 4-4 施工期各标段土壤流失量监测结果表标 段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站)、A-m 1 (莲湖一石水口明槽) 箱涵)、C-W (沙岭上埔箱涵)流失量 (t) 比例 (%) 流失量 (t) 比例 (%) 流失量 (t) 比例 (%)A- I20.60.5920.60.608.80.32A- n216.26.19253.27.

40、32104.63.80A-m 1436.112.50192.05.5576.82.79A-m 2121.73.4997.52.8283.03.02B- I607.617.41268.67.7759.72.17b- n 1189.95.44189.95.49261.59.50b n 231.20.8926.80.78B-m 1362.310.38592.017.12463.116.83B-m 281.42.33153.54.4466.72.42B-m 3321.39.21224.06.4898.53.58c- I243.66.98648.018.74648.023.55c- n185.15.30

41、274.07.93261.79.51c-m 1274.67.87187.85.43187.86.82c-m 283.22.3842.61.23165.56.01c-w315.39.03286.98.30266.59.68合计349010034571002752100由表可知:第一年的土壤流失量为A年的土壤流失量为3490t 。土壤流失量较大的标段分别为土壤流失量较大的标段分别为B-I (旗岭泵、B-m 1 (石山涵洞)、B-m 3 (契爷石水一塘厦明槽、c-m 1 (窑坑隧洞)、C- I (金湖渡槽)、an (莲湖泵站)等八个标段,其流失量合计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79.57% 。其中仅BI标段的

42、流失量就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17.41% ,是该阶段流失最严重的标段,因为该标段旗岭泵站弃渣没有按规定堆放,没有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施工第二年的土壤流失量为3457t,与第一年接近。土壤流失量较大的标段分别为CI、B m1、 c w、cn (凤凰岗一窑坑地下涵)、BI、an、 B-m 3、A-m 1 等八个标段,其流失量合计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79.21% 。与第一年相比,主要流失标段仍然为八个,但流失最严重的标段变为c-I标段和B-m1标段,其流失量分别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18.74% 和 17.12% ,合计达35.86% 。施工第三年的土壤流失量为2752t ,明显低于前两年。大部分标段的流

43、失量均减少,土壤流失量较大的前四个标段与第二年一致,即cI、Bm1、c w、cn,但它们的流失量占该阶段总流失量的比例增大到59.56% 。5 、各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不同阶段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见表4-5 。表 4-5 施工期不同地表扰动类型土壤流失量低土堆低石堆高土堆高石堆土质面石质面 平 台 原地貌措施第一年流失量(t)603.49.8239.4464.827.6125.61319.5699.8比例(%)17.290.286.8613.320.793.6037.8120.05第二年流失量(t)652.0853.0285.789.4102.01458.516.8比例(%)18.8624

44、.678.262.592.9542.190.48第三年流失量(t)503.795.5740.8159.814.589.71133.614.7比例(%)18.303.4726.925.810.533.2641.190.536 、水土流失防治动态监测结果( 1 ) 水土保持方案中设计的防治措施设计工程措施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截水沟、排水沟、沉砂池、覆土工程和护坡工程等,见表 4-6 。表 4-6 方案设计工程措施统计表序号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工作内容数量数量1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石 m3258.5排水沟人力挖方m3倒虹吸排水沟 M7.5 浆砌石排水沟人力挖方m3输水箱涵段总覆土量m3

45、排水沟 M7.5 浆砌石m3排水沟人力挖方m3隧洞口开挖面排水沟人力挖方排水沟 M7.5 浆砌石m3沉沙池人力挖方m32 石料场防治区截水沟人力挖方削极石方明挖m3 1600截水沟 M7.5 浆砌石m3临时沉沙池开挖土方m3外拉表土覆盖m3 6000C20 种植槽m3 960沉砂池、覆土工程和护坡工程等,单位可研初设渡 槽排 水 沟 M7.5 浆 砌643.5m32237553948035388391194039780m3 1690563619501123465001300m331201443218082520411310000600012483弃渣场重点治理区排水沟人力挖方m31652092

46、1.5排水沟M7.5 浆砌石m3462014296外拉表土覆盖m322500240744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截水沟人力挖方m31500截水沟M7.5 浆砌石m312002920沉沙池开挖土方m320003162外拉表土覆盖m360006387M7.5 浆砌石网格护坡m31500070155临时性道路防治区M7.5 浆砌石挡土墙m3875010062.5外拉表土覆盖m314000截水沟人力挖方m36084设计植物措施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是各种绿化工程,见表4-7 。表 4-7 方案设计植物措施统计表序号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工作内容单位可研初步设计数量数量1工程输水沿线开挖面防治区渡槽绿化

47、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m26995倒虹吸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m223530输水箱涵段植草皮面积m2548470587565隧洞口开挖面绿化面积(边坡及道路周围)m244850423852石料场防治区恢复植被面积m21334001334003弃渣场重点治理区渣场绿化面积m211249002241404泵站及其附属建筑保护区植草皮面积m280000135375临时性道路防治区临时道路绿化面积m21800001674006合计2111620渣场防治措施方案设计的渣场防治措施见表4-8 。表 4-8 方案设计渣场防治措施统计表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单位数量备注排水沟人力挖方m316520排水沟M7.5

48、 浆砌石m34620外拉表土覆盖m322500( 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动态监测结果包括对工程开挖面、堆渣及施工场地的防护措施,可分为护坡工程、排水工程、拦渣工程、绿化工程及临时防护措施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工程措施表 4-9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表标段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备注A I东江口莲湖人工渠道排水工程(主体)影响区整治工程绿化工程施工第二年完成大部分,第三年基本完成第二年人工渠两侧便道外修建浆砌石矩形排水沟 第三年自然植被恢复A- n莲湖供水泵站护坡等覆土工程(主体)02 年 7 月完成回填覆土,开始建排水沟、绿化工程 渣场整治工程 影响区整治工程02年 7 月开始站场内绿化4 渣场平

49、整为建筑用地、N1 渣场自然植被恢复完成A-m 1莲湖 -石水口明槽排水工程(主体) 永久道路护坡工程 影响区整治工程A-m 2绿化工程03 年开始绿化、6 月完成03 年开始两侧砼抹面矩形排水沟建设,已配套草皮护坡6 月完成03 年 7 月自然植被恢复箱涵工程绿化工程排水工程(主体)渣场整治工程影响区整治工程b -i旗岭供水泵站02 年 7 月完成02 年底两侧砼抹面矩形排水沟已配套绿化工程部分完成平整为建筑用地自然植被基本恢复覆土工程(主体)完成渣场整治工程 边坡防护工程 影响区整治工程临时渣场未整治边坡砼喷锚01 年初完成、浆砌石护坡03 年 7 月完成未整治旗岭渡槽绿化工程影响区整治工程部分完成自然植被恢复b- n 1走马岗隧洞截水沟进口护坡工程(主体)开口初期完成削坡开级、砼喷锚护坡、支洞渣场整治工程出口护坡工程(主体)未整治出口为公路,02 年 8 月完成洞口建设官仓倒虹吸箱涵绿化工程03观音山隧洞笔架山隧洞渣场整治工程影响区整治工程箱涵绿化工程进口护坡工程(主体)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