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_第1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_第2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_第3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_第4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新形势下土地利用管理的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出发,妥善处理好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科学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明确土地利用目标与各项用地指标,划分土地用地用途管制区并制定管制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划分土地用途分区和功能分区,落实严格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要求,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域和规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土地利用及管理方式转变,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土地保障能力。第二条 规划指导思想以邓小

2、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为契机,落实海南建设“生态省”的部署。根据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和结合*土地资源特点,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加强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要求,统筹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转变用地观念,促进土地功能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有序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条 规划原则与任

3、务 1.规划原则(1)贯彻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制定的有关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政策要求,做到依法修编。(2)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以供给制约与引导需求,注重内涵挖潜,促进节约集约用地。(4)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区域土地利用。(5)因地制宜,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6)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保障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7)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2.规划任务(1)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明确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

4、题,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战略和政策导向。(2)确定土地调控目标,根据未来人口增长与*空间发展格局,确定各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落实。(3)进行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方向,以及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和措施。(4)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法律、科技和管理等措施,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第四条 规划修编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2)基本农田保护条例(3)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

5、知(国办发200532号)(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6)市县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国土资厅发200951号)(7)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8)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9)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10)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第五条 规划范围和期限规划范围为*行政管辖范围的所有土地,面积1166.67平方公里(.57公顷)。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第二章 规划的基本背景第六条 县域基本概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位

6、于海南岛南部,土地面积为1166.67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在北纬182322-185048,东经1092400-1095051。与陵水县、三亚市、琼中县、五指山市接壤,属于热带地区。全境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54公里。全县下辖保城镇、三道镇、加茂镇、什玲镇、新政镇、响水镇、毛感乡、南林乡、六弓乡六个乡镇,以及国营新星农场、国营三道农场、国营金江农场、保亭试验站四个农垦场站。2005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人。第七条 自然条件基本特征*属丘陵山区。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总面积的38.7%,海拔100500米的丘陵占37.5%,海拔1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占15%;河谷阶地占8.8

7、%。毛感仙龙地区有一部分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主要山岭有122座,均为五指山向南的放射状余脉。*境内较大的河流有什玲河、藤桥东河(俗称加茂河)、志妈溪和南改河。*土壤分为山地黄壤、山地赤红壤、砖红壤和水稻土等4个土系,有8个亚类、35个土属、140个土种。第七条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间,*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7283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59271万元,200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是1996年的2.1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2714元提高到2005年5550元,2005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1996年的2.

8、04倍;职工平均工资由1996年的4997元提高到2005年12601元,2005年的职工平均工资是1996年的2.5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838元提高到2005年1763元,2005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1996年的2.10倍;农业总产值由1996年的14928万元提高到2005年的28356万元,2005年的农业总产值是1996年的1.90倍。近几年来*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格局。第八条 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预计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5000万元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旅游业得到发展三次产业比例42:11

9、:47。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比2005年翻两番,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三次产业比例39:13:48,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0%。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一流水平,逐步把保亭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第九条 落实生态省建设要求1997年7月海南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海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纲要实施十年来,*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生态省建设要求,进行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宣传活动,营造了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集中力量解决毁林开垦、毁林挖矿、违规排放废水等突出问题,遏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势头。开展文明生态村和文明生态集镇的创建,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在改善全县环境

10、质量和城乡人居环境面貌的同时,全县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推进全省生态省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第十条 落实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确定海南省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面对这一机遇*将认真按照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以高端旅游选项打造高端景区景点服务业,带动高端房地产;拉动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对接三亚高端发展,使保亭从绿

11、色旅游大县迈向国际一流的雨林温泉旅游强县。第三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面临的问题第十一条 上轮规划实施情况1. 耕地保有量实现情况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至201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为8024.36公顷。至2005年,*实有耕地面积为8225.19公顷。2. 基本农田保护执行情况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至2010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222.4公顷。至2005年基本农田保护实际面积为6222.4公顷。3. 建设用地实施情况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至2010年建设用地规划目标为4978.81公顷。到2005年建设用地实际面积为3704.00公顷。4. 林地实施情况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至2010年确定

12、林地规划目标为57252.71公顷。到2005年,林地实际面积为56744.01公顷。5. 园地实施情况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至2010年园地规划目标为39053.87公顷。到2005年园地实际面积为37960.45公顷。第十二条 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土地总面积为.5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10%;建设用地面积为3704.69公顷,占3.18%;未利用地面积为7849.22公顷,占6.73%。1. 农用地*2005年农用地面积.6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225.1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05%;园地面积37637.19公顷,占32.26%;林地面积5

13、6744.01公顷,占48.64%;牧草地面积619.70公顷,占0.53%;其它农用地面积1886.57公顷,占1.62%。2. 建设用地 *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3704.69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2624.91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5%;交通水利用地面积994.69公顷,占0.85%;其它建设用地面积85.09公顷,占0.07%。3. 未利用地*2005年未利用地面积7849.22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117.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6%;滩涂沼泽面积168.90公顷,占0.15%;自然保留地面积6563.31公顷,占5.63%。*的土地利用特点是:农用地所占比重最大

14、,未利用地次之,建设用地最少;园地和林地占农用地比重相对较大,耕地所占比重较小;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重较大。第十三条 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1. 耕地资源短缺,利用率和生产率不高*2005年耕地面积为8225.19公顷,当年人口规模为人,人均耕地仅为0.77亩,低于全省1.31亩/人的平均水平,人均耕地资源不足。根据*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地条件,粮食作物可以达到两熟、三熟或两年五熟,蔬菜和薯类一年可多作,耕地复种指数可以达到300%以上,但是,根据2005年的*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耕地复种指数仅为171%,耕地的利用率较低;垦殖率为7.05%,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0.1%)。根据*农业统计

15、资料,2005年稻谷单产量为218kg/亩,比全省平均值低了22.68kg/亩。2. 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农村居民点的特点是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乱,没有统一规划。*的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为221.14平方米,低于海南省241平方米的均值(数据来源: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3. 各业争地矛盾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对农用地空间形成挤压;二是农用地各地类之间亦存在争地现象,林地与园地之间的用地矛盾尤为突出。4.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优势资源开发*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有极大的潜力

16、,但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实力较为薄弱,导致基础设施投入相对滞后,特别是交通建设方面通达深度不够的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开发;特别是毛感乡的仙安石林和毛拉洞水库的连片开发。5. 影响生态问题仍然存在*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但是由于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开发力度有过大倾向,人类活动影响过于频繁,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有下降趋势。第四章 土地利用战略及功能定位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第十四条 土地利用总体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化优县、人才强县、特色兴县”的五大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条件、土

17、地利用现状和发展状况,提出*土地利用总体战略为: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加强生态保护;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转变土地利用理念,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1. 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加强生态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诉求,*土地利用活动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促进生态保护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必须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功能保护,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制度和污染排放的监测制度,加大生态敏感区的土地利用实施重点监控与管理,开创生态安全、人与自

18、然和谐的土地利用格局。2.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采取“严保严控、先补后占、优先提高”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战略。严格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必须先补后占,实现全市耕地动态平衡。通过进一步优化调整布局,保护高质量的耕地,加大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切实提高耕地生产能力。3. 节约集约用地。采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控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旅游建设用地,集约城镇建设用地”的建设用地战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要求,合理集中安排城镇工矿用地,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安排旅游建设用地;依据行业用地标准

19、控制用地规模,加大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4. 统筹区域发展。分析*资源特点,划定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区域,遵循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资源开发模式,建立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第十五条 土地利用的空间战略1.中部、东部及南部地区以热带农业综合开发为主,强化农用地利用与保护,即农业综合发展用地区,主要包括包括保城、响水、新政、加茂、六弓和什玲的耕地及园地,面积约为43972.19公顷,是*农业生产集中区。2.节约集约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区面积约为1514.84公顷。保证城镇工矿用地区以保城镇为中心,向什玲镇、响水镇两地辐射。 3.生态旅游复合区以“一园两区”构成,即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三

20、道湾生态旅游复合区、毛感生态旅游复合区,优化“一园两区”用地。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主要分布在保城镇北部和什玲镇西部,面积约为1558.37公顷。该区应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热带雨林观光、寻幽探险、登山健身、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为重点。三道湾生态旅游复合区主要分布在三道镇,面积约为1847.80公顷。该区应加强如“呀喏哒热带雨林风景区”及槟榔谷等“绿色生态”为格调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与建设。毛感生态旅游复合区主要分布在毛感乡,面积约为4488.77公顷。该区应依托毛感石林、民俗、热带雨林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以喀斯特地貌溶洞、石林景观为主,以田园风光、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山水文化生态旅游产品。4.

21、西、北部高山地区以生态保护为主,加强生态保育用地的保护,即生态保护用地区,主要包括什玲、响水、毛感、新政、南林及三道六个乡镇的林地及部分园地,面积约为63284.60公顷。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定位第十六条 土地利用功能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区域发展方向及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生态保育、生态旅游、热带农业”等3个方面,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促进*又好又快发展。1.生态保育*位于海南岛南部,地处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一些河流的发源地或是河流的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拥有丰富的热带生态资源,部分地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加强生态保护,以促进生态保育

22、功能的提升是*土地利用的重要任务之一。生态保护用地区,采取封山育林,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减少人为扰动,提升其生态保育功能。2.生态旅游*位于海南岛南部内陆,近邻三亚,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同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逐步打造成“一园两区”的生态旅游态势。即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三道湾生态旅游复合区、毛感生态旅游复合区,其主题分别为“七仙温泉、热带雨林文化、热带石林风情”。目前,保亭要紧紧抓住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个契机,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省内区域旅游合作,依托三亚旅游圈,打造好“一园两区”的生态旅游。但是*旅游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同时需要加强环境评价,确保建设用地的规模、

23、用途与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做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发展来解决保护存在的生态问题。以此为依托,推进保城、三道等城镇建设,特别是保城镇将围绕服务好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以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为依托,精雕细琢,做精做美县城。3.热带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光、温、水条件优越,土壤较为肥沃,具有发展热带农业的良好基础。*需要利用良好自然资源优势,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前提,大力发展以粮食、冬季瓜菜为重点的耕地资源利用;积极发展红毛丹、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和巩固发展橡胶等长期传统作物为主的园地资源开发;利用好农用地资源。第五章 土地利用目标与指标第一节 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总体

24、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全局,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建设生态省的政策,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确定*土地利用总体目标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第十八条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本规划期内,林地面积不低于59366.51公顷,园地面积不低于39754.01公顷,其中木本园地面积不低于37844.83公顷。林地与木本园地面积合计不低于97211.34公顷;森

25、林覆盖率达到83.32%。牧草地面积为317.35公顷。未利用地面积不高于1316.33公顷。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点是:第一,加大封山育林和护林保园工作;第二,减少对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人为扰动;第三,妥当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在生态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有序开发利用。2. 切实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到2020年耕地总面积不低于8237.59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062.64公顷。耕地比指标多出92.59公顷,基本农田比指标多51.64公顷,所多出部分基本农田为未确定选址项目可能占用基本农田预留。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到2020年不超过73.04公顷。全面落

26、实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加大补充耕地力度,2006-2020年间通过土地开发及后备耕地补充新增耕地不少于262.65公顷;稳步提高中低产田质量 。3.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近年经济发展较快,对建设用地需求逐年增大。在本规划期内,必须统筹安排好城乡建设用地:重点地区给予优先安排,新增城镇工矿用地主要安排在保城镇,为196公顷;压缩和整合农村居民点用地,做好城乡建设用地置换。4. 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充分考虑原有的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合理节约集约布局,控制新增建设总规模为974.30公顷。按照地域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节约利用旅游建设用地,

27、提升旅游建设用地综合效益。本规划期内旅游建设用地面积为643.03公顷。第二节 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控指标,包括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第十九条 约束性指标1. 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005年全县耕地面积为8225.19公顷(亩),至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8181.00公顷(亩)和8145.00公顷(亩)。2005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182.00公顷(92730亩),规划目标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011.00公顷(90165亩)。2.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2005年全县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2624.91公顷(39374亩),至2010年和2020

28、年城乡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2740.00公顷(41100亩)和2889.00公顷(43335亩)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超过105平方米和111平方米。3.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至201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122.00公顷(1830亩)以内;至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262.00公顷(3930亩)以内。4. 补充耕地规模至2010年,通过土地开发及其它途径补充耕地面积不少于122.00公顷(1830亩);至2020年,通过土地开发及其它途径补充耕地面积不少于262.00公顷(3930亩),实现耕地的“占一补一”。第二十条 预期性指标1. 建设用地总规模2005年建设用地

29、总规模为3704.69公顷(55570亩),到2010年及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4386.00公顷(65790亩)和4679.00公顷(70184亩)以内。2.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2005年*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为747.70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884.00公顷(13260亩)和1077.00公顷(16155亩)之内。3. 交通水利用地及其它建设用地规模2005年*交通水利及其它建设规模为994.69公顷,到2010年及2020年分别控制在1646.00公顷(24690亩)和1790.00公顷(26850亩)以内。4.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至2010年,*新增建设占

30、用农用地规模控制在601.00公顷(9015亩)以内;至2020年,控制在891.00公顷(13365亩)以内。5. 园地2005年园地面积为37637.19公顷(亩),2010年和2020年园地面积分别达38167.00公顷(亩)和39757.00公顷(亩)。6. 林地2005年林地面积为56744.01公顷(亩),2010年和2020年林地面积分别达到57729.00公顷(亩)和59366.00公顷(亩)。7. 牧草地2005年牧草地面积为619.70公顷(9300亩),2010年和2020年牧草地面积分别为615.00公顷(9225亩)和575.00公顷(8625亩)。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

31、构和布局优化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十一条 农用地结构调整1. 耕地结构调整2005年耕地面积为8225.19公顷,2010年、2020年分别调整为8181.00公顷和8237.59公顷,比2005年分别减少44.19公顷和增加12.40公顷,占农用地比重由2005年的7.83%下降到2010年的7.39%和2020年的7.44%。2. 园地结构调整2005年园地面积为37637.19公顷,2010年、2020年分别调整为43926.20公顷和39754.01公顷,比2005年分别增加6289.01公顷和2116.82公顷, 占农用地比重由2005年的35.81%调整为2010年的39.6

32、5%和2020年的35.92%。3. 林地结构调整2005年林地面积为56744.01公顷,2010年、2020年分别调整为55230.00公顷和59366.51公顷,比2005年分别减少1514.01公顷和增加2622.50公顷, 占农用地比重由2005年53.98%调整为2010年的49.86%和2020年53.64%。4. 牧草地结构调整2005年牧草地面积为619.70公顷,2010年、2020年分别调整为520.01公顷和317.35公顷,比2005年分别减少99.69公顷和302.35公顷, 占农用地比重由2005年0.59%调整为2010年的0.47%和2020年0.29%。5.

33、 其他农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886.57公顷,2010年、2020年分别调整为2918.42公顷和2995.80公顷,比2005年分别增加1031.85公顷和增加1109.23公顷,占农用地比重由2005年1.79%调整为2010年的2.63%和2020年的2.71%。第二十二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1. 建设用地总规模调整2005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704.69公顷,2010年、2020年调整为4385.94公顷和4678.99公顷,规划期内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分别增加681.25公顷和974.30公顷,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3.18%增加到2010年的3.76

34、%和2020年的4.01%。2.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工矿用地。2005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2624.91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70.85%;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2739.84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62.47%,比2005年增加114.93公顷;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调整为2888.96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61.74%,比2005年增加264.05公顷。3. 城镇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城镇用地面积为506.03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13.66%;2010年城镇用地面积规模调整为783.00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17.85%,比200

35、5年增加276.97公顷;2020年城镇用地规模调整为985.76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21.07%,比2005年增加479.73公顷。4.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877.21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50.67%;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规模调整为1856.00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42.32%,比2005年减少21.21公顷;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调整为1811.97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38.73%,比2005年减少65.25公顷。5. 工矿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工矿用地为241.67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6.52%;2010年及2020年工矿用地规

36、模分别调整为100.84公顷和91.24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分别下降为2.30%和1.95%。比2005年分别减少140.83公顷和150.44公顷。6. 交通水利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交通水利用地为994.69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26.85%;2010年及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分别调整为1174.60公顷和1107.30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分别为26.78%和23.67%,比2005年分别增加179.91公顷和112.61公顷。7. 其他建设用地调整2005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85.09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2.30%;2010年其他建设用地调整为471.50公顷,2020年其他建设用

37、地调整为682.72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分别为10.75%和14.59%。第二十三条 未利用地结构调整2005年未利用地面积7849.22公顷,2010年未利用地调整为150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9%,比2005年减少6344.22公顷;2020年调整为1316.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3%,比2005年减少6532.89公顷。未利用地的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近几年荒草地大量转变为林地及园地而造成的。1. 水域用地调整2005年水域用地1117.01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重为14.23%;2010年调整为1120.12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重为74.43%,比2005年增加

38、3.11公顷;2020年调整为1117.56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重为80.90%,比2005年增加0.55公顷。2. 滩涂沼泽地调整2005年滩涂沼泽地168.90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重为2.15%;2010年调整为168.82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重为11.22%,比2005年减少0.08公顷;2020年调整为128.80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重为9.79%,比2005年减少40.10公顷。3. 自然保留地调整2005年自然保留地6563.31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重为83.62%;2010年自然保留地调整为216.06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重为14.36%,比2005年减少

39、6347.25公顷;2020年调整为69.98公顷,占未利用地面积的比重为5.32%,比2005年减少6493.34公顷。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第二十四条 土地利用布局调整的原则(1) 农用地范围内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安排种植业用地。(2)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3)合理安排农用土地,因地制宜发挥土地资源优势。(4)建设用地范围内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区位和产业政策进行统一协调,合理安排。(5)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6)努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第二十五条 农用地布局调整农用地布局重点以

40、集中连片、优质高效、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为原则。1. 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1)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的原则*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的原则为:“产能不降低、结构更合理、经济可持续”。产能不降低:指从单纯追求耕地数量和产量向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的方向转变,耕地的粮食、蔬菜和瓜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能力总体不降低。结构更合理:指耕地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要求,耕地内部及与其他农用地之间的比例结构更加合理,耕地保护数量在时间的分配和空间布局上更加科学。经济可持续:指耕地保护要能促进*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耕地和基本农田空间布局方案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粮食

41、种植用地,逐步扩大瓜菜生产用地规模。2006-2020年*耕地和基本农田减少较多的乡镇为:保城镇、三道镇和南林乡。重点保护的乡镇为:新政镇、加茂镇、响水镇、三道镇、什玲镇以及六弓乡。保护其耕作层不受破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重视基本农田质量的提高。2. 园地布局(1)稳定高产园地种植面积,提高园地利用效益,优化农用地资源配置,宜胶则胶,宜果则果。园地重点布局乡镇为:保城镇、加茂镇、响水镇及什玲镇。(2)坡度25以上的园地应逐步退园还林,防止水土流失。(3)加强园地管理的机制创新。一要按照“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基本原则,鼓励农场园地按照市场机制运作,提高效益和效率;二是为搞

42、活园地经营、促进园地流转创造条件,明晰产权,加强园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规模经营。3. 林地布局(1)林地重点布局乡镇为:新政镇、什玲镇、响水镇及毛感乡。对高海拔山地区及河流、水库沿岸地区,实行适度的荒坡地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低丘台地区的疏林地和灌木林,加强树种改良,适度发展经济林。(2)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合理调整林业种植结构,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实现林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切实提高林地利用综合效益。第二十六条 建设用地布局调整1.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1)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盘活、利用存量用地,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

43、点缩小并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增加城镇工矿用地,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2)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切实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功能,积极引导农民住宅建设相对集中,逐步构筑城乡一体化用地格局。(3)为适应城乡建设发展的不确定性,划定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边界,将城镇用地限制在扩展边界内,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2. 城镇工矿用地布局(1)规划期内保障城镇用地需求,压缩独立工矿用地规模,重点保障保城镇和三道镇等区域建设用地,2006-2020年重点增加城镇工矿指标乡镇为保城镇、三道镇和南林乡。(2)制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引导政策,转变土地

44、粗放利用方式,提高城镇外延用地的成本,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城镇用地内部挖潜,规划近期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883.84公顷内,规划远期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077.00公顷内。3.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1)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安排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严禁超标准占地建房,规范农村宅基地合理流转,鼓励提高农村宅基地利用效率,规划近期和远期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控制在1856.00公顷和1811.97公顷内。(2)完善村镇建设规划,加强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实施村庄整合撤并。中心村建设要以公共设施较好,具有一定集聚规模的村镇为中心,可引导周边居民点逐步向中心村集聚。提倡适当建造多层或高

45、层住宅,提高建设容积率,增加土地利用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4. 旅游建设用地布局(1)规划期内旅游用地重点发展“一园两区”范围内的旅游建设用地。2006-2020年重点增加旅游建设用地指标乡镇为:保城镇、三道镇和毛感乡。(2)对旅游项目加强管理,严格实行土地利用指标控制,合理控制旅游开发项目用地规模,2006-2020年旅游设施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43.03公顷内。(3)规范旅游用地成片开发,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避免土地圈占和闲置浪费。明确建设时序,分区分片开发,保留必要的耕地、园地和林地,充分发挥农用地的景观和生态功能,促进农业景观和旅游设施景观的协调统一,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服务价值。5.

46、交通水利用地布局(1)优化交通用地布局,促进各类交通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加强和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规划期内交通用地重点保障三亚(海棠湾)至保亭至五指山高速公路(保亭段)、七仙路、南环路、西环路、东环路及宝亭大道等交通项目用地。2006-2020年重点增加交通用地指标乡镇为:保城镇、三道镇和加茂镇。(3)规划期内水利设施用地重点保障*小水电站项目用地,2006-2020年重点增加水利设施用地指标乡镇为:什玲镇、新政镇、毛感乡和三道镇。第七章 土地利用分区与管制要求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二十七条 生态旅游复合用地区1. 区域分布本区主要包括保城镇、三道镇、毛感乡及什玲镇西部的旅游用地。

47、2. 利用方向(1)充分发挥热带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独特地质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2)保障旅游建设用地,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利用本地自然植被,把旅游设施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营造和谐、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3)高度重视该区的生态安全,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内非旅游用地的利用要与本区的旅游主导功能协调,共同构建和谐的用地结构和布局。(4)扩大七仙岭旅游区的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本区域中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温泉、康体及养生为主生态旅游。(5)以热带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依托,打造成以当地生态环境和谐共融的三道生态旅游景区。(6)以毛感独特地质资

48、源和民俗文化为依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学制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内交通条件,促进毛感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第二十八条 城镇工矿用地区1. 区域分布本区主要包括保城镇、什玲镇、三道镇、南林乡等乡镇。2. 利用方向(1)积极开展城镇建设,合理置换城乡用地,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外延扩张用地的成本,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城镇用地内部挖潜。(2)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增强城镇综合产业发展水平,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产业发展和城镇生态用地的合理用地需求。(3)突出重点城镇的地方特色,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集聚效能,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第二十九条 农业综合发展用地区1. 区域分

49、布本区主要包括*中部和东部乡镇,包括保城、响水、新政、加茂、六弓和什玲等乡镇的耕地及园地。2. 利用方向(1)完善灌溉设施,促进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保障农业生态稳产高产,严格控制建设对耕地的占用。(2)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本区有利资源条件,发展橡胶、红毛丹、槟榔等热带作物产业,加强热带农业生产基地建设。(3)充分利用本区的温室环境,在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瓜菜加工业。(4)有计划地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扩大耕地的有效面积,通过土地整理将零星分布的农村居民点向规划的居民新村集中,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第三十条 生态保护用地区1. 区域分布本区

50、主要包括县域内西部及北部乡镇的林地及部分园地,涉及乡镇包括什玲、响水、毛感、新政、南林及三道。2. 利用方向(1)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以及重点水源等生态体系和物种资源。(2)在缓冲区内进行建设性的土地开发,对已开垦的生态敏感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加强生态建设与管理,保护生态多样性。(3)适度发展山区绿色产业、生态林业等特色经济。第二节 土地用途分区与用途管制第三十一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1. 区域分布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及其它农业设施。主要分布:新政镇、加茂镇、响水镇、三道镇、什玲镇以及六弓乡等6个乡镇,分区面积约6062.64公顷。2. 管制措施

51、(1)区内现有非农用地进行土地整治后,经过验收质量达到标准后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2)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不得在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它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3)加强区内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和农田林网的建设,提高配套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多划定的基本农田是为了有不确定选址的项目落在基本农田保护区时,只要基本农田总面积不低于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的指标,占用的基本农田就可以不补划,以简化审批程序。第三十二条 一般耕地区1. 区域分布一般耕地区是指除基本农田

52、保护区以外的农用耕地,各乡镇均有分布,分区面积约2174.96公顷。2. 管制措施(1)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它零星地物应当进行整理,经过验收质量达到标准后调整为耕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2)不得破坏、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3)提倡和鼓励区域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保持和培肥地力,鼓励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和对本区域范围内的非农用地适度开垦为耕地。第三十三条 林业用地区1. 区域分布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主要分布在县域内西部及北部乡镇,主要包括什玲、响水、毛感、新政、南林及三道六个乡镇,分区面积约5

53、9366.51公顷。2. 管制措施(1)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应当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和其它农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2)区内零星耕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为林地。(3)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挖沙、采石、取土等活动。(4)对林业用地区内严重影响林业生产的其它用地,鼓励其按照规划要求,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第三十四条 木本园地区1. 区域分布主要包括果园、橡胶园和茶园,主要分布在保城、响水、新政、加茂、六弓和什玲,分区面积约37844.83公顷。2. 管制措施(1)鼓励本区发展热带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2)鼓励园地用地区内影响种植业生产的耕地或者

54、其它农用地调整为适宜的园地。(3)优化园地利用结构,间套种耐阴植物,提高园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效益。(4)区内土地严格限制建设占用。区内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按照原用途使用,不得随意采伐破坏。第三十五条 草本园地区1. 区域分布指种植菠萝、胡椒等草本经济作物的用地区,也可用于发展木本植物,零散分布在各个乡镇,分区面积约1909.18公顷。2. 管制措施(1)适度发展草本经济作物,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适当发展菠萝、胡椒等经济作物。(2)适应市场需求,从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支持规模经营和名特优新水果产品的生产基地建设。(3)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科技投入和管理,提高单产水平。第三十六条 其它农地区

55、1. 区域分布指除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林业用地区及园地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分区面积约2995.80公顷。2. 管制措施(1)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后备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综合效益。(2)依法管理,禁止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和阻塞行洪通道,实行节水排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第三十七条 城镇建设用地区1. 区域分布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建制镇建设,该区用地主要分布在保城镇,其他乡镇有少量分布,分区面积约985.76顷。2. 管制措施(1)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建制镇建设规划。(2)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和废弃地。(3)区内农用地在

56、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第三十八条 村镇建设整合区1. 区域分布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村庄、集镇建设,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所有农村居民点,分区面积约1811.97公顷。2. 管制措施(1)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村庄和集镇规划。(2)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和废弃地。(3)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第三十九条 独立工矿用地区1. 区域分布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南林乡,分区面积约91.24公顷。2. 管制措施(1)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工矿建设规划。(2)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和废弃地。(3)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4)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第四十条 旅游用地区1. 区域分布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主要分布在保城镇、三道镇和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