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火针疗法及临床实际应用_第1页
贺氏火针疗法及临床实际应用_第2页
贺氏火针疗法及临床实际应用_第3页
贺氏火针疗法及临床实际应用_第4页
贺氏火针疗法及临床实际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贺氏火针疗法及临床实际应用贺普仁教授,河北省涞水县人。14岁从师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30余年。贺老热爱中医,尤喜针灸。几十年孜孜不倦,勤奋研习,探究不止。他勤求古训,广集针灸典籍以承内、难之精髓;他师古而不拟,创针灸“三通”以应现今临床之所需。终于成为中国针灸之大成者著名针灸临床学家、针灸古籍收藏家。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现为学会高级顾问。l定义:火针疗法定义:火针疗法是以火针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是以火针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以治疗疾病的力和温热刺激,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2、。火针古称之燔针、焠刺、白针、烧针一种治疗方法。火针古称之燔针、焠刺、白针、烧针。l作用:作用: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增加人体阳气,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使经络通、气血行经络通、气血行。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 l内经内经首次提到首次提到“燔针燔针”,“焠刺焠刺”,灵枢灵枢官针官针中云:中云:“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由此。由此得出得出“燔针燔针”和和“焠刺焠刺”即为即为“火针火针”和和“火针疗火针疗法法”。- -寒证、痹症、经筋病、骨病。禁忌:热证。寒证、痹症、经筋病、骨病。禁忌:热证。l晋代的晋代的小品

3、方小品方(陈延之著)最早记载了火针的名称最早记载了火针的名称 l 汉代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仲景在汉代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仲景在伤寒论伤寒论中称火针中称火针为为“烧针烧针”和和 “ 温针温针”。 l 唐代孙思邈的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将火针疗法的适用范将火针疗法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治疗外科的疮疡肿,并提出了火针疗法的禁围扩展到治疗外科的疮疡肿,并提出了火针疗法的禁忌穴位。(巨阙、太仓、上下管)忌穴位。(巨阙、太仓、上下管) l 宋代王执中在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中最早将火针疗法用中最早将火针疗法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并列举了许多有效病例(脾胃病、于治疗内脏疾病,并列举了许多有效病例(

4、脾胃病、肺病)。肺病)。l 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明清时期,明代的代表著作有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明清时期,明代的代表著作有针针灸大成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聚英等书,其中等书,其中针灸聚英针灸聚英中中对火针疗法论述最为全面。对火针疗法论述最为全面。 l丰富了火针疗法的病机学说,突破热病不用火针的禁丰富了火针疗法的病机学说,突破热病不用火针的禁忌忌 l扩大火针施术的部位,突破了面部不用火针的禁忌扩大火针施术的部位,突破了面部不用火针的禁忌 l归纳了火针刺法,突破火针不留针的禁忌归纳了火针刺法,突破火针不留针的禁忌l规范了火针疗法的操作规程,制定国家标准火针技术规范了火针疗法的操作规程,制定国家标准火针技术操作

5、规范操作规范 贺老对火针的创新l材质:材质:耐高温、坚硬挺拔耐高温、坚硬挺拔-钨锰合金材料钨锰合金材料l细火针:直径,主要用于面部穴位细火针:直径,主要用于面部穴位 ,体质虚弱的老,体质虚弱的老人。人。l 中粗火针:直径为,除面部和肌肉组织较薄的部位中粗火针:直径为,除面部和肌肉组织较薄的部位外,均可使用。外,均可使用。l粗火针:直径为以上,主要适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粗火针:直径为以上,主要适用于针刺病灶部位,如症瘕、痞块、疮疡等。症瘕、痞块、疮疡等。l多头火针:以三头火针多见。刺激面积较大多头火针:以三头火针多见。刺激面积较大,多用于多用于面部扁平疣、皮肤斑点、粘膜溃疡等。面部扁平疣、皮肤斑

6、点、粘膜溃疡等。l平头火针平头火针l循经取穴循经取穴:辨证归经,按经取穴辨证归经,按经取穴。l痛点取穴痛点取穴:灵枢灵枢经筋篇经筋篇“治在燔针劫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以知为数,以痛为输”。l在病灶处或周围进行针刺在病灶处或周围进行针刺:因病灶的形成多由于局部因病灶的形成多由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火针刺激可使循环改善,组织代谢增气血运行不畅,火针刺激可使循环改善,组织代谢增强,病灶得以消除,疾病得以缓解。强,病灶得以消除,疾病得以缓解。l点刺法点刺法:在在腧穴上腧穴上施以施以单针点刺的方法。用于单针点刺的方法。用于温通经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脉,行气活

7、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适用于内科疾病适用于内科疾病的治疗。的治疗。l散刺法散刺法:是将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是将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通过火针的温热作用通过火针的温热作用以以温阳益气,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温阳益气,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使经络畅通,从而达到缓解麻木,治疗瘙痒,定痉止使经络畅通,从而达到缓解麻木,治疗瘙痒,定痉止痛的功效。散刺法的针距一般为痛的功效。散刺法的针距一般为2cm。l密刺法:即用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刺法。密刺法:即用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刺法。此法是借助火针的热力,改变局部气血的运行,促进此法是借助火针的热力,改变局部

8、气血的运行,促进病灶处的组织代谢,使疾病缓解。主要适用于增生、病灶处的组织代谢,使疾病缓解。主要适用于增生、角化的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等。一般间隔角化的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等。一般间隔1厘米厘米。l围刺法:是用火针围绕病灶周围针刺的一种针刺法。围刺法:是用火针围绕病灶周围针刺的一种针刺法。进针点多落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温通经脉,进针点多落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温通经脉,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组织再生。主要适用于皮科、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组织再生。主要适用于皮科、外科疾患。每针间隔为外科疾患。每针间隔为1为宜。为宜。l消毒:在选择的穴位或部位上,先用消毒:在选择的穴位或部位上,先用2

9、%碘酒消毒,后碘酒消毒,后用用75%的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针刺破溃的病灶的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针刺破溃的病灶时,可直接用酒精或生理盐水消毒。时,可直接用酒精或生理盐水消毒。l烧针:消毒后点燃烧针:消毒后点燃火把火把,将针尖针体伸入外焰,根据,将针尖针体伸入外焰,根据针刺深度,决定针体烧红的长度针刺深度,决定针体烧红的长度。针灸大成针灸大成火针火针中载:中载:“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去病,反损于人”。针红则效力强,痛苦少,祛疾彻。针红则效力强,痛苦少,祛疾彻底,起效迅速。底,起效迅速。l 红:将红:将针体针体、针尖、针尖

10、烧至通红烧至通红。穿透力强、疗效好穿透力强、疗效好。l准准:进针时必须准确,一般在针刺前可在要针刺的部进针时必须准确,一般在针刺前可在要针刺的部位做个位做个“十十”字标志,这样有助于准确进针。字标志,这样有助于准确进针。l快快:指进针要快,动作快可使患者不受痛苦或少受痛指进针要快,动作快可使患者不受痛苦或少受痛苦苦。l精神过于紧张的患者,饥饿,劳累以及大醉之人不宜精神过于紧张的患者,饥饿,劳累以及大醉之人不宜火针火针,等不适症状缓解后再行治疗。等不适症状缓解后再行治疗。l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严重的心脏病患者。l患有出血性疾病者。患有出血性疾病者。l孕妇。孕妇。l人体的有些部位,如大血管、内脏以及

11、主要的器官处,人体的有些部位,如大血管、内脏以及主要的器官处,禁用火针。禁用火针。l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禁用或慎用火针,因为其针孔不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禁用或慎用火针,因为其针孔不宜愈合。宜愈合。l针后当天针孔可能发红,或针孔有小红点高出皮肤,针后当天针孔可能发红,或针孔有小红点高出皮肤,甚或有些患者出现发痒,嘱患者不必担心,不会造成甚或有些患者出现发痒,嘱患者不必担心,不会造成针孔感染,是机体对火针的一种正常反应。不需要任针孔感染,是机体对火针的一种正常反应。不需要任何治疗处理。何治疗处理。l当针孔瘙痒时,务必不要用指甲搔抓,否则红点范围当针孔瘙痒时,务必不要用指甲搔抓,否则红点范围扩大,影响下

12、一次火针治疗。扩大,影响下一次火针治疗。l火针治疗后当天最好不要洗澡,保护针孔,以免污水火针治疗后当天最好不要洗澡,保护针孔,以免污水侵入针孔,感染化脓。侵入针孔,感染化脓。l壮阳补肾、升阳举陷壮阳补肾、升阳举陷;l疏通经气、宣肺定喘疏通经气、宣肺定喘;l助阳化气、消癥散结助阳化气、消癥散结;l攻散痰结、消除瘰疬攻散痰结、消除瘰疬 ;l祛寒除湿,通经止痛祛寒除湿,通经止痛 ;l生肌敛疮、去腐排脓生肌敛疮、去腐排脓 ;l助阳益气、解除麻木助阳益气、解除麻木 ;l l l温通经络,祛风止痒温通经络,祛风止痒 ;l运行气血,解痉止挛运行气血,解痉止挛 l引热外达、清热解毒引热外达、清热解毒;l健脾利

13、湿,温中止泻健脾利湿,温中止泻 ;l补脾益气、通利筋脉补脾益气、通利筋脉;l通经活络、散瘀消肿通经活络、散瘀消肿。咳嗽咳嗽多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多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u病因病机病因病机l外邪袭肺:外邪侵肺,肺卫受邪,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外邪袭肺:外邪侵肺,肺卫受邪,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不降则发为咳嗽。若因燥邪伤肺,耗伤肺阴,肺失清润,不降则发为咳嗽。若因燥邪伤肺,耗伤肺阴,肺失清润,气机不利,可致干咳痰粘不易出。气机不利,可致干咳痰粘不易出。l内邪干肺: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肃降无权而致咳;脾内邪干肺: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肃降无权而致咳;脾虚失

14、运,或过食肥甘,痰浊内生,壅遏肺气,肺气不利虚失运,或过食肥甘,痰浊内生,壅遏肺气,肺气不利而致咳;肝郁化火,肝火犯肺,肺失肃降而致咳;肾气而致咳;肝郁化火,肝火犯肺,肺失肃降而致咳;肾气虚弱,气失摄纳,上逆而致咳。虚弱,气失摄纳,上逆而致咳。 咳嗽咳嗽u治则:以通调经络,宣通肺气为本。据辨证之不同,酌治则:以通调经络,宣通肺气为本。据辨证之不同,酌情选用或散寒或清热或润燥或健脾等止咳化痰之法。情选用或散寒或清热或润燥或健脾等止咳化痰之法。u取穴:大杼、风门、肺俞、曲垣、秉风。取穴:大杼、风门、肺俞、曲垣、秉风。 风邪或风寒型:风池、合谷风邪或风寒型:风池、合谷 风热型:大椎、曲池风热型:大椎

15、、曲池 风燥型:太渊、太溪风燥型:太渊、太溪u刺法:均以中粗火针,速刺法,不留针。刺法:均以中粗火针,速刺法,不留针。咳嗽咳嗽【按语】【按语】l贺老认为,无论何种咳嗽,均为肺手太阴经脉气血郁贺老认为,无论何种咳嗽,均为肺手太阴经脉气血郁滞,肺气失于宣肃而致。故治疗首先要辨病,抓住手滞,肺气失于宣肃而致。故治疗首先要辨病,抓住手太阴经脉与肺脏是关键,然后进行详细辨证,以背部太阴经脉与肺脏是关键,然后进行详细辨证,以背部腧穴为主,首选肺俞、风门、大杼、曲垣、秉风等。腧穴为主,首选肺俞、风门、大杼、曲垣、秉风等。咳嗽咳嗽【按语】【按语】l肺俞为肺背俞穴,为太阴经气输注之处,火针点刺肺肺俞为肺背俞穴,

16、为太阴经气输注之处,火针点刺肺俞,可使太阴经气旺盛。经气旺盛,肺脏充实,卫外俞,可使太阴经气旺盛。经气旺盛,肺脏充实,卫外坚固,则可行宣肃之功,咳嗽得消。肺气充盛,津液坚固,则可行宣肃之功,咳嗽得消。肺气充盛,津液得以输布,痰浊得化。风门、大杼、曲垣、秉风为手得以输布,痰浊得化。风门、大杼、曲垣、秉风为手足太阳之穴,太阳为藩篱之本,火针点刺可使经气充足太阳之穴,太阳为藩篱之本,火针点刺可使经气充盛,卫外固表功能增强,从而祛风散寒,与肺俞相伍,盛,卫外固表功能增强,从而祛风散寒,与肺俞相伍,可使腠理充实,免受外邪侵袭。合谷、风池可散风祛可使腠理充实,免受外邪侵袭。合谷、风池可散风祛寒;大椎为手足

17、三阳经与督脉之会,配合曲池可散风寒;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配合曲池可散风清热;太渊、太溪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及足少阴肾经原清热;太渊、太溪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及足少阴肾经原穴,穴,“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肺主气,肺主气,肾主纳气,二穴可滋阴润燥而止咳。肾主纳气,二穴可滋阴润燥而止咳。臁疮(下肢溃疡)臁疮(下肢溃疡)l臁疮是指发生于下肢而经久不愈的溃疡。常继发于下臁疮是指发生于下肢而经久不愈的溃疡。常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栓塞性静脉炎、慢性复发性丹毒或糖尿肢静脉曲张、栓塞性静脉炎、慢性复发性丹毒或糖尿病等。中医称为病等。中医称为“臁疮臁疮”,因其多发于胫臁骨内外

18、部,因其多发于胫臁骨内外部,久不收口而得名。久不收口而得名。u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湿热下注,瘀血凝聚,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于濡养,溃腐流津,而成臁疮。湿热蕴毒或染毒焮发则红肿灼痛,脓血增多外溢。日久伤阴耗血,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或因湿寒久滞,而致经络气血阻隔,故见肉芽不鲜,周围皮肤紫暗,脓汁清稀,经久不愈,此时气虚血瘀为本病之本,湿毒邪气为病之标。u治则:调和气血,祛湿通络。治则:调和气血,祛湿通络。u取穴:阿是穴。取穴:阿是穴。u刺法:以中粗火针,用速刺法,点刺溃疡中央及周围刺法:以中粗火针,用速刺法,点刺溃疡中央及周围十针至数十针不等。十针至数十针不等。【按语】【按语】l下肢溃疡是

19、外科常见病之一。无论急性或慢性溃疡,均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病之一。无论急性或慢性溃疡,均不易愈合。贺老认为,患者病久不愈乃因气亏血少,寒不易愈合。贺老认为,患者病久不愈乃因气亏血少,寒湿凝聚所致,疮口流水溃烂,肤色紫肿,已成阴寒之证,湿凝聚所致,疮口流水溃烂,肤色紫肿,已成阴寒之证,其治之法,可借助火针疗法之温补气血,疏通经络,祛其治之法,可借助火针疗法之温补气血,疏通经络,祛除寒湿的功效,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营养,提除寒湿的功效,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大凡阴寒之证,多有气血之瘀滞,有滞高机体抵抗力。大凡阴寒之证,多有气血之瘀滞,有滞则气血流通迟缓或不通,可根据病

20、灶大小或病情轻重,则气血流通迟缓或不通,可根据病灶大小或病情轻重,以火针速刺溃疡面或疮面周围数针至几十针,一般每周以火针速刺溃疡面或疮面周围数针至几十针,一般每周1-2次为佳。患者初诊时,常有气血瘀滞之征象,可以火次为佳。患者初诊时,常有气血瘀滞之征象,可以火针速刺泻其恶血,恶血既出,新血流通,则局部血脉通针速刺泻其恶血,恶血既出,新血流通,则局部血脉通畅,疮口得养,以利于驱除邪气而病愈。畅,疮口得养,以利于驱除邪气而病愈。l腱鞘囊肿腱鞘囊肿l是发生在关节或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是发生在关节或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微呈白色、淡黄色的浓稠状黏液。本病是常见病、或微呈白色、淡

21、黄色的浓稠状黏液。本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青壮年和中年人,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青壮年和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多于男性。l腱鞘囊肿腱鞘囊肿u病因病机病因病机l多与劳累有关。亦可因外伤、机械刺激所致。中医认多与劳累有关。亦可因外伤、机械刺激所致。中医认为多因筋脉损伤,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血不荣筋,或为多因筋脉损伤,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血不荣筋,或湿聚成痰,经脉阻滞而发为本病。湿聚成痰,经脉阻滞而发为本病。u治则:舒筋活络,化痰散结。治则:舒筋活络,化痰散结。u取穴:阿是穴。取穴:阿是穴。u刺法:以粗火针速刺患处,挤压出囊肿内的胶冻状内刺法:以粗火针速刺患处,挤压出

22、囊肿内的胶冻状内容物。容物。【按语按语】胶瘤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筋脉、经筋过度劳损或外胶瘤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筋脉、经筋过度劳损或外伤,以致局部经气不畅,气血失养,痰湿流注于此,日伤,以致局部经气不畅,气血失养,痰湿流注于此,日久而成核,故治疗以火针行温通之法,助阳气而行气活久而成核,故治疗以火针行温通之法,助阳气而行气活血,消痰散结,畅通经脉,濡养筋脉而却病。治疗中以血,消痰散结,畅通经脉,濡养筋脉而却病。治疗中以火针点刺肿物后,应当尽量将肿物内液体排出干净,以火针点刺肿物后,应当尽量将肿物内液体排出干净,以减少局部吸收,有利于尽快恢复。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减少局部吸收,有利于尽快恢复。治

23、疗期间患者应注意减少病灶处关节运动,有利于恢复,勿接触脏水等,以减少病灶处关节运动,有利于恢复,勿接触脏水等,以防局部感染。防局部感染。面瞤(面肌痉挛)面瞤(面肌痉挛)l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属于中医的属于中医的“筋惕肉瞤筋惕肉瞤”、“面瞤面瞤”、“目瞤目瞤”范畴。范畴。 u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该病的发生与风寒之邪客于少阳、阳明,其邪留滞而该病的发生与风寒之邪客于少阳、阳明,其邪留滞而经气运行不畅、筋脉收引而致面部肌肉拘挛瞤动,或素经气运行不畅、筋脉收引而致面部肌肉拘挛瞤动,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脾胃受纳功能失常,津液气体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脾胃受纳功能失常,津液气血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肌肉失

24、养而发;或因年老久病血之源不足,气血亏虚,肌肉失养而发;或因年老久病体弱,肾精不足,阴液亏耗,水不涵木,阴虚阳亢,风体弱,肾精不足,阴液亏耗,水不涵木,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而发。阳上扰而发。u治则:调理气血,通经活络。治则:调理气血,通经活络。u取穴:主穴:局部阿是穴。取穴:主穴:局部阿是穴。l 配穴:地仓、丝竹空、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配穴:地仓、丝竹空、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里、三阴交。u刺法:面部用细火针速刺。余穴毫针刺法。刺法:面部用细火针速刺。余穴毫针刺法。【按语按语】l本病本病与与脏脏肝有关,肝气郁滞不畅必然导致肝血亏耗,阴肝有关,肝气郁滞不畅必然导致肝血亏耗,阴血不足,

25、不能荣于颜面而致风生。亦可因口眼斜或风血不足,不能荣于颜面而致风生。亦可因口眼斜或风痰眩晕日久不愈导致久病气虚,风痰相搏阻于阳明经脉,痰眩晕日久不愈导致久病气虚,风痰相搏阻于阳明经脉,产生痉挛抽动。产生痉挛抽动。l本病常与经脉循行有关。多条阳经循行于面,尤以阳明、本病常与经脉循行有关。多条阳经循行于面,尤以阳明、少阳更为重要,阳明经多气多血,少阳经多气少血,均少阳更为重要,阳明经多气多血,少阳经多气少血,均与人体气血有着明确显著的关系。贺老认为,虽然本病与人体气血有着明确显著的关系。贺老认为,虽然本病产生的病因病机及病势发展有不同,但其实质都是面部产生的病因病机及病势发展有不同,但其实质都是面

26、部经脉滞涩不畅、气血不行、局部肌肉失于荣养而致。经脉滞涩不畅、气血不行、局部肌肉失于荣养而致。 l治疗本病非火针莫属治疗本病非火针莫属。l所刺部位首选痉挛跳动局部阿是穴,次选面部疼痛压所刺部位首选痉挛跳动局部阿是穴,次选面部疼痛压痛点及面部腧穴。每次针痛点及面部腧穴。每次针3-6穴,不可用太多腧穴,隔穴,不可用太多腧穴,隔日治疗日治疗1次。次。l 有些病人尚伴有其他症状或病因不同,可酌情使用有些病人尚伴有其他症状或病因不同,可酌情使用相应腧穴,配以毫针治疗。风寒重者多用风池,肝郁相应腧穴,配以毫针治疗。风寒重者多用风池,肝郁气滞者多用合谷、太冲。气血不足者加用中脘、足三气滞者多用合谷、太冲。气

27、血不足者加用中脘、足三里。同时予适当补泻手法。里。同时予适当补泻手法。l大部分患者第一次火针后,自觉面肌舒适轻松,大部分患者第一次火针后,自觉面肌舒适轻松,2到到3次就开始抽搐减轻,个别精神紧张,畏惧火针者第一次就开始抽搐减轻,个别精神紧张,畏惧火针者第一次治疗后可能抽搐加剧,但坚持次治疗后可能抽搐加剧,但坚持23次后就开始好转。次后就开始好转。通过对火针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可通过对火针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可以看出,病程愈短、痉挛范围越小,临床疗效越佳;以看出,病程愈短、痉挛范围越小,临床疗效越佳;而痉挛时间较长、范围较广,临床疗效则较差。如病而痉挛时间较长、范围较

28、广,临床疗效则较差。如病程在程在3年以内者,控制率高,而病程在年以内者,控制率高,而病程在3年以上控制率年以上控制率低。低。尪痹(类风湿关节炎尪痹(类风湿关节炎)尪痹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尪痹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类风湿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病因病机 l风寒湿邪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据感受风、寒、湿之不同,风寒湿邪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据感受风、寒、湿之不同,又分为又分为“行痹行痹”“”“痛痹痛痹”“”“著痹著痹”等。等。l凡气候变化无常,或久居潮湿,涉水冒雨,风

29、寒湿邪侵凡气候变化无常,或久居潮湿,涉水冒雨,风寒湿邪侵入筋肉骨节而发病。亦可因正气不足,不御外邪而得之。入筋肉骨节而发病。亦可因正气不足,不御外邪而得之。u治则:调补气血,通经活络,通关利节。治则:调补气血,通经活络,通关利节。u取穴:中脘、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风府、阿是、取穴:中脘、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风府、阿是、鹤顶、阳陵泉、阴陵泉等穴。鹤顶、阳陵泉、阴陵泉等穴。u刺法:均用毫针刺法,施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刺法:均用毫针刺法,施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分钟,隔日治疗l次。必要时加用灸法或火针温通。次。必要时加用灸法或火针温通。【按语按语】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血

30、帅,血为气母。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则为病机变化。由此而产生血滞则为病机变化。由此而产生“通则不痛通则不痛”“”“以通为以通为顺顺”的治疗大法。的治疗大法。大凡痹证,或正虚或邪实皆由外邪入侵,经脉气血不通大凡痹证,或正虚或邪实皆由外邪入侵,经脉气血不通而致,其中而致,其中“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寒为痛因之先寒为痛因之先”,说,说明了风寒之邪在痹证的地位。由于上述之认识,产生了明了风寒之邪在痹证的地位。由于上述之认识,产生了疏风行血、散寒通络的治疗法则。由于本病虚实并存,疏风行血、散寒通络的治疗法则。由于本病虚实并存,气血经脉瘀滞不行为著,故非毫针微通所及,必用火针

31、气血经脉瘀滞不行为著,故非毫针微通所及,必用火针行温通之法方可取效。行温通之法方可取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大偻(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常见于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常见于1640岁的青壮年,以男性多见。本病起病比较隐袭,进岁的青壮年,以男性多见。本病起病比较隐袭,进展缓慢展缓慢。u病因病机病因病机l凡正气不足,不御外邪,遇气候变化无常,或久居潮湿,凡正气不足,不御外邪,遇气候变化无常,或久居潮湿,涉水冒雨,风寒湿邪侵入筋肉骨节而发病。涉水冒雨,

32、风寒湿邪侵入筋肉骨节而发病。u治则:调补督脉,通经活络。治则:调补督脉,通经活络。u取穴: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取穴: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后溪、悬钟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后溪、悬钟等等。u刺法:先用火针点刺上述穴位,再用毫针刺法,施用刺法:先用火针点刺上述穴位,再用毫针刺法,施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分钟,隔日治疗l次。次。【按语】l督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督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督脉为病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腰背强脊强反折,腰背强痛,不得俯仰痛,不得俯仰”。故贺。故贺老老认为,正气

33、不足,督脉气血不认为,正气不足,督脉气血不利是本病之根本原因。针刺督脉穴可强健腰脊、补督益利是本病之根本原因。针刺督脉穴可强健腰脊、补督益肾;悬钟为髓会,肾主骨生髓,针刺此穴可益肾壮骨;肾;悬钟为髓会,肾主骨生髓,针刺此穴可益肾壮骨;后溪可补益督脉之气,且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后溪可补益督脉之气,且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输主体重节痛”。通过针刺以上穴位,可补肾强督、。通过针刺以上穴位,可补肾强督、调畅气机、行气活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病调畅气机、行气活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病日久,可见脊柱僵直,仰俯不能者,单用毫针难以奏效,日久,可见脊柱僵直,仰俯不能者,单用

34、毫针难以奏效,而火针可缓解脊柱僵硬,改善运动功能。火针最早的适而火针可缓解脊柱僵硬,改善运动功能。火针最早的适应症即为痹症,灵枢应症即为痹症,灵枢.官针云: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取焠刺者,刺燔针取其痹也其痹也”。l胃下垂胃下垂l本病多见于体弱瘦长体型的女性。患者饮食之后即感本病多见于体弱瘦长体型的女性。患者饮食之后即感胃脘胀满不适,嗳气,多伴有恶心等症。站立及运动胃脘胀满不适,嗳气,多伴有恶心等症。站立及运动之后症状加剧,纳食欠佳。之后症状加剧,纳食欠佳。u病因病机病因病机l多由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中阳素虚,后天失养所致;多由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中阳素虚,后天失养所致;也可因思虑劳累,饮食不

35、慎,日久气血不足,中气下也可因思虑劳累,饮食不慎,日久气血不足,中气下陷所致。陷所致。u治则: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升提中气。治则: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升提中气。u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u刺法:先以中粗火针行速刺法,再用毫针刺上述穴位,刺法:先以中粗火针行速刺法,再用毫针刺上述穴位,每次留针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治疗分钟,隔日治疗1次。次。【按语】【按语】 胃下垂多属中医腹胀、嗳气范畴。脾胃虚弱,中气不胃下垂多属中医腹胀、嗳气范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为主要病因。在治疗上应选用升阳举陷,鼓舞中气为足为主要病因。在治疗上应选用升阳举陷,鼓舞中气为

36、大法。本病病程较长,病势顽固,采用一般方法多难取大法。本病病程较长,病势顽固,采用一般方法多难取效。故选用火针疗法以温通经脉,升阳举陷,临床常可效。故选用火针疗法以温通经脉,升阳举陷,临床常可奏效。奏效。 腧穴多选用健脾和胃、补益中气之穴,如中脘、内关、腧穴多选用健脾和胃、补益中气之穴,如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等。配用肾俞以鼓舞肾之阳气而使中阳得足三里、脾俞等。配用肾俞以鼓舞肾之阳气而使中阳得举,胃腑得以提托。举,胃腑得以提托。l中脘为胃之募穴。募穴为经气汇聚之穴。又为腑会。中脘为胃之募穴。募穴为经气汇聚之穴。又为腑会。为腑之经气集聚之穴。故中脘为主穴可使经气充盛、为腑之经气集聚之穴。故中脘

37、为主穴可使经气充盛、胃气得以鼓动,胃气盛则可行升提之功而使其复位。胃气得以鼓动,胃气盛则可行升提之功而使其复位。配以内关、足三里,以宽胸理气,消胀止呕,消食导配以内关、足三里,以宽胸理气,消胀止呕,消食导滞,通利肠腑。脾俞、肾俞为背俞穴,是经气转输之滞,通利肠腑。脾俞、肾俞为背俞穴,是经气转输之穴。取脾俞可使经气通畅,内腑调合,中气得充。胃穴。取脾俞可使经气通畅,内腑调合,中气得充。胃下垂为中气不足,中阳不振,取肾俞以温通少阴之气,下垂为中气不足,中阳不振,取肾俞以温通少阴之气,以火补土而使中阳得温,阳气充盛。脾气充盛而使内以火补土而使中阳得温,阳气充盛。脾气充盛而使内陷之腑得以提托升举陷之腑

38、得以提托升举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筋瘤(下肢静脉曲张)l筋瘤是指体表静脉曲张交错而形成团块状的一种病变。筋瘤是指体表静脉曲张交错而形成团块状的一种病变。u病因病机病因病机l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筋脉松弛;或经久过度劳累,耗伤气血,中气下陷,筋脉松弛;或经久站立工作,经常负重以及妊娠等因素,使得血壅于下,站立工作,经常负重以及妊娠等因素,使得血壅于下,筋脉扩张充盈;或因劳累之后,血脉充盈,再涉水淋筋脉扩张充盈;或因劳累之后,血脉充盈,再涉水淋雨,寒湿侵袭,瘀血阻络。也可因肝火亢盛,血涸筋雨,寒湿侵袭,瘀血阻络。也可因肝火亢盛,血涸筋脉失养所致。脉失养所致。l治则:活血化瘀,舒筋散结。治

39、则:活血化瘀,舒筋散结。l取穴:阿是(即凸起静脉处)。血海。取穴:阿是(即凸起静脉处)。血海。l刺法:选中粗火针,以散刺法。在患肢找较大的曲刺法:选中粗火针,以散刺法。在患肢找较大的曲张的血管,常规消毒,再将火针于酒精灯上烧红,迅张的血管,常规消毒,再将火针于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准确地刺入血管中,随针拔出即有紫黑色血液顺针速准确地刺入血管中,随针拔出即有紫黑色血液顺针孔流出,勿须干棉球按压,使血自然流出,孔流出,勿须干棉球按压,使血自然流出,“血变而血变而止止”,待血止后,用干棉球擦拭针孔。毫针刺血海,待血止后,用干棉球擦拭针孔。毫针刺血海,进针后捻转或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进针后捻转或平补平泻。

40、得气后留针20分钟。分钟。【按语】【按语】中医认为本病是因长久站立,下肢气血不能畅达于上,中医认为本病是因长久站立,下肢气血不能畅达于上,血行缓慢,脉络滞塞不通所致。血行缓慢,脉络滞塞不通所致。 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火针点刺局部,可直接使恶血出尽,祛瘀而生新,促使火针点刺局部,可直接使恶血出尽,祛瘀而生新,促使新血生成,畅通血脉,临床效果颇佳。现在治疗本病要新血生成,畅通血脉,临床效果颇佳。现在治疗本病要使用火针,用中粗火针点刺患处血管有两个作用:因使用火针,用中粗火针点刺患处血管有两个作用:因用中粗火针点刺于病处血管,故有放血作用。火针本用中粗火针点刺于病处血管,故有放血

41、作用。火针本身的作用。火针有壮阳补虚、升阳举陷的功能。身的作用。火针有壮阳补虚、升阳举陷的功能。由于火针是一种有形无迹的热力,对于因寒湿之邪侵袭由于火针是一种有形无迹的热力,对于因寒湿之邪侵袭经络,引起筋挛血瘀的筋瘤,用之可以祛散寒湿之邪,经络,引起筋挛血瘀的筋瘤,用之可以祛散寒湿之邪,使脉络调和,疼痛缓解;火针还有通经活络、散瘀消肿、使脉络调和,疼痛缓解;火针还有通经活络、散瘀消肿、生肌敛疮、祛腐排脓的功用。通过中粗火针散刺外露的生肌敛疮、祛腐排脓的功用。通过中粗火针散刺外露的较大的血管,使其瘀血随针外出,起到了三棱针放血的较大的血管,使其瘀血随针外出,起到了三棱针放血的作用,在此还有祛瘀生

42、新之意。用血海可养血活血,起作用,在此还有祛瘀生新之意。用血海可养血活血,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到扶正固本的作用。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l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腰椎间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盘突出症是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硬膜囊产生的以腰痛、下肢放射痛压迫或刺激神经根或硬膜囊产生的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为主要症状的疾病。u病因病机病因病机l腰为肾之府,久劳过力伤及腰府,导致肾气亏虚,肾腰为肾之府,久劳过力伤及腰府,导致肾气亏虚,肾阴不足或

43、阳气不振,以致下肢痿软无力酸痛。久居潮阴不足或阳气不振,以致下肢痿软无力酸痛。久居潮湿冷凉之地,风寒之邪侵袭经脉,太阳不畅,经气失湿冷凉之地,风寒之邪侵袭经脉,太阳不畅,经气失于濡养则发腰痛,风寒湿之邪侵于下肢则为腰痛,劳于濡养则发腰痛,风寒湿之邪侵于下肢则为腰痛,劳累过力,闪挫扭伤,以致瘀血内停,阻滞经气,则气累过力,闪挫扭伤,以致瘀血内停,阻滞经气,则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痛。滞血瘀,经脉不通而痛。u治疗原则治疗原则:益肾通络,益气活血,散寒除痹。益肾通络,益气活血,散寒除痹。u取穴:肾俞、委中、养老、环跳、中空、阿是穴。取穴:肾俞、委中、养老、环跳、中空、阿是穴。u刺法刺法:u均用毫针刺法,酌情使用或补或泻手法,每次留针均用毫针刺法,酌情使用或补或泻手法,每次留针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按语】【按语】l各种腰腿痛与少阴、太阳、少阳经脉关系密切。足少各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