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針灸問對 卷之中 1=標題= 卷之中 2=標題= 問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然古今所論迎隨之義, 及所用迎隨之法,各各不同,願發明之。 曰:素難所論,刺法之正也。今醫所傳,無稽之言也。不求諸古而師諸今。 所謂下喬木,入幽谷,豈能升堂而入室哉,茲以古法釋之于前,以今法辨之于後, 則古是今非,判然如黑白矣。岐伯曰: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言邪之將發也。 先迎而亟奪之,無令邪布。故曰: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又曰:方其來也。 必按而止之,此皆迎而奪之,不使其傳經而走絡也。仲景曰:太陽病, 頭痛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刺瘧論曰:瘧方欲熱,刺跗
2、上動Ç,開其孔,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 太陰,足陽明太陰,隨井俞而刺之,出其血,此皆迎而奪之之驗也。夫如是者, 譬如賊將臨境,則先奪其便道,斷其來路,則賊失其所利,惡得不虛,而流毒移害, 于此而可免矣。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言邪之已過也。隨後以濟助之,無令氣忤。 故曰:視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之,而刺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 神氣乃平,謂但通經Ç,使其和利,抑按虛絡,令其氣致。又曰:太陰瘧病至則善嘔, 嘔已乃衰,即取之,言其衰即取之也。此皆隨而濟之,因其邪過經虛而氣或滯鬱也。 經曰:刺微者,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于不足,神氣乃得。按摩其病處, 手不
3、釋散,著針于病處,亦不推之。使其人神氣內朝于針,移其人神氣令自充足, 則微病自去,神氣復常。岐伯曰: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謂行未行之氣, 移未復之Ç,此皆隨而濟之之證也。所以然者,譬如人弱難步,則隨助之以力, 濟之以舟,則彼得有所資,惡得不實其經,虛氣鬱于此而可免矣。迎奪隨濟, 其義如此。他章又曰:追而濟之,註云:追,補也。或云:追隨同一意,靈樞曰: 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此又似徐緩之意, 後人訓隨有隨即之意,謂邪去經虛,隨即用補以助之。愚謂補法兼此數義, 故其所釋,各有不同。難經曰:迎而奪之者,寫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假令心病,火也。土為火之
4、子,手心主之俞,大陵也。實則寫之,是迎而奪之也。 木者,火之母,手心主之井,中衝也。虛則補之,是隨而濟之也。迎者,迎于前, 隨者,隨其後。此假心為例,餘可類推,補寫云手心主。所謂少陰無俞, 手少陰與手厥陰同治也。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內為陰,外為陽 ,裏為陰,表為陽, 察其病之在陰在陽而調之也。如陰虛陽實,則補陰寫陽,陽虛陰實,則補陽寫陰, 或陽并于陰,陰并于陽,或陰陽俱虛俱實,皆隨其所見而調之。一說男外女內, 表陽裏陰,調陰陽之氣者,如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之類也。 機按。素難所論,迎隨不同者,素問通各經受病言,難經主一經受病言。 病合于素問者,宜依素問各經補寫之法治之,病合
5、于難經者, 宜從難經子母迎隨之法治之,各適其宜,庶合經意。又按,玄珠經曰:五運之中, 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其法,太陽司天,取九月,寫水之源,陽明司天,取六月, 寫金之源,少陰司天,取三月,寫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寫土之源,厥陰司天, 取年前十二月,寫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之法也。詳此迎取之法。 乃治氣運勝實淫鬱,故用此法以治之,與素難之法不同也。 賦曰: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手之三陽, 從手上走至頭,手之三陰,從腹下走至手,撚針逆其經為迎,順其經為隨。 假如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撚針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為逆其經而上,故曰迎。 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為順其經而
6、下,故曰隨。三陰亦准此法。 機按。經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寫之以遏其衝,何嘗以逆其經為迎, 隨者隨其氣之方往而將虛也。補之以助其行,何嘗以順其經為隨?所言若是, 其誕妄可知矣。豈可示法于人哉! 賦曰:迎者迎于前,隨者隨于後,迎接猶提也。隨送猶按也。針在孔穴之內。 如舟在急流之中,拽上曰逆,撐下曰順,拽上猶提也。撐下猶按也。故曰: 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又曰:動退空,歇迎奪右而寫涼,推內進, 搓隨濟左而補煖,動退空三字,明言提而出也。推內進三字,明言按而入也。 迎隨即提按也。 機按。經言提針為寫,按針為補。是知提按只可以言補寫,不可以釋迎隨之義。 賦曰:吸而撚針,左轉為寫為迎,
7、呼而撚針,右轉為補為隨。 機按。經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 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寫。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 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 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呼謂氣出,吸謂氣入,轉謂轉動, 捫循謂手摸,欲氣舒緩,切謂指按。使經脈宣散,推按謂排蹙其皮,以閉穴, 彈怒使Ç氣滿爪下,置針準定,審視氣已平調,則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 即此 觀之,則呼吸亦可以言補寫,不可以釋迎隨,且古人用針。但曰轉曰動而已, 並無所謂左轉為寫,右轉為補,可見賦中所說,率多無稽之談,
8、學者師之, 寧免謬妄。 或曰:針灸書有針法歌括,又有宏綱陳氏針法,今詳述之,以求質正, 庶使知有所適從也。歌曰: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掐穴故教深, 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其嗽天部,停針再至人,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 掐穴著力重些,最好令嗽一聲,左右用針轉入孔穴,則針易入不差,病人亦不知痛。 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 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寫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 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凡出針不可猛出, 猛出必見血也。必須作兩三次徐徐轉而出之,有暈針者,奪命穴救之, 穴在手膊上
9、側筋骨陷中,從肩至肘,正在當中即是,蝦蟆兒上邊也。宏綱陳氏謂, 取穴既正,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針穴上,令嗽一聲,隨嗽內針至分寸, 候針數穴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 退搓撚,如手顫之狀, 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卻用寫法,令患人呼氣一口,隨呼轉針, 如針左邊,以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推前,食指向後,輕提針頭左轉,若針數穴, 俱依此法,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 卻輕提住針頭左轉,略退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 是氣至極矣。再輕提住針頭,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 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前法輕提針頭右
10、轉,是針右邊寫法,欲出針時,令咳一聲, 隨咳出針,此謂之寫。補則依前法催氣畢,覺針下氣至,卻行補法。 令患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 以大指向後,食指向前,仍扲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 捻針頭轉向左邊,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食指向前,大指向後。 仍捻針深入一二分。若針數穴,俱依此法,行畢停少時,卻用手指於針頭上輕彈三下。 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進一二分, 輕提針頭轉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依此法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 是氣至足矣。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謂
11、之補, 機按。已上二法,大同小異,但陳氏以搓為飛,他家以進為飛,無從可考,莫知誰是, 其餘有可議者,詳辨於後,茲不復贅。 或曰:撚針之法,有左有右,有內有外,男子左寫右補,女人右寫左補,何謂也? 曰:以食指頭橫紋至指梢為則,撚針以大指食指相合,大指從食指橫紋撚上, 進至指梢為左為外,從指梢撚下,退至橫紋為右為內,內針之時,須一左一右, 撚入穴俞,經曰: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謂當刺時。 先以左手壓按彈怒爪切,使氣來如動Ç應指。然後以右手持針刺之,待氣至針動, 因推針而內之,是謂補。動針而伸之,是謂寫。古人補寫心法,不出乎此, 何嘗有所謂男子左寫右補,女人左補右寫也哉?是
12、知補寫轉針,左右皆可, 但當識其內則補,伸則寫耳!後人好奇,廣立諸法,徒勞無益。 或曰:今針家有十四法,又有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龍虎交戰, 龍虎升騰,子午搗臼,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抽添法,調氣,進氣, 納氣,留氣,種種諸法,亦可師歟否歟? 曰:此法多出針針賦,觀其自序可謂得之難,寶之至,考其針法,合理者少, 悖理者多,錯雜紊亂,繁冗重復,今敢條陳,以俟明哲。 3=標題= 三才法 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號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內,號曰人才。又停進針, 刺至筋骨之間,號曰地才。得氣補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 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
13、寫者吸氣,針至天部,少停直至地部,得氣寫之, 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施法同前,少停者,三息也。再停者, 五息也。 經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者,謂徐出針而疾按之,則真氣不泄而實也。 疾出針而徐按之,則邪氣得出而虛也。賦言內針作三次進,出針作三次退, 與經文徐而疾,疾而徐之意,大不相合,且針出內而分三才,肉厚穴分,用之無礙, 肉薄去處,法將何施,故針者惟當察其肉之厚薄,而酌其宜,庶幾無害。經曰: 刺有淺深,各正其理,此之謂也。他篇又云:補法三次進,一次退。假如此穴五分, 先針入二分,候得氣,再入二分,候得氣,更入一分,撞五分止,然後急出其針, 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針孔,勿令出血。
14、寫法一次進,三次退。假如此穴合針五分, 便針入五分,候得氣,便退針二分,少停,又退二分,少停,候得氣,則起針, 慢出不閉針孔,令其氣出,與此補作三次進,二次退,寫作二次進,三次退, 前後所言,亦自相矛盾矣。經曰:義無斜下者,欲端以正也。謂指直刺,針無左右也。 惟針陽分,或臥針取之,賦言倒針朝病,與經相反,其曰飛 經走氣,考經無載, 不敢妄議。 3=標題= 候氣法 病未退者,針下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未可出針。 出則病復,再須補寫,停以待之,直候病勢已退,針下微鬆,如魚吞釣之狀, 乃真氣至也。方可出針豆許,搓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急捫其穴,寫者呼之去徐, 不閉其穴。 經曰
15、: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氣所在, 以時調之也。然八正謂八節之正氣也。八風者,東方嬰兒風,南方大弱風, 西方剛風,北方大剛風,東北方凶風,東南方弱風,西南方謀風,西北方折風。 虛邪也。謂乘人之虛而為病者也。以時至者謂天應,太乙移居以八節之前後, 風朝中宮而至者也。義具天元玉冊。如立春節前後數日,宜東北風, 若于此時而得西南風,乃從後沖來,謂之虛邪。如春分節前後數日,宜東風, 若遇西風,亦謂之虛邪,應時者為正,沖時者為邪。八正虛邪,宜避之而勿犯, 若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藏,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四時之氣所在,謂春氣在經Ç
16、,夏氣在孫絡,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也。機按。 此以八節之正氣,候八風之虛邪,應時而來者,謂之正,非時而至者,謂之邪。 人能候而避之,無用于針刺也。或有所犯,當隨四時之氣所在而調之。 此亦候氣之法也。故集見于此。 經曰:凡刺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如二分二至前後五日, 氣未定也。然候日月者,謂候日之寒溫,月之空滿也。月始生,則血氣始精, 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 形獨居,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寫,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 是謂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標幽賦謂,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 月死朔而速冷,此以月之生死為期,午前卯後
17、者,辰巳二時也。當此之時,太陰月生, 是故月郭空無寫,宜疾溫之,離左酉南者,未申二時也。當此之時,太陰月死, 是故月郭盈無補,宜速冷之,將一月比一日也。又云:望不補,晦不寫,弦不奪, 而朔不濟者,望,每月十五日也。晦,每月三十日也。弦,有上下弦,上弦, 或初七或初八,下弦,或二十二或二十三,朔,每,月初一日也。四時八正之氣者, 謂四時正氣,八節之風,來朝于太乙者也。義具天元玉冊中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 氣定乃刺者。謂八節之風,氣靜定乃可以刺經絡之虛實。故曆忌云:八節前後各五日, 不可刺灸,以氣未定故也。機按。此亦因天時而用針刺 ,皆候氣之法也。故附次焉。 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陽分,水下二刻,
18、人氣在陰分,故病在三陽。 必候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三陰,必候氣在陰分而刺之。謹候氣之所在,是謂逢時, 是知氣之所在,謂之實,謂之來,氣之不在,謂之虛,謂之去。故云刺實者, 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之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也。故曰: 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治,此之謂也。又曰:邪氣者, 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 則亂氣不生,失時反候者。如春氣在經Ç,反刺絡Ç,令人少氣,夏氣在孫絡, 反刺經Ç,令人解Ç,秋氣在皮膚,反刺筋骨,令人寒慄,冬氣在骨髓,反刺肌肉, 令人善忘,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
19、之所在,反之則生亂氣。 經曰:寫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 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 必切而出,大氣乃屈。切,急也。疾出其針也。大氣,大邪之氣。補虛者, 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孔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 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神乃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 遠氣乃來,是謂追之。言但閉密其穴俞,勿令其氣散寫,近氣,巳至之氣,遠氣, 未至之氣,欲動經氣而為補,必候水刻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得時而調之追補也。 經曰:邪氣中人,因其陰氣,則入陰經,因其陽氣,則入陽Ç,無
20、常處也。在陽與陰, 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遇,早遏其路。謂即寫之,徑路既絕, 則邪氣無能為矣。此所謂迎而奪之也。帝曰:候氣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絡入于經也。 舍于血Ç之中,如湧波之起,時來時去,不常在于所候之處。故曰:方其來也。 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又曰:無逢其衝而寫之。衝,謂應水刻數之平氣也。 工以為邪而寫之,則矣。故曰:其來不可逢也。候邪不審。若邪已過而寫之, 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畜。故曰:其往不可追也。邪巳隨經Ç流去, 不可復追使還也。待邪至時,發針寫矣。若先若後,血氣巳虛,其病不可取。故曰: 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機者,動之微
21、,應之速,椎者,動之甚,覺之遲, 智者,動之微而即知。故先時而早治,愚者,動之甚尚不覺。故後時而失治, 機微椎大,因以喻之。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挂以髮,不知機者,扣之亦不發。髮, 微物也。不可挂 以髮,比髮更微矣。言氣微動,知機者而即知也。故曰:上工之取氣, 乃救其萌芽是也。椎者,大杵也。言氣巳大動,彼冥頑者,猶且不覺,正如以杵撞擊, 亦不知也。故曰:下工守其已成,因敗其時是也。 經曰: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 察其左右上下氣候不相類及相減者,審其病藏以期之。期,謂病在陽, 則候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陰,則候氣在陰分而刺之,如水下一刻,人氣在陽分是也。 故曰
22、:不知三部九候病Ç之處,不可以為工。 經曰:三部九候者,頭為上部,手為中部,足為下部,部各有三候,三而三之, 合則為九:上部天,兩額動Ç候頭角之氣。上部地,兩頰動Ç候口齒之氣。上部人, 耳前動Ç候耳目之氣。中部天,手太陰經渠動Ç以候肺。中部地, 手陽明合谷動Ç以候胸中。中部人,手少陰神門動Ç以候心。下部天, 足厥陰五里動Ç以候肝。下部地,足少陰太谿動Ç以候腎。下部人, 足太陰箕門動Ç以候脾胃。經曰:人身三陰三陽,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難經云: 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
23、太陰王,復得甲子, 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此三陰三陽之王時日也。少陽之至, 陽氣尚微,故其Ç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猶有陰也。故其Ç大而短, 太陽之至,陽盛極也。故其Ç洪大而長,陽極盛,則變而之陰。 故夏至後為三陰用事之始,太陰之至,陰氣尚微。故其Ç緊大而長,少陰之至, 陰漸盛也。故其Ç緊細而微,厥陰之至,陰極盛也。故其Ç沈短以敦,陰盛極, 則變而之陽,仍復三陽用事之始也。此則三陰三陽之王Ç, 春溫夏暑秋涼冬寒,故人六經之Ç,亦隨四時陰陽消長送運而至也。故曰: 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
24、不可以為工。逆從,謂病有可治不可治也。 經云:厥陰之至,其Ç弦,少陰之至,其Ç鉤,太陰之至,其Ç沉,少陽之至, 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 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類,則五運六氣四時,亦皆應之而見于Ç耳!難經所論, 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經曰:客氣謂六氣更臨之氣,主氣謂應四時正王,春夏秋冬也。五藏各以時受病, 非其時,傳以與之。時,謂王月,如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邪之類, 非王月受邪,故各傳以與之。邪氣客于身,取之以時。故曰:春取絡Ç,夏取分腠, 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其時為齊,絡&
25、#199;治皮膚,分腠治肌肉, 氣口治 筋Ç,經輸治骨髓。邪者,不正之名,風寒暑濕飢飽勞逸,皆是邪, 候可取之時而取之,如春氣在經Ç之類。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五行者, 更貴更賤,當時貴,失時賤。以知死生而定五藏之氣,間甚之時。機按。 賦言針下沉緊,為邪氣盛,針下微鬆,為正氣至,此但可以候氣于針下也。 必須參究素難諸說,始知四時八節,何者為邪?何者為正?犯之而有其時, 中之而有其處,或以波隴之起,而察其外,或以三部九候,而診其內, 知Ç之異于常者為邪,審Ç之應于時者為正。如此,則取之以時,治之有準, 庶幾萬舉而萬全也。苟不知此,徒以賦言針下沉緊為邪,微
26、鬆為正, 或逢其衝而作邪者有也。或追其往而謬為正者有也。寧免偏之為害哉! 故比次素難諸說于此,實所以發賦之所未發歟? 或曰:靈樞經言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二刻,人氣在少陽,三刻,人氣在陽明, 四刻,人氣在陰分,是一時辰,氣周于身僅二度,一日一夜,氣周于身只得二十五度, 與日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晝夜周身五十度之說不合,今醫纔言候氣。 多從此說,是歟非歟? 靈樞衛氣行篇云:榮氣周身五十度,無分晝夜,衛氣晝但行陽二十五度,不能入于陰, 夜但行陰二十五度,不能出于陽,榮衛雖不同行,而周于身五十度皆同也。 故水下一刻,人氣在三陽,水下二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三刻,人氣在三陽, 水下四刻,人氣在陰
27、分,是一時八刻,周身四度有奇,方合晝夜周身五十度之說, 此指榮氣言也。他篇又謂,一時八刻,周身二度,雖亦靈樞經文,以理言之, 當從衍也。 3=標題= 十四法 一切 凡欲下針之時,用兩手大指甲,于穴傍上下左右四圍掐而動之,如刀切割之狀, 令血氣宣散,次用爪法,爪者,掐也。用左手大指甲,著力掐穴,右手持針插穴有准, 此下針之法也。 二搖 凡退針出穴之時,必須擺撼而出之,青龍擺尾亦用搖法。故曰搖以行氣, 此出針法也。 三退 凡施補寫,出針豆許,補時,出針宜寫三吸,寫時,出針宜補三呼。 再停少時,方可出針。又一寫法,一飛三退,邪氣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 三提至天部,插針宜速,提針作三次出,每一次,停
28、三息,宜緩,提時亦宜吸氣, 故曰退以清氣,飛者,進也。 四動 凡下針時,如氣不行,將針搖之,如搖鈴之狀,動而振之,每穴每次, 須搖五息,一吹一搖,按針左轉,一吸一搖,提針右轉。故曰:動以運氣, 白虎搖頭亦用此法。又曰:飛針引氣,以大指次指撚針,來去上下也。 五進 下針後,氣不至,男左女右轉而進之, 外轉為左,內轉為右, 春夏秋冬各有淺深。又有補法,一退三飛,真氣自歸,其法,一提至天部, 三進入地部,提針宜速,進針三次,每停三息,宜緩,進時,亦宜吹氣。 故曰進以助氣。 六循 下針後,氣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針手陽明合谷穴,氣若不至, 以三指平直,將指面于針邊至曲池,上下往來撫摩,使氣血循經而來
29、。故曰循以至氣。 七攝 下針之時,氣或滯,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屬經分來往攝之, 使氣血流行。故曰攝以行氣。 八努 下針至地,復出入部,補寫務待氣至。如欲上行,將大指次指捻住針頭, 不得轉動,卻用中指將針腰輕輕按之,四五息久。如撥駑機之狀。按之在前, 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氣或行遲,兩手各持其針,仍行前法。 謂之龍虎升騰,自然氣血搬運。故曰努以上氣,一說,用大指次指撚針,名曰飛針, 引氣至也。如氣不至,令病人閉氣一口,著力努之,外以飛針引之,則氣至矣。 九搓 下針之後,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 左轉插之為熱,右轉提之為寒,各停五息久,故曰:搓以使
30、氣,機按。 經曰針入而肉著者,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著于針,故堅焉,茲謂轉緊纏針, 與經不同。 十彈 補寫之,如氣不行,將針輕輕彈之,使氣速行,用大指彈之,像左補也。 用次指彈之,像右寫也。每穴各彈七下,故曰彈以催氣。 十一盤 如針腹部軟肉去處,祇用盤法,兼子午搗臼提按之訣,其盤法如循環之狀, 每次盤時,各須運轉五次,左盤按針為補,右盤提針為寫。故曰盤以和氣,如針關元, 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內盤之,且如要取上焦之病, 用針頭迎向上,刺入二分補之,使氣攻上,臍下之病,退出二分, 十二捫 補時出針,用手指掩閉其穴,無令氣泄。故曰捫以養氣,一說,痛處未除, 以手捫摩痛處,外
31、以飛針引之,除其痛也。 十三按 欲補之時,以手緊捻其針按之,如診Ç之狀,毋得那移,再入每次按之, 令細細吹氣五口。故曰按以添氣,添助其氣也。 十四提 欲寫之時,以手捻針,慢慢伸提豆許,無得轉動,再出每次提之, 令細細吸氣五口,其法提則氣往,故曰提以抽氣。 經曰:針有補寫之法,非必呼吸出納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 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其所,針滎俞之處,彈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 如動Ç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寫。不得氣, 乃與男外女內。又不得氣者死,註言,彈而怒之 ,鼓勇之也。或以拇指拉其中指, 令中指搏擊其穴,或以食
32、指交于中指,令食指彈其針處也。爪而下之,掐之稍重, 皆欲致其氣之至也。氣至指下,如動Ç之狀,乃乘其至而刺之,順,猶循也。乘也。 停針待氣,氣至針動,是得氣也。因推針而內之,是謂補。動針而伸之,是謂寫。 此古人補寫,非呼吸出內者也。若停針候氣,久而不至。 乃與男子則淺其針而候之于衛氣之分,女子則深其針而候之于榮氣之分。 如此而又不得氣,病不可治矣。前言氣來如動Ç狀,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氣也。 後言得氣不得,針下所候之氣也。機按。古人針法,壓按彈怒爪切,多用左手, 施之于未刺之先,以致其氣,氣至,順針刺之,別無法也。今之針法,雖十有四, 多用右手,施之于既針之後,未針之前,不聞
33、有致氣之說,古人針入氣至, 補則推而內之而已,寫則動而伸之而已,氣若不至,停針待之而已,待之不至, 不過男則淺針候之于衛分,女則深針候之于榮分,何嘗有所謂飛針引氣? 提針運氣種種諸法者哉!且今之十四法,字雖異而法實同,言雖殊而意則複, 觀其設心,無非誇多衒能,巧施手勢,以駭人之視聽也。殊不知眾人信之, 烏可與識者道哉!茲焉援古證今,知針者必有所別。 青龍擺尾 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又云:青龍擺尾行氣, 龍為陽屬之故,行針之時,提針至天部,持針搖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緩, 每穴左右各搖五息,如龍擺尾之狀,兼用按者,按則行衛也。 白虎搖頭 似手搖鈴,退方進員,兼之左右,搖而振之。又云
34、:行針之時,開其上氣, 閉其下氣,氣必上行,開其下氣,閉其上氣,氣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氣上行, 以指下抑之,欲使氣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針頭按住少時,其氣自然行也。進則左轉, 退則右轉,然後搖動是也。又云:白虎搖頭行血,虎為陰屬之故,行針之時, 插針地部,持針提而動之,如搖鈴之狀,每穴各施五息,退方進員,非出入也。 即大指進前往後,左右略轉,提針而動之,似虎搖頭之狀,兼行提者,提則行榮也。 龍補虎寫也。 蒼龜探穴 如入土之像,一退三進,鑽剔四方。又云:得氣之時,將針似龜入土之狀, 緩緩進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出內也。左右,撚針也。又云: 下針用三進一退,將兩指按肉,持針于地部,右盤提而剔之
35、,如龜入土,四圍鑽之, 盤而剔者,行經Ç也。 赤鳳迎源 展翅之儀,入針至地部,提針至天部,候針自搖,復進其源,上下左右, 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吸而右退,呼 而左進, 此即上下左右也。又云:下針之時,入天插地,復提至天,候氣入地,針必動搖, 又復推至人部,持住針頭,左盤按而搗之,如鳳衝風擺翼之狀,盤而搗者,行絡Ç也。 鳳補龜寫也。 已上四法,通關過節者也。 龍虎交戰 下針之時,先行龍而左轉,可施九陽數足,後行虎而右轉。又施六陰數足, 乃首龍尾虎以補寫。此是陰中引陽,陽中引陰,乃反復其道也。又云: 先于天部施青龍擺尾,左盤右轉,按而添之,亦宜三提九按,
36、即九陽也令九陽數足。 後于地部行白虎搖頭,右盤左轉,提而抽之,亦宜三按六提,即六陰也令六陰數足。 首龍尾虎而轉之,此乃陰陽升降之理,住痛移疼之法也。 龍虎升騰 先于天部持針左盤按之一迴,右盤按之後一迴,用中指將針腰插之, 如撥弩機之狀,如此九次,像青龍純陽之體,卻推針至地部,右盤提之一迴, 左盤提之後一迴,用中指將針腰插之,如此六次,像白虎純陰之體,按之在後, 使氣在前,按之在前,使氣在後。若氣血凝滯不行,兩手各持其針行之, 此飛經走氣之法也。 子午搗臼 下針之後,調氣得勻,以針上下,行九入六出之數,左右轉之。 導引陰陽之氣,百病自除。諺云:針轉千遭,其病自消,此除蠱膈膨脹之疾也。 燒山火 針
37、入先淺後深,約入五分,用九陽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針穴, 方可插針,令天氣入,地氣出,寒可除矣。又云:一退三飛,飛,進也。如此三次, 為三退九進,則成九矣。其法,一次疾提至天,三次慢按至地。故曰疾提慢按,隨按, 令病人天氣入,地氣出,謹按生成息數,病愈而止,一說,三進三退者,三度出入, 三次則成九矣。九陽者,補也。先淺後深者,淺則五分,深則一寸。 透天涼 先深後淺,約入一寸,用六陰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退出五分, 令地氣入,天氣出,熱可退也。又云:一飛二退,如此三次,為三進六退, 即六陰數也。其法,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提至天。故曰:疾按慢提,隨提, 令患人地氣入,天氣出,謹按藏
38、府生成息數,病自退矣。一說,一度三進三退, 則成六矣。六陰者,補也。 陽中隱陰 先寒後熱淺以深,針入五分,行九陽之數,熱至,便進針一寸, 行六陰之數,乃陽行陰道之理,則先補後寫也。 陰中隱陽 先熱後寒深而淺,先針一寸,行六陰之數,寒至,便退針五分之中, 行九陽之數,乃陰行陽道之理,則先寫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寫者,直待寒侵, 抽添法 針入穴後,行九陽之數,氣至慢慢轉換,將針提按,或進或退。 使氣隨針到于病所,扶針直插,復 向下納,回陽倒陰。又云:抽添,即提按出納之狀, 抽者,拔而數拔也。添者,按而數推也。取其要穴,先行九陽之數,得氣,隨吹按添, 就隨吸提抽,其實在乎動搖出內,呼吸同法,以動搖
39、出內,呼吸相兼並施。故曰: 同法,謹按生成息數足效也。此治癱瘓半身不遂之疾。 調氣法 下針至地,復出于人,欲氣上行,將針右撚,欲氣下行,將針左撚,欲補, 先呼後吸,欲寫,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退搓撚, 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 運氣走至病所,再用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滯, 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四法,通經接氣,驅而運之,然用循攝爪切,無不應矣。 進氣法 針入天部,行九陽之數,氣至,速臥倒針,候其氣行,令病人吸氣五七口, 其針氣上行,此乃進氣之法,可治肘臂腰腳身疼,亦可龍虎交戰,走注之病,左撚九, 右
40、撚六,是亦住痛之針。 納氣法 下針之時,先行進退之數,得氣,便臥倒針,候氣前行,催運到于病所, 便立起針,復向下納,使氣不回。又云:下針之後,如真氣至,針下微微沉緊。 如魚吞釣之狀,兩手持針,徐徐按倒,令針尖向病,使氣上行至病所,扶針直插, 復向下納,使氣上行不回也。 留氣法 用針之時,先進七分之中,行純陽之數,若得氣,便深入伸提之, 卻退至原處。又得氣,依前法,可治癖癥瘕之病。 經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 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邪氣皆出。故命曰寫,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 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 靜以
41、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 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正氣留止。故命曰補,註云: 呼謂氣出,吸謂氣入,轉謂轉動,捫循謂手摸,欲氣舒緩,切謂指按。使經Ç宣散, 推按謂排蹙其皮以閉穴,彈怒使Ç氣滿爪下,置針準定,通而取之,以常法也。 適平調也。審視氣已平調,則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機按。古人用針,于氣未至, 惟靜以久留,待之而已,待之氣至,寫則但令吸以轉針,補則但令呼以轉針, 如氣已至,則慎守勿失,適而自護也。何其簡而明?切而當哉,舍此之外, 別無所謂法也。今人於氣之未至也。安知靜以久留,非青龍擺尾,則赤鳳迎源, 非
42、進氣,則留氣,氣之已至也。安知慎守勿失,非白虎搖頭,則蒼龜 探穴,非調氣, 則納氣,陰中隱陽,陽中隱陰,或施龍虎交戰,或或行龍虎升騰,或用子午搗臼, 或運抽添秘訣,無非巧立名色,聾瞽人之耳目也。豈肯用心擴充其古法之未備, 拯救其時習之難變哉,且其所立諸法,亦不出乎提按疾徐左撚右撚之外。 或以彼而參此,或移前而那後,無非將此提按徐疾左撚右撚六法,交錯而用之耳! 舍此別無奇能異術之可稱焉。是古非今,難逃僭踰,知我者,必以我為不得已焉。 又按,素問捫循切散彈怒爪下推按,是施于未針之前,凡此不惟補可用, 而寫亦可用也。故曰:通而取之也。 問曰:賦言生成息數,不足為生,太過為成,補生寫成,各依藏府息數,
43、補冷之時, 令患人天氣入,地氣出,謹按生成息數足,病人自覺和煖矣。寫熱之時, 令患人地氣入,天氣出,謹按生成息數足,病人自覺清涼矣。生成息數者, 即手陽九息,足陽十四息,手陰七息,足陰十二息是也。賦云:要知接氣通經, 須明上接下引,接引要知交會,息數謹按生成,經Ç尺寸長短,應天常度, 呼吸動搖出納,數法同行。註云:陽經上接下引,陰經下接上引,交會者, 如手太陽交會足太陽,手少陽交會足少陽,手陽明交會足陽明,足太陰交會手太陰, 足少陰交會手少陰,足厥陰交會手厥陰,若知上下交會,須知接氣引經, 謹按生成息數者,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六寸,手足三陽,手九呼而足十四呼, 以行衛氣,過經四寸,手
44、足三陰,手七吸而足十二吸,以行榮血,過經七寸, 手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九呼,足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十四呼。呼者, 使衛氣上行也。手三陰經,施針定息,皆用七吸,足三陰經,施針定息,皆用十二吸, 吸者,使榮氣下行也。假如兩手三陽經,從手上行至頭,經長五尺,施針用九息者, 一息氣行六寸,九息氣行五尺四寸,除准經長五尺,仍餘四寸,為催氣過他經四寸, 令氣不回也。此為上接,接則宜補。兩足三陽經,從頭下行至足,經長八尺, 施針用十四息者,一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四息氣行二尺四寸,共八尺四寸, 除准經長八尺,仍餘四寸,為催氣過他經四寸,令氣不回。此為下引,引則宜寫, 兩手三陰經,從胸下至手,經長三尺
45、五寸,施針用七息者,一息氣行六寸, 七息氣行四尺二寸,除准經長三尺五寸,外餘七寸,為催氣過他經七寸,令氣不回, 兩足三陰經,從足上至胸,經長六尺五寸,施針用十二息者,一息氣行六寸, 十息六尺,二息二六一尺二寸,共七尺二寸,除准經長六尺五寸,仍餘七寸, 為催氣過他經七寸,令氣不回,此即應天常 度也。生成,者不足短經為生, 太過經長為成,補生寫成。呼吸動搖出納同行者。假如陽經十四息, 隨呼按而動之,就隨吸提而動之,如此就完了一十四息之數,餘經仿此,同行者, 呼吸動搖出納三法,一時並用也。假令足有疾,手無疾,補手三陽,寫足三陽, 手有疾,足無疾,寫手三陰,補足三陰,指微賦註云:生成數者, 依天地生成
46、之數也。足太陽經,手少陽經,足少陰經,足陽明絡,手少陰絡, 手厥陰絡,此三經三絡,皆迎六分,隨一分也。手太陽經,手少陰經,手厥陰經, 足太陽絡,手少陽絡,手太陰絡,此三經三絡,皆迎七分,隨二分也。足少陽經, 足厥陰 經,手陽明絡,足太陰絡,此二經二絡,皆迎八分,隨三分也。手太陰經, 手陽明經,手太陽絡,足厥陰絡,此二經二絡,皆迎九分,隨四分也。足陽明經, 足太陰經,足少陽絡,足少陰絡,此二經二絡,皆迎一寸,隨五分也。斯皆經絡相合, 補生寫成,不過一寸,蓋取五行生成之數,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類。 經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乃二十八宿之成,應水漏刻者也。從房至畢十四宿, 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
47、也。為陽,主晝,從昴至心亦十四宿,水下五十刻, 終日之度也。為陰,主夜,靈樞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三陽,水下二刻, 人氣在陰分。又曰:日行一舍,人氣行于身一周,與十分身之八,以至日行二十八舍, 人亦行于身五十周,與十分身之四。又曰: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 合漏水百刻,都行八百一十丈,以分晝夜也。故人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周於身, 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也。機按。此則人氣應天之常度也。一呼Ç行三寸, 一吸Ç行三寸,呼吸定息,Ç行六寸,乃言無病人也。人有所病,則血氣滯, 經絡雍塞,莫能循其常度而行矣。經曰: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天陰日寒, 則人血凝泣
48、而衛氣沉,此人氣因天時而失常度也。病挾熱者,呼吸必疾而Ç行速, 病兼寒者,呼吸必慢而Ç行遲,此人氣因其病而失常度也。若依其法, 接某經當幾呼過幾寸,豈能一一中其肯綮者耶!素難雖不明言接氣通經, 始初針砭之設,莫非接氣通經法也。經曰: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 病先起陰者,先治陰而後治陽,病先起陽者,先治陽而後治陰。又曰:身形有痛, 九候無病,則繆刺之,繆刺者,左痛刺右,右痛刺左,此刺絡也。又曰:邪客於經, 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或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巨刺者, 左痛刺右,右痛刺左,此刺經也。氣陷而邪下 ,從其經上取之,以掣其氣上也。 氣逆而邪上,隨
49、其經下取之,以引其氣下也。病若在中,則傍取之,左刺右, 右刺左。 又曰: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寫人迎,天突,喉中,積於腹中者,下取之, 寫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傍取之,上下取之,上,天突,人迎,下,氣街, 三里。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Ç,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 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又曰: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即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亦同。 又曰: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寫之時,何所置氣?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 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榮氣。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 寫則從榮置其氣而不用,猶棄置之也。然病有虛實不一,補
50、寫之道亦不一, 是以陽氣不足,浮氣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陽而後寫陰以和之,陰氣不足, 而陽氣有餘,則先補陰而後寫陽以和之。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又曰:用針者, 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彈而按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亦自己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 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寫之,此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 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背令熱,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上熱下寒,視其虛Ç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狂言,妄聞妄見,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寫之, 因其偃臥,居其頭
51、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Ç,久持之卷而切推, 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凡此莫非通經接氣, 但不以呼吸多少,而為經Ç長短之候耳!指微賦註所釋,譬猶援儒入釋,以璞亂玉。 何其謬哉?或曰:今醫用針,動輟以袖覆手,暗行指法,謂其法之神秘,弗輕示人, 惟恐有能盜 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 曰:金針賦十四法,與夫青龍擺尾等法,可謂已盡之矣。舍此而他,求法之神秘, 吾未之信也。況此等法,證之于經,則有悖于經,質之于理,則有違于理,彼以為神, 我以為詭,彼以為秘,我以為妄,固可以愚弄世人,實所以見鄙識者,古人有善, 惟恐不能及人,今彼吝嗇至此,法雖神秘,殆必神亦不
52、佑,法亦不靈也。奚足尚哉! 或曰:今醫置針于穴,略不加意,或談笑,或飲酒,半晌之間。又將針撚幾撚, 令呼幾呼,仍復登筵,以足其欲,然後起針,果能愈病否乎。 曰:經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云:手動若 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 又云: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又云: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凡此數說, 敬乎怠乎。又云: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謂氣來實牢者為得, 濡虛者為失,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 又曰:有見如如讀為而入,有見如出。蓋謂入者,以左手按穴,待氣已至,乃下針, 針入候其氣盡,乃出針也。 又曰: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寒則留之,熱則疾之,留者遲也。
53、疾者速也。凡補者, 按之遲留,寫者,提之疾速也。 又曰: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刺陰而一刺陽, 刺寒厥者,二刺陽而一刺陰,機按。已上數條,此皆費而隱者也。敬者能之乎。 怠者能之乎。古人所以念念在茲,不敢頃刻而怠忽者,惟恐虛實得失, 而莫知寒熱疾留而失宜也。因摭而輯之于此,庶使後學將以逞今之弊, 而變今之習也歟? 或曰:諸家針書,載某穴針幾分,留幾呼,灸幾壯,出於經歟否歟? 曰:于經不載,多出于經傳也。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淺深不得,反為大賊, 過之則內傷,不及則外壅,古人治法,惟視病之浮沉,而為刺之淺深。 豈以定穴分寸為拘哉。又謂某穴宜留幾呼,悖理尤甚,經曰
54、:刺實須其虛者,留針, 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又曰:刺之而氣不至, 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 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又曰:氣血之未應針, 則伏如橫弩之安靜,其應針也。則起如機發之迅疾,然其氣血流注, 豈留呼而可為准定耶。又曰: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不以息之多數而便去針。 是古人用針,惟以氣至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為候。若依留呼之說,氣至則可, 氣若不至,亦依呼數而去針,徒使破皮損肉,有何益于病哉。故曰:凡刺之害, 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是也。 又謂某穴
55、宜灸幾壯,亦非至言,惟當視其穴俞,肉之厚薄,病之輕重, 而為灸之多少大小則可耳!不必守其成規,所言某穴針幾分,灸幾壯,謂病宜針某穴, 則宜入幾分,病宜灸,則宜灸幾壯,針則不灸,灸則不針也。不知其說者,既針復灸, 既灸復針,為害不淺。 或曰:經言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Ç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 不深不散,不留不寫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 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Ç濇, 刺而過此者,則脫氣,此則古之法也。今觀前篇所云:則此篇所論,亦皆非歟? 曰:此古人特論其理之常如此耳!凡用刺法,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為拘也。經曰: 邪氣在上。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濁氣在中,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在于腸胃, 故曰濁氣在中。清氣在下,言清溫地氣中人,必從足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辅警招聘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通辽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牡丹江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2025年玉溪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牧草栽培及加工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绵阳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资阳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年青海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满分必刷)
- 2025年马鞍山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贺州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含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房屋中介居间合同协议
- 驾驶证理论考试科目一试题及答案
- 电工考证专栏2025年低压电工复审考试题库精细讲解(1)附答案
- 物流搬运劳务合同范本
-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真题)
- 厂内物流规划介绍
- 2025年任职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左心耳封堵术护理课件
- 【QC成果】提高砌体结构一次成型合格率
- 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背诵卡
- 耳鼻喉检查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