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1页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2页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3页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4页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要求区分三大类岩石。绘制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相互转化的示意图。知道主要内外力因素的能量来源及表现方式。结合实例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结合实例分析流水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及其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规律。理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及地中海气候形成的影响。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特征和分布。在简易天气图上识别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统。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知道

2、水循环的类型。在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上,识别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联系气压带和风带,运用地图描述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和海洋渔场的影响。一、区分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

3、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页岩变质为板岩二、绘制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相互转化的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请说明右图中各个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含义。三、知道主要内外力因素的能量来源及表现方式。分 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

4、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四、结合实例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式成因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褶皱背斜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断层地垒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

5、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五、结合实例分析流水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分布区外力作用形式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干旱地区风力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沙丘、沙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冰川U谷、冰斗、刃脊、角峰六、结合实例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七、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及其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

6、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下图或图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大气大气削弱地面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3)理解大气

7、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1-7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如下图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下图所示。八、绘制大气热力

8、环流示意图。(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A BC D 高 低 高 等压面(线)低 高 低受热 冷却受热 例题: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答案:D>C>A>B(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九、描述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规律。(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下图所示。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下图所示。(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季风环流

9、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如下图和下表所示。夏季冬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表地区季节形成原因风向特征东亚冬季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夏季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南亚冬季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东北季风温和干燥夏季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西南季风炎热多雨(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0、。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终年湿润,年温差小地中海气候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风,冬季盛

11、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十、理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及地中海气候形成的影响。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终年湿润,年温差小地中海气候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东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夏季高温多雨

12、,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十一、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特征和分布。十二、在简易天气图上识别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统。(1)十三、了解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1)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冷、暖锋面与天气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

13、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准静止锋与天气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2)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气流(气压)状况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中心

14、气流及天气状况实例气旋(低压中心)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台风反气旋(高压中心)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伏旱”天气十四、知道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十五、在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上,识别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右图所示,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

15、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径流降水水汽输送蒸发能量来源: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海洋水海洋地面陆地上空海洋上空 海陆间大循环:陆地上空陆地陆地蒸发降水 类 陆地循环:陆地海洋蒸发降水陆地上空植物蒸腾 型 海洋循环:植物蒸腾 十六、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十七、联系气压带和风带,运用地图描述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洋流是指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温度较

16、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纬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如图所示。(3)重要海域的洋流分析: 直布罗陀海峡:表层大西洋 地中海,底层地中海 大西洋。原因:受地中海地区气候的影响,地中海蒸发旺盛,周围河流淡水注入少,海水的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而大西洋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海平面低些。卡特加特海峡:波罗的海 北海曼德海峡:表层印度洋 红

17、海;底层红海 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夏季印度洋 南海,冬季南海 印度洋。原因:夏季北印度洋海水向东流,马六甲海峡北部海平面高于南海海平面,海水由北向南流;冬季反之。例题:读世界洋流模式图,回答: (1)给各洋流添加箭头,表示其正确流向。 (2)作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是 半球以 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以及 半球以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3)洋流,按成因分,属风海流的有 ,按性质分,属寒流的有 。 (4)图中海域A、B、C、D处,能够形成渔场的是 处,原因是 。 (5)若此图表示太平洋,则图中洋流的名称: , 。若此图表示大西洋,则图中洋流的名称: , , 答案:(1)略 (2)南 副热带 北 副极地 (3) (4)A 这里有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 (5)日本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拉布拉多寒流 巴西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十八、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和海洋渔场的影响。洋流对促进全球热量平衡、气候、渔场形成、海洋航运、海洋污染会产生影响,如下表所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