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器图谱和农器谱关系试探 元代王祯农书系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农史古文献专家王毓瑚先生提到,王祯农书中“农桑通诀”和“百谷谱”两个部分,基本上是就以前的几部农书改写的,1似乎不包括农器图谱在内,的确,农器图谱的写作常常被认为是王祯农书的最大特色之一。2实际上,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可能和前两部分一样,大部分内容引自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曾之谨农器谱原书已佚,有关它的内容需借助当时人周必大为该书的题序,周在序中提到,农器谱记述了耒耜、耨镈、车戽、蓑笠、至刈、条篑、杵臼、斗斛、
2、釜甑、仓庾等十项,还附有“杂记”3。从书名到书中所列项目的名称不难看出,曾之谨的农器谱和王祯的农器图谱,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见表)。因此,虽然曾氏农器图已失传,但还是可以根据王祯农书的内容来考察曾氏农器图的内容。农器图谱和农器谱类目比较表|农器图谱|农器谱田制| 耒耜|镢臿| 钱镈|作耨镈铚艾|杷朳| 蓑笠|条篑|杵臼|仓廪|作仓庾鼎釜|作釜甑舟车| 灌溉|车戽利用| 麰麦| 蚕缫| 蚕桑| 织纴| 纩絮| 麻苎| 斗斛|并入仓廪|有迹象表明,王祯在农器图谱中不仅沿用了曾氏农器谱的名目,而且也大量地保留了曾氏书中的内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钱镈门”中的“薅鼓”一节就直接引述了“曾氏薅鼓序”。
3、王祯不仅沿用了农器谱的正文部分,就是宋人周必大为农器谱的题辞,王祯也加以引用。周必大为曾氏农器谱题序中有关于牛耕起源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王祯在稍作删改之后,悉数收入王祯农书的“农桑通诀”和“农器图谱”之中,南宋·周必大,曾氏农器谱题辞(文忠集,卷五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 山海经曰: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世以为起于三代,愚谓不然。牛若常在畎亩,武王平定天下,胡不归之于三农,而放之桃林之野乎?故周礼祭牛之外,以享宾、驾车、犒师而已,未及耕也。不然牵以蹊田,正使藉稻,何足为异,乃设夺而罪之之喻耶?在诗有云:“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又曰:“有略其耜,俶载南亩。”以明竭作
4、于春,皆人力也。至于“获之”,“积之”,“如墉”,“如栉”,然后“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为社稷之报。若果使之耕,曾不如迎猫、迎虎,列于蜡祭乎?窃疑耕犁起于春秋之间,故孔子有“犁牛”之言,而弟子冉耕字伯牛。彼礼记、吕氏·月令:季冬“出土牛”,示农知耕早晚。王祯农书·农桑通诀·牛耕起本(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4页)尝闻古之耕者用耒耜,以二耜为耦而耕,皆人力也。三代以来,牛但奉祭、享宾、驾车、犒师而已,未及于耕也。至于春秋之间,始有牛耕犁用,山海经曰: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是也。故孔子有“犁牛”之言,而弟子冉耕字伯牛。礼记、吕氏月令:季冬“出土牛
5、”,示农耕早晚。其例见于此,后世因之,皆赖其力。然牛之有功于世,反不如猫虎列于蜡祭,典礼实有实阙也。尝考之,牛之有星,在二十八宿丑位,其来著矣。谓牛生于丑,宜以是月致祭牛宿,及令各加蔬豆养牛,以备春耕。读书为定式,以示重本。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耒耜门·牛(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1981年,203页)山海经曰: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世以为起于三代,愚谓不然。牛若常在畎亩,武王平定天下,胡不归之于三农,而放之桃林之野乎?故周礼祭牛之外,以享宾、驾车、犒师而已,未及耕也。不然,牵以蹊田,正使藉稻,何足为异,乃设夺而罪之之喻耶?在诗有云:“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
6、耦其耘,徂隰徂畛。”又曰:“有略其耜,俶载南亩”;以明竭作于春,皆人力也。至于“获之”,“积之”,“如墉”,“如栉”,然后“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为社稷之报。若果使之耕,曾不如迎猫、迎虎,列于蜡祭乎?盖牛之耕,起于春秋之间,故孔子有“犁牛”之言,而弟子冉耕字伯牛。礼记、吕氏月令:季冬“出土牛”,示农耕早晚。这也很显然表明,王祯看过曾氏农器谱。需要指出的是王祯在书中并没有给出这段文字的出处,如果不加比对,很容易误认为是王祯自己所作。王祯农书之中,这样的例子必然还有。从前面农器谱和农器图谱的类目比较中可以看出,曾氏农器谱中并无“杷朳门”,但据周必大为农器谱的题序来看,书中应该还包括有关于杷朳的内
7、容,其曰:“若杷之属,扬雄方言往往三名,耒阳既书之矣。”4耒阳就是曾之谨。也就是说,曾之谨的农器谱中写到过杷这种农器,并且引用了扬雄方言的中的材料。巧的是王祯农器图谱有关杷的内容,也首先是引用扬雄的方言。因此,我们推测,王祯农器图谱中有关杷的内容很有可能是直接从曾之谨那里移过来的,也就是说,曾之谨所写的有关农器杷的内容也被王祯所吸收。王祯的发明在于将“杷朳”另作一门。再从结构、写作方法、行文中的用语和写作时的时态上来分析,也能够判断一些王书中的内容可能来自曾书。从结构上来说,王祯在农器图谱中以“田制门”为篇首,其曰:农器图谱首以田制命篇者,何也?盖器非田不作,田非器不成。周礼人、凡治野、以土宜
8、教民稼穑,而后以时器劝民,命篇之义,遵所自也。然而,在接下“耒耜门”中,我们又读到这样的序言:昔神农作耒耜以教天下,后世因之;佃作之器虽多,皆以耒耜为始。然耕种有水陆之分,而器用无古今之间,所以较彼此之殊效,参新旧以兼行,使粒食之民,生生永赖。仍以苏文忠公所赋秧马系之,又为农器谱之始。所有篇中名数,先后秩序,一一用陈于左。前面既言“首以田制命篇”,后面又说以耒耜“为农器谱之始”,前后矛盾,唯一可以解释的是,王祯在收录曾氏农器谱的有关内容时,没有对有关的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因为曾氏的农器谱正是以耒耜“为农器谱之始”。这也正好说明,耒耜门等的内容是曾氏旧作。从写作方法来看,首先,农器谱系采用古今对比
9、的方式来写作的,用周必大的话来说,即“考之经传,参合今制”5。在叙述时,先条列经传中的论述,再把当时的实际情况与之对照。这种方法也是禾谱的方法,从现存禾谱佚文来看,禾谱在介绍某一事物之前,先是引经据典,接着才是注明当时江南(曾氏所在的西昌泰和在宋代属江南西道)事实,如对于“谷”的解释,就先引述了尚书、周礼和孟子等经典,接着说:“今江南呼稻之有稃者曰稻谷,黍之有稃者曰黍谷。”曾之谨为曾安止的侄孙,农器谱是禾谱的姊妹篇,它们在写作方法是应是一脉相承的;周必大所言曾之谨有关杷的内容也可证明这一点。如果前面王祯农器图谱中有关杷的内容系沿用曾之谨农器谱这种猜测不错的话,王祯农器图谱中其他与之相类似的写法
10、,也可能是源自曾氏农器谱。因为这正是曾氏的写法。其次,农器图谱在写法上采用了先事后诗的方法,每一种农器都附有一首可若干首诗,以前这些诗作往往被当成王祯的创作,甚至有人认为王祯“诗学胜于农学”。实际上,农器图谱中的诗正是秉承了前人的一贯做法,且大都可能出自前人之手。何以见得?一则是先事后诗,是宋人的一种写作方法,宋人陈景沂的全芳备祖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二则是农器谱的出笼就与这种写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农器谱系补禾谱之缺而作,苏轼在“秧马歌”中述之甚详。苏轼在写秧马歌时,除了引述经典之外,还陈述自己见到的事实,并器物的结构和原理,还附上一首诗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曾之谨补写了农器谱一书,写法上自然也受到
11、了苏轼写作秧马的影响。“薅鼓”一节就非常明显。王祯农器图谱中的农器大多也是采用这种写法,而这种写法最初便是源于禾谱,源于东坡为禾谱所题,并附于禾谱之末的“秧马歌”。明末徐光启曾经批评王祯的诗学胜于农学,殊不知王祯的诗学是对宋人的仿效。如果硬要将王祯诗和宋人诗作比较,则会发现王祯所写作的一些项目,如田制,所附的诗,篇幅较长,有时甚至长过正文。这也许就是王祯被讥讽为“诗学胜于农学”的原因。真正能将农器谱和农器图谱区别开来的并不是写法,而是其中的某些用语。从用语来看,曾氏为江西人,在湖南做官,两地方言都称稻为“禾”,禾谱实即“稻谱”。犹如北方人称粟为谷一般,北方农书中的“种谷”,实即种粟。现存禾谱佚
12、文中提到一品种稻品种“黄穋禾”,而同一品种在王祯农器图谱新添的“田制门”中则称为“黄穋稻”;6“钱镈门”中的耘荡、薅马,以及“蓑笠门”中的臂篝,“蓧蒉门”中的筛谷拐、掼稻箪等是几种典型的稻田中耕农器,但书中在介绍这两种农具时,都以“禾”字表示“稻”字,因此,它们可能都是原曾氏农器谱的内容。倘若如此,耘荡出现的时间就不是王祯所在的元代,而是曾之谨生活的南宋。又从“铚艾门”中多用“禾”字这一事实来看,铚艾门可能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曾书中的内容,且补充的地方也不多。典型的还有“杷朳门”中的“禾担”,禾担并非普通的扁担,而是一种负禾与薪的专用扁担。主要用于稻禾在收割捆绑之后,从田间挑到谷场。禾担的形制、用
13、途和名称,至今还保留在江西吉安一带的农事和方言之中。种种迹象表明,曾氏农器谱中虽然没有专列“杷朳”一门,但王祯农器图谱“杷朳门”中的许多农器却可能系来自曾氏农器谱。还有一点可以用来考察农器图谱的某些内容可能出自曾氏农器谱的线索是作者在写作时所流露出来的时代感。曾和王分属宋代和元代。曾氏在写作农器谱时,引用当代人的诗歌,因时间较近,没有时代感,因此在人前面并不加朝代,而直呼其名,且多用敬词,这就如同今人在写作时,提到古人时直乎其名,名前还加上朝代,如宋代王安石,沉括之类,而提到今人则要加上“某先生”、“某同志”、“某教授”之类,以示尊敬。如“耒耜门”中,称苏轼为“苏文忠公”,而没有加上“昔”或“
14、宋”的字样,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判断,农器图谱的“耒耜门”可能有因袭农器谱的地方,或者说,是从原书中直接移植过来的。王祯在提到前代的史实时,往往要加上“昔”或“宋”这样的字眼,如可以肯定是王祯农器图谱中新增类目“田制门”中的“沙田”一节中提到,“昔司马温公言,今阙政,水利居其一。”又说“宋乾道年间,梁俊彦请税沙田,以助军饷。既施行矣,时相叶颙奏曰”,这与王祯在写作时间上的距离是吻合的,反过来也证明这两段文字系王祯新写;又如可以肯定为王祯新添的蚕缫门中,王祯写道,“昔梅圣俞有蚕具、茧馆诗,今不揆,续为之赋曰”。梅圣俞与王安石同时,他们之间有许多唱和之诗,可是在蚕缫门以外的农器图谱的其它“门”中,
15、如“蓑笠门”、“蓧蒉门” 等在引用了王安石诗时,却称为“王荆公”,而不称安石或介甫,更不加上“昔”字,证明这地方农器图谱沿袭了农器谱。能否肯定上述篇名相同的内容都是来自曾之谨农器谱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认为,王祯在农器图谱中虽然保留了曾之谨农器谱原来的篇目,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并重新加以编排。这从书中引述了农器谱成书之后问世的文献中可以得到证明。如,“耙”一节引了种莳直说一书,由于宋代公私书目中都没有种莳直说一书的着录,所以一般认为该书成书元初(灭金后并宋前,12341279),而农器谱则早在1201年以前即已成书。同样的情况还有“耧锄”一节,本节中除引用了种莳直说之外,还引用了韩氏直说,
16、而韩氏直说也是蒙古灭金并宋之前出现的一本农书。文中用语也能反映北方农书的特点,如称禾谷类作物的为“谷”,植株为“苗”。王祯农器图谱中的“舟车”和“灌溉”两门可能系由曾氏农器谱中的“车戽”发展而来,而更为可能的是“舟车门”是新添的内容,“灌溉门”才是由曾氏的农器谱中的“车戽”发展出来的,因为这里的车更有可能是指翻车的车,而非舟车的车。尽管如此,灌溉门中还是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王祯在“灌溉门”的引言中说,“今特多方搜摘,既述其旧以增新,复随宜以制物。”我们认为,灌溉门中的水栅、水闸、陂塘、水塘,以及浚渠、阴沟等,可能是王祯农器图谱新增的内容,因为他们与严格说来的灌溉工具没有关系。也许正是由于增加了
17、这些内容,使王祯觉得以原有的“车戽”不足以概括全部的内容,因此,便改为“灌溉门”。有迹象表明,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水转高车等都是王祯新加内容。如同旧篇目增加了新内容一样,新篇目中也保留了一些旧内容。如,“臿门”是王书新添的一个篇目,从其中“劐”一节引用农桑辑要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一些痕迹。但“臿门”中的农具,从形制到功用都与耒耜门相同,特别是其中提到的镵、鐴等,原本为江东犁的一个部件,内容也多取自唐陆龟蒙的耒耜经,因此,它可能是从原来曾氏农器谱耒耜类分出来并加以补充而成的。另外,“锋”一节提到:“农书云:无鐴而耕曰耩。”这里所说的农书,不见于现存各农书,因此,也可能就是曾之谨的农器谱。7“朳杷门
18、”也是王书新添的一个篇目。但从其内容来看,可能大多取自曾氏农书。首先,“朳”一节中直接提到“禾谱字作戛”一句,这一句可能是王书新添,也可能是沿袭了曾之谨农器谱的说法;考虑到王祯农书在引用禾谱内容时,多用“曾氏农书”或“农书”这一事实,这里提到禾谱很有可能是沿袭了曾之谨农器谱的说法; 因为曾之谨的农器谱乃是其祖父禾谱的续作,他在自己有书中不可能称禾谱为“农书”或“曾氏农书”,而直接称为禾谱;其次,这一门中大多是与稻作有关农具,如耘稻禾用的“耘耙”,平摩种秧泥的“平板”,均泥的“田荡”,辊辗草禾的“辊轴”,插秧用的准绳“秧弹”,叉取禾束用的“杈”,晾晒用的“笐”和“乔扦”,收稻用的“禾钩”、“搭爪
19、”、“禾担”,脱粒用的“连枷”等,符合曾氏农书的主旨,禾谱是以水稻为主要写作对象的农书,这从现存禾谱佚文中可以得到反映,作为其补充的农器谱自然也应以稻作农具为主,因此,王祯尽管将农器谱所提到的各种农器门类都收入到他的农器图谱中,但显然还觉得不够,于是又在农器图谱中增加了“麰麦门”,专叙北方与麦子收获有关的农具。以此也可证明,原来的农器谱是以稻为主;第三,文中称稻为“禾”,符合江西、湖南一带语言特点,和曾氏农书的行文特点;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辊轴”,“辊轴,辊碾草禾轴也。江淮之间,凡漫种稻田,其草禾齐生并出,则用此辊辗,使草禾俱入泥内,再宿之后,禾乃复出,草则不起。”辊轴的使用与历史上在江淮地区流
20、行的“火耕水耨”一样,巧妙地利用了稻和草对于淹水的不同反映,从而达到除草的目的。东汉应劭解释说:“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稻独长。所谓火耕水耨。”称稻为禾,正是江西、湖南方言的一大特点。已如前述。第四,“笐”一节提到“今湖湘间收禾,并用笐架悬之。”更似出自曾之谨的笔下,没有证据证明王祯曾到过湖湘一带,而曾之谨写农器谱时的身份正是耒阳县令,这样的语句出现在他的笔下就很自然。实际上,乔扦和笐架在宋代江浙一带也有使用。“浙西刈禾,以高竹叉在水田中,望之如群驼”8。楼璹耕织图诗·登场有:“黄云满高架,白水空西畴”一句,可以为证。王祯既然到过江浙一带,9
21、不可能不提到江浙一带的情况。可是王祯农书中并没有写到他可能看到的情况,相反却写到了他可能并没有看到的情况,最好的解释就是,王祯可能只是沿用了曾氏的文字,加上一段按语而已。(见下)条目可能出自曾氏农器谱的部分可能是王祯新增部分笐架笐,集韵作,竹竿也,或省作笐。今湖湘间收禾,并用笐架悬之,以竹木构如屋状,若麦若稻等稼,获而jian之,悉倒其穗,控于其上;久雨之际,比于积垛,不致郁浥。江南上雨下水,用此甚宜;北方或遇霖潦,亦可仿此,庶得种粮,胜于全废。今特载此,冀南北通用。乔扦乔扦,挂禾具也。凡稻皆下地沮湿,或遇雨潦,不无淹浸;其收获之际,虽有禾(禾専),不能卧置。乃取细竹,长短相等,量水浅深,每以三茎为数,近上用篾缚之,叉于田中,上控禾把。又有用长竹横作连脊,挂禾尤多。凡禾多则用笐架,禾少则用乔扦;虽大小有差,然其用相类,故并次之。综上所述,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中的“耒耜门”,除“牛”一节加入了周必大为农器谱所题叙词之外,可能都来自农器谱的“耒耜”目;“臿门”除“劐”一节来自农桑辑要外,其余可能都来自农器谱的“耒耜”和“耨镈”两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