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天文档在线 http:/最全最具性价比的地产资料大全 QQ:744421982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生 态态 专专 项项 规规 划划-【2009-2020】-【2009-2020】-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二 0000 九年六月九年六月1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李宪生 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副组长:李春明 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田承忠 湖北省副省长张岱梨 湖北省副省长段轮一 湖北省副省长成 员:卢焱群 许克振 彭 军 林志慧 徐佑林 李德炳 张学锋 张达华 潘细汉 生态专项规划编制组:生态专项规划编制组:组 长:李德
2、炳 省建设厅厅长副组长:张学锋 省建设厅副厅长 彭 军 省发改委副主任 陈新武 省国土厅副厅长 徐佑林 省交通厅副厅长 郭志高 省水利厅副厅长 余胜伟 省农业厅副厅长 吕文艳 省环保局副局长 刘晓洪 省林业局副局长 潘细汉 省旅游局副局长成 员:李 斌 徐新桥 刘宪明 黄 平 李 红 邱 实 徐玉红 房小牧 严圣华 胡海燕 赵 威 叶小平 敖 鹰 蒋红翠 常贤波 苗 欣 徐文学 李庆国 丁欣荣 王 林 余志中 童建新2目目 录录前前 言言.1 1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2 2第一节第一节 规划编制依据规划编制依据.2(一)主要法律法规.2(二)主要行政文件.2(三)
3、主要规划依据.3第二节第二节 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3(一)规划范围.3(二)规划期限.3第三节第三节 规划编制特点规划编制特点.3(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3(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4第二章第二章 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5 5第一节第一节 圈域概况圈域概况.5(一)自然地理概况.5(二)社会经济概况.6第二节第二节 资源特征资源特征.7(一)森林资源.7(二)动植物资源.8(三)水资源.8(四)农业资源.9(五)矿产资源.9(六)文化旅游资源.9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环境总体评价生态环境总体评价.10(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10(二)环境质量
4、总体评价.11(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11第四节第四节 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生态环境主要问题.12第三章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1818第一节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指导思想.18第二节第二节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19(一)总体目标.19(二)阶段目标.19第三节第三节 规划任务规划任务.203第四节第四节 控制指标控制指标.21第四章第四章 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2424第一节第一节 整体生态格局整体生态格局.24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功能构建生态功能构建.25(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26(二)长
5、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28(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29(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31(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32(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34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利用区划生态利用区划.35第五章第五章 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3838第一节第一节 旅游资源开发管制旅游资源开发管制.38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42(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42(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43(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44(四)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45第三节第三节
6、 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48(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49(二)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50(三)旅游服务.50第四节第四节 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51(一) “一江两山”区.51(二)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54(三)荆楚文化旅游区.55第六章第六章 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5858第一节第一节 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58第二节第二节 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60(一)生物多样性保护.60(二)森林资源保护.61(三)森林生态修复.62(四)生态
7、景观林建设.63(五)生态林业建设项目.63第三节第三节 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63(一)生态农业布局.64(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65(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654(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6(五)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66(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67(七)生态农业建设项目.67第四节第四节 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68(一)生态城市建设.68(二)生态镇(乡)建设.71(三)生态村庄建设.75(四)生态家园建设项目.78第五节第五节 污染控制工程污染控制工程.79(一)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79(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80(三)固体废弃物处
8、置与综合利用.81(四)提高环境监管能力.82(五)污染控制工程项目.82第六节第六节 国土保护与整治国土保护与整治.83(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83(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84(三)地质灾害防治.85(四)国土整治工程项目.85第七节第七节 水利生态保护与建设水利生态保护与建设.86(一)水资源保护与利用.86(二)防洪减灾工程.87(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87(四)水土保持工程.87(五)生态水利工程项目.87第八节第八节 建设工程项目库汇总建设工程项目库汇总.88第七章第七章 主要交通线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交通线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8989第一节第一节 主要道路网
9、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道路网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89(一)主要道路网界定.89(二)生态道路建设要求.90(三)主要道路沿线生态保护与维护.90(四)主要道路沿线镇村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91第二节第二节 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93(一)主要航道界定.93(二)生态航道建设要求.93(三)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93(四)主要航道沿线城镇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94第八章第八章 先期启动项目规划先期启动项目规划.9696第一节第一节 先期启动建设目标先期启动建设目标.965第二节第二节 先期启动建设重点先期启动建设重点.96第三节第三节 先期启动项目构建先期启动项
10、目构建.97(一)生态林业建设.97(二)生态农业建设.97(三)生态家园建设.98(四)污染控制工程.98(五)国土整治工程.99(六)生态水利工程.99第九章第九章 规划实施规划实施.100100第一节第一节 规划实施效益规划实施效益.100第二节第二节 规划实施保障规划实施保障.101(一)政策法规与规划保障.101(二)组织保障.103(三)资金保障.104(四)科技保障.107(五)全民参与保障.108(六)监管能力保障.109第三节第三节 对下一步规划编制建议对下一步规划编制建议.110附表附表.1121121前前 言言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
11、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 号)文件精神,着力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功能,把鄂西建设成为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特色文化圈、科学发展圈,促进鄂西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专项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鄂西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原则与目标,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控制指标,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格局和整体框架,明确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并确定先期启动项目库构成。专项规划是指导下一层次规划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以 2008 年为基期,以 2020 年为
12、规划期。专项规划的范围为鄂西圈 8 市州(林区)市域范围。2第一章第一章 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第一节第一节 规划编制依据规划编制依据(一)主要法律法规(一)主要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 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
13、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退耕还林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二)主要行政文件(二)主要行政文件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 号)3关于研究加快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的会议纪要(三)主要规划依据(三)主要规划依据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送审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规划(20092020)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092020)第二节第二节 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全域和线域两个层次,其中全域为鄂西圈 8 市州(林区)市域
14、范围,面积为 12.8 万平方公里;线域为主要交通网沿线(含已建和规划的高速公路、国道、重要旅游公路及主要航道)两侧可视范围(见附图 3),原则上为交通线路两侧 100 至 300 米范围的地带,面积约 3140 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 2009 至 2020 年。其中,近期 2009 至 2012 年,远期 2013 至 2020 年,重点是近期建设规划,远期仅做意向性指导。第三节第三节 规划编制特点规划编制特点(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生态专项规划涉及的部门和城市较多,并以相关各厅局(林业局、环保局、农业厅、国土厅、水利厅、建设厅
15、)的部门规划和主要项目为支撑,因此本次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是一个多部门分工协作、协调整合的过程。4(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本规划属于整合引导型规划,采取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地方参与,注重横向协调与纵向指导,突出重点,注重近期。规划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为基础,整合各相关厅局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设想,引导下一层次的规划工作。5第二章第二章 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第一节第一节 圈域概况圈域概况(一一)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概况1 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鄂西圈位于湖北省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 10821421143307、北纬 291
16、53331647之间,北靠河南,东连鄂西圈,南临湖南,西部与重庆、陕西毗邻,东西长约 546 公里,南北宽约 470 公里,国土面积 12.8104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 68.85%。2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鄂西圈由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和江汉平原三大地势区组成,其中鄂西为层峦叠嶂的山地;鄂北为连绵起伏的岗地丘陵,由桐柏山、大洪山及汉江谷地组成;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为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击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3 3、气候、气候鄂西圈地处中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能资源充足,热能资源丰富。受地形地貌地域差异影响,气候具有东西、南北及垂直分异规律,其中日照及太阳辐射分布具
17、有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年平均气温鄂西河谷地区在 17以上,高山地区低于 15,其余大部分地区在 1517之间;降水量鄂西南最多,江汉平原次之,鄂北、鄂西北最少,各地降水量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密切相关。4 4、土壤植被、土壤植被鄂西圈自南向北,分布有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带和北亚热带的6黄棕壤带。同一地带内,受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差异影响,表现垂直地带性规律。另外还分布有潮土、水稻土、石灰土及紫色土等非地带性土壤。自然植被分布于山地丘陵,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于鄂西南山地和神农架南坡,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于鄂北丘陵岗地及鄂西北山地,其他地区为农田植被所代替。山地植被表现出一定
18、的垂直分异规律。5 5、河流水系、河流水系鄂西圈含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其中淮河水系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区;长江水系中游基本位于本区,其主要支流有汉江、清江、黄柏河、香溪河、沮水、松滋河等;此外鄂西圈还有众多的水库与湖泊。(二二)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鄂西圈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鄂西圈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汽车、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格局已经逐步建立。2007 年,鄂西圈的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400 亿元,同比增长 14%以上,其中第一产业达 737.75 亿元,第二产业达 1489.8
19、8 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达 1466.31 亿元,分别占全省的 37.52%、53.54%、37.56%和 37.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660 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75.8%;财政收入达到 229.46 亿元,占全省的 38.87%。2002-2007 年,鄂西圈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圈域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 15.3%,入境旅游年均增长 23.4%;2007 年,圈域国内旅7游总收入 219 亿元,入境旅游总收入 17063 万美元,分别占湖北省的 36%和 41%,但与鄂西圈集中了湖北省 60%以上的旅游资源优势相比,鄂西圈旅游产业发展明显不足。鄂西圈拥有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
20、樊) ,圈域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及神农架林区 46 个,占全省的 60%;建制镇 379 个;行政村 14180 个。圈域总人口2936.2 万,其中城市人口1125.5 万,城市化水平 38.3%,低于全省 44.3%的平均水平。鄂西圈各县(市、区)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征如下:人均GDP(见图 1) 、人均财政收入、土地开发强度及城镇化水平(见图2)以十堰、襄樊、荆门、宜昌及荆州市区向外递减,土地开发强度江汉平原与鄂北丘陵岗地整体高于鄂西山区;人口密度江汉平原最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值区在荆荆宜及长江、汉江沿线地区。人均耕地有枣阳-宜城-襄阳、京山、监利-江陵及沙洋-当
21、阳-枝江等四个高值区,十堰、襄樊、荆门、宜昌及荆州市区为低值区,其它地区居中。第二节第二节 资源特征资源特征(一一)森林资源)森林资源鄂西圈林业用地面积 688 万公顷,森林面积 464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 36.3%。森林类型中人工中幼林和天然次生中幼林占绝12.81 - 14.3614.36 - 21.2521.25 - 30.530.5 - 43.943.9 - 65.9365.93 - 91.04城镇化水平(%)3818 - 58295830 - 94929493 - 1284612847 - 2247322474 - 3303233033 - 48981人均 GDP(元)8大部分
22、,其中:人工林约占总面积的 4050%,天然林中次生的中幼龄林约点总面积的 7080%。鄂西地区森林面积占全省 71.5%,全省的大部分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都集中在该地区,而且森林类型丰富,其受破坏程度相对较小,生态基础相对比较完好,为湖北省的碳平衡提供了基础性支撑。(二)动植物资源(二)动植物资源鄂西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圈域已建有 7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见附表 10、附图4) ,分别占全省的 90和 59;域内有高等植物 296 科 1581 属6399 种,约占全国的 18.26%;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51 种,占全国的 18.55%,其中
23、一级 8 种,二级 43 种,其中著名的有珙桐、红豆杉、楠木等;圈域内有野生脊椎动物 874 种,占全国的14.19%,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 120 种,占全国的 31.75%,其中国家一级保护 23 种,二级保护 98 种,著名的动物有金丝猴、中华鲟、白脊豚等。(三)水资源(三)水资源鄂西圈水能与水资源丰富(见图 3) 。其中圈内可开发水能资源占湖北省的 90%以上,占全国可装机总容量的8.7%,已得到积极开发,成为湖北乃至国家重要的水电基地,对于国家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和碳减排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圈内水资源总量 672.93 亿立方米,占湖北省的 65.52%;大型9水库 37 座,占湖北省
24、大型水库总数的 61.7%,水库总容量 4320878万立方米,占湖北省水库总容量的 74.5%,是湖北乃至国家重要的水资源蓄集地。(四)农业资源(四)农业资源鄂西圈农业资源丰富。圈域内拥有林地面积 688 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 464 万公顷,分别占湖北省的 81.62%和 71.5%;圈域内耕地保有量 4219.97 万亩,占全省耕地保有总量的 60.18%,人均耕地面积 1.059 亩,是湖北省平均水平的 1.33 倍;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93.95 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 60.76%。鄂西圈已经形成了以粮食棉油蔬菜种植与水产家禽家畜养殖为基础,和以干果、菌类、茶叶、烟叶、中药
25、材为特色的农业体系。(五)矿产资源(五)矿产资源鄂西圈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区域集中,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是湖北省磷、煤、金、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材等矿产的主要产出地。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 74 种;磷、盐矿、芒硝、石膏、水泥用石灰岩等为我省优势矿产;高磷赤铁矿储量巨大,为我省潜在优势矿产。磷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宜昌、襄樊、荆门和神农架林区;金红石矿分布于襄樊地区;低品位铁矿、钒矿主要分布于十堰地区;高磷赤铁矿分布于宜昌、恩施地区;煤矿主要分布于宜昌、恩施和荆门地区;岩盐、石膏、芒硝、卤水等矿产主要分布于荆州地区。鄂西圈矿产资源共伴生矿多,综合利用效益高;圈内的岩盐、石膏、芒硝、卤水共生产出,其中,
26、卤水中伴生储量巨大的溴、碘、硼、铷、铯、锂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较大。 (六)文化旅游资源(六)文化旅游资源鄂西山川秀丽、江河壮美、文化醇厚。以“巴山、楚水、巴楚10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国内罕见,世界少有。圈域内拥有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三处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景区和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等现代工程建设奇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2 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35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4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16 个,国家级地质公园 3 个,4A 以上景区 22 处(全省 37 处)。 (见附表 10、11、12,附图4、5、6、7)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环
27、境总体评价生态环境总体评价(一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生态价值总体评价鄂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东西二三级阶地衔接带、我国中东部地区南北生态屏障与东西向长江生态走廊的接合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防止沙漠化东移南侵)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塔” ,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神农架(北纬 30)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见图 4) ,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使之成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各种动植物的避难所和栖息地,是中国栽培作物发源中心,区内植物种类丰富、起源古老、特有成分高、成分复杂多样,与周围植物区系联系广泛,享有“物种基因
28、库” 、 “天然动植物园” 、 “天然药库”等多项美誉。图 4.北纬 30线生态与文化特征11鄂西圈位于湖北省自西向东生态流的上游,是湖北省最大、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单元,对维护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的水土生态安全起着主导作用。全省大部分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都集中在该地区,对于湖北的碳平衡至关重要。鄂西圈占湖北省国土面积 70%,其自身的生态安全对湖北的生态安全也是举足轻重,可以说鄂西圈是湖北省的生态保护伞。(二二)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总体评价总体评价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T192-2006) ,鄂西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 71.7,鄂西圈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评价良好(见图
29、5) ,其中神农架林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最好(见附表1、2) 。从各地区来看,鄂西圈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的有 3 个地区,分别为神农架林区(80.10) 、恩施(79.82) 、宜昌(78.16) ,占鄂西圈国土总面积的 37.96%;等级为良有五个地区,分别为十堰(73.89) 、随州(69.76) 、襄樊(66.37) 、荆门(64.17) 、荆州(61.44) ,占鄂西圈国土总面积的 62.04%。(三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确定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总体布局为“四大集散中心、三12大核
30、心板块、六大精品旅游区”(见附表 4、附图 2),其主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如下:1 1、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环境质量宜昌符合二级标准,襄樊、十堰、恩施较差,只符合三级标准,其中襄樊、十堰是空气颗粒物污染、恩施是二氧化硫污染;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宜昌、十堰较好,襄樊、恩施为轻度污染,其中恩施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环境质量为中度污染;城市纳污河渠污染严重,其中襄樊的护城河、南渠水质为劣类。2 2、核心板块及精品旅游区主要地域环境质量、核心板块及精品旅游区主要地域环境质量主要相关城市荆门、荆州、随州、神农架等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声环境质量均较好;城市内湖和纳
31、污河渠污染严重,荆州、荆门、随州等城市的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水质全部为劣类。主要相关水系长江、汉江干流及清江水质总体优,但长江支流黄柏河、汉江支流荆门竹皮河污染较严重。第四节第四节 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生态环境主要问题鄂西圈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 1、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态保护压力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态保护压力大鄂西圈贫困县占全省的 67%,贫困人口占全省的 70%。2007 年鄂西 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外贸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相当于鄂西圈的64%、86.6%、29.5%、20.5%、85%;同时社会发展滞后,生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低水平与该区
32、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要求形成较大反差;由贫困带来的发展冲动与薄弱的生态保护意识,给本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鄂西圈当前在建及未来将要启动的基础13设施、文化设施、景点景区及服务设施建设任务较繁重,如果处置不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不能协调,将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较大威胁。2 2、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破坏严重、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破坏严重土地资源:生态脆弱敏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资源:生态脆弱敏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低鄂西圈由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和江汉平原三大地势区组成,大部分地区生态较脆弱而敏感。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属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存在
33、一定程度林木资源乱砍乱伐、土层较薄、肥力较低及水土流失等现象。鄂西圈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见图 6) 。2007 年统计结果显示,圈域水土流失率达到 31.6%,其中位于鄂北的随州水土流失率最高,达到 54.9%,其次为十堰、恩施、宜昌、襄樊等四个地区,均超过30%,水土流失率较低的是荆州和神农架。鄂西圈耕地保有量持续减少,土地闲置浪费严重、土地利用率低。受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因素影响,圈内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利用方式粗放,集约程度不高,闲置和浪费土地现象比较严重。长期以来,重用轻养,粗放经营,致使地力下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
34、可持续发展。图 6.鄂西圈各市州水土流失情况图0襄 樊荆 州宜 昌十 堰荆 门随 州恩 施神农架0200040006000800010000襄 樊荆 州宜 昌十 堰荆 门随 州恩 施神农架八市州(林区)水土流失面积八市州(林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平方公里14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环境问题突出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环境问题突出矿产资源利用率低、利用方式粗放。重开发、轻保护,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重采轻掘、乱采滥挖现象仍较普遍,资源浪费和破坏较为严重;矿产品加工程度低,原矿、初级加工产品多,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小矿山的采选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
35、,管理较差,经营粗放,矿石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低。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出。矿山环境问题依旧突出,矿山破坏未得到有效遏制。矿产开发忽视环境,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体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达标排放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较低,局部地区水源、大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由于矿山开发而导致的地面塌陷、沉降、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3 3、水环境质量局部下降、部分城市空气及声环境质量不达标、水环境质量局部下降、部分城市空气及声环境质量不达标区域水环境区域水环境长江、汉江干流及省控水库水质总体优,但长江、汉江部分支流
36、水质污染较严重,汉江支流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污染较严重的河流为黄柏河、沮漳河、白河、唐白河、滚河及竹皮河。洪湖、长湖 2 个省控湖泊,洪湖轻度污15染,长湖重度污染,水域营养状态级别为富营养(见图 7) 。城市空气环境城市空气环境 鄂西圈宜昌、荆门、 荆州、随州、神农架等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十堰、襄樊、恩施等城市空气质量较差,只符合三级标准(见图 8) 。 城市声环境城市声环境 鄂西圈十堰、宜昌、荆门、荆州、随州等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襄樊、恩施等城市区域噪声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恩施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环境质量中度污染(见图 9) 。4 4、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频发鄂西圈的鄂西南山区、
37、三峡库区和鄂西北山区为湖北省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易发区。区内降雨丰沛,山高坡陡,层状可溶岩广布,软弱结构面发育,地质矿藏丰富,为地质灾害极易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人类工程建设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断改造,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是湖北省地面塌陷、沉降、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具有发生频率高、分布广、16种类多、危害大、险情频、突发性强、灾情重的特点(见图 10)。地质环境治理经费不足,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制约。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经费主要来源为国家及地方财政,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圈内所需资金还存在较大缺口,严重制约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5 5、生态
38、保护与修复工作滞后、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滞后森林资源恢复与建设森林资源恢复与建设鄂西圈大部分是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等工程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及管理,资源总量和保护体系初具规模,在全省来说虽然相对较好,但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工林为主;二是中幼龄林为主;三是森林景观、生态等综合资源发展水平较低;四是林地区块与农地、建设用地等错综交织,保护与管理上的难度较大。动植物资源繁育动植物资源繁育动植物资源品种丰富,但总量严重不足,繁殖利用水平较低。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由于湿地资源众多,调查难度较大,至今还没有进行过全面的省级湿地专题调查,资源保护还属起步阶段。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地资源保护与利
39、用土地长期以来重用轻养,粗放经营,使地力下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 6、生态保护监督体系不完善、生态保护监督体系不完善环境监管模式和环境监督体系建设滞后环境监管模式和环境监督体系建设滞后鄂西部分地区环境监管模式和环境监督体系建设适应不了新形17势的要求。县、镇级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较薄弱,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圈域地质灾害监测方式主要为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网点较少,且监测对象以大型滑坡监测为主,而危害较严重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尚未建立专业的监测网;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监测网点尚未建立。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
40、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欠账严重。环保投入尤其是直接用于污水、垃圾治理和生态监测的投入不足,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和不平衡性逐渐出现。18第三章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第一节第一节 规划规划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鄂西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放在优先战略地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新鄂西,规划编制遵循以下指导思想:构筑生态安全格局构筑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原生性,保护圈域独具魅力的山水自然格局,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底线” ,确定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优化区
41、域景观格局,构建复合多维的生态景观。 优化生态服务功能优化生态服务功能切实预防和治理城乡环境污染,加强生态恢复和环境培育;加快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地及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具有生机与活力的生态功能体系。构建生态卫生体系构建生态卫生体系建立环境污染削减与控制的总体方略与实施对策,通过采用生态导向、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工程方法处理、回收生产生活废弃物,采取高效低耗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区域资源的永续利用。19维育生态旅游环境维育生态旅游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全面与持续的支撑,而采取生态旅游模式则为生态环境的维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
42、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培育生态文明典范培育生态文明典范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培养和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培育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绿色生活生产方式,营造生态、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第二节第二节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根据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文件精神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确定的总体目标任务,规划期内确定以下规划目标:(一一)总体目标)总体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着力增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态功能,营造
43、卫生、安全、可循环、多样性的生态体系。建成以长江、汉江、清江及三峡、丹江水库等水系水体保建成以长江、汉江、清江及三峡、丹江水库等水系水体保护为重点,确保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永续利用的生态水源护为重点,确保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永续利用的生态水源保护示范区;保护示范区;建成以境内秦岭、武陵山、大巴山系为支撑,更好地保护建成以境内秦岭、武陵山、大巴山系为支撑,更好地保护华中地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华中地区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建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生态型工业、农业、城建成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生态型工业、农业、城镇、家园健康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镇、家园健康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44、二二)阶段目标)阶段目标1 1、近期目标(至、近期目标(至 20122012 年)年)20遏制并逆转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效控制人为因素产生新的重大环境问题,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圈域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沿交通主干线及旅游型城、镇(乡) 、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圈域生态经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 2、远期目标(至、远期目标(至 20202020 年)年)以华中地区生态环境绿色屏障和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水源保护示范区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全面形成。以城镇生态化、工业清洁化、农业绿色化、经济循环化为目标的生态经济区全面建成
45、。建成一批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的机制与体制,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第三节第三节 规划任务规划任务围绕规划目标,完成以下规划任务:1 1、明确存在问题:、明确存在问题:对鄂西圈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征对重要旅游开发区作出更进一步的现状环境评价,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2 2、确定控制指标:、确定控制指标:提出切实可行又具前瞻性的近期与规划期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建设控制指标体系。3 3、构建安全格局:、构建安全格局:构建鄂西圈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确定生态安全建设与维护的重点。4 4、形成保护框架:、形成保护框架:整合鄂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相
46、关部门的建设目标、策略与重点,形成鄂西生态安全建设与维护的整体框架。215 5、确定启动项目:、确定启动项目:整合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项目库,确定近期和先期启动项目类别和资金投入。6 6、制定实施措施:、制定实施措施:制定生态功能分类管制措施,并针对重点旅游区提出具体的生态管制要点;确定规划实施的制度、资金、组织等保障措施。第四节第四节 控制指标控制指标根据各部门规划制定的控制指标,参考“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及“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规划纲要”的相关指标,确定生态专项规划指标体系,指标类型分控制型(约束性)和引导型(预期性)两类,包括生态经济指标、生态环
47、境指标和生态社会指标三大类共 26 项。生态专项规划指标体系生态专项规划指标体系规划指标值规划指标值指标指标指标指标指指 标标 名名 称称单位单位20072007年基数年基数2012 年2020 年类型类型来源来源1 1、单位产出能耗和水耗、单位产出能耗和水耗(1)单位 GDP 能耗吨标煤/万元1.721.20.9引导型发改委(2)单位 GDP 水耗立方米/万元290217190引导型水利厅2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126602000025000引导型发改委3 3、第二、三产业占、第二、三产业占 GDPGDP 比例比例%79.78690引导型发改委生态经济指标4 4、环保
48、投资占、环保投资占 GDPGDP 比重比重%1.53.5引导型环保局1 1、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384348引导型林业局2 2、土地保护、土地保护(1)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312619引导型水利厅新建和生产矿山%全面治理控制型国土资源厅(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历史遗留矿山%2540控制型国土资源厅新建和在建矿山毁损土地%全面复垦控制型国土资源厅(3)矿区土地复垦率历史遗留矿山%2535控制型国土资22废弃土地源厅3 3、生态保护、生态保护(1)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率%809095 以上控制型林业局(2)生态公益林补偿率3580100控制型林业局(3)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比例%7.1
49、6810引导型环保局(4)农业野生动植物保护率%308095 以上引导型环保局4 4、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1)COD 排放强度千克/万元6.93根据发展需求削减引导型环保局(2)SO2排放强度千克/万元8.94根据发展需求削减引导型环保局(3)COD 排放总量万吨24.52根据省要求削减根据国家要求削减控制型环保局(4)氨氮排放总量万吨3.08根据发展需求削减引导型环保局(5)SO2排放总量万吨31.69根据省要求削减根据国家要求削减控制型环保局(6)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3.7590100引导型环保局5 5、空气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空气质量以上天数天3343
50、40345控制型环保局6 6、水质状况、水质状况(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5100100控制型环保局(2)地表水水质整体达标率%8595控制型环保局(3)跨界水体水质达标率%85100引导型环保局7.7.噪声噪声主要城镇噪声功能区达标率%7585100控制型环保局8 8、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城市%20.517590控制型建设厅县城%8.856075引导型建设厅(1)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镇%1.4943050引导型建设厅城市%38.4780100控制型建设厅县城%17.0345100引导型建设厅(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镇%11.5551540引导型建设厅(3
51、)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100100100环保局生态环境指标9 9、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3(1)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924045引导型建设厅(2)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9.783540引导型建设厅(3)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1.5813035引导型建设厅1010、城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城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1)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人81012引导型建设厅(2)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人5.23810引导型建设厅(3)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人1.61568引导型建设厅1111、城镇建成区绿地率、城镇建成区绿地率(1)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52、%31.963538引导型建设厅(2)县城建成区绿地率%14.662535引导型建设厅(3)镇建成区绿地率%6.1032030引导型建设厅121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1)化学氮肥施用量(折纯)千克/公顷347295250引导型农业厅(2)农药使用量(折纯)%32.72.4引导型农业厅(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406590引导型农业厅(4)农区生活垃圾处理率%6090引导型农业厅(5)农区生活废水处理率%5090引导型农业厅(6)秸秆综合利用率%130100引导型农业厅1313、旅游区污染防治、旅游区污染防治(1)旅游区污水处理率%80100引导型建设厅(2)旅游区
53、垃圾处理率%100100引导型建设厅(3)旅游区环境达标率%80100引导型建设厅1 1、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38.34450引导型建设厅2 2、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城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9.49105100引导型建设厅3 3、城市气化率、城市气化率%88.949095引导型建设厅4 4、镇自来水普及率、镇自来水普及率%80.169098引导型建设厅5 5、村自来水普及率、村自来水普及率%69.337590引导型建设厅6 6、工业用水复用率、工业用水复用率%6080引导型建设厅7 7、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4040引导型发改委8 8、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3-0.40.3-0.4引导
54、型发改委生态社会指标9 9、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9095引导型环保局24第四章第四章 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第一节第一节 整体生态格局整体生态格局鄂西圈以武当山、神农架、明显陵为代表,是重要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地;以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特色,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鄂西圈拥有湖北三分之二以上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是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生态屏障;鄂西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生态价值。围绕把鄂西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总体目标,确保生态安全,增强与优化生态功能,保全与提升生态价值,构筑鄂西圈整体生态安全格局是本规划的基础与根本。鄂西圈生态空间以山
55、、水、园为基质与骨架,以“三山夹两江、三山夹两江、两江汇平原两江汇平原”的整体态势,形成“两脉、三叶、十六区、四十五节两脉、三叶、十六区、四十五节点点”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三山夹两江、两江汇平原三山夹两江、两江汇平原”:鄂西圈由武陵山区北翼(鄂西南山地)、秦巴山区东部(鄂西北山地)、桐柏大洪山区及江汉平原四大生态地理单元组成,长江与汉江相间分布于三山之间,汇聚于江汉平原,共同构筑鄂西圈生态格局整体态势。三山是生态之“源”,两江是生态之“流”,江汉平原是生态之“汇”,鄂西圈生态保护之根在“源”,生态保护之重在“流”与“汇”。两脉两脉:即长江水系与汉江水系。其中长江自西向东、汉江25自西北向东南
56、贯穿鄂西圈,是鄂西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流动、能量交换、信息传递等生态流的主通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是鄂西圈发展的命脉与根本命脉与根本。三叶三叶:即武陵山区北翼(鄂西南山地)、秦巴山区东部(鄂西北山地)及桐柏大洪山区,分别位于鄂西圈的西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三叶是长江、汉江两脉生长发育的“土壤”,对长江及三峡水库、汉江及丹江口水库的生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对鄂西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基本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是鄂西圈的生态支撑区生态支撑区。十六区十六区:即指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送审稿)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所确定的十六大生态功能区域单元(见附表 3、附图 1)
57、 。它们是具体承载生态资源有序开发与持续利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合理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基基本本空空间间单单元元。四十五节点:四十五节点:即四十五个城镇生态节点。根据鄂西圈城镇构成与职能特征,四十五个城镇生态节点主要指 20 个城市、24 个县城和神农架林区政府所在地。从静态来说,它们指区域生态要素生态要素的集聚点的集聚点,从动态来说,它们是区域生态演化的生长极生态演化的生长极。第二节第二节 生态功能构建生态功能构建生态功能包括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与人居保障功能。鄂西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而且提供了包括农产品、畜产品
58、、水产品、林产品及生态旅游服务在内的生态产品;此外还为人类居住和城镇建设提供了所需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人居保障功能。26鄂西圈十六个生态功能区及其内的城镇生态节点是鄂西圈生态功能构建的基本单元。按照不同地域单元自然地理空间特征、生态敏感程度、主导生态功能和区域发展方向,及生态环境控制与建设重点的不同,十六个生态功能区及其内的城镇生态节点划分为六大类生态区,即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规划分别针对各大生态区主导生态功能构建与保障进行统筹协调。(一)秦巴山
59、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涉及四个生态功能区和十堰、丹江口、保康、南漳等12个主要城镇生态功能节点,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和长江荆江段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神农架为省重点生态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功能区洪湖是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详见下表。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所涉生态功能区及主要城镇一览表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所涉生态功能区及主要城镇一览表序号序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区区域范围区域范围1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
60、功能区十堰市区、丹江口市、郧西县和郧县2汉江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谷城、保康、南漳和远安3郧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竹溪县、竹山县和房县4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神农架林区序号序号设市城市设市城市县城县城十堰、丹江口、神农架林区竹溪、竹山、房县、郧西、郧县、谷城、保康、南漳、远安1 1、生态调节功能、生态调节功能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调节功能构建的重点是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湖北省主导功能区划总体方案将神农架林区、竹溪、丹江口、竹山、房县、郧县、27郧西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建设区域,将保康确定为省级生态建设区域。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以丹江口水库为重点,严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31790-2025茄科作物重要类病毒检测鉴定方法
- GB/T 45553-2025柞蚕遗传资源调查技术规范
- 行政管理学科复习常见试题及答案
- 饭店火灾应急疏散预案(3篇)
- 2025年软考携手共进的试题及答案
- 软件测试工具的使用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变革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网络原理试题及答案
- 高考数学模考准备的要点2024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学习中的常见挑战及解决方案试题及答案
- 东南大学医学三基考试外科选择题及答案
- GB/T 7777-2003容积式压缩机机械振动测量与评价
- GB 5585.1-1985电工用铜、铝及其合金母线第1部分:一般规定
- 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第十二期)讲解课件
- 接触网设备检测课件
-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课件
- 故都的秋公开一等奖课件
- 土石坝填筑的施工方法
- 【高中化学会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化学试题样题
- 2023高考地理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计划和备考策略
- 2022年虹口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面试考官练习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