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加快培育徐连区域经济增长极徐州、连云港两市现辖2市8县8区,东陇海线经徐州自西向东依次穿越徐州市区、铜山县、邳州市、新沂市、东海县和连云港市区,与沿海经济带交汇。长期以来,徐连两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呼应沿江开发,加快沿线开发,通过推进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快速振兴徐连经济,已成为全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提升苏北发展水平,进而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所在。发展基础:区位与良好资源条件合成比较优势自然条件势能内联外引的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连云港与山东海陆相接,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中原、西北
2、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两市东临黄海、西依中原,既可连接亚欧,直接面向东亚国家和太平洋,又可北接北京,南联上海,是沿海经济带与陆桥经济带的交汇区域,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腹地和发展空间。自然资源势能农副产品、海洋、矿产、旅游等资源储备相对丰富。2002年两市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均占到苏北的三成以上,分别占全省11.2%、28.8%、17.3%、16.9%和15.5%。拥有162公里海岸线、44公里全省仅有的基岩岸线、129万亩沿海滩涂、400万亩浅海水域以及大量的海洋资源。煤、铁、钛、磷、硅、石膏、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田湾核电站工程将使这一地区成为华东乃至
3、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以两汉文化、山海风光为标志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交通运输势能临港、沿线,依桥、托海,交通便利且组合条件好。两市境内有陇海、京沪、新长三条铁路,京福、京沪、同三、连霍四条国家级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江苏唯一的大型海港连云港,徐州、邳州两个内河港口,观音、白塔埠两个机场以及鲁宁输油管道,形成了相当完备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立体交通体系,南接沪宁,北连京津。人口分布及技术经济势能人力资源成本低,科教基础较好。2002年两市土地面积占苏北35.7%,年末总人口占到苏北42.9%土地面积占全省18.2%,人口占全省18.6%。劳动力数量充足,价格低廉,为开发建设
4、提供了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形成了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科教基础较好,共拥有普通高校10所,普通高校在校生9.1万人,占到苏北65.5%,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23万人,占到苏北51.8%。存在问题:比较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自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以来,徐连两市经济发展较快。但囿于历史条件、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等多重因素,两市总体上看发展不快,整体经济实力仍然较弱,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的横向差距相当明显,属于全省整体经济的相对“低洼”地带。就经济总量而言,经济规模偏小,占全省的份额下降。就经济均量而言,人均水平偏低,富民进程迟缓。由于人口基数较大
5、而经济规模扩张较慢,两市人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2年,两市人均GDP分别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14391元)的60.9%和52.7%。人均财政收入分别为725元、58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89元和1430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的36.0%和29.0%。2002年两市城乡居民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037元和695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1元和12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76元和299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0元和1005元,其中连云港为各省辖市中最低。人均储蓄额分别为4610元和3447元,仅为全省平均的54.1%和40.5%。就经济结构而言,所有制结构
6、、产业结构转换迟滞,城市化水平低。非国有经济由于产权清晰,利益驱动力强,风险责任明确,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活跃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徐连两市非国有经济比重较低,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机制活力。2002年,两市工业总产值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比重分别为6.5%和25.3%,低于29.8%的全省平均;私营企业比重为4.9%和2.6%,低于17.8%的全省平均,在13市中仅位居第9、13位。徐连两市城市体系尚未健全,产业联系、市场联系比较松散,徐州是江北唯一的特大城市。2002年,两市城市化率分别为35.4%、29.6%,低于44.7%的全省平均,也明显落后于两市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占年
7、末人口72.3%、72.6%,高于全省65.1%的平均水平,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市化进程的明显滞后,影响了对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发挥,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两市的工业化进程。原因剖析: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相对较弱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资源已不再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区域经济竞争力高低的关键不在于资源拥有量的多少,而在于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的强弱。徐连两市之所以长期经济发展较慢,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逐步拉大了与先进地区的距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观念上存在差距,思想解放程度上存在差距。未能及时抢抓机遇,失去发展先机。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时代”。面对这
8、一时期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和90年代初呼应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而发展开放型经济两次大的发展机遇,两市没有及时捕捉并用好机遇。至80年代中期,徐连地区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0%左右,而全省平均已达“半壁江山”,苏南地区已四分天下有其三。两市开放型经济尚处于低水平的对外开放阶段,整体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较弱。2002年出口、利用外资仅占全省1.9%和7.3%,园区经济对促进产业高技术化和加快产业集聚、结构升级的作用微弱。两市国有经济调整力度不大,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发展活力不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未能真正发挥。没有及时抓住适应市场取向改革、加快所有制制度创新的机遇。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
9、为核心的全面改革进展慢,部分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经济机制转换不到位,企业发展的内生机制未真正形成。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拉动乏力。工业化是一国(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自18世纪中叶在英国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已成为国家(地区)由弱变强的必经之路和经济增长的主题。2002年,徐连两市人均GDP汇率折算分别为1059美元和916美元,综合判断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两市工业增加值占GDP37.8%,低于全省工业化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到苏北地区48.o%,但仅占全省7.2%。两市工业发展的相对落后,不仅影响了自身整体经济发展
10、速度,也造成整个苏北工业化进程滞后,使苏北工业化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的“低谷”、整个江苏工业化的“软肋”。对内对外开放度不高,经济增长缺乏内生活力。开放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徐连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开放水平和开放程度上的差距。从市场发育程度看,两市缺乏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环境,观念相对落后,商品意识比较淡薄。2002年两市人口占全省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10.4%。全省年商品成交额排列前六的商品交易市场中,徐州宣武市场位居第二,其余5个市场均位于苏南地区。证券市场等高层次的要素市场没有充分发展,市场资本运作进展迟缓。至2002年末,全省71户上市公司中
11、,苏南地区共有54户,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江阴板块”,连云港、徐州分别只有3户和2户。自身积累不足,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欠强。从资本积累能力看,由于民众富裕程度不高,财政拮据,资本要素市场发育不良,加主要素流动的“回流效应”和先进地区享受优惠政策等因素影响,两市尚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发展资金短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规模偏小,苏南地区聚集效应依然显著,占到全省59.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并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拉大,显现两市财政的聚财功能较弱,对经济增长的支持能力不足。战略意义:区域共同发展的突破口与增长极徐连两市地缘相接,风俗相同,资源相近,产业相容。在经济全球化、我国推
12、进西部大开发和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推进沿江开发的宏观背景上,以陇海铁路为骨架,加快徐连经济带、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带开发建设,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促进陆桥经济发展,推动陇兰经济带隆起。新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抵荷兰鹿特丹)横跨亚欧,东陇海线是新亚欧大陆桥在我国的起点,连云港是大陆桥东端桥头堡,徐州是第一个腹地城市和陇兰经济带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开发建设徐连经济带,可以示范带动沿线和陇兰地带腹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中部陇海沿线开发,渐至西部开发,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重要作用。形成区域共同发展的突破口,培育江苏经济的北部增长极。中心城市可以凭借较快的速度首先得到
13、发展,形成增长极,进而通过其吸引力及扩散力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并对所在地区产生影响,带动地区开发。2002年徐州人均GDP已逾1000美元,连云港越过900美元,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人均1000美元正处于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迅速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的时期,从经济走势看,两市正处在全国推进工业化、从基本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的重要时期。加快两市发展,可以辐射带动苏北地区竞相发展,在苏北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全省的发展,形成整体区域共同发展的突破口和江苏又一个区域性经济新的增长极。构筑加工产业高地,加速苏北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苏北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自上世纪50年代徐、连
14、一直就是中国有名的工业城市,在“加快苏北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尤其是沿东陇海线地区2市2县2区的工业基础优势相对突出。通过两市资源整合和产业一体化,建设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密集带,必将大大加快这一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形成苏北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支撑和拉动支点。优化新型工业化布局,强化对外开放优势。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显示,区域经济的繁荣大多以产业带的振兴为依托。从绝对成本竞争角度分析,资源禀赋条件决定沿东陇海线地区在发展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加工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和巨大潜力;而区位交通优势和低成本、相对优质的劳动力,有利于发展大用水量、大进大出的临港工业和“第三方”物流业,有力支撑沿江重化工业和高新
15、技术产业发展,实现全省南北上、下游产品的延伸对接和“两沿互动、同步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合理布局。同时,全省实施“沿海、沿江、沿线”开放,向东可以扩大对东北亚和环太平洋地区开放,向西可以扩大对我国中西部、中西亚和欧洲开放,大大拓展了开放领域和开放空间。明确重点:全面启动沿东陇海线工业带综合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发展工业的条件基本具备,开放时机业已成熟。应在全省“两个率先”大局中明确目标定位,找准优势,整合资源,加快沿东陇海线工业带建设,把发展潜力转化为强大势能,实现徐连两市“洼地崛起”,形成苏北发展的新起点和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激活发展的内在动力。解放思想是实现
16、徐、连超常规发展的关键。在区域经济竞争加剧的新态势下,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率先意识,破除“等、靠、要”等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抢抓“三沿”开发和世界制造业转移、国内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增创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以改革为发展的根本动力,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创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放开搞活多种所有制经济,明显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全力加速工业化。沿东陇海线工业带是徐连经济带的主体。以东陇海线工业带建设为龙头,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开发建设徐连经济带的核心任务和两市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两市比较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节点城市为支撑,承接沿江
17、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为沿江开发提供基础原材料、电力和配套协作等方面的支撑,构筑起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极快速形成,有重点地做大做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扩张企业规模。积极推进城市化,构筑区域经济特色。以徐连两市市区为发展极,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增强对区域的经济扩散和辐射影响力度。培植特色产业,强化各自比较优势,放大连云港海港效应,强力发展临港产业群,加快港口建设和临港开发,加强对淮北地区和内陆省份的服务,逐步建成为国际枢纽港和区域性的国际贸易中心;着力构筑徐州城市圈,建立以徐州城市圈为主体的边界商贸中心,更好地发挥徐州交通枢纽、商贸都会的功能作用,增强徐州作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沿东陇海线地区的开发迫切需要大量引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外部先进生产要素,促成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跨越发展。而优良的投资环境是引进生产要素的关键。应积极改善投资硬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构筑生产要素集聚载体和平台;花大力气改善投资软环境,包括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府办事效率、商业信用等。确立全新的、全方位的开放观念,借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线广播电视传输中的信号传输带宽管理考核试卷
- 船舶改装工程技术难点与创新解决方案考核试卷
- 病房护理设备的人机交互设计原则与应用考核试卷
- 橡胶制品行业的质量管控与优化考核试卷
- 航班乘客舒适度提升的全方位关怀与满足考核试卷
- 四川省成都市东辰国际学校2024-2025学年高考押题卷(2)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校2024-2025学年初三第四次四校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珠海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生物试题
-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第一中学2025年高三物理试题二模冲刺试题(六)含解析
-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武术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职场人士健身与锻炼技巧
- 918勿忘国耻铭记历史课件-高一上学期主题班会
- 2024年秋江苏开放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060019期末理论测试(综合测试在线答题) 参考答案
- 钢结构厂房装饰工程施工方案
- 王者荣耀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5709-2025纺织品非织造布术语
- DBJ33-T 1152-2025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和竣工综合测量技术规程》
- 人教版(PEP)2025春季五下英语期中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 Unit 3 Learning better Part B 【知识精研】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 2025年保安证考试简易参考试题及答案
- 膀胱冲洗临床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