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共同危险行为若干问题之我见【英文标题】My view of questions about joint dangerous activities GAO Liu-zhi Law School, Renming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作 者】高留志 【作者简介】高留志,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高留志(1975),男,河南商水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共同危险行为是数人侵权的一个重要类型。共同危险行为人主观方面无意思联络,没有共同过错。共同危险行为的客观方面的关联不重行为的一体性,而重致害人的不能
2、确知性。共同危险行为的因果关系为择一的因果关系。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在于法律对“无辜的受害人”与“无辜的被告人”利益的取舍和危险行为的关联性。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的是可以免责的连带责任。 【英文摘要】Joint dangerous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typecharacterizedby a tort commit ted by several infringers. Subjectivelytheinfringers have no conscious int erconnection or jointmistake.Objectively,the
3、 joint dangerous activity does not emphasizeintegrativity of the act but lay stress ontheindeterminacyof the infringers. Thecausalityofthejointdangerousactivityisanalternalive causal relationship. Theinfringersbearjointliabiliti esonthebasisof thecorelation between the act itself and the choiceofint
4、erestof the innocent victim and theinnocentdefendant. Thejoin t liability born by the infringer is an exemplible one. 【关 键 词】民法理论/共同危险行为/问题 civil law theary; joint dangerous activity;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DF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0964(2000)02004205 传统民法理论把共同侵权行为分为三种形态:一是狭义共同侵权行为,又叫共同加害行为;二是准共同侵权行为,指数人实施的行为均有侵
5、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危险性,其中一人或部分人的行为致人损害而又不知谁为加害人的侵权行为,这种行为又称共同危险行为;三是视为共同侵权行为,即有教唆人、帮助人参加的共同侵权行为1。 关于共同侵权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130 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除此条之外,无其他规定。可见,我国民法对共同侵权行为的种类未作区分。根据王利明教授的观点,共同侵权行为分为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共同过错)、共同危险行为和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2。这一观点, 避免了传统民法理论分类的不周延,成为现今关于共同侵权行为分类的权威说法。 关于上述分类中的共同危险行为,我国学者不乏理论探索,在司法实践
6、中也已开始承认和运用共同危险行为理论处理案件。然而,由于共同危险行为理论甚为复杂,学者们的认识不尽相同。本文拟就上述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关于共同危险行为的主观方面 在共同危险行为中,虽然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有造成损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其损害后果并非由行为人全体共同造成的,至于何人造成,不能得知。这样,共同危险行为的行为人就有致害人与非致害人之分。致害人与非致害人之间,主观方面如何,学者有不同见解,分歧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非致害人是否有过错;二是倘若非致害人亦有过错,致害人过错与非致害人过错之间有无意思联络。 1.关于非致害人是否有过错 有学者认为,非致害人主观上并不存在过失。过失的成立须以
7、损害后果的发生为前提,没有损害的发生也就无所谓过失。而危险行为人中非致害人的行为尽管共同造成危险状态,但并未实际致害,这些行为人也就不存在过失3。 另一些学者认为,非致害人主观上存在过失。从主观上看,行为人没有致人损害的故意,在数人中,既没有共同的故意,也没有单独的故意,只存在疏于注意义务的共同过失。因为共同故意可以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单独故意构成一般侵权行为3。 笔者认为,认为非致害人并无过错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所谓过错,是一个主观和客观要素相结合的概念,它是指支配行为人从事在法律上和道德上应受非难的行为的故意和过失状态2。的确, 过错的存在须表现为受行为人主观意志支配的外在行为,行为人的意志
8、必须外在化时,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但是,损害事实的存在并非构成过错的必要条件。当然,行为人的过错大多致人遭受损害,从而有损害事实发生,但实践中行为人有过错却并未致人损害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开枪打人未中,他人并无伤亡,却不能认为行为人主观上并无过错。倘若只有损害事实发生,行为人才有过错,则一般侵权行为损害事实要件的存在实无必要。因此,损害事实和过错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就共同危险行为而言,危险行为的存在本身即是以表明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因为行为人致人损害的可能性的存在必然伴随着其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 就过错内容而言,共同危险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否像有学者主张的那样,仅包括过失?笔者认为,危险
9、状态能否形成和存在,并不因行为人主观上的过失与故意之不同而有所区别。诚然,在共同危险行为中,行为人的过错大多是过失状态,但也不可否认,在一方故意他方过失,甚至在行为人均有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致人损害的可能性仍能并存。例如,二人素不相识,均于某日晚找甲复仇。二人同时向某甲开枪后,以为被人发觉仓皇逃走,某甲身中一弹,不知何人所为。二人虽因触犯刑律须承担刑事责任,但在民法上,仍构成共同危险行为。 2.关于行为人之间有无意思联络 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须具备意思联络,否则不构成共同危险行为。德国著名学者拉伦茨(Larrenz ),日本学者冈松参太郎、矶谷幸次郎、野田孝明4等
10、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不以意思联络为必需,行为人之间,或有意思联络,或无意思联络。我国学者张瑞明先生持这种观点5。第三种观点认为,共同危险行为人主观上并无意思联络。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因为意思联络,即行为人主观上的关联,使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联结成一个整体,具有不可分性。而受害人所受损害,理当认为是行为人全体所致。或许有时直接致害人并不明确,但决不能认为此时致害人不明。就上述三种观点而言,第一种观点使得共同危险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狭义)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从而使二者的区别毫无实际意义;第二种观点认为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可以有意思联络,也可以无意思联络,显然不适当地扩
11、大了共同危险行为的适用范围,从而有排挤共同侵权行为(狭义)适用范围之嫌。应当指出的是,既然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不存在意思联络,那么,行为人之间有无共同过错?笔者认为,行为人的过错之间没有意思联络,只是个别的过错或者相同的过错,并不构成共同过错。共同侵权行为(狭义)之共同,即是指行为人之间具有共同过错而言。在共同危险行为中,行为人虽然都具有主观上的过错,有时甚至具有相同的过错,但因行为人主观上并无意思联络,他们之间的过错仍未联结在一起,不能称为“共同过错”。至于共同危险行为的“共同”,不是行为人过错的共同,而应解释为行为人之间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共同,即危险的共同。 二、关于共同危险行为的客观方面 关
12、于共同危险行为的客观方面,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要构成共同危险行为,行为人的行为之间须具有客观的关联,且具备行为之一体性。但在国外及我国台湾省,共同危险行为是否必须具备行为之共同性,引发过诸多争论。其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学说4。 一种学说认为行为人的行为须具有共同的一体性,才能构成共同危险行为。这种学说在理论上称“行为之共同说”。持此说者以德国的拉伦茨(Larrenz)、 日本的梅谦次郎、饭岛乔平等为代表。另一种学说认为构成共同危险行为,不须具有行为共同性的要件。行为人的行动,虽不在同时、同地发生,只要均具有造成损害的可能性,仍构成共同危险行为。这种学说在理论上称为“致害人的不能确知说”。持此说者以德
13、国的埃赛尔(Esser)、日本的我妻荣、几代通等为代表。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学说的分歧主要在于,共同危险行为之客观方面是重在行为之共同性,还是重在致害人的不能确知性。如果重在行为之共同性,则行为人的行为须构成共同行为,否则不构成共同危险行为;如果重在致害人之不能确知性,则只需致害人不明,不须有共同行为,仍可构成共同危险行为。 从立法史来看,共同危险行为起源于罗马法。其原始的构想在于解决致害人不明时,扩张赔偿责任人的问题,以使无辜的受害人得到赔偿。在罗马共和国末期,罗马市街道狭隘,住宅密集,屡见投下物、流下物造成损害。为了确保公众集会场所和交通道路的安全,乃创设了“流出投下物诉权”,规定在共同住
14、宅(无论是自有、租赁、借住)内的居民,不知何人,有物体从窗户投下、坠落或有物流出,到达道路或者其他场所,造成行人或他人受损害,究竟投下物或流出物为何人所为,无法确知时,应科以共同住宅全体居民负连带责任4。可见, 在罗马法中,成立“流出投下物诉权”,无须具备行为的共同性,而仅以实际致害人的不可确知性为要件。后世德国民法典第830 条即源于罗马法“流出投下物诉权”,而日本及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中关于共同危险行为的规定,则源于德国法。因此,可以说,共同危险行为创始之初,并不重在行为人行为的共同性,而重在解决致害人不明时受害人无法举证求偿的问题。 就国外学说判例的发展而言,“行为之共同说”主导了大陆
15、法系国家共同危险行为理论界很长一段时间。但近些年来,法、德、日等国理论界均倾向于强调行为共同性的要件并不必要。许多学者认为,所谓“时间的、场所的关联”要件,不为必需。共同危险行为人之赔偿义务,是由于各人对于导致结果具有可能性,即他们均做出具体的危险状态,此即由于不能确知致害人所做的危险行为,而科以共同危险行为人责任的根据所在。所谓“时间的、场所的关联”的基准即救济范围限制,应该予以否定4。 综上所述,无论是其立法起源,还是其发展趋势,共同危险行为都是重在致害人的不能确知性。因此,笔者认为,共同危险行为的客观方面,无须表现为行为的共同性,而是只要受害人遭受损害,行为人均具有致害可能性。 那么,在
16、共同危险行为中,行为人致人损害的危险在造成实际损害时是否都已实际存在呢?有学者认为是肯定的,并且都有造成实际损害的可能性5。笔者认为, 既然共同危险行为不以行为的共同性为要件,则异地、异时、异质的危险行为也能构成共同危险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在实际造成损害时,可能行为人的危险行为都已实际存在,也可能部分行为人的危险行为已经存在而其他行为人的危险行为尚未实际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共同危险行为重在加害人的不能确知性,难免有时会不当地扩大无辜被告人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社会公共的价值观、伦理观对“危险行为”的概念作出合理的界定,使不具有致害可能性的无辜被告人免除责任。例如火车车厢内有人丢出物
17、体,致路人受伤;开架式图书馆闭馆时,发现当日有书被窃,不宜认定车厢内的所有乘客或所有当日进入图书倌的读者构成共同危险行为。 三、关于共同危险行为的因果关系 与共同危险行为有关的因果关系不外两种:一种是择一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累积的因果关系。择一的因果关系,是指数个人的行为均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发生,但究竟何人的行为与结果有因果关系,并不明确。累积的因果关系,是指数个人行为的结合导致了结果的发生,数个原因对结果的发生之作用比例不明。 笔者认为,对择一的因果关系,因其只有一个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有关,且行为人不明,这正是共同危险行为因果关系的特征。毫无疑问,共同危险行为之因果关系应当包括择一的因果关系。
18、国内外学者对此亦无不同看法。而对累积的因果关系,数个行为人的行为之结合导致了结果的发生,这就表明,整个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都有因果联系。具体到共同侵权行为实践,数个行为人都是致害人,即致害人已经明确,虽然各致害人之致害比例不能确定,却不存在“致害人不明”的情形。因此,累积的因果关系不构成共同危险行为。至于在累积的因果关系中,致害人之间无主观的意思联络时,则是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一种情形。 四、共同危险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 在侵权行为法领域,一般地,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是以其主观上有共同过错为基础的。行为人主观上的共同过错,表明其实施侵权行为时有意思联络,行为人之间同心协力,其损害必较单一的
19、行为较重,故应使数人就因数行为所生的损害,各负全部责任,即连带责任。 在共同危险行为,数行为人就损害事实承担连带责任,其基础为何?有学者认为,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在于他们具有共同过错23。如前所述,在共同危险行为中,虽然行为人都具有过错,但主观上并无意思联络,因此,共同危险行为的数个行为人之间并不存在共同过错。所以,认为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在于共同过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笔者认为,共同危险行为人就损害事实承担连带责任基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在于“无辜的受害人”与“无辜的被告人”利益的取舍。在共同危险行为中,一方面,因为致害人不明,若要由受害人举
20、证证明致害人的致害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害事实之因果关系,必然会因举证困难而使受害人不能请求致害人赔偿,这对无辜的受害人是十分不利的,有违民法的公平原则;另一方面,因为受害人的损害事实只是共同危险行为人中的一人或几个所致,而致害人并不明确,则不能由某人或某些人对受害人负责,更不能使全部行为人均被免除责任,只能由危险行为人全体对受害人负责,但此时又因受害人的损害事实并非由危险行为人全体所致,对非致害行为人即无辜的被告人难免过苛。这样,就产生了“无辜的受害人”与“无辜的被告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法律必须在二者之间进行细微考量,做出取舍。综合判断,非致害行为人的危险行为虽与受害人的损害事实无因果关系,但因其
21、在造成危险行为方面仍有过错,为惩戒危险行为人,权衡轻重,法律仍应保护无辜受害人的利益,推定各危险行为均与受害人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从而要求危险行为人全体对受害人负赔偿责任。 其次,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在于危险行为的客观关联性。法律在“无辜的受害人”与“无辜的被告人”之间做出利益取舍,只是说明了共同危险行为人何以均应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而共同危险行为人为什么应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呢?笔者认为,在共同危险行为中,行为人之间虽不具有主观的意思联络,并无共同过错和主观的关联性,从而行为人的行为也不因其主观的意思联络而联结成一个整体,但是,由于各危险行为人都有造成受害人损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而致害人又不明,那么各危险行为人的行为或因时间场所之共同,或因时间之连续,或因场所之毗邻都会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具有客观的关联性。危险行为的客观关联性,正是共同危险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以将共同侵权行为(狭义)、共同危险行为和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区分开。 从主观方面看,无论是共同侵权行为(狭义),还是共同危险行为,还是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其行为人均具有主观上的过错;所不同的是,在共同侵权行为(狭义)中,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大蒜电商B2C平台供应链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绿色生态住宅项目认筹协议书
- 2025版石矿开采安全生产责任追究与赔偿承包合同
- 2025版淘宝店铺跨境贸易合作协议范本
- 2025版科技园区前期物业服务管理协议
- 2025版水渠施工合同履约保证金合同
- 2025版酒店员工培训与绩效管理合同范本下载
- 2025版涂料施工劳务分包合同(含施工安全)规范文本
- 2025年印刷企业委托加工印刷品采购合同
- 2025版肉类产品电商平台用户数据保护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铁基纳米晶带材行业应用状况与需求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低空经济基础知识 -彻底看懂低空经济 2024
- 手术室胃肠外科进修汇报
- 儿童骨龄评价及身高促进学习培训课件
- TCALC 003-2023 手术室患者人文关怀管理规范
- 九型人格测试108题官方标准版-直接出答案
- 微创外科进展课件
- 居家养老服务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 心律失常PPT医学课件
- 初中英语2023年中考专题训练阅读理解-记叙文篇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六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教案(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