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颅内压监护_第1页
浅论颅内压监护_第2页
浅论颅内压监护_第3页
浅论颅内压监护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颅内压监护 摘要:本文对颅内压监护(ICPM)的基本原理、重要意义、临床指征、实施方法,包括脑室内压监护、脑脊液压监护、硬脑膜下压监护和硬脑膜外压监护等,及ICPM的护理要点进行了说明,并对ICPM 的正常波形和常见的异常波形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颅内压;监护;ICU;脑室内压;硬脑膜外压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ICU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对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虽说对呼吸与循环功能的监护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内容,但若忽视了对脑功能有直接影响的颅内压的监护,有时即使心肺复苏成功,最终也可能会因脑死亡而告失败,或只能是植物生存。因此,对凡有可能因高颅

2、压而发生脑死亡的病人,进行ICPM是至关重要的。 1 ICP是颅腔内容对颅腔产生的压力,即颅腔内的压力 ICP以侧卧位脊髓终池脑脊液的压力为代表,正常值成年人为07-20KPa(70-200 mmH2O,525-15mmHg),成人持续超过20Kpa(15mmHg)为ICP增高。由于临床ICPM多采用mmHg为压力单位,本文以下随同之。 2 库欣(Cushing)三主征 1902年库欣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现,当ICP增高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脉压增大及呼吸深慢三项主要的生命体征变化,称库欣氏三主征,亦称库欣反应。 现代研究证明,库欣反应为ICP增高达35mmHg以上时,脑

3、干延髓严重缺氧所引起的,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射,以提高脑动脉灌注压及血氧含量。 可见库欣反应是脑干活命中枢濒临死亡的最后信号(最后通牒)。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立即降低颅内压,那么由于呼吸中枢对缺氧更为敏感而首先停止活动,随后心跳停止。 3 ICPM的重要性 陆军总医院许百男报告46例颅脑术后的ICPM病人,开始出现高颅压(标准定为20mmHg,比诊断标准略高,持续15分钟以上)时均无临床表现,在以后ICH持续过程中,仅有20例出现头痛、呕吐症状,其中15例在压力超过25mmHg以上时才出现症状。 可见若非ICPM,本组26/46即50%以上病人缺乏临床表现而难于发现,采用ICPM则可

4、随时观察ICH的出现、发展的动态变化,指导诊疗和抢救病人。 4 ICPM指征 (1)气脑及脑室造影的过程中ICPM可提示充气是否足够及是否已面临危险的临界点。 (2)全身麻醉过程中,有助于预防麻醉引起的脑疝、窒息等。 (3)开颅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有助于了解脑水肿及继发性脑出血。 (4)急性颅脑疾病如急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脑炎等及急性重症颅脑损伤。 (5)“正常压力”脑积水,用以与老年性脑萎缩作鉴别。前者可见到有阵发的压力波出现而后者无。 (6)没有颅内占位病变证据的昏迷病例,如各种中毒、糖尿病昏迷、肝昏迷、尿毒症等,ICPM可指导用药及补液的增减。 5 ICPM的基本原理 是将病

5、人的ICP经介质(一般是液体)传导至换能器,转变为电能,经放大后,显示数字压力及描记脑搏动波压力曲线。 ICP介质换能器放大电路显示记录 6 脑室内监护 在侧脑室内插入导管,连接于SJ-42型多导生理记录仪或其它型号类似的生理记录仪,即可进行监护和记录。 插管部位一般用由侧脑室前角,穿刺点在发际后2cm,中线旁25cm,进针方向与矢状面平行,指向外耳道连线,局部备皮,常规消毒铺孔巾,局麻后以骨锥穿颅,插入专业导管(也可用8号导尿管代替,或用相应的硅胶管制作,将头端烧闭成钝圆状,距头端1-2cm内开测孔数个,并将细柯氏针预置官腔中以便插管时起支撑作用)深达4-6cm有落空感,抽出柯氏针即可见脑脊

6、液流出,再插入2-3cm,头皮缝一针缝线固定导管,敷料包扎,将管尾无菌条件下接记录仪之换能器(事先消毒好),即可开始进行监测描记。 描记到的脑搏动波轨迹形成的曲线为ICP压力曲线,随心跳和呼吸而略有起伏,分别为015-03mmHg和1mmHg 当快速走纸,如象心电图一样,100m/h,则可清晰地看到上述各个起伏波动。 随心跳起伏波的上缘为收缩期ICP,下缘为舒张期ICP,两缘间为“脉压”,“脉压”的中下1/3即为平均ICP ,就是监测所要得到的ICP值。 ICPM需要长时间使用,不可能用快速走纸,常用的走纸速度比心电图慢数十倍,如25m/h,此时,各脉搏波左右彼此重叠,形成一条宽的曲线,其上缘

7、为收缩期ICP,下缘为舒张期ICP,曲线宽度的中下1/3处即为平均ICP。 ICP波形可分为正常和异常两种,正常波形如上,曲线平直,无快速大幅度升高或降低,异常波形也可以分为两种:A波和B波。 A波:又称平顶波、高原波,系压力突然升至50-100mmHg,持续5-20分钟后,降至原水平或更低,见于ICP升高时,ICP越高,出现此波的机会越多 A波出现时,多伴有库欣反应。A波反映了脑血管运动的反应性麻痹,是ICP代偿性调节趋向衰竭的表现。见到此波应认为是一险象,应立即静脉滴注甘露醇、脑室引流或手术减压,可阻止或减少此波的出现。 B波:又称ICP节律性波动,波幅增高或降低不超过5-10mmHg,持

8、续时间30秒-2分钟。与A波不同,此波最高不超过50mmHg,最低不低于0。 A波与B波均由Lundberg于1960年在临床持续进行记录脑室内压的观察中发现,其后SorensenSC等认为B波是A波的前奏,提出脑顺应性降低,依靠脑脊液和血容量的减少已不能缓解ICH,多由于严重脑水肿、脑脊液循环障碍和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等原因所致。但目前倾向于认为B波主要见于正常ICP情况中,是颅内血管床随着血压波动所引起的一种反应,无特殊临床意义。 脑室内测压的优点为简便易行,并可随时放出脑脊液减压进行治疗,并被公认为其它测压方法的参考标准,称之为“金标准”(Gold Standard);缺点为:脑室很小或有

9、明显移位时,插管及保持管子稳定较困难;外接管子易受外力干扰;易发生漏液现象,脑脊液可顺管周流出;并发颅内感染机会较多,国外报告10%,国内低于2%。 7 脑脊液压监护 作腰穿或小脑延髓池穿刺,用导管将穿刺针尾连接于监测仪进行工作。此法简单易行,缺点是不能持久、易漏液、ICH时易诱发脑疝。 8 硬脑膜下压监护 将压力换能器直接埋入硬脑膜下与蛛网膜外,用导线与记录仪的放大电路连接即可工作。缺点为颅骨钻孔后需切开硬脑膜,换能器下的蛛网膜菲薄易破,因此有漏液、感染、元件易损坏等弊病。? 9 硬脑膜外压(Epidural Pressure,EDP)监护 将换能器以螺钉法置于硬脑膜表面,使感受压力的膜片与硬脑膜表面共平面,便可将硬脑膜所承受的压力测记下来。 由于硬脑膜完整,感染机会减少,是目前公认的较安全方法。 实验证明,脑室内压和脑脊液压是很接近的,硬脑膜下压实际上也就是脑脊液压。但EDP则不同,它不是脑脊液的直接动力,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