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及案例_第1页
教育观点及案例_第2页
教育观点及案例_第3页
教育观点及案例_第4页
教育观点及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观点及案例让古文教学鲜活起来“语文学不学,问题不大,考试总能考九十来分。”有学生这样说。“古文容易学,把文章读通,掌握了古汉语知识,考试就没问题了。”也有学生这样说。“语文学科没有地位。”“学生学语文没兴趣,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学语文。”老师们这样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认识?有人说,这是高考造成的。其实,这是我们教师自己造成的。为了应试,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点的落实,关注浅层次的学习效果。就拿古文教学来说,大都是先读通再翻译,再梳理文言知识,最后与高考链接。这样,这些有机体被分解成了一个个无机元素,原本起伏有致、优雅动人的旋律被拆解成了一个个单调的音符。如此,教之迷茫无序,学之枯燥乏味,学习的兴

2、趣从何而来?语文课堂的妙境又怎会出现呢?语文是智慧的载体,要让教学鲜活起来,教师须用智慧。在此,我以文言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尝试。一、从过秦论中看“管理法则”什么是管理,怎样才是有效的管理,怎样才能成为杰出的管理者?今天我们就一道来探究秦王朝盛衰的原因。1.教学第一步:历史的天空利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动态画面,引发思考:(1)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2)秦国变法兴盛,六国合纵抗秦,天下分久必合。(3)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称帝。(4)陈胜起义,秦二世亡,为什么?2.教学第二步:政治家的结论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原因,用一句话概括。

3、学生通过交流标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教学第三步:文学家的分析(1)学生根据注释读议秦孝公一节,然后填写表格。“席”“包”“囊”在这里有何语法意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读得起劲,议得更有特色:“这显示出秦孝公雄心勃勃,咄咄逼人。”一学生说。“固守就是死守,说明秦孝公恪尽职守,凸显他超强的凝聚力和控制力。”又一学生说。“这里暗示他是仁义的,”另一学生补充说,“内立外连,使秦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显示出超人的远见和策划能力。”还有学生说,秦孝公的治理采用了我们学校“外树形象,内练功夫”的做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梳理出成功管理者的特质是:有雄心、有气势、有魄力、有凝聚力,还要有超人的

4、远见和超强的策划、控制能力。(2)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二节,找出“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五位国君”的管理策略。他们归纳得出:第一、懂得继承。第二、勇敢面对挑战。写诸侯人之众、将之广、心之齐、谋之深、志之坚,秦最终没费一矢一镞,而致“诸侯已困”,隐约写出秦的发展是有赖“仁义”之策的。4.教学第四步:我们的推断秦始皇是怎样治理的?他该怎样治理?如此,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层层解剖中,明白了这篇“古今第一盛气文章”“仁义治天下”的要旨,懂得了“打江山不易,保江山更难”的道理,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也就不言自明了。5.最后一步,考试与探究。探究题:清朝是一个马上征战而立的王朝,他们在治理上有什么特色

5、?高中生渐趋成熟,教师应在提高其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二、从鸿门宴中看“示弱策略”“楚汉相争”自“鸿门宴”始,怎样让文本生辉,让学生汲取“桌上较量”的智慧呢?我用刘、项观秦始皇出游的反应导入: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都想“如此”,会怎样发展呢?刘、项各是怎样布局的,在用人上各用何方式,刘邦采用了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强大的项氏集团?按人物来组织专题研究。1.从刘

6、邦的言语看宴会取胜的绝招。“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言语之诚,语气之谦卑,让项羽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面对强大的项军,刘邦采用了什么策略?“示弱”是刘邦在这次交锋中采取的主要手段。向人示威,人人都会;向人示弱却只有少数人才做得到。示威能得一时之利却往往很难成就最终的成功者;忍让,不逞能,不占先,即使相争时也退让,麻痹对方,最终却会获得成功。面对强者,暂时示弱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什么时候示弱,在什么场合才示弱更是一种智慧。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对手项羽。2.从项羽的个性看楚汉发

7、展的趋势。学生读课文,品味关于项羽的词句。听人言,“项羽大怒曰”;听项伯游说,“项王许诺”;听刘邦言,“籍何以至此”。一个易怒、毫无政治远见、胸无城府的武夫形象赫然在目。看鸿门宴的座次可知:项羽自高自大。在此链接: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四面的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项羽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面对范增举玦,项羽流露出妇人之仁。面对樊哙闯入,项羽完全是以一种武士赞武士的心态对待,毫无统帅的敏锐。3.从樊哙的说辞中,看刘邦集团的

8、准备。樊哙的说辞与刘邦如出一辙,君臣真的如此同心,还是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呢?无论是何种情况,刘氏集团内部团结、准备充分,既能按既定方针行事又能灵活变通是非常明显的。4.最后,用刘、项二人的诗句来总结: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性格决定成败,管理者的个性不同,决策也不同,结局也就不同。学习鸿门宴后,一位学生在学习反思中写下了这样的话:面对飞快发展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头脑的发展。最容易失去理性的时候,就是自己固执的时候,有人失去理性必是有理性人的努力。永久的沉默必是废铁,

9、应学会有进,有止。三、从诗经·氓中看爱情走向我这样开始教学:请同学们朗读关雎(初中时已学),并说说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到的爱情是怎样的。“甜蜜的”“热烈的”“深情的”,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我笑问:“有没有放肆的呢?”学生笑答:“是文雅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就这样说,爱情就应该这样。今天我们来学诗经中另一首卫风·氓,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围绕一个“情”字,看到了“初识时的缠绵之情”,读出了“允婚后的渴望相聚之情”,也看到了“婚后的奉献之情”,更体会到了“被弃后的痛悔之情”。最后得出结论:爱情,值得追求,但不可沉溺! 12然后又与致橡树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爱

10、情才值得我们追求?引导高中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单凭说教是难达目的的。利用课堂关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四、从六国论中学作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是考试大纲对作文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有严谨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成为课堂教学的一条暗线。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让背景以作文材料的形式出现,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在进行同步作文指导。)

11、生:面对敌人,宋朝采取的是退让、纳贡政策。师:假如是你们,会采取怎样的政策呢?生1:我选择打,这才能显示我大宋雄风!生2:我也会选择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生3:我会选择讲和,一旦打仗,百姓就不得安宁了。生4:你不打,他也会不断地侵扰,百姓也一样苦!(旨在培养学生快速作出比较理性决策的能力。)师:大家的说法都很有道理,北宋的文臣武将们会怎么思考呢?请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主张。王安石曾说三苏的文章为“战国之文”,多得力于战国策和史记,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和苏辙就有着不同的见解。由现在(契丹、西夏侵宋,宋求和)战国时(秦侵韩、魏、楚、齐、燕、赵六国)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12、异也”,借这种形式来提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主张。(这一流程的梳理既让学生明白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又清楚地告诉了学生作文的思路。)通过以上几步,学生就会走进作者的心灵。模拟还原作者的创作过程,学生的思维就自然会与文本同构,这样多次训练就会养成写作前先围绕一个目的进行整体构思的习惯。下面,我们来了解苏洵是如何看待六国灭亡,又怎样将自己的主张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学生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教师将读错的字音板书,纠正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错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让学生对文章有俯瞰之感,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作文布局能力。)1.学生赏析第一段。(1)全文结构:总分总。(2)重点抓住句子间的关系来理解。(3

1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因果倒装句(内含并列关系句)。在全文起总领作用,由此提出:中心论点要有理、深刻、新颖。让学生明确观点要独到。学生作文提炼中心论点时考虑新颖者多,考虑深刻、有理者少。(议论文的力量,关键要靠其内在逻辑来显示。引导学生理解句子间的关系是体会文章逻辑力量的方法。)2.品析第二段。(1)重点抓词语的运用。(2)找出本段的反义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对比鲜明)(找一个比较小的,能引起思考,又容易操作的切入点,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品味文章。)3.推敲第三段。(1)抓住句式与举例的典型性来理解。以荆卿为计(“以为”,固定结构,把作为或当做。)“向使则”,假设论证。(2

14、)理解:革灭殆尽、智力孤危(插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推究选材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明白:太子丹确实是无计可施了。插叙李牧被秦将王翦利用郭开施反间计所杀的故事,来推究与宋相对应的史实,宋时的情况与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样含沙射影,材料本身有力,为政者不得不思考。学生也就明白了选材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的道理。)学生对怎样选择恰当的材料为论点服务的问题认识不清,而本文在选材上可谓经典。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观点应怎样统帅材料,材料又如何支撑观点,成为观点强有力支柱,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之一。(3)插叙:苏辙对六国灭亡的不同见解。(让学生明白:一个问题,可能引发多个观点,只要所选材料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行。)4.学习第四、五段。(1)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2)第四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为之所”,固定结构。)(3)第五段: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论证:充分、深入、严密、深刻、透彻,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结合得紧,没有空隙。(议论文的写作,选材很重要,如何利用材料更重要。能挖掘出材料的内涵并用简洁有力的文字进行分析,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最难突破的。因而教学时要通过反复读议让学生逐渐悟出其中的方法。)5.总结归纳:议论文的气势与力量。材料能有力证明观点,观点能统帅材料。纲举目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