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经文合编讲析(属课件第二部分待修改完善)_第1页
【孝经】经文合编讲析(属课件第二部分待修改完善)_第2页
【孝经】经文合编讲析(属课件第二部分待修改完善)_第3页
【孝经】经文合编讲析(属课件第二部分待修改完善)_第4页
【孝经】经文合编讲析(属课件第二部分待修改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孝经经文合编【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然后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

2、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以上是孝经的前六

3、章,分别是: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晏如按】 孝经十八章,我们可以不管其章名,而依据经文脉络,去把握其内容。孝经本无章名,南朝梁代的皇侃首先给天子至庶人这五章“标其目而冠于章首”;后来唐玄宗给孝经作注解时,才由儒官讨论商定而“题其章名”。在唐玄宗之前,孝经原来都是有分章而无章名的。 根据经文脉络,可以将经文按前后次序大致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到第七章。在这一部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孔子向曾参讲授“孝”的价值、功用及其要义所在。 在孔子看来,先代的圣明帝王,是依靠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和精要深刻的“道”,来治理天下,最终建构出天下

4、人心归顺、民众和睦相处、上下无所怨恨的和谐大同世界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即是“孝”,它同时也是一种治理天下所必须依靠的精要深刻的“道”(法则、原理)。 为什么以“孝”治天下,可以达到人心归顺、民众和睦、上下无怨的效果呢?孔子向他的得意弟子曾参阐述了其中的道理。 孝为德本,为教化之基,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讲到这里的时候,孔子话锋稍转,对“孝”的要义作出了言简意赅的申明(实际上是从“教之所由生”一语发挥的),申明践行“孝道”的基本点和最高点。基本点是“爱自己”,保全己身,这样才具备践行“孝道”的必要条件实践主体的能力保证(这是从自身生理上说。而从父母心理上说,不

5、敢毁伤是不要让父母担忧、操心。更重要的是,所谓“受之父母”,强调的是一种感恩,强调对由血缘产生的天性之爱的回馈)。最高点是“显父母”通过自己“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来为父母赢得尊荣。接着,孔子揭示了行孝以实现最高目标的必经阶段: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讲“中于事君”呢?事君者,效忠于君王(特指圣明之君王),亦即为国效力、为民利而行事,这是“行道”。所谓“立身行道”,其内在的一层涵义是,能行道方足于立身,如此进而才能“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也就是说,通过行道事君,得于实现“立身”,这样就能显耀父母(显耀父母之德),实现孝的最高点了。孔子引用大雅·

6、文王之诗,强调孝之始于“事亲”,强调践行“孝道”的道德自觉。(关于“立身”,徐醒民先生说:“立身,立身讲修身,我们人在人世间,成为一个人,人有人的身分,人的身分,这个立并不是说我们站起来叫立了,这是讲我们人的人格,在人的品性,他有人的品性,他有一定的风格,那个格啊,要到达一个标准,才称得上是个人,这个立身呢,就是在人格上面能够站得住。”) 据上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所倡导的孝,是由内向外拓展,再回归于内的。接着,孔子主要阐明的是,从天子到庶人,皆需要各尽其分,行守孝道,如此则有利而无害,天下归顺、民众和睦、上下无怨的清平世界得以实现。如若不然,则祸患滋生,不可避免:“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

7、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说明:此与P61页翻译甚相异。)在这几章中,孔子关于孝的思想值得关注如下方面:1、作为教化万民的首脑,天子必须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地行守孝道,以爱心和敬心尽力侍奉父母,因为心中充盈着此爱敬之心,便推而广之,惠及于人,“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影响所及,“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以道德教化施加于百姓大族,影响所及,天下万民皆效法之。2、作为位高权重的诸侯国君,须做到在上不骄,制节谨度(厉行节俭,戒奢侈,谨守礼法制度),以实现长守富贵,保其社稷,民众和睦无怨。(此似不及“孝”,其实讲的诸侯的立身行道,仍是行孝之义。对卿大夫,也主要是讲其立身行道之宜,兼及“事君”。)

8、3、士之孝,由事父母之爱敬,推演为以敬事君、以孝事君、以敬事长,由爱敬而忠顺,以此事君上、保禄位、守祭祀,不辱父母。4、庶人之孝,遵守自然规律而劳作生产,谨身、节用,以赡养父母。揣摩之,这几章都是承接首章,向曾子阐明“孝”作为“至德要道”的功用体现,以及这功用是如何实现的。也说明了行守孝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

9、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以上是孝经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是: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曾子在听了孔子的阐述之后,深感“孝”之博大精深,发出由衷的赞叹。孔子承其语绪,用类比的方式强调其重要性和价值永恒性。强调其是人人必须效法和践行的准则。

10、凸显出以孝教民的便利性,进而申述先王以孝教化万民的方略: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先之以敬让导之以礼乐示之以好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礼乐来引导和制约之、示之以好恶以警示之)接着,孔子继续阐发,明王(先王)以孝治天下,从而实现了“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归顺,万民和睦的。到这里,孔子全面地向曾子阐明了他在首章中提出的问题。以孝教万民以孝治天下【三】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

11、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宠丑不争。居

12、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宠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子曰:“君子之事亲

13、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以上是孝经的第九章至第十四章,分别是:圣治章第九、纪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曾子听完孔子对“至德要道”的阐发之后,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圣人之德,没有比“孝”更重要的吗?孔子举周公为例,肯定了“孝”是圣人最重要最根本的道德。然后,孔子阐述了圣人之教和君子之行,表明德教之所以成,政令之得以行,(天下之得以治)。接下来,孔子重点讲述了孝子事亲之要义:恭敬、欢快、忧患、哀戚、严肃;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宠丑不争。否则不孝,且罪莫大于不孝,乱用是作。然后,孔

14、子对“孝”为“要道”之义,在于教民孝悌,教民礼乐,民众因敬而欢悦和睦。然后,孔子阐明君子以孝教化人民的要义所在,从得民心的角度强调了孝作为“至德”的原因。接下来是广扬名章第十四。孔子于此阐明扬名于后世的原因,在于由事亲而事君、因孝悌而忠顺,因行道而得以立身(行成于内),故能扬名于后世。以上诸章,孔子的阐述使得曾子领悟到“孝”的要义,那就是接下来曾子所说的“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四】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诤)臣三

15、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诤)于父,臣不可以不争(诤)于君;故当不义,则争(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以上是孝经的最后四章,分别是:谏诤章第十五、感应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丧亲章第十八。曾子在最后提出了一个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