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研究业论文_第1页
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研究业论文_第2页
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研究业论文_第3页
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研究业论文_第4页
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研究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本文由yekangan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论文) 专科毕业设计 科毕业设计(论文) 设计 ( 2010 届 ) 题 学 专 班 学 目 院 业 级 号 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研究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应用电子技术 07 应用电子技术(1)班 0705510033 张志斌 杨金伟 讲师 20010 年 3 月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与研究 Class C power amplifier design and research 学生姓名:张志斌 Student:Zhan

2、g Zhibin 指导老师:杨金伟 讲师 Adviser: Lecturer Yang Jinwei 台州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School of Physics &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Taizhou University Taizhou, Zhejiang, China 2010 年 3 月 March 2010 II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概述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高频功率放大器根据 其不同的工作状态,可以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种工作状态,其中 丙类的工作效率最高,但在要求非线性失真很小的场合,高频功率放 大器不宜采用丙类工作状态;

3、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输 出功率、效率功率增益、电流波形、负载特性等等;此外还对于电路 方案的确定和电路板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等做了简单的介绍; 另外 还有丙类功率放大器的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关键词 高频;放大器;丙类, III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a Class C power amplifier works. High-frequency power amplifier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can be divided int

4、o A, B and C are three working conditions, including the highest efficiency class C, but required a small nonlinear distortion occasion. High-frequency power amplifier working status should not be used C; high frequency power amplifier key technical indicators including output power, efficiency, pow

5、er gain, current waveform, load characteristics, etc.; the program also determine the circuit and circuit board production methods and production and made the process simple introduction; Class C power amplifier in addition to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test methods and test results. Key words

6、High frequency;Amplifiers;C-class IV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1. 引言 1 2设计方案 1 3丙类放大器的硬件电路 2 3.1.丙类放大器电路 2 3.2.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 3 4丙类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6 5丙类放大器的测试方法 8 6丙类放大器的测试数据记录 9 7PCB 板的设计与制作 10 7.1硬件电路的制作 10 7.2电路板制作的注意事项 11 8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谢 辞 17 附 件 18 V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 引言 顾名思义,高频功率放大器用于放大器高频信号并获得足够大的输出功率, 常又称为射

7、频功率放大器(Radio Frequency Power Amplifier)。它广泛用于发 射机、高频加热装置和微波功率源等电子设备中。 无论是广播通信,还是其他通信,发射机发射信号都需要有一定的功率。特 别是传递传送信号的距离越远,需要的发送功率越大。在高频电路中,为使待发 送的高频信号获得足够的功率,需要设置高频功率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主要 有三个任务:1、输出足够的功率;2、具有高效率的功率转换;3、减小非线性 失真 。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是从电源供给功率中转换而来的, 所以在马努功 率输出需要的同时,必须注意提高功率的转换效率 。利用选频网络作为负载回 路的功率放大器称为谐振

8、功率放大器,这是无线电发射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 根据放大器电流导通角的范围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及丁类等不同类型的功 率放大器。电流导通角愈小,放大器的效率愈高。如甲类功放的=180,效 率最高也只能达到 50%,而丙类功放的50%,负载 RL=50.在 VCC=+12 V 的条件下,晶体管 3DG12 的 主要参数为 PCM=700 mW,ICM=300 mA,UCES0.6 V,30,fT150 MHz,放大器功率 增益 A6 dB.为了获得较高的效率及最大的输出功率,选丙类功率器的工作状 态为临界状态,取=605。 3丙类放大器的硬件电路 3.1.丙类放大器电路 +12V 1K TE2

9、 C1 0.1u 2 R1 3K C2 120P R2 3 TE1 C6 0.1U C5 120P R8 GND 3 GND 5K WE1 1 1 B 1 2 D1 LED E1 W QE1 3DG12C QE2 3DG12C C GND L1 2.2UH R3 1.5K 2 R5 10 R4 300 E R6 10 R7 20 R9 75 R10 240 R11 560 CE2 0.01U CE3 0.01U GND 图 3-1 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 激励级 QE1 采用甲类放大,因此基极偏压采用固定偏压形式,静态工作点 ICQ=7mA。直流负反馈电阻 300,交直流负反馈电阻为 10,集电极

10、输出由变压 器耦合输出到下一级。谐振电容取 120P,根据前面的理论推导,变压器 TEI 参 数为 N 初级:N 次级=2.56,初级取 18 匝,次级取 7 匝。 功放级 QE2 采用丙类放大。导通角为 700,基极偏压采用发射级电流的直流 分量 IEQ 在发射级偏置电阻 Re 上产生所需要的 VBB,其中直流反馈电阻为 30, 2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交直流反馈电阻为 10,集电极谐振回路电容为 120P,负载为 50,输出由变 压器耦合输出,采用中间抽头,以利于阻抗匹配。它们的匝数分别为 N3=6 匝, N1=9 匝,N2=23 匝。 6 3.2.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 高频功

11、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图如 3-2 所示 图 3-2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图 各元件作用: LC 谐振网络为放大器的并联谐振网络。谐振网络的谐振频率 为信号的中心频率。作用:滤波、匹配。 VBB :基极直流电压作用:保证三极管工 作在丙类状态。 VBB 的值应小于放大管的导通电压 U on ,通常取 VBB 0 。 VCC : 集电极直流电压,作用:给放大管合理的静态偏置,提供直流能量 高频功率放大器电压电流波形如图 3-3 所示 3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图 3-3 高频功率放大器电压电流波形 晶体管开启电压 Uon(硅管 0.50.7v,锗管 0.20.3v) 当 UBB +Ubmco

12、st Uon 时, 放大器无外加激励时, 晶体管截止。 通常当 UBB 设为为负值或为小于 Uj 的正电压,放大器工作在丙类 设 ubUbm cost uBEUBBUbm cost 当 uBE Uj 时,晶体管才导通,才有电流通过。电流 iC 为周期 性的余弦脉冲,用傅里叶级数展开得 iCIC0IC1m costIC2m cos2t ICnm cosnt 当输出回路的选频网络谐振于基波频率时,iC 只有基波电流才 产生压降,因此输出电压 uCE 近似为余弦波形,且与输入电压 ub 同频、 反相。 谐振电阻 RP0LQ L= QL/ 0C 工作原理: 高功放输入完整余弦波,由于放大器工作在丙类状

13、态,产生的 iC 为周期性余弦脉冲波,但负载为调谐回路,谐振于基波频率,可选出 iC 的基波。故在负载两端得到的电压仍为与输入信号同频的完整余弦波。 u i u BE i B i C u C u i 为余弦电压, 可表示为 u i =Uim cos t 则: u BE = VBB +u i = VBB + Uim cos t UCmIC1m RP 图 3-4 i C 波形 4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根据三极管的转移特性可得到集电极电流 i C , 为余弦脉冲波, 如图 3-4 所示: 根据傅立叶级数的理论, i C 可分解为: i C =IC0 +i c1 +i c2 +i c3 +L +

14、i cn + L 式中: IC0 为直流电流分量 i c1 为基波分量, i c1 =Icm1 cos c t i c2 为二次谐波分量, i c2 =Icm2 cos 2c t i cn 为 n 次谐波分量, i cn =Icmn cos nc t 其中,它们的大小分别为: IC0 =i Cmax 0 ( ) Icm1 =i Cmax1 ( ) Icmn =i Cmax n ( ) i Cmax 是 i C 波形的脉冲幅度, 0 ( ) 、1 ( ) 和 n ( ) 分别为直流分解系数、基 波分量分解系数和 n 次谐波分量分解系数, n ( ) 的大小可根据余弦脉冲分解系 数表查。 IC 信

15、号的导电角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cos U on ? U BB U bm U on ? U BB U bm arccos 当 i C 信号通过谐振网络时,由于谐振网络的作用,可得其谐振网络压降为: u c =RIcm1cosc t=U cm cosc t 5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图 3-5 波形图 各信号的波形如图 3-5 所示: 功率关系: 功率关系: 直流功率:PV=VCCICO 输 出 功 率 : P O= 放大管功耗: 效率:= PO/PV 1 2 Icm1Ucm PT=PV-PO 4丙类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输出功率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是指放大器的负载 RL 上得

16、到的最大不失真功 6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率。如 图所示的电路中,由于负载 RL 与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谐振回路之间采用变压 器耦合方式,实现了阻抗匹配,则集电极回路的谐振阻抗 R0 上的功率等于负载 RL 上的功率,所以将集电极的输出功率视为高频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即 Pc=1/2Uc1mIc1m=1/2I2c1mR0=U2c1m/2R0 测量功率放大器的主要技术的连接电路如图所示,其中高频信号发生器 提供激励信号电压与谐振频率,示波器监测波形失真,直流毫安表 mA 测量集电 极的直流电流,高频电压表 V 测量负载 RL 的端电压。只有在集电极回路处于谐 振状态时才能进行各项技术指标的测量。

17、可以通过高频电压表 V 及直流毫安表 mA 的指针来判断集电极回路是否谐振,即电压表 V 的指示为最大,毫安表 mA 的指示为最小时集电极回路处于谐振。当然用频扫仪测量回路的幅频特性曲线, 使中心频率处的幅值最大也可以。7 放大的输出功率可以由下式计算: P0=u2L/RL 式中,uL 为高频电压表 V 的测量值。 2、效率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总效率由晶体管集电极的效率和输出网络的传输效率 决定。而输出网络的传输效率通常是由电感、电容在高频工作时产生一定损耗而 引起的。放大器的能量转换效率主要由集电极的效率所决定。所以常将集电极的 效率视为高频功率放大器的效率,用表示,即 =PC/PD 利用图所

18、示电路,可以通过测量来计算功率放大器的效率,集电极回路谐振 时,的值由下式计算: =PC/PD=U2L/RL/Ic0Ucc 式中,UL 为高频电压表的测量值;Ico 为直流毫安表的测量值。 3、功率增益 放大器的输出功率 Po 与输入功率 Pi 之比称为功率增益,用 Ap(单位: dB)表示,如下式: Ap=Po/Pi 7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5丙类放大器的测试方法 +12V 1K TE2 C1 0.1u 2 R1 3K C2 120P R2 3 TE1 C6 0.1U C5 120P R8 GND 3 GND 5K WE1 1 INE1 1 B 1 2 D1 LED E1 W QE1

19、3DG12C QE2 3DG12C C GND L1 2.2UH 2 E TTE2 R5 10 R4 300 R6 10 R7 20 R9 75 TTE1 R3 1.5K R10 240 R11 560 CE2 0.01U CE3 0.01U GND 图 5-1 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图 先调节 WE1,使 QE1 的静态工作点为 ICQ =7mA(VE=2.2V) 。再从 INT1 处输入 10.7MHz 的载波信号(此信号是由高频信号源提供) ,信号大小为:从示波器上 看 Vp-p=500mV,用示波器探头在 TTE1 处观察输出波形,调节 TE1、TE2,使输出 波形不失真且最大。然后从

20、INE1 处输入 10.7MHz 载波信号,信号大小从示波器 上看 Vp-p=0mV 开始增加,用示波器探头在 TTE2 上观察电流波形,直至观察到有 下凹的电流波形为止(此时如果下凹波形的电流波形左右不对称,则微调 TE1 即可) 。如果再继续增加输入信号的大小,则可以观测到下凹的电流波形的下凹 深度增加。 观察放大器的三种工作状态 使回路谐振在 10.7MHz,输入信号大小不变(Vp-p=500mV) ,改变负载 RL, 会使 Rp发生变化,分连接别 R9、R10、R11 使负载电阻依次变化,并用示波器 探头在 TTE2 上观察不同负载时的电流波形。同时,在 TTE1 处观察不同负载时的

21、输出电压波形。测负载特性时,用高频电压表测量负载电阻上的电压,改变负载 RL,记下相应的电流 ICQ 和电压 VL,并且计算当 RL=51 欧时的功率和效率。最后 8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改变激励电压的幅度,观察对放大器的工作状态的影响。使 RL=50 欧,用示波器 观察 QE2 发射极上的电流波形,改变输出信号大小,观察放大器三种状态的电流 波形。 6丙类放大器的测试数据记录 VE=2.207 5.4 格 1.2 格 3.8 格 F 5.4 格*0.707=3.8 格 通频带:1.2*1MHz=1.2MHZ QE1:9.625V QE2:11.988V 用高频毫伏表:扫频信号:0.7V

22、 都不接 R9、R10、R11 时:TTE1:1.6V 只接 R9 时: 接 R9、R10 时: R9、R10、R11 都接时: TTE1:1.3V TTE1:1.2V TTE1:1.1V 9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Ucm 10MHz 11MHz f 10.7MHz 当 R9、R10、R11 都接上时 RL= R9/R10/R11=1/(1/75+1/240+1/560)=51.85 欧 P0=U L/RL=1.1 /51.85=0.023W =PC/PD=U L/RL/Ic0Ucc=0.023/0.007*12=27.38% 测试结果分析: 甲类功放:=180,有静态偏置,效率低。 丙类

23、功放:90,无静态偏置或反偏,效率高。 高频谐振功放应工作在临界状态,其判断是 Ucc-Ucem=Uces。 2 2 2 7PCB 板的设计与制作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是以电路原理图为根据,实现电路设计者所需要的功能。 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主要指版图设计,需要考虑外部连接的布局。内部电子元件的 优化布局。金属连线和通孔的优化布局。电磁保护。热耗散等各种因素。优秀的 版图设计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达到良好的电路性能和散热性能。简单的版图设计 可以用手工实现,复杂的版图设计需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PROTEL)实现。8 7.1硬件电路的制作 首先用 PROTEL 软件根据所需要的功能画出电路原理图,再以电路原

24、理图画 10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出 PCB 图;然后再用打印机将 PCB 图打印在热转印纸上(在打印之前应在软件中 设置好各种参数),再然后用热转印的方法将 PCB 图转印到覆铜板上,再转印之 前应先用砂纸将覆铜板的那面(有铜的那一面)擦干净;接着再将热转印好的覆 铜板上的热转印纸撕下,一定要趁热撕下,同时,看看热转印的效果,如果有很 多断线则应该用砂纸将转印好的覆铜板擦掉重新转印; 在热转印好之后将覆铜板 放入盐酸和双氧水的混合液中,一边腐蚀一边观察,以防止过量腐蚀,而导致电 路板报废,当露在外面的覆铜全被腐蚀后就可以将电路板从混合液中捞出来,但 在捞的过程中注意安全,因为混合液中含

25、有盐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应该 用其他物件来捞,捞出来后再用清水冲洗,然后再用手拿,当再腐蚀过程中不慎 碰到混合液应该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当腐蚀好电路板后,再将电路板擦干,接 着再用钻孔机将电路板上的需要焊接电子元件的焊盘打好孔,注意焊盘的大小, 如果焊盘上没有铜会导致后面的焊接无法进行; 再用砂纸将电路板上的打印机的 墨擦掉,并洗好擦干,这样电路板就做好了。 在电路板做好后,还要用万用表进行电路连接测试,测试电路板上的覆铜是 否导通,因为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存在导致电路板上的线路有断开,所以此时要用 万用表进行测试;在测试好后,接着就是在电路板上焊接电子元件了,在焊接时 要注意不要虚焊和漏焊

26、,在焊好后再减掉电子元件上多余的引脚。然后就可以进 行硬件的测试和调试了。 7.2电路板制作的注意事项 7.2 印刷电路板图设计的基本原则要求 1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从确定板的尺寸大小开始,印刷电路板的尺寸因受 机箱外壳大小限制,以能恰好安放入外壳内为宜,其次,应考虑印刷电路板与外 接元器件(主要是电位器、插口或另外印刷电路板)的连接方式。印刷电路板与 外接元件一般是通过塑料导线或金属隔离线进行连接。但有时也设计成插座形 式。即:在设备内安装一个插入式印刷电路板要留出充当插口的接触位置。对于 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较大的元件,要加金属附件固定,以提高耐振、耐冲击性 能。 2布线图设计的基本方法 1

27、1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首先需要对所选用元件器及各种插座的规格、尺寸、面积等有完全的了解; 对各部件的位置安排作合理的、仔细的考虑,主要是从电磁场兼容性、抗干扰的 角度,走线短,交叉少,电源,地的路径及去耦等方面考虑。各部件位置定出后, 就是各部件的连线,按照电路图连接有关引脚,完成的方法有多种,印刷线路图 的设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手工设计方法两种。 最原始的是手工排列布图。这比较费事,往往要反复几次,才能最后完成, 这在没有其它绘图设备时也可以, 这种手工排列布图方法对刚学习印刷板图设计 者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计算机辅助制图,现在有多种绘图软件,功能各异,但 总的说来,绘制、修改较方便

28、,并且可以存盘贮存和打印。 接着,确定印刷电路板所需的尺寸,并按原理图,将各个元器件位置初步 确定下来,然后经过不断调整使布局更加合理,印刷电路板中各元件之间的接线 安排方式如下: (1) 印刷电路中不允许有交叉电路, 对于可能交叉的线条, 可以用“钻”、 “绕”两种办法解决。即,让某引线从别的电阻、电容、三极管脚下的空隙处 “钻”过去,或从可能交叉的某条引线的一端“绕”过去,在特殊情况下如何电 路很复杂,为简化设计也允许用导线跨接,解决交叉电路问题。 (2)电阻、二极管、管状电容器等元件有“立式”,“卧式”两种安装方 式。立式指的是元件体垂直于电路板安装、焊接,其优点是节省空间,卧式指的 是

29、元件体平行并紧贴于电路板安装,焊接,其优点是元件安装的机械强度较好。 这两种不同的安装元件,印刷电路板上的元件孔距是不一样的。 (3)同一级电路的接地点应尽量靠近,并且本级电路的电源滤波电容也应 接在该级接地点上。特别是本级晶体管基极、发射极的接地点不能离得太远,否 则因两个接地点间的铜箔太长会引起干扰与自激, 采用这样“一点接地法”的电 路,工作较稳定,不易自激。 (4) 总地线必须严格按高频中频低频一级级地按弱电到强电的顺序排 列原则,切不可随便翻来复去乱接,级与级间宁肯可接线长点,也要遵守这一规 定。特别是变频头、再生头、调频头的接地线安排要求更为严格,如有不当就会 产生自激以致无法工作

30、。调频头等高频电路常采用大面积包围式地线,以保证有 良好的屏蔽效果。 12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5)强电流引线(公共地线,功放电源引线等)应尽可能宽些,以降低布 线电阻及其电压降,可减小寄生耦合而产生的自激。 (6)阻抗高的走线尽量短,阻抗低的走线可长一些,因为阻抗高的走线容 易发笛和吸收信号,引起电路不稳定。电源线、地线、无反馈元件的基极走线、 发射极引线等均属低阻抗走线,射极跟随器的基极走线、收录机两个声道的地线 必须分开,各自成一路,一直到功效末端再合起来,如两路地线连来连去,极易 产生串音,使分离度下降。 印刷板图设计中应注意下列几点 1布线方向:从焊接面看,元件的排列方位尽可

31、能保持与原理图相一致, 布线方向最好与电路图走线方向相一致, 因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在焊接面进行各 种参数的检测,故这样做便于生产中的检查,调试及检修(注:指在满足电路性 能及整机安装与面板布局要求的前提下)。 2各元件排列,分布要合理和均匀,力求整齐,美观,结构严谨的工艺要 求。 3电阻,二极管的放置方式:分为平放与竖放两种: (1)平放:当电路元件数量不多,而且电路板尺寸较大的情况下,一般是 采用平放较好;对于 1/4W 以下的电阻平放时,两个焊盘间的距离一般取 4/10 英 寸, 1/2W 的电阻平放时,两焊盘的间距一般取 5/10 英寸; 二极管平放时, 1N400X 系列整流管,一般取

32、 3/10 英寸;1N540X 系列整流管,一般取 45/10 英寸。 (2)竖放:当电路元件数较多,而且电路板尺寸不大的情况下,一般是采 用竖放,竖放时两个焊盘的间距一般取 12/10 英寸。 4电位器:IC 座的放置原则 (1)电位器:在稳压器中用来调节输出电压,故设计电位器应满中顺时针调 节时输出电压升高,反时针调节器节时输出电压降低;在可调恒流充电器中电位 器用来调节充电电流折大小,设计电位器时应满中顺时针调节时,电流增大。电 位器安放位轩应当满中整机结构安装及面板布局的要求, 因此应尽可能放轩在板 的边缘,旋转柄朝外。 (2)IC 座:设计印刷板图时,在使用 IC 座的场合下,一定要

33、特别注意 IC 座 上定位槽放置的方位是否正确,并注意各个 IC 脚位是否正确,例如第 1 脚只能 位于 IC 座的右下角线或者左上角,而且紧靠定位槽(从焊接面看)。 13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5进出接线端布置 (1)相关联的两引线端不要距离太大,一般为 23/10 英寸左右较合适。 (2)进出线端尽可能集中在 1 至 2 个侧面,不要太过离散。 6设计布线图时要注意管脚排列顺序,元件脚间距要合理。 7在保证电路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时应力求走线合理,少用外接跨线, 并按一定顺充要求走线,力求直观,便于安装,高度和检修。 8设计布线图时走线尽量少拐弯,力求线条简单明了。 9布线条宽窄和线

34、条间距要适中,电容器两焊盘间距应尽可能与电容引线 脚的间距相符; 10设计应按一定顺序方向进行,例如可以由左往右和由上而下的顺序进行 PCB 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1.电源线设计 根据印制线路板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租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同时、 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和数据传递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 2.地段设计 地线设计的原则是; (1)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若线路板上既有逻辑电路又有线性电路,应使它们尽 量分开。低频电路的地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实际布线有困难时可部分串联 后再并联接地。高频电路宜采用多点串联接地,地线应短而租,高频元件周围尽 量用栅格状大面积地箔。 (2)接

35、地线应尽量加粗。若接地线用很纫的线条,则接地电位随电流的变化而变 化,使抗噪性能降低。因此应将接地线加粗,使它能通过三倍于印制板上的允许 电流。如有可能,接地线应在 23mm 以上。 (3)接地线构成闭环路。只由数字电路组成的印制板,其接地电路布成团环路大 多能提高抗噪声能力。 3.退藕电容配置 PCB 设计的常规做法之一是在印制板的各个关键部位配置适当的退藕电容。退藕 电容的一般配置原则是: (1)电源输入端跨接 10100uf 的电解电容器。如有可能,接 100uF 以上的更好。 14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原则上每个集成电路芯片都应布置一个 0.01pF 的瓷片电容, 如遇印制

36、板空隙 不够,可每 48 个芯片布置一个 110pF 的但电容。 (3)对于抗噪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如 RAM、ROM 存储器件,应在芯 片的电源线和地线之间直接接入退藕电容。 (4)电容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有引线。此外,还应注意以下 两点: (1 在印制板中有接触器、继电器、按钮等元件时操作它们时均会产生较大火 花放电,必须采用附图所示的 RC 电路来吸收放电电流。一般 R 取 12K,C 取2.247UF。 (2CMOS 的输入阻抗很高,且易受感应,因此在使用时对不用端要接地或接正电 源。 8结论 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 已经完成了对丙类功率放大器

37、技术 指标的测试和记录, 通过这次设计能进一步的理解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 负载阻抗、激励电压和集电极电源电压发生变化对其工作状态的影响。 希望这个课题在以后能更得到很大的改善,能进一步的完善其功能,随着科 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丙类功率放大器的研究也将不断的深入, 希望以后人们能 设计更好的放大器电路,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15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 杨翠娥.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与课程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147-148 2 胡宴如.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7-139 3 沈伟慈.高频电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

38、000,65-67 4 申功迈.高频电子线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46-50 5 孙 霄 霄 . 高 频 丙 类 功 率 放 大 电 路 的 设 计 J.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 2008,2,48-49 6 刘守义.高频电子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56-58 7 张志雄.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方法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1,20,74-76 , 8 万 琰 . 基 于 丙 类 谐 振 功 放 负 载 特 性 分 析 与 调 试 的 探 讨 J. 漯 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08,7(2),29-30. 9 (台州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网) 16 台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谢 辞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已毕业,毕业设计是我大学时代的最后一次作业,通 过这次的毕业设计,我学会了很多很多,它既是对学校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和综 合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