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 望远镜里的天空单元概述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依据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即要求学生“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则会发散”、“了解常用的光学仪器(如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了解一些探索宇宙的工具和设备(如伽利略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我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进展”。同时依据教材编写总纲 “认识宏观世界”的探究要求,确定了下列主题: 透镜 望远镜 探索月球 望星空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对透镜、透镜在望远镜中的作用、人类利用望远镜更深入地探索宇宙等方面进行了探究。通过观察不同的透镜,学生可以认识凹透镜、凸透镜;通过让光束透过不同的透镜,
2、学生可以观察到凹透镜、凸透镜对光分别有发散和会聚的作用;通过用不同的透镜观察物体等活动,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凹透镜、凸透镜可以影响或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认识事物;通过动手制作望远镜等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光学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通过查阅和整理探索月球、探索星空等活动,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以及我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进展。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帮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帮助学生提高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态度、激发学生关注天文科学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则会发散。2、了解常用的光学
3、仪器(如放大镜、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及其作用。3、了解一些探索宇宙的工具和设备(如伽利略望远镜、射电望远镜)。4、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我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进展,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5、感悟科学技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6、激发关注天文科学的兴趣7、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8、会制作一些简易的光学器材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图活动三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活动二光通过透镜会怎样?活动一这两种透镜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一用两块透镜看远处望远镜望星空望远镜里的天空活动三用一块透镜观察物体活动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一望星空,认星星教学活动准备一览表课时名称活动名称教具学具1、透镜活动一“观察”:这两种透镜各有什么特点
4、? 一块凹透镜、一块凸透镜活动二“实验”:光通过透镜会怎样? 手电筒一块凹透镜、一块凸透镜活动三“操作”:分别用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观察物体,看看有什么发现? 一块凹透镜、一块凸透镜书本等物活动四“小资料”: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关图片或者实物2、望远镜活动一“操作”:选择两块透镜形成不同的透镜组合,一边调节两块透镜之间的距离,一边通过透镜看远处两块凹透镜、两块凸透镜活动二“制作”:制作简易望远镜两块凹透镜、两块凸透镜两个一大一小的纸筒透明胶带活动三“小资料”:各种各样的望远镜相关音像图文资料或者实物3、探索 月球活动一“讨论”:说说你对月球的认识相关图文资料活动二“欣赏”:登陆月球相关音像图
5、文资料活动三“小资料”:“嫦娥工程”相关图文资料4、望星空活动一“观察”:望星空,认星星相关图文资料旋转星座图(可参看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基地制)活动而“欣赏”:用望远镜可以看见许多美丽的天体相关音像图文资料电脑活动三“小资料”哈勃望远镜相关音像图文资料5、自由探究制作并使用“水透镜”金属丝两根、水盆、各种有趣的物体单元评价建议:一、评价形式自评、小组互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皆可。二、评价项目设计可以从以下内容考虑1、 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活动手册完成情况、教学活动中的探究兴趣、教学活动中能探究的本领、探究活动中能有发现等本领单元项目进行测评。2、 评价内容可以依据各课时的教学目标,包括
6、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态度方面。第一课 透镜(对应教材第12页)在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对不同的透镜分别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将对凹透镜、凸透镜形成一定的认识,同时对透镜在生活中的用处会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时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触摸和观察透镜的镜面,发现透镜的镜面形状;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凸透镜能够会聚光线、凹透镜能够发散光线。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透过透镜看物体的活动,发现凹凸透镜对物体有缩小和放大作用;通过改变透镜在物体与眼睛之间距离,还发现看到的“物体”有时是正立德、有时是倒立的这些探究活动也为学生学习望远镜、学习显微镜做了铺垫。同时,在学生的观察、实验等系列
7、活动中,也提高了发现、探究、求实等科学素养。本课的重点:初步了解不同透镜的特点;知道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则会发散。本课的难点:初步了解不同透镜的不同特点。版面说明 凹透镜有平凹透镜、双凹透镜等,凸透镜有平凸透镜、双凸透镜等。透镜右侧呈现的是双凹透镜和双凸透镜的侧视图。这个观察活动之后还有一个记录作业(活动手册p1)。 图中呈现的是:学生正打算将一块凸透镜置于光束中。教学时,应注意到活动主题是“光通过透镜会怎样?”所以学生需要比较“不用透镜、用凸透镜;不用透镜、用凹透镜”时,光束射向黑板呈现的光斑变化,从而了解到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为了获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应拉
8、上教室里的窗帘遮光。这个活动也附有记录作业(活动手册p1)。建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不拘泥于“会聚”、“发散”等专业术语。 这里呈现了学生分别用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看书,学生发现凸透镜“放大”了文字、凹透镜“缩小”了文字。事实上,学生还会有很多其他发现,教师可鼓励学生本着求实的精神,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2上。 这里呈现了一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教师最好提供实物供学生观察。学生能够大致说出透镜的部位即可,不必区分出凹透镜、凸透镜。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触摸和观察,认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2、通过实验比较,初步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会发散3、通过实践操
9、作,还能发现用凸透镜看到的字比原来大等其他特点。4、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记录、评价等技能。5、知道一些生活中用到透镜的例子。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观察”:这两种透镜各有什么特点?活动目标:初步认识凸透镜、凹透镜的特点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1、观察:看看摸摸不同的透镜2、交流:说说凹透镜、凸透镜的特点3、记录:活动手册p11、 引导学生注意到教材照片右侧的透镜侧视图。可以告诉学生还有其他类型的凹透镜、凸透镜,不只是教材中所呈现那两种。2、 引导学生看看摸摸不同透镜不同部位的厚薄特点。活动二“实验”:光通过透镜会怎样?活动目标:初步了解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会聚、通过凹透镜会发散。学 生
10、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1、 实验:让光束射向黑色卡纸,用白色粉笔画出光斑的大小;让光束透过凹透镜射向黑色卡纸,用蓝色粉笔画出光斑的大小;让光束透过凹透镜射向黑色卡纸,用红色粉笔画出光斑的大小。2、 比较、交流:比较三个光斑的大小。3、 记录:活动手册p11、 教材中呈现的是“光束射向黑板”,教学中可用黑色卡纸替换黑板,可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2、 事先拉上窗帘,给学生实验准备一个良好的暗环境。并且视学生的实验状况而定,也可以先做一个不加透镜,将光束投向黑色卡纸然后“看看画画”的示范。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用“会聚”、“发散”等专业术语。4、 此外,
11、教师也可以演示“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点燃报纸”的实验,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会聚了光束即会聚了光能。活动三“操作”:分别用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观察物体,看看有什么发现。活动目标:1、对透过透镜看物体有进一步的探究和发现2、知道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3、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勤于发现、善于交流。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1、 观察:用一块凸透镜(凹透镜)贴近书本看文字(或图片);用一块凸透镜(凹透镜)由贴近书本看图片(或文字)渐渐远离书本看图片(或文字);用一块凸透镜(凹透镜)看远处。2、 交流:自己的发现3、记录:活动手册p21、视学生的实验状况而定,可以先做一个操作流程的示范。2、事实上,
12、学生还会有很多发现。比如:凸透镜能“放大”字体、凹透镜则“缩小”字体。学生可能还会看到有时候文字“正立”,有时候“倒立”等等。教师可鼓励学生本着求实的精神记录自己的发现。活动四“小资料”: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目标:知道一些生活中用到透镜的例子。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1、 观察:放大镜、望远镜、老花眼镜、显微镜、投影仪、近视眼镜、照相机等中用到透镜的部位2、交流: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1、 教师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看看摸摸用用,让学生找找实物中的透镜。2、 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发明史。比如:透镜的发明故事、眼镜的发明故事等等。其它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出示并且介绍一些教材中没有呈现的
13、其他透镜种类。比如属于凹透镜一类的平凹透镜、属于凸透镜一类的平凸透镜等。在教学凹透镜对光束的发散作用、凸透镜对 光束的会聚作用时,也可以板画出简单的光路图帮助学生理解。因为用放大镜(或者凸透镜)会 聚太阳光燃烧报纸的实验,能够很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会聚光束即会聚了光能,也能帮助学生联 想到太阳灶等环保装置,所以教师可以演示一下。在教学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因为这个年龄 的学生平时可能对这些物体有一些了解,但是未必注意到这些物体中用到的透镜。所以,教师可以尽量提供一些实物供学生观察,或者准备一些组装拆卸这些物体的录像。活动手册参考答案:1、凹透镜:透明、中央薄边缘厚 凸透镜:透明、中央厚边缘薄2、
14、在光束中插入凹透镜后,黑板上的光斑变大了。 在光束中插入凸透镜后,黑板上的光斑变小了。 这说明凹透镜对光束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束有会聚作用。3、用凸透镜观察物体时,我发现:书上的字被“放大”了。 用凹透镜观察物体时,我发现:书上的字被“缩小”了。 第二课 望远镜(对应教材第34页)在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透过两块透镜观察物体,要展开一系列看远处物体的探究活动。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将初步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和组成,同时对望远镜的发明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时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任意选择两块透镜、形成任意的前后放置顺序,透过这样的透镜组合看远处,探究望远镜的结构和组成、发现望远镜中“物体”的特点
15、;通过自选两块透镜、自定前后放置顺序、加以合适的两个纸筒组装简易望远镜,进一步了解光学望远镜的结构和组成;通过了解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出学生对望远镜里的天空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愿望。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探究中能有所发现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初步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结构和组成;初步认识到望远镜的作用。本课的难点:初步认识到望远镜的特点和作用。版面说明 框框里的画面表示窗外远处的风景;眼睛前面是透镜的侧视图,其中有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凹透镜的组合。这里呈现的是:用眼睛透过不同的透镜组合看窗外远处风景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佳佳的
16、话“这几种情况下,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提醒学生注意探究的目的。此外,这还与活动作业p2的记录作业有密切联系。文文的话“哪些透镜组合相当于望远镜?”提醒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能清晰望见远处风景的透镜组合有哪几种。可以在完成活动作业p2之后谈论。此页的左下角有个警示图标、右下角还有个作业要求。 图中呈现的是两种不同类型望远镜的组装方式。严格的说,伽利略式望远镜是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用凹透镜作为目镜;开普勒式望远镜是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教学中不必拘泥于“开普勒式望远镜”、“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名称,学生能初步认识到一般的单筒望远镜也有不同的类型就可以了。本课教学目标1、 发现用两块凸透
17、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2、 发现用一块凹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3、 对透过两块透镜望远处,还能有一些别的探究和发现。4、 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组成、特点。5、 了解相关科学史,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6、 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操作”:选择两块透镜形成不同的透镜组合,一边调节两块透镜之间的距离,一边通过透镜组合看远处。活动目标:1、发现用两块凸透镜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2、发现用一块凹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都可以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3、对透过两块透镜望远处,还能有些别的探究和发现。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
18、1、 观察:学生任意用两块透镜看远处,观察远处物体。学生透过两块透镜(一块凸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凹透镜拉向远处)观察远处。学生透过两块透镜(一块凸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拉向远处)观察远处。学生透过两块透镜(一块凹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凹透镜拉向远处)观察远处。学生透过两块透镜(一块凸透镜贴近眼睛,一块凸透镜拉向远处)观察远处。2、 交流:充分表达各自的发现3、 记录:活动手册p24、 交流:凹透镜凸透镜、凸透镜凸透镜的组合能使远处的景色“变近了”,相当于望远镜的组合。1、 视学生探究状态而定,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组合、调节距离、看远处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切勿直视太阳。也可以要求学生依据活动手册p2的
19、联系边观察边记录。2、 对于“变远了、变近了、远近不变”可以酌情选用,比如只保留“变近了”这一栏。这样可易于教学。3、 在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观察记录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文文的问题“哪些透镜的组合相当于望远镜?”活动二“制作”:制作简易望远镜活动目标:进一步了解一般光学望远镜的组成;初步形成良好的交流评价技能。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1、 小组讨论:“用什么、怎样做”2、 制作:将一个纸芯筒插入另一个纸芯筒之中,两个筒可以移动调解,但不会滑脱。将物镜放在纸芯筒的一端,用胶带固定。将目镜放在纸芯筒的另一端,用胶带固定3、 记录:活动手册p24、 使用:自己和他人制作的简易望远镜。5、
20、 评价:自己和他人制作的简易望远镜。1、 不必强求学生区分这两种类型的光学望远镜,活动手册的练习以及教材中的图文呈现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望远镜有不同的类型,而且与科学家、科学研究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学生制作与记录之前,教师应告诉学生开普勒式望远镜和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在教材上先做一个图文连线。2、 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视导。3、学生使用自制望远镜时,提醒学生注意到用伽利略式望远镜看到的远处景色是“正立”的,而用开普勒式望远镜则反之。活动三“小资料”:各种各样的望远镜活动目标:1、了解相关科学史,引发热爱科学的情感。2、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帮助。学 生 活 动
21、指 导 要 点1、 了解:双筒望远镜、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等2、交流:还有哪些特别的望远镜?1、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史。比如:牛顿的故事、伽利略的故事、现代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发展等。2、 可以播放一些相关音像资料。其它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特别的望远镜结构图,比如开普勒式望远镜、伽利略式望远镜。还可以提供一些图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家的逸闻趣事及其对望远镜发展的贡献。因为后两课时收集整理资料的活动份量较重,所以在此处就不一定设计同类型活动了。活动手册参考答案:1、正立 倒立、变近了 正立、变近了 正立2、都是凸透
22、镜;开普勒式望远镜;(略)第三课 探索月球(对应教材第56页)在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从人类用肉眼认识月球、用望远镜认识月球、登陆月球等过程中,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的影响,体验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将知道一些人类探索月球的科学史。本课时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交流,学生之间共享各自对月球的原有认识;通过观察和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望远镜对人类认识月球概貌的作用;通过观看有关登月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人类登月的科学史;通过阅读和交流我国探月计划及其进展资料,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收集有关月球的更多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月球、感受人类探索月球的不懈努力,
2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神话故事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有密切关系。本课的重点:初步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以及科学技术于其中的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历程。版面说明 左侧圆圈里是肉眼看到的月球(满月),右侧是神话里月宫中的嫦娥。佳佳的话“月宫里真的住着嫦娥姐姐吗?”意在引导学生对用望远镜看看、登上月球看看等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左侧是望远镜中的月球,右侧两幅也是望远镜中的月球,只是望远镜望远的本领更大些。两者之间的连线表明是同一个部位。右下角画的是望远镜,意在提示读者这都是望远镜中的月球。文文的话“猜一
24、猜: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意在引导学生想象、交流。教师可以在此对环形山等月貌略作介绍。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这里呈现的就是当时“阿波罗11”登月的资料照片。照片中,美国宇航员Aldrin正在月球表面安装科学装置。Aldrin的左后侧是登月舱。Aldrin和他的同伴Armstrong(登月第一人)在月球表面进行了2小时30分钟的活动,进行科学试验、采集岩石和土壤样品。 “嫦娥工程”是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和行动,所以自教材编写起至今,一定有了新的发展、新的资料。在此,可补充即时信息(包括月球资源信息),以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只争朝夕的情感。教学目标:1、 知道
25、人类认识月球的一些历程2、 初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事物的影响3、 初步了解一些月球的表面特征4、 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5、 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讨论”: 说说你对月球的认识活动目标:1、知道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2、初步知道望远镜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月球。3、对月球的表面特征有一些了解。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1、 说说:神话里的月宫和嫦娥2、 看看说说:肉眼看到的月球、不同放大倍数望远镜中的月球3、 交流:望远镜在人类认识月球中的作用4、 推测:环形山的形成5、 了解:科学家对环形山形成
26、的推测1、 可以让学生多多交流有关月宫、嫦娥的神话故事,进一步引发学生了解月球、探索月球的兴趣。2、 可以简单介绍一些月球地貌,以及科学家们对环形山形成的各种推测。3、 也可以呈现月貌照片,介绍一些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环形山、月海”等。引发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探究的情感。活动二“欣赏”:登陆月球活动目标:1、知道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阿波罗11登月”,引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学习兴趣。2、进一步知道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认识月球。3、对月球的表面特征有一些了解。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1、 观看:“阿波罗11登月”音像资料2、 收集整理资料:活动手册p33、 交流:对月球的认识1、 可以
27、介绍一下教材照片。包括登月舱、宇航员、宇航员正在做的工作2、 可以介绍一些人类登月梦想以及成败历程3、 准备充分的音像资料活动三“小资料”:“嫦娥工程”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爱国、爱科学的情感。2、对我国探月计划和活动中的重要事件“嫦娥工程”有些了解。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1、 阅读交流:中国人的登月梦想、尝试。2、 阅读交流:“嫦娥工程”相关资料。3、 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1、 可以介绍一些月球资源、以及人类登月的意义。激发学生关注我国的探月计划及活动。2、 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引发学生珍惜时间、爱学习、爱科学的意识。其它教学建议: 在教学
28、中,教师事先要准备较为充分的图文、音像资料,也可以事先了解一些有价值的相 关网站网址,在教学中设计一个上网查阅资料的活动。此外,在讨论肉眼看到的月球时,可以让学生画画说说。这样一来,“肉眼看到的月球”“形状”就有很多种了。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一些简单的解释,以便不影响后面的比较活动“肉眼看到的月球”和“望远镜中的月球”。 第四课 望星空(对应教材第78页)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要产生望星空、认星星的兴趣,要产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要了解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望远镜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星空。本课时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认星星、找星星等活动,初步了解北斗七星的方位和形状,初步了解北极星的方位,初步知道一些认星星的方
29、法和意义;通过收集整理彗星、流星的资料,通过制作科普小报,引发学生对探索宇宙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资料,通过“用哈勃望远镜”欣赏宇宙中美丽的星系、星云,对著名“千里眼”哈勃望远镜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能认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和发展望远镜,而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望远镜又帮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宇宙、更深入地探索宇宙。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激发学生学科学、学技术、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的重点:对北斗七星、北极星有初步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望远镜能帮助人类探索宇宙。本课的难点: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北极星;初步了解认识星星的意义。版面说明 小博士的话告诉了我们看到如此星
30、空的时间和地点。上海市区内因为光污染厉害,星空里除了月球,几乎看不到什么星星。市区的人们可以在乡村度假旅游时,依据星空图认星星。北斗七星的形状特别,容易辨认,人们又可以通过北斗七星(注意图中的连线)认出北极星,而认出北极星就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方向(北极星位于北方)。这样,人们在旅途中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左下图意在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星空图认识北极星以外的星星:面朝北方,让星空图也指向北方(如图示),仰望星空认星星。右下图是一个学生通过望远镜望星空、认星星。此页下方还有一个作业标记活动手册p4。可在教学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之后完成。 此页的小资料和欣赏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四幅星云、星系图都是通过小资料介绍
31、的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所以,可以结合起来教学。 活动手册p5的作业则可以在上述教学活动之后进行。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如何利用星空图认星星。2、 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3、 初步了解辨认星星的意义。4、 初步了解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星云、星系、彗星、流星等天体。5、 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6、 进一步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不懈努力。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观察”:望星空,认星星活动目标:1、初步知道如何利用星空图认星星。2、初步认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3、初步了解辨认星星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1、 交流:认出北斗七星和北极
32、星的方法。2、 辨认:活动手册p4中的北斗七星。3、 辨认:活动手册p4中的北极星。4、 转一转:转出特定日期、特定时间的星空图5、 模拟:利用星空图认星星。5、交流:认星星的方法和意义。1、 介绍:旋转星图的使用方法。说明特定的地区、特定的日期、特定的时间星空的变化。2、 示范:利用星空图认识星星。3、 为学生准备当日某时刻的星空图。鼓励学生夜晚特定的时间看星空。活动二“欣赏”:用望远镜可以看见许多美丽的天体活动目标:1、 知道宇宙中的一些天体。2、 初步了解著名的哈勃望远镜。3、 初步了解到改进和发展中的望远镜能帮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宇宙、更深入地探索宇宙。4、 进一步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不
33、懈努力。5、 激发学生学科学、学技术、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愿望。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1、 阅读:哈勃望远镜以及哈勃望远镜中的天体2、 上网收集资料:宇宙中的彗星和流星3、 制作小报:活动手册p5“彗星和流星”1、 准备一些图文资料多介绍一些先进的天文望远镜。2、 事先了解一些比较可靠的、有价值的相关网站网址。3、 在学生上网过程中,须加强视导。其它教学建议: 在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不同季节、不同日期、不同时间的星空图,让学生按图索骥、先在纸上练习练习。在望星空、认星星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介绍一些比较特殊的星星。比如:金星,黎明时位于东方被称为“启明星”,
34、黄昏后位于西方被称为“长庚星”。比如:织女星、牛郎星的方位以及相关的神话故事。也可视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定,介绍一些星座知识。特别要注意在教学中不可堆砌过多新知识,而让学生对星空知识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第二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概述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依据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即要求学生“知道细胞是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知道在自然界中,除植物、动物外,还有微生物,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知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能举例说明有些微生物有利于人类、有些微生物有害于人类”、“了解常用的光学仪器(如显微镜)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同时依据教材编写总纲 “认识微观世界”的探究要求,确定了下列
35、主题: 微观世界 显微镜下的小生物 微生物与人类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利用显微镜对微观的非生命世界、微观的生命世界进行观察比较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和使用,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显微镜的作用,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帮助人类认识物体、认识世界。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黑藻叶子以及阅读有关细胞的发现史,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细胞是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小生物(水蚤),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霉菌,体验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对微观生命世界的探究历程,初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个体大的动植物以外,还有个体比较小的动植物,还有微生物;通过观察比较面包上的霉菌、橘子上的霉菌,学生能初步认识到微生物有不同
36、的种类;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学生能初步了解到有些微生物有利于人类、有些微生物有害于人类;通过探究如何防止馒头发霉等活动,学生将知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很快。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引发学生关注微观科学的兴趣。单元教学目标:1、 知道细胞是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2、 知道在自然界中,除植物、动物外,还有微生物,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3、 知道微生物个体比较小,繁殖速度很快。4、 初步知道一些防霉办法。5、 能举例说明有些微生物有利于人类、有些微生物有害于人类。6、了解常用的光学仪器(如显微镜)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7、进一步了解仪器、工具能帮助人
37、们认识世界。8、了解相关科学史。9、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10、初步提高设计对比实验等实验的能力。单元教学活动结构图 显微镜下的小生物活动三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子活动四细胞的发现活动三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酸奶活动二防止食品发霉教学活动准备一览表课时名称活动名称教具学具1、微观世界活动一“讨论”:比较下面几张图,说说你的想法。 图片资料头发、放大镜、简易显微镜(50倍)活动二“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物品。 简易显微镜(50倍)挂图简易显微镜(50倍)、棉纤维、丝纤维、浅彩色薄塑料、餐巾纸、鱼鳞、食盐、载玻片等活动三“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子。简易显微镜(50倍)、黑藻、镊子、载玻片、滴管、小烧杯活动
38、四“小资料”:细胞的发现图文资料2、显微镜下的小生物活动一“观察”:水中的小生物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子?图文资料简易显微镜(50倍)、水蚤、载玻片、滴管活动二“观察”:这些霉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子?图文资料简易显微镜(50倍)、发霉的面包、发霉的橘子、镊子活动三“小资料”:伟大的看门人列文虎克图文资料3、微生物与人类活动一“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音像或图文资料有关剪贴图活动二“实验”:防止食品发霉塑料袋、水、馒头、冰箱活动三“拓展”:在家长帮助下自制酸奶一点点酸奶、热牛奶、保温杯单元评价建议:一、评价形式自评、小组互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皆可。二、评价项目设计可以从以下
39、内容考虑1、 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活动手册完成情况、教学活动中的探究兴趣、教学活动中能探究的本领、探究活动中能有发现等本领单元项目进行测评。2、 评价内容可以依据各课时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态度方面。第一课 微观世界(对应教材第1011页)在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认识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到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还要初步知道细胞是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本课时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比较用肉眼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相同的物体,了解到人类发明的工具(比如放大镜、显微镜)能够帮助人类更细致地认识物体,了解到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一
40、些常见的物体,进一步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到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的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通过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子以及阅读发现细胞的科学史资料,初步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的乐趣,从而引发其热爱科学、勤于探究等意识。本课的重点:能认识并使用简易显微镜;初步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本课的难点:能认识并使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版面说明 左边第一幅图表示用肉眼观察到的一根头发,其右三幅图分别表示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根头发。教师可以呈现这些工具,并且说明如何通过说明
41、书了解其放大倍数。 中间呈现的是简易显微镜,放大倍数较小,大约50倍。这种显微镜易于拆卸组装,学生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到一般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使用方法比较简单:用反光镜对光比较容易;调节焦距也比较容易,只要将镜头拉起一点、压下一点就可以了。简易显微镜的四周呈现的主要是一些非生命物体,其中的塑料薄膜要选用浅彩色塑料薄膜。 这里,先把顺序重新调整为3、1、2、4。在顺序图里没有呈现“先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的过程,教学中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先擦拭。在顺序图里也没有呈现“要求学生在叶子上盖上盖玻片”的过程,原因是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盖上盖玻片的技巧,
42、而且这里用的是简易显微镜,放大倍数也不高,即使没有盖上盖玻片,物镜也不会受到污染。第一幅图是用吸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第二幅图是用镊子轻轻夹取一片黑藻叶子。第三幅图是用镊子小心地把叶片平展在载波片上。第四幅图就是边看显微镜、边画图了。在顺序图的右下方有作业标记,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从显微镜里看到的黑藻叶子描绘在活动手册p7上。小博士的话可以在学生阅读完“细胞的发现”资料以后再点出。 这里呈现的是一段科学史图文资料。右上图是罗伯特胡克观察到软木塞薄片细胞的显微镜,右下图是罗伯特胡克看到的小室(cell)。在教学中可提醒学生比较罗伯特胡克的描述“这些小孔或者小室,不是很深”和小资料的最后一句话“
43、后来人们了解到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具体描述和概括性科学结论的不同,初步认识到概括性科学结论不是一两个实验就能得出的。本课教学目标1、 了解工具、仪器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2、 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3、 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4、 初步学会描绘、交流显微镜下的发现。5、 初步认识生物的基本组成。6、 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7、 初步知道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讨论”:比较下面几张图,说说你的想法。活动目标:1、了解工具、仪器能帮助人们认识事物2、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 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44、 点1、 观察:肉眼看到的头发、用10倍放大镜看到的头发、用100倍显微镜看到的头发、用1000倍显微镜看到的头发2、 交流:各自的想法1、 提示学生观察的是同一根头发2、 准备可以接入实物投影仪的显微镜,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让学生观察比较;或者准备相关的音像或图文资料让学生观察比较。3、 可以准备一些显微镜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先进的显微技术。活动二“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物品活动目标:1、了解显微镜能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2、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组成部分。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1、安装:把镜头、反光镜装在简易显微镜上。2、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镜头、反光镜、通光
45、孔等。3、观察:把棉纤维、丝纤维、浅彩色薄塑料、餐巾纸、鱼鳞、食盐等物体分别放在载玻片上,并且放到载物台上观察。4、交流:各自的发现1、 示范:安装简易显微镜。2、 指导:简易显微镜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镜头、反光镜、通光孔。3、 示范并指导:简易显微镜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养护、使用方法。4、 示范:用简易显微镜观察物体。5、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视导。6、 可以让学生说说、写写、画画各自的发现。活动三“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黑藻叶子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描绘、交流显微镜下的发现。2、发现黑藻叶子由许多“小格子”组成。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1、准备:用吸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2、
46、夹取叶片:用镊子轻轻夹取一片黑藻叶子。3、平展叶片:用镊子小心地把叶片平展在载波片上。4、观察、记录:边看显微镜、边画图。完成活动手册p75、交流自己的发现:黑藻叶子由许多一个个“小格子”组成。1、示范:观察记录显微镜下的黑藻叶子2、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强视导3、可以告诉学生这一个个“小格子”就是细胞。而“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的提出可留待阅读完小资料以后。活动四“小资料”:细胞的发现活动目标:1、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2、初步知道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3、初步了解概括性科学概念的提出必须基于多次实验、广泛观察等探究基础之上的。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1、阅读:罗伯
47、特胡克、自制的显微镜、绘制的软木薄片图。2、比较:罗伯特胡克的描述和小资料的最后一句概括性结论。3、交流:各自的认识和体会。1、可以多准备些相关的科学史、逸闻趣事、有价值的网站信息供学生阅读2、 引导学生比较描述性话语和概括性结论的不同,包括表达的不同、科学研究的基础不同等。从而,认识到概括性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多次实验、广泛观察等探究基础之上的。其它教学建议:教师要在教学本课之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包括事先到花鸟市场购买黑藻,或者到池塘里捞取一些。一般公园池塘里都有黑藻。此外,提供给学生观察的各种物体,也需要经过教师的事先观察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花粉、鸟的羽毛、小虫子的足、小虫子的触角等物体
48、。第二课 显微镜下的小生物(对应教材第1213页)在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要用显微镜对水蚤进行一些观察、描绘等活动,要用显微镜对面包、橘子上的霉斑进行一些探究活动,还要了解一些科学史。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知道一些科学史,同时体验探究乐趣。本课时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使用简易显微镜观察水蚤、交流描绘自己的发现,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进一步熟悉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初步了解到在自然界中除了有个体大的动植物以外,还有个体比较小的动植物;通过观察面包、橘子上的霉斑,初步知道在自然界中还有微生物,而且微生物还有不同的种类;通过阅读科学史资料,了解科学家成长的历程、探究的历程,引发学生热
49、爱科学、乐意探究的情感。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动手操作能力、能有所发现等能力。本课的重点:初步认识到在自然界里除了有个体比较大的动植物以外,还有个体比较小的动植物,还有微生物。初步知道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本课的难点:初步知道在自然界里有微生物。版面说明 图左呈现的吸管是用来吸取水蚤(鱼虫)的。图中的瓶子里有水、水蚤。可以从花鸟市场买水蚤(鱼虫)。水蚤一般都很活泼,会在水瓶里快速地游动。图右是简易显微镜。 这里,学生正在一边观察显微镜里的水蚤、一边在活动手册上描绘自己的发现。其右侧图呈现的是把吸取来的水蚤和水一起滴在载波片上。其右下图呈现的是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水蚤
50、。在简易显微镜下,能看到水蚤的身体构造,还能看到水蚤背部不停跳动着的心脏。本页左下图文以及文章的话,和活动手册p8的作业有关。在此意在鼓励学生发现、记录发现。 这里呈现了发霉的面包、发霉的橘子。在面包的发霉处有个红色圈圈,这里起示意作用。本页中央是面包霉(黑根霉)照片、橘子上的霉菌(青霉)照片。需要说明的是:用简易显微镜是看不清这些霉菌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当堂制作霉菌的临时装片,选择、使用合适的显微镜,然后让学生观察、了解,也可以呈现相关的音像或图文资料供学生观察、了解。这里,教材通过小博士的话提出了微生物的名词,还对微生物的种类、大小、繁殖、分布作了简要的文字介绍。 这里教材呈现了一则科学
51、史图文资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注意到这则资料的题目,帮助学生了解到普通人也可以进行科学探究,帮助学生感触到科学家不懈的探究热情和努力。左图时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右图是列文虎克描绘的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图。本课教学目标1、 初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个体大的动植物、个体小的动植物以外,还有微生物。2、 初步知道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微生物分布很广。3、 知道微生物个体比较小,繁殖速度很快。4、 了解相关科学史,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5、 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显微镜探究微观世界的兴趣6、 让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描绘从显微镜里看到的微观世界。7、 培养学生发现、比较、交流等兴趣与能力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观察
52、”:水中的小生物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子的?活动目标:1、进一步熟悉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描绘从显微镜里看到的微观世界。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1、 取样:用吸管吸取水蚤和一些水,滴在载玻片上。2、 观察、记录:学生一眼看镜头,一手做记录,完成活动手册p83、 交流:各自的发现1、 示范:取样、观察、记录的过程。2、 指导:写真的科学描绘技巧,包括描绘出轮廓及主要的构造、记录放大的倍数等。3、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强视导。4、 可以提示学生观察水蚤跳动的心脏,指示出水蚤心脏的位置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使用显微镜探究微观世界的兴
53、趣和热情。活动二“观察”:这些霉斑在显微镜下是什么样子的?活动目标:1、初步知道在自然界中,除了个体大的动植物、个体小的动植物以外,还有微生物。2、初步知道微生物个体很小、有不同种类等特征。3、初步知道有的微生物有益于人类,有的微生物有害于人类。4、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微观世界的意愿。学 生 活 动 流 程指 导 要 点1、 观察:肉眼看到的霉斑、显微镜下的霉斑2、 交流:显微镜下霉菌的异同。3、 阅读:从小博士的话中初步了解微生物及其主要特征1、 制作霉菌的临时装片,选择使用合适的显微镜,让学生用教师调试的显微镜观察面包上的霉菌、橘子上的霉菌。或者提供相关的音像图文资料供学生观察、比较、交流。2、 介绍这两种霉菌对人类有益或有害之处。3、 引导学生注意到微生物有不同的种类。4、 引导学生阅读小博士的话。活动三“小资料”:伟大的看门人列文虎克活动目标:1、了解相关科学史2、认识到普通人通过努力也能成为科学探究者甚至成为科学家。3、了解科学家探究微观世界的不懈努力。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1、阅读: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列文虎克当年画的细菌2、交流:对小资料题目的认识和感想。1、 可以多准备些相关的科学史、逸闻趣事、有价值的网站信息供学生阅读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不只是象牙塔上的工作,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疫情后2025年线下演出市场风险管理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短信银行活动方案
- 组织共享单车活动方案
- 美甲店噱头活动方案
- 美术书法进校园活动方案
- 祭扫先烈活动方案
- 祭扫服务活动方案
- 电子公司团建活动方案
- 童话宴会活动方案
- 睫毛营销活动方案
-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准则
- 任务1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基本组成与原理
- DB34-T 4860-2024 农贸市场建设规范
- 《除得尽吗》课件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 乘法《有多少名观众》公开教学课件
- DL∕T 976-2017 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 光伏电站的运维项目方案
- 认定露天煤矿重大隐患 培训课件2024
- 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
- 兽药产品知识讲座
- 《神经学习与记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