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讲评课教案_第1页
九年级数学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讲评课教案_第2页
九年级数学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讲评课教案_第3页
九年级数学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讲评课教案_第4页
九年级数学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讲评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大附校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数学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讲评课教案(两节课)授课时间:2013-5-22 授课地点:9(2)班 授课人:方涌波教学目标1情感上,通过交流提高自我认知意识; 明确问题所在,增强进步的信心;2知识上,回顾知识,巩固基础,学会分析总结、查漏补缺,培养学生抓分意识;3能力上,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思路。教学重点1、知识联系 2、解题方法教学难点试题及知识的切入,以和解题中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合作探究、评-讲-练等教学过程一、考试情况简要分析:人数1001209610084967284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平均分3586156107784

2、0%93.23 1、成绩统计:鼓励:刘庆荣107、王龙杰106、袁舒琪103、何欣怡101、梁斯婷100、张博昊100、刘政锋100、李正100鞭策:黄子峪、邓葆莹、王颖、吴永良、黄学、李泽豪2、各题得分情况: 选择题30分 填空题24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做错人数10111034621220122五分题15分八分题24分题号171819202122做错人数102241九分题27分题号23 24 25(1)2分(2)2分(3)5分(1)4分(2)1分(3)4分(1)3分(2)3分(3)分做对人数28201414013人003、答题情况分分析:从评卷情况看,学生存在

3、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书写潦草,字迹模糊,卷面乱,答题不够规范,计算还比较粗心;B、审题不清,题目中的重要条件不注意,还有些同学作完题后都不知道此题最后求什么;C、灵活度不够,算理差;D、不会运用已学过的基本理论解决相关问题;4、学习方法指导:总体来说,中考重视对“双基”的考察,简单题及中档题的分析大概占到了80%左右的比重。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务实基础。概念要理解透彻,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梳理清楚,基本概念和定理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认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一定养成不断总结,复习的习惯。通过总结和复习,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平时的练习过

4、程中,一定要多思考,多大胆尝试,审题要严谨,解题要完善,弄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及操作,探究及综合,以和探究规律,归纳及概括等类型的题目上,好好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综合性问题中占据优势。二、试题分析(1)基础题:前面93分【试题回放】16. 如图S-6-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和交于点;以为对角线作第二个正方形,对角线和交于点;以为对角线作第三个正方形,对角线和交于点;。,依次类推,这样作的第个正方形对角线交点的坐标为 学生的灵活度不够,找不出横坐标的规律。【趁热打铁】16

5、、如图(1),已知小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把它的各边延长一倍得到新正方形;把正方形边长按原法延长一倍得到正方形(如图(2);以此下去,则正方形的面积为 【试题回放】第22题见试卷:本题学生审题不仔细,求什么都会漏写【趁热打铁】22如图是某城市三月份1至10日每天的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1)根据图提供的信息,在图中补全直方图;(2)这10天最低气温的众数是_,最低气温的中位数是_,最低气温的平均数是_.(第22题)图°图22某中学为了解九年级600名学生平均每天阅读课外书报的时间,随机调查了该年级50名学生一周内平均每天阅读课外书报的时间,结果如下表:时间(分钟)15

6、202530354045505560人数81275434232分组频数频率14.524.5200.424.534.5120.2434.544.570.1444.554.560.1254.564.5合计501.00(1)该年级50名学生一周内平均每天阅读课外书报时间的众数是分钟,中位数是分钟;(2)补全频率分布表;(3)请估计该年级学生中,平均每天阅读课外书报的时间不少于35分钟的大约有多少人?(2)九分题(所谓的压轴题)关于中考压轴题1、形式:往往由两到三小题组成,第一小题为基础题,第二小题为中上难度问题,第三小题为试卷中最难的问题; 本质特征:在初中主干知识的交汇处命题,涉和的知识点多,覆盖

7、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方法灵活,渗透了重要的思想方法,体现了较高的思维能力。2、学生对最后的压轴题既爱又恨,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思维困惑后,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寻找合理的突破口。压轴题对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很高。【试题回放】第23题见试卷:这道题是以函数为主干的综合题它均跨越代数、几何、三角等多个知识点,包括了整个初中数学的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和方法。而对学生来说是新题型,在思维方法没跟随上,如第二问不会考虑图形来思考问题。第三问求P的坐标不灵活,特别是坐纵标,不会利用根的判别式。同时,也不会分类,不会多种考虑。【趁热打铁】23题、已知二次函数(1)求

8、证:不论为何实数,此函数图象及轴总有两个交点;(2)设0,当此函数及轴的两个交点的距离为时,求出此时二次函数的解析式;(3)若此二次函数及轴交于、两点,在函数图象上是否存在点,使得的面积为,若存在求出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试题回放】第24题见试卷:这道题是以几何图形为主干的综合题,以点的运动为背景,而形成的结论。所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抓不住解题的关健,学生分不清图形的变化过程,不注意前后图形的联系,以和各问题之间的联系,更不会考虑思路和方法的连贯性。【趁热打铁】24、图中是两副三角板,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恰好在的三角板斜边AB的中点处,DE交AC于点G,GMAB于M。(1)如图1,当DF

9、经过点C时,作于N,求证:(2)如图2,当时,DF交BC于H,作于N,(1)的结论仍然成立,请你说明理由。【试题回放】第25题见试卷:这是一道几何及代数的综合题,其实就是一道动态几何问题,动态几何问题是指随着图象的某一元素(如点、线、矩形、圆等)的运动变化,导致问题的结论或者改变或者保持不变的几何题,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且几乎都是压轴题.由于这种把函数及方程、函数及几何、函数及解直角三角形的联系集于一身的题型灵活性强,难度较大,解这类题目要求你们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较强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做这种题一个原则就是要化动为静,分清运动过程,找到临界点,对这种动点类问题,往往需要通过点在不同的边上的运动来分类讨论,如第三问。【趁热打铁】25、如图,已知直线的解析式为,直线及轴、轴分别相交于、两点,直线经过、两点,点的坐标为(8、0),又已知点在轴上从点向点移动,点在直线从点向点移动,点、同时出发,且移动的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设移动时间为秒(110)。(1)设直线的解析式;(2)设的面积为,请求出关于的函数关系式;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