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P130名称背景目的内容特点效果战时共产主义国内战争时期;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产阶级叛乱,国外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形式险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后来以此向社会主义过渡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国有化流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物平均配给制其他:劳动义务制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使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战后继续实施却加重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战后经济恢复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

2、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固定粮食税工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让,租赁)商业:实行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的工资制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促使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找到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2列举“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主要表现:P138(1)经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实行单一公有制,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国家通过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在经济建设方针上,优先发展重工业(

3、2)政治: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最高苏维埃成为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 党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手中。(3)文化:采用行政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3.认识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该体制的积极作用: 经济: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苏联30年代工业化的迅速实现、40年代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二战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稳定。(2)该体制的局限: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大包大

4、揽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政治:导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清洗运动的发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文化:日趋单一,创造性受到极大压制。(3)经验教训:(参考:)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附一:斯大林体制形成的因素(人教版): 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部: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制约斯大林的个人因素。附二:苏联工业化建设:135页(1)目的:(因在资本主义包围下)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

5、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2)进程:1925年 提出方针1928年 开始一五计划1937年 基本完成(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资金主要来源于对国内农业的掠夺和高积累)(依靠国家有计划的投资完成)(4)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占据绝对优势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5)成就原因:苏联人民的爱国热情政府的重视、农民的牺牲、高度集中体制的作用、科教的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大危机,大力引进外资、设备、技术和专家。附三:农业集体化:P137(1)原因:个体小农生产难以满足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对粮食需求的大量增加粮食收

6、购危机的出现(直接原因)(2)进程:1927年方针、1929年开始、1937年完成(3)特点:违背自愿原则,通过行政命令强迫农民加入;对抚弄采取消灭政策;(4)作用:为解决工业化继续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局限:只为配合国家工业化,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人教社旧教材:与当时农业生产力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4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改革开始的原因:改革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阻碍苏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改革的可能性:1953年斯大林去

7、世,赫鲁晓夫上台,出现改革契机(2)改革历程: 领导人项目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间1953-19641964-19821985-1991内容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产品收购价格,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地方权力有所扩大政治方面: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政治: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1990年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制成效最初农业形势有所好转;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前期经济发展生活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局限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实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突出,被迫下台没有改变优先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