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技巧 ( 很有用 ) 及练习题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定风波 (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
2、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本词作于1082 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 “苦雨 ”“萧瑟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 “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 ”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 ”“何妨吟啸且徐行” ,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解析】 【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
3、分凄清之感。 “破灶 ”中的 “湿苇 ”难以煮 “寒菜 ” ,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 深九重”的 君门 ” 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 "东坡雨中行吟图" ,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
4、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故答案为: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 “苦雨 ”“萧瑟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 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 ”、心念朝堂 “拟哭途穷” 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 “竹杖芒鞋 ”“何妨吟啸且徐行” ,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2 阅读唐诗,完成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
5、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明代胡应麟在诗 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答案】 ( 1 )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 “日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 “生 ”“入 ”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 ”“入 ”采用拟人手法,将“日 ”和 “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 【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
6、“日 ” 与“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 “生”字和 “入 ”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 ”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 “雁足传书” 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
7、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故答案为: 乡愁乡思之情。 妙在诗中用“日 ”“春 ”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 ”“入 ”两字使之拟人化。( “生 ”“入 ”采用拟人手法,将“日 ”和 “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
8、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3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梦中作 (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 , 酒阑 无奈客思家。【注】 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 1049 ),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酒阑:酒尽。( 1 )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 、 的环境特点。( 2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 1 )凄清;迷离( 2 )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
9、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解析】 【分析】( 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的环境特点。(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根据注释和诗句中 “客思家 ”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或思
10、乡之情)。故答案为: 凄清;迷离; 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点评】 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 )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11、情?【答案】 ( 1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 )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解析】 【分析】( 1) “折戟 ”为小; “赤壁之战 ”为大, “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 ”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
12、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 “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 “春深 ”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 ”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故答案为: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
13、的机遇,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及作用,注意结合句子内容,明确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及 铺垫 作用。 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句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思想感情。5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 ,平铺新绿水频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 黄鹂语未成。不道 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 减心情。【注】 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发:开花。 舌涩:指言语不流利。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不道:不是说。 衰病:衰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
14、一项是( )A. 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B. 颔联 “乱点 ”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 ”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 “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 “乱 ”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it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频的茂盛。D. 颈联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
15、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答案】 ( 1 ) A(2)以乐景写哀情。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it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解析】 【分析】( 1) A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诗人正
16、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故答案为:A;以乐景写哀情。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it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 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 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 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本题考查从写作手法的角
17、度赏析古诗的能力。古诗的写作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借物抒情、用典等。答题时要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 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 ) 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
18、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解析】 【分析】( 1)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 )结合全是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19、 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点评】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古诗,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结合诗人的经历或写作背景体会这些
20、人、事、景、物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然后再抓住诗中的抒情句或主旨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概括思想感情的一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7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 )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2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 )拟人修辞手法;把 “草树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无才思 ”, “惟解 ”赋予了 “杨花榆荚 ”人一般的情感。( 2 ) 对春
21、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解析】 【分析】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把 “草树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无才思 ” , “惟解 ”赋予了 “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 ”有 “知 ”、惜春争艳的
22、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故答案为: 拟人修辞手法;把 “草树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无才思 ”, “惟解 ”赋予了 “杨花榆荚 ”人一般的情感。 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
23、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8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吉样寺赏牡丹 苏轼人老簪 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注】 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 簪:插戴。 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1 )请说说 “花应羞上老人头”中 “羞”字的妙处。(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 “醉 ”中蕴含的情感。 醉归的情景: 。“ 醉 ”中蕴含的情感: 。【答案】 ( 1) “羞 ”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
24、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解析】 【分析】( 1 ) “花应羞上老人头 ”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 “羞 ”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 “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意思是赏花饮酒
25、,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故答案为: “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
26、析。答题步骤: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附常考译文】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自己并不感
27、到难为情。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9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灞上秋居(唐)马戴灞 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 久,何年致此身 ?【注】潘(ba)上:又作 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潘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郊扉:郊居。 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 )首联通过描绘景物 和,渲染了 的氛围。( 2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 )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2 )最后两
28、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解析】 【分析】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渲染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灞上秋居中的 " 灞上 " 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故答案为: 风
29、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 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10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行路难(其一)金梅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
30、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 “冰塞川 ”“雪满山 ”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诗人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感慨。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明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坚定探寻出路的自信与旷达。D. 这首诗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
31、( 1 ) C( 2 )乐观自信,积极进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ABD.正确;C.错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 表达了作者内心彷徨与苦闷之情。( 2)本题考查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故答案为:( 1 ) C;( 2) 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
32、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 。少年知识未开 , 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 ,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徒 其功,终属影响。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 夕落,浅陋无识,诡僻 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
33、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 ?,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用,谓之 食物不化二者其去?楞腹?无异。汝辈于此,极?宜猛省。(选文有删节)【注】迥异:相差根远。 开:开导,启发。 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倍爱(x):数倍。 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科学应试之文。华:花。 诡辩:荒谬邪僻。 左国:左传国语。华腴(yu):丰美有文采。?曹:辈。?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34、义蕴:内在的意义。 ?发越:散播。?举:举出。?去:距。?楞腹:腹中空虚。?极:通亟”,急。(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时文固不可不读苍朝华夕落古人之书,安可尽逶然后思通其义蕴(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汝辈于此,极宜猛省。(3)作者认为 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4)从选文画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本来;像;全、者B;通晓、理解(2) 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3)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
35、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4) 读书务求成诵; 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解析】 【分析】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固:副词,本来;若:动词,像;尽:副词,全、都; 通:动词,通晓、理解。翻译句子,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安:怎么。可以:能用,可以用。句意是:怎么能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汝辈:你们。于此: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宜;应该。猛省:深深地自
36、我反省。句意是: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根据 “少年知识未开,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可知少年时,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就不没有少年时的好了,经月就会忘记,不能持久,因此读书要在少年时。题干要求谈启示,注意文中关联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大意即可。该句可翻译为: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故答案为: 本来 ; 像 ; 全、都 ; 通晓、理解 。 怎么能
37、用珠宝玉石都难以交换的岁月(时间)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 你们这些人对于这件事(这种行为),应该马上深深地自我反省(自省)。 幼年时期所学知识较少,天真无邪,记忆力较强;壮年时人记忆力不如幼年时好。 读书务求成诵; 以成诵为基础理解文章或书本的含义; 将所读内容消化吸收,化为己用,能够做到运用自如。【点评】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 “留”“删”“调”“换”“补 ”的方
38、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附参考译文】人们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人们)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固执,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也可以背诵几行。如果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这样一定不能长久。所以六经和秦汉
39、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一定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只是不切实际罢了。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之间时间不长,怎么能荒废时间或读无关紧要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纯正、内涵丰富且文字优美、历经二三十年没有错误的书来阅读。像早上开花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毫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能用珠宝和玉石都难以交换的时间来读这些没有任何益处的文章呢?不如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华美且富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我希望你们这些人把过去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
40、温习。古人写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考虑通晓其中的含义,并且在手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根本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的,就叫他 “画饼充饥 ” ;能举出其中的字词而不能运用的,就叫他 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离空腹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对于这种做法,应当立 刻深深地反省。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史称颜真卿 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日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 忠义
41、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 逾于球璧矣。(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乙】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 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 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 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 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节选自史林测义)【注】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土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 爆发,其以平原郡太
42、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啻:止,仅仅。球:美玉,特指玉磬。 见于:表被动。(1)下列对【甲】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日 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日 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C.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日 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D.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日 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宋祁称叫笔力遒婉”其真无马邪(马说)B.今披阅遗迹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C
43、.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使人之所恶臭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D.李希烈也,诏遗宜慰寒暑易节,始一反右(愚公移山)(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逾于球璧矣。 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充满忠义之气。B.【乙】文写颜真卿面对反贼李希烈以死相逼,依然大义凛然,气节不屈。C.颜真卿为人守正有礼,但由于奸臣当道,他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D.颜真卿擅长楷书、草书,其楷书风格浑厚挺拔,用笔力透纸背。【答案】(1) B(2) C(3) 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
44、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4) C【解析】【分析】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 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 有停顿。根据句意:天下不用姓名称而独称他为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颜真卿被派前去晓谕大义,因凛然拒降,终为敌所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B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日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A代词,代颜真卿/表诘问语气。B遗迹/送,赠给。C都是 厌恶”。D谋反/通 返”,返 回。故选B。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每个
45、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 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 词,词不离句。注意以下关键词:益:更加。啻:止,仅仅。球:美玉,特指玉磬。达: 实现。C项有误, 只能把正直的言论藏在心里 ”错误,与原文 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不符。故答案为:B;C;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C【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 言文的阅读。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
46、否读懂文章的手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 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等。运 用留“删”调”换“杯”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 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附参考译文】【甲】 史书称颜真卿指严正执法,性格刚直而有礼,不
47、是公正的言论、确当的道理就都不 去想。天下人不用姓名称呼他,而只称呼他为鲁公”。后为奸臣卢杞所忌,他让唐德宗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降李希烈,(因凛然拒降)终被敌人所害。再看他当时怒骂逆贼步入火中时的场面,是何等的壮烈慷慨啊!颜真卿生平喜欢正楷、草书,宋祁称赞他的书法笔力遒婉”,如今再看颜真卿的遗迹,凝重沉郁,斜中取正,笔力匀整而不露锋芒。力透纸 背,笔墨纸间感觉到有一股生机勃勃的忠义之气。我看重他的为人,更喜爱他的书法,胜 过对珍稀美玉(的喜爱)。【乙】 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 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
48、劾,或是被 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 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 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 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 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 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哎,自从平原太守(颜真卿)首倡大义,到现在才有能够完成颜 公您的遗愿的啊!但是能像颜真卿这样从容就义的,实在太难啊!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后五年,伐越。越王
49、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 夫差日: 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日: 不敢忘。”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晶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 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晶以请和 ,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日: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晶计,与越平。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日: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 ,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 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
50、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注】伯晶(p» :人名,吴国大臣。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败吴丑古苏皆美壬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阖庐病创将死 寡人反取病意(晏子使楚)C.吴王将吐遂立先帝以驱驰(出师表)D.乃兴师北伐序 住竹取道(小石潭记)(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晶以请和(3)伍子胥认为 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 C(2)(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
51、quot;(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3)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A在/比;;B伤/窘迫,尴尬;C均为答应的意思;D讨伐/砍倒。(2)解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句要恢复正常的句序,省略句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 谓“尔”两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阖庐”;句中注意 使“遗“以“三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越王”。(3)将伍子胥的这句话放回原文中,可知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因为越王为人能辛苦”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意思是说越王
52、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注意用自己的话来说。故答案为:C (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 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 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
53、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 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猫说(明)薛石宣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话 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 其未驯也,紫维 以伺,候其驯焉。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既而以其驯 也,遂解其维紫。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 起而捕之。比 家人逐得,已下咽矣。 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物
54、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 ”遂释之。已则优、优、泯泯,饥哺饱嘻,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已也,犹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遵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 之家人执之至前,数 之曰: 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 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遂笞而放之。【注】钻(xi &、:锋利。紫(zh j维:系缚。 遽(j Q :突然。比:等, 待。优、(xi )心:恐惧。泯泯:茫然无知。 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 匿形致已: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数(shd):责备,斥责。(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相与: 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适: 食其病,犹可用其能也舍: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 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 ”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C.未有问面不告、求而丕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类有能”的一组是()形魁然大,爪牙钻且利 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满级翻译面试题及答案
- 建筑施工安全操作技巧试题及答案
- 物理学习的系统思维训练试题及答案
- 接龙答题测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教育教学反思方向试题及答案
- 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中的云计算应用报告2025
- 便利店新零售背景下的智能化门店管理报告
- 提升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的行动计划试题及答案
- 大脑益智测试题及答案
- 粉末冶金与化学反应试题及答案
- YY/T 1778.1-2021医疗应用中呼吸气体通路生物相容性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 GB/T 20041.21-2008电缆管理用导管系统第21部分:刚性导管系统的特殊要求
- GB/T 14054-1993辐射防护用固定式X、γ辐射剂量率仪、报警装置和监测仪
-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报告
- 八年级英语15篇完形填空(附答案)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件第四讲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 会宝岭选矿厂集中控制技术方案
- 第13讲巧解弦图与面积
- 毕业设计(论文)-CK6150总体及纵向进给和尾座部件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