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临沭县第一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3、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能不能站起来? 方法:一人双脚着地,端坐在凳子上,另一人用食指顶住他的额头,防止他身体向前倾斜。 无法站起来。人坐着的时候,重心在脊柱下方。如果起立重心必须移到小腿上,在头(或上身)不能前倾的情况下(使重心前移),是没有办法起来的。(2)吹蜡烛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桌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同隔着瓶子吹蜡烛) 3. 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 实验分析:实验分析: 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
2、,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实验结论:实验结论: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不容易吹灭;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将很容易被吹灭。(3)双管吸饮料 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入饮料瓶,另一根露在瓶外,能否喝到饮料。 结果:不能,口腔和饮料瓶内不能形成较大的气压差。(但也不是绝对,比如急速吸气。)6、哪杯水热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烧杯、温度计、不同温度的水 。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正确的方法是: 用手拿着温度计的上部;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 不要接触容器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数温度;读数
3、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7、水温的变化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细线、秒表、热水。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倒入约80摄氏度的半烧杯热水,并调节烧杯和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热水中,不要接触杯壁和杯底。 3、读出最高温度,并以此时作为计时开始,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15-20分钟。 实验结论实验结论:热水的变化规律: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降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 。 注意: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据,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8、哪杯水多 使用量筒应注意的事项:使用量筒应注
4、意的事项: (1)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 (2)不能加热,也不能盛装热溶液,以免炸裂 。 (3)量取液体时应在室温下时行(必要时使用胶头滴管)。 (4)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相切。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反之。 (5)量取已知体积的液体,应选择比已知体积稍大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误差过大。11、有趣的浮沉现象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和尺子(测力计),水槽。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把钩码放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皮筋的长度。(或直接使用测力计)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皮筋的长度。3、比较两次的皮筋的长度。
5、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放入水时皮筋变短。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仍然受到水的浮力。13、水面的秘密 证明水有表面张力的实验证明水有表面张力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水、广口瓶、滴管、曲别针、抹布、托盘 。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将广口瓶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的数量。 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注意:最后放入的曲别针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注意:最后放入的曲别针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方法二: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水、玻璃杯、滴管
6、。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将玻璃杯装满水。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仔细观察水表面的变化。3.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滴入水滴的数量。 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方法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硬币、叉子、水槽。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将硬币放到叉子上。2.小心地把拖着硬币的叉子慢慢放到水的表面,然后稍向下移动叉子,并慢慢移出。3.认真观察硬币周围水的样子。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硬币浮在水面。实验结论: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14、水往高处走 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方法一:方法一: 实验材料:一条毛巾、水槽。实验材料:一条毛巾、水槽。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
7、.在水槽里倒上三分之二的水。在水槽里倒上三分之二的水。2.将将毛巾搭在水槽边上,一端浸入水中,一端在水槽毛巾搭在水槽边上,一端浸入水中,一端在水槽外,仔细观察毛巾的变化。外,仔细观察毛巾的变化。 实验现象:水慢慢沿毛巾向上爬升,并越过水槽实验现象:水慢慢沿毛巾向上爬升,并越过水槽上沿,从另一端滴下。上沿,从另一端滴下。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像毛巾这样有缝隙的材料往实验结论:水能沿着像毛巾这样有缝隙的材料往上升。上升。 方法二:方法二: 实验材料:两块约实验材料:两块约20厘米长的长方形透明玻璃片厘米长的长方形透明玻璃片,一个曲别针,一对橡皮筋。一个曲别针,一对橡皮筋。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将
8、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别从两端套住,并用曲别针将一侧的两块玻璃片别从两端套住,并用曲别针将一侧的两块玻璃片隔开。隔开。2.然后将它的一端浸在水中,仔细观察现然后将它的一端浸在水中,仔细观察现象。象。 实验现象:水慢慢沿两玻璃之间的缝隙向上爬升,实验现象:水慢慢沿两玻璃之间的缝隙向上爬升,靠近曲别针一侧空隙大,水上升很低;靠近并拢靠近曲别针一侧空隙大,水上升很低;靠近并拢一侧空隙小,水上升很高。实验结论:水能沿着一侧空隙小,水上升很高。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玻璃片缝隙往上爬。玻璃片缝隙往上爬。 方法三:方法三: 实验材料: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实验材料:
9、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等。各种吸管、纸片等。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在水槽中倒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红墨水,使水变浅红。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哪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哪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并做好记录。爬,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纸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纸片等材料向上爬。片等材料向上爬。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20、空气在哪里 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证明空气
10、占据空间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水槽(内装水,水面能没过杯子)、1个玻璃杯、几张干燥的废纸、1块毛巾。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取一个杯子,将纸团成一团,放入杯子底部,塞紧。2.将杯子口部向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引导学生猜想:有没有水进入杯中?纸有没有湿?3.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将纸从杯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发现:纸并没有湿。提出问题:“为什么纸没有湿?说明了什么?”4.再次将有干燥纸团的杯子竖直放入水中,在水中慢慢倾斜,直到水进入杯子,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有气泡冒出。5.将杯子提出水面,取出纸团观察。发现:纸湿了。引导学生思考“这又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实验
11、结论:只有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水才能进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让空气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水适量、透明玻璃杯2个。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将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空着(里面已充满空气)。2.将空杯子倒立扣在有水杯子的上面,使2个杯子口口相对(为了保证实验的严密性,还可以在杯口相接处,用透明胶封闭)。3.将2个杯子一体地旋转180度,使原来的两个杯子的位置颠倒过来。 实验结论:实验结论: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 注意:两个杯子的位置上下颠倒时,动作要快,不能让水从杯口缝隙处流出。21、空气的成分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蜡烛、去掉底的塑料瓶、培养皿、红色水、火柴等
12、。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在三个培养皿内分别粘好三支一样长的蜡烛,倒入同样多的红色的(为了看得更清楚),并分别点燃蜡烛。2.把一大一小两个饮料瓶(瓶上拧紧瓶盖)分别同时照到两只燃烧着的蜡烛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用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用大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 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空气(如果瓶内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空气(如果瓶内没有空气了,水会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占据瓶子的全部空间)没有空气了,水会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占据瓶子的全部空间) (继续实验)3.往培养皿内倒入红色
13、水,使水面略高于瓶内的水面。4.拧开瓶盖,把点燃的火柴迅速插入饮料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火柴立即熄灭。 实验说明:实验说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实验结论: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 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的检验 实验材料:碘酒、米饭(馒头)、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实验材料:碘酒、米饭(馒头)、滴管、白纸、酒精灯、碟子、花生、瘦肉(蛋)等。子、花生、瘦肉(蛋)等。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1、把少量米饭(馒头)放在碟子里,用滴管向米饭(馒、把少量米饭(馒头)放在碟子里,用滴管向米饭(馒头)上滴头)上滴23滴碘酒,观
14、察发生的现象。滴碘酒,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观察白纸上留有的痕迹。 3、将切成细条的瘦肉(蛋)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将切成细条的瘦肉(蛋)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注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意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现象及结论: 1、加入碘酒后,米饭(馒头)变成蓝黑色。这说明大米、加入碘酒后,米饭(馒头)变成蓝黑色。这说明大米中含有淀粉。中含有淀粉。 2、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在白纸上挤压花生后,会在纸上留下油迹。说明花生呢含有脂肪。呢含有脂肪。 3、将瘦肉(蛋)在火上烧后,会
15、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将瘦肉(蛋)在火上烧后,会闻到一股难闻的、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羽毛的气味。说明瘦肉内含有蛋白质。2 我们的营养我们的营养 4 水变咸了水变咸了 实验一实验一 溶解实验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的特点,理解溶解的定义。 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实验材料: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沙子。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先、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16、,先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用玻璃棒分别搅拌。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壁。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在观察现象。、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在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实验现象: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看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实验结论: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
17、沉降下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溶解。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来的现象叫做溶解。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实验二实验二 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不同材料的溶解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判断不同材料在水中是否溶解。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等。末、洗衣粉、黏土、木屑等。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1、先在烧杯中分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先在烧杯中分
18、别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用药匙取适量的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粉笔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洗衣粉、黏土、木屑、,分别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搅拌。在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触玻璃杯的杯壁。玻璃杯的杯壁。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溶解的情况。 实验现象:小苏打、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实验现象:小苏打、洗衣粉能在水中溶解,面粉、食用油、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粉笔末、黏土、木屑不能在水中溶解。
19、 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实验结论: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中不能溶解。溶解。 5 怎样加快溶解怎样加快溶解 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药匙、冰糖、小锤、冷水、热水等热水等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实验一:实验一: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烧杯中的水,观察比较实验、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个
20、烧杯中的水,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过程所发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得快,不搅拌的烧杯实验现象: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得快,不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得慢。中冰糖溶解得慢。 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实验二实验二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十秒钟。观察比较实验过程发生的变化。同时搅拌十秒钟。观察比较实验过程发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中冰糖溶解实验现象: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
21、中冰糖溶解得慢。得慢。 实验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 实验三实验三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取两个大小相同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取两个大小相同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十秒钟,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十秒钟,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未研成粉末实验现象: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未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慢。的冰糖溶解得慢。 实验结论:把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结论:把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22、。 7 水里有什么水里有什么实验一实验一 沉淀实验沉淀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能除掉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一种方法,能除掉水中一部分不溶解的杂质。 实验材料:烧杯(实验材料:烧杯(2个)、玻璃棒(个)、玻璃棒(2根)、明矾、根)、明矾、浑浊水。浑浊水。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大半杯浑浊水。、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大半杯浑浊水。 2、用药匙取适量的明矾放入其中一个烧杯中,、用药匙取适量的明矾放入其中一个烧杯中,同时搅拌两个烧杯中的浑浊水,然后静置。观察同时搅拌两个烧杯中的浑浊水,然后静置。观察两杯
23、水变清的速度和清澈程度有什么不同。两杯水变清的速度和清澈程度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两杯水中都有沉淀现象,但加入明矾实验现象:两杯水中都有沉淀现象,但加入明矾的水中的杂质沉淀得快,水清澈透明。的水中的杂质沉淀得快,水清澈透明。 实验结论:沉淀有分离水中不溶解杂质的作用,实验结论:沉淀有分离水中不溶解杂质的作用,但不能全部除去,明矾可以加快沉淀。但不能全部除去,明矾可以加快沉淀。实验二实验二 过滤实验过滤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过滤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过滤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实验材料:铁架台(含漏斗架)、玻璃棒、漏斗、烧杯、滤纸、待过实验材料:铁架台(含漏斗架
24、)、玻璃棒、漏斗、烧杯、滤纸、待过滤的水和纯净水。滤的水和纯净水。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1、将烧杯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再将漏斗放入漏斗架,调节高度和位、将烧杯放在铁架台底座上,再将漏斗放入漏斗架,调节高度和位置,使漏斗颈下口直面贴在烧杯内壁上。置,使漏斗颈下口直面贴在烧杯内壁上。 2、将滤纸对折两次成四层,打开,使其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成漏、将滤纸对折两次成四层,打开,使其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成漏斗状。斗状。 3、将滤纸放入漏斗内,使滤纸上边略低于漏斗口,用纯净水浸湿,、将滤纸放入漏斗内,使滤纸上边略低于漏斗口,用纯净水浸湿,再用手指按一按,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再用手指按一按,使滤纸紧贴在漏斗
25、壁上。 4、将玻璃棒斜放在漏斗内(约、将玻璃棒斜放在漏斗内(约45度)。下端轻轻抵在三层滤纸的一度)。下端轻轻抵在三层滤纸的一边。边。 5、将待过滤的水用烧杯沿着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内,水不要没过滤、将待过滤的水用烧杯沿着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内,水不要没过滤纸的上边沿。纸的上边沿。 6、观察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有什么不同?滤纸上留下了什么?、观察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有什么不同?滤纸上留下了什么?实验现象:浑浊的水经过过滤变成了无色透明的水,滤纸上留下了细实验现象:浑浊的水经过过滤变成了无色透明的水,滤纸上留下了细小的杂质。小的杂质。实验结论:用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的细小杂质,使水变清。实验结论:用过
26、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的细小杂质,使水变清。9 植物的根植物的根 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根主要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叶吸收了。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叶吸收了。 根的吸水实验根的吸水实验实验材料:一株生长完好的植物、玻璃杯(或矿泉水瓶实验材料:一株生长完好的植物、玻璃杯(或矿泉水瓶等)、花生油(或棉花、胶塞、橡皮泥等)、水。等)、花生油(或棉花、胶塞、橡皮泥等)、水。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2、
27、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 或用棉花、胶塞、橡皮泥等或用棉花、胶塞、橡皮泥等把杯口密封),防止水分蒸发,同时固定好植物把杯口密封),防止水分蒸发,同时固定好植物 ,并,并在杯壁水面处做标记。在杯壁水面处做标记。4、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11 植物的叶(二)植物的叶(二) 分离叶绿素的实验分离叶绿素的实验 实验材料:烧杯、锥形瓶、新鲜的绿叶、酒精、实验材料:烧杯、锥形瓶、新鲜的绿叶、酒精、三角
28、架、石棉网、棉花、火柴。三角架、石棉网、棉花、火柴。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把一片绿叶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酒精到淹没、把一片绿叶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叶片为止。2、把锥形瓶放入烧杯中,在烧杯中倒入水。、把锥形瓶放入烧杯中,在烧杯中倒入水。3、在三角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烧杯放在上面,、在三角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烧杯放在上面,点燃酒精灯加热。点燃酒精灯加热。 实验现象: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实验现象: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 12 植物的茎植物的茎茎运输水分的实验茎运输水分的实验
29、实验材料:剪取带叶的枝条、水、滴入几滴红墨实验材料:剪取带叶的枝条、水、滴入几滴红墨水的水、锥形瓶、小刀等。水的水、锥形瓶、小刀等。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把剪取的带叶的枝条插入红墨水的锥形瓶中。、把剪取的带叶的枝条插入红墨水的锥形瓶中。2、将锥形瓶放在较强的阳光下照射,使叶面迅速、将锥形瓶放在较强的阳光下照射,使叶面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3、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在制成切片观察。冲洗,在制成切片观察。 实验现象:看到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有实验现象:看到茎内导
30、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有被染红。被染红。茎运输养分的实验茎运输养分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预先准备的一段长有瘤状物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预先准备的一段长有瘤状物的树枝,了解茎有运输养分的作用。的树枝,了解茎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把生长健壮的树枝,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部。2、过一段时间以后,伤口上方的树皮逐渐膨大,、过一段时间以后,伤口上方的树皮逐渐膨大,就形成了瘤状物。就形成了瘤状物。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表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自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表明,有机物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剥去一圈树皮以后,由叶制造的上而下运输的。剥去
31、一圈树皮以后,由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被切断了,有机物就积存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被切断了,有机物就积存在伤口的上方,那里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在伤口的上方,那里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于是形成了瘤状物。树皮就膨大起来,于是形成了瘤状物。13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热空气会上升。实验一实验一 热气球上升的实验热气球上升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空气受热后体积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变轻,会上升。膨胀,重量变轻,会上升。 实验材
32、料:塑料袋、酒精灯、火柴。实验材料:塑料袋、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将塑料袋展开,罩在酒精灯上方。、将塑料袋展开,罩在酒精灯上方。 2、点燃酒精灯。、点燃酒精灯。3、过一会,塑料袋膨胀起来,、过一会,塑料袋膨胀起来,当感觉有种向上的冲力时,轻轻放手,观察现象。当感觉有种向上的冲力时,轻轻放手,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点燃酒精灯后,先看到塑料袋充满气,实验现象:点燃酒精灯后,先看到塑料袋充满气,膨胀变鼓,然后上升。膨胀变鼓,然后上升。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变轻,热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变轻,热空气会上升。气会上升。 实验二:纸蛇实验实验二:纸蛇实验 实验材料
33、:纸片、支架、蜡烛、火柴、实验材料:纸片、支架、蜡烛、火柴、剪刀。剪刀。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在纸片上先用铅笔画出、在纸片上先用铅笔画出螺旋纹,然后用剪刀沿纹路剪出一条螺旋纹,然后用剪刀沿纹路剪出一条纸蛇。纸蛇。2、把纸蛇挂在支架上。、把纸蛇挂在支架上。3、点、点燃蜡烛,放在纸蛇下面。燃蜡烛,放在纸蛇下面。 实验现象:悬挂的纸蛇旋转起来。实验现象:悬挂的纸蛇旋转起来。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带动纸蛇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带动纸蛇旋转。旋转。14 充气玩具里的科学充气玩具里的科学压缩空气的实验压缩空气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
34、被压缩。 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将注射器活塞抽出,吸进空气。、将注射器活塞抽出,吸进空气。2、将注射器出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放在桌子将注射器出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出口,放在桌子上。上。3、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观察现象。、用力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观察现象。4、等压不住时松手,观察现象。等压不住时松手,观察现象。5、反复重复、反复重复3、4步骤。步骤。 实验现象:用力压活塞,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变小;实验现象:用力压活塞,注射器内空气体积变小;当松开手时,活塞又弹回来。当松开手时,活塞又弹回来。 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实验结
35、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气球的反冲实验气球的反冲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反冲现象。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反冲现象。 实验材料:气球。实验材料:气球。 实验过程:将气球吹足气,然后松手,观察气球实验过程:将气球吹足气,然后松手,观察气球的运动情况。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气球内的空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实验现象:气球内的空气向某个方向喷出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实验结论:气球是依靠气体的反冲力运动的。实验结论:气球是依靠气体的反冲力运动的。16 瓶瓶“吞吞”鸡蛋的秘密鸡蛋的秘密瓶“吞”鸡蛋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
36、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 实验材料:火柴、熟鸡蛋、广口瓶。实验材料:火柴、熟鸡蛋、广口瓶。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将鸡蛋壳剥掉。、将鸡蛋壳剥掉。2、用火柴点燃一、用火柴点燃一张纸,放到广口瓶中。张纸,放到广口瓶中。3、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迅速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小头朝下迅速塞住瓶口,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蛋小头朝下迅速塞住瓶口,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4、注意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注意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 实验现象:鸡蛋被实验现象:鸡蛋被“吞吞”进瓶子。进瓶子。 实验结论: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降低,大气实验结论: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降低,大气压力将鸡蛋压力将鸡蛋“推推”进瓶里。
37、进瓶里。瓶瓶“吐吐”鸡蛋的实验鸡蛋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 实验材料:内装熟鸡蛋的广口瓶(续前面实验)、凉水、实验材料:内装熟鸡蛋的广口瓶(续前面实验)、凉水、热水。热水。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在广口瓶里加入凉水,摇晃广口瓶,使、在广口瓶里加入凉水,摇晃广口瓶,使整个瓶内空气冷却下来。整个瓶内空气冷却下来。2将凉水倒出,将瓶口朝下放将凉水倒出,将瓶口朝下放置在支架上(自制),使鸡蛋正好堵在瓶口处(鸡蛋的置在支架上(自制),使鸡蛋正好堵在瓶口处(鸡蛋的大头朝外),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大头朝外),把瓶口堵严不要漏气。3、在
38、广口瓶上部、在广口瓶上部浇热水。浇热水。4、注意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注意观察鸡蛋位置的变化。 实验现象:鸡蛋被实验现象:鸡蛋被“吐吐”出瓶子。出瓶子。 实验结论:瓶中冷空气遇热膨胀,瓶内压强增大,瓶内实验结论:瓶中冷空气遇热膨胀,瓶内压强增大,瓶内压力大于瓶外气压,将鸡蛋压力大于瓶外气压,将鸡蛋“推推”出瓶子。出瓶子。大气压力实验大气压力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大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实验材料:玻璃杯、纸板、水。实验材料:玻璃杯、纸板、水。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先在玻璃杯中倒满水。、先在玻璃杯中倒满水。2
39、、将纸板、将纸板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盖在玻璃杯上,杯口不要有气泡。3、先用手按、先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现象。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慢慢松开手,观察现象。4、将倒过来的玻璃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将倒过来的玻璃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观察现象。个方向,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会掉下来,实验现象:将杯子倒过来松手,纸板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水也不会流出来;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纸板也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不会掉下来。水也不会流出来。 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实验结论:大气有压力
40、,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17 水流有力量水流有力量 水流能够产生力量;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有水流能够产生力量;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有水位和流量。水位和流量。水流有力量的实验水流有力量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流有力量。 实验材料:小水轮、玻璃杯、水盆、水。实验材料:小水轮、玻璃杯、水盆、水。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在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在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均匀地倒水。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均匀地倒水。2、观、观察小水轮的变化,做好记录。察小水轮的变化,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当用水冲小水轮时,小水
41、轮转动起来。实验现象:当用水冲小水轮时,小水轮转动起来。 实验结论:水流有力量。实验结论:水流有力量。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实验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实验实验一:实验一: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力量越大。 实验材料:小水轮、玻璃杯、水盆、水。实验材料:小水轮、玻璃杯、水盆、水。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小而均匀。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小而均匀。2、再在玻、再在玻璃杯内盛满水,仍然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
42、璃杯内盛满水,仍然在小水轮上方半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这次水量要大而均匀。叶片倒水,这次水量要大而均匀。3、重复以上两个步、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骤,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 实验现象:水流量小时,小水轮转动的慢;水流量大时,实验现象:水流量小时,小水轮转动的慢;水流量大时,小水轮转动的快。小水轮转动的快。 实验结论: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实验结论:水的流量越大,水流的力量越大。实验二实验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位越高,水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流的力量越大。 实验材料:小水轮、玻璃杯、水盆、水。实验材料:小水轮、玻璃杯、水盆
43、、水。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 1、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玻璃杯内盛满水,在小水轮上方方30厘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厘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2、再在玻、再在玻璃杯内盛满水,仍然在小水轮上方璃杯内盛满水,仍然在小水轮上方60厘米处对厘米处对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保持不变。重复着小水轮的叶片倒水,水量要保持不变。重复以上两个步骤,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以上两个步骤,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 实验现象:水位低时,小水轮转动的慢;水位实验现象:水位低时,小水轮转动的慢;水位高时,小水轮转动的快。高时,小水轮转动的快。 实验结论: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实验结论:水位越高,水流的力量越大
44、。 18 杯子变热了杯子变热了热传导实验热传导实验 实验器材:铜棒、支架、火柴、凡士林、实验器材:铜棒、支架、火柴、凡士林、酒精灯。酒精灯。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上抹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三个柴上抹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三个凹痕上。凹痕上。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有什么现象。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实验现象: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逐渐脱落。 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铜棒传递,从温度实验结论:热可以沿着铜棒传递,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高的一端传向温度
45、低的一端。19 水变热了水变热了 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观察木屑在热水中的运动观察木屑在热水中的运动 实验材料:烧杯、木屑、火柴、石棉网、酒精灯。实验材料:烧杯、木屑、火柴、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在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把装有冷水和、在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把装有冷水和木屑的烧杯放在上面。木屑的烧杯放在上面。2、然后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然后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注意观察水中木屑的变化。注意观察水中木屑的变化。 实验现象:在加热过程中,有的木屑循环运动,有的木实验现象:在加热过程中,有的木屑循环运动,有的
46、木屑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屑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 实验结论:加热烧杯的底部,水受热会变轻上升,周围实验结论:加热烧杯的底部,水受热会变轻上升,周围及上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及上面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又被加热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整杯水逐渐变热。这就是对流。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整杯水逐渐变热。这就是对流。20 它们会生热吗它们会生热吗知道某些材料保温和散热的原因。知道某些材料保温和散热的原因。探究不同物品是否会生热探究不同物品是否会生热 实验材料:温度计、毛皮、毛巾、海绵、棉花、皮筋等。实验材料:温度计、毛皮、毛巾、海绵、棉花、皮筋等。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在
47、四支温度计上端分别拴好棉线,并记、在四支温度计上端分别拴好棉线,并记录下初始读数。录下初始读数。2、分别用毛皮、毛巾、海绵、棉花包、分别用毛皮、毛巾、海绵、棉花包住四支温度计的液泡(包的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住四支温度计的液泡(包的过程中不要用手触摸温度计的液泡),用皮筋捆住。的液泡),用皮筋捆住。3、把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把捆好的温度计挂起来(便于读数)。(便于读数)。4、分别在、分别在1、3、6分钟时读数。分钟时读数。 实验现象: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实验现象:温度计的读数没有变化。 实验结果:它们不会生热。实验结果:它们不会生热。21 谁热得快谁热得快 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
48、同。黑(深)色物不同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不同。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不同物体吸热本领实验不同物体吸热本领实验 实验材料:硬泡沫塑料两块、温度计两支、黑纸、白纸。实验材料:硬泡沫塑料两块、温度计两支、黑纸、白纸。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1、观察两支温度计显示的初始温度是否一样、观察两支温度计显示的初始温度是否一样(必须一样)。(必须一样)。2、在两块泡沫塑料上各挖一条槽,槽内、在两块泡沫塑料上各挖一条槽,槽内分别放入一支温度计;在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黑纸,在分别放入一支温度计;在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黑纸,在另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白纸;将两块泡
49、沫塑料放在阳光另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白纸;将两块泡沫塑料放在阳光下。下。3、过一会儿,观察记录两支温度计的度数。、过一会儿,观察记录两支温度计的度数。 实验现象:盖黑纸的泡沫塑料槽内的温度计读数高。实验现象:盖黑纸的泡沫塑料槽内的温度计读数高。 实验结论: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实验结论:黑(深)色物体比白(浅)色物体吸收的辐射热多。射热多。五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2、火山火山的成因模拟实验实验材料:番茄浆、土豆泥、三角架、酒精灯、火柴、铁盒子。实验过程: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3.把铁盒子
50、放到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实验材料:水槽、冷水、热水、线、废旧药瓶、红墨水。 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小瓶内是热水和红墨水的溶液,水槽中是冷水3、地震地震的成因模拟实验实验中的竹片和毛巾相当于什么?(岩石)实验材料:竹筷(毛巾)。实验过程:1.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受,观察发生的现象。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实验现象: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4、做一块卵石 。 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镊子、酒精灯、烧杯、冷水
51、。 实验过程:先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到烧杯的冷水中,反复多次。 实验现象:岩石会出现裂缝或破裂的现象。 实验结果: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注意事项:(1)镊子可用湿布包住。 (2)岩石要选用硬度小的,最好用页岩。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手锤、砖块(粉笔)、水。实验过程:1.用手锤将砖块打碎。2.往瓶中装入适量的水,把棱角分明的碎砖块放进瓶子里,拧紧盖子。3. 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到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的。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放入过程中,碎砖
52、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7、声音的产生 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 实验一:固体的振动发生实验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实验过程: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3.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固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二:液体发声实验。 实验材料:水槽、烧杯、水。 实验方法:用烧杯装上水,向盛有水的水槽中倒。 实验结论:声音是液体的振动
53、产生的 实验三 气体发生实验 实验材料:气球 实验方法:给气球吹气,当松开手给气球放气时,会听到“噗噗”的声音。这就是气体振动的结果。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气体的振动产生的。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8、谁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实验: 实验材料: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过程: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到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 实验现象、结论: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2.能听到
54、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的。14、木材 木材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电流表、电池、导线、水槽等。 实验过程:1.用点燃的酒精灯烧木材,看哪种木材更易燃烧。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木材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4.将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现象。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电路,看木材是否导电。6.和其他物品比轻重。 实验现象:1.大部分木材易燃。2.木材软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软,有的很硬。4.木材有沉有浮,浮的多沉的少。5.干木材不导电
55、,湿木材导电能力很弱。15、纸 纸的吸水性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长宽厚相同的纸条、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过程:1.把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2.在水槽中装入少量水。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让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观察哪种纸爬升的水渍高,哪种纸的吸水性能就好。16、陶瓷 陶瓷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各种陶瓷、锤子、小刀、酒精灯、镊子、白纸、放大镜、电池、导线、小闸刀、电流计、火柴、水槽、木头、铁丝、铜丝、冷热水等。 实验过程:1.用火柴,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软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现象。 4.放入热水中,观察陶瓷是否容易传热(对比实验) 5.把陶
56、瓷联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把陶瓷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7.用陶瓷碎片切割纸片。 实验现象: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易碎、碎片很锋利等等。17、金属 金属特点的实验: 实验材料:铁、铜、铝等金属,小刀,导线、电池、小闸刀、酒精灯、放大镜、玻璃杯子、锤子、木条、陶瓷等。 实验过程:1.用火烧,看是否易燃。 2.用锤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属的硬度。 3.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看金属是否容易传热(对比实验) 4.用放大镜、砂纸打磨,观察金属的花纹、光泽。 5.把金属连入电路,看是否导电。 6.让金属从高处落下,看是否易碎。 7.将一个铁钉用铁锤敲击,发现
57、其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等等。 实验现象:金属不易燃,硬度较大(有的金属较软),容易传热,用金属光泽,容易导电,不易碎,有延展性18、玻璃与塑料 玻璃与塑料的实验: 实验材料:相同厚度与大小的玻璃和塑料、酒精灯、镊子、天平。 实验过程: 1.用天平分别称量相同厚度与大小的塑料。 2.分别透过玻璃和塑料看书上的字。 3.让玻璃与塑料在同一高度下落。 4.用镊子分别夹着玻璃和塑料在酒精灯上烧。 实验现象:玻璃比塑料重、透明度好、易碎、不易燃烧。玻璃塑料透明度高透明度低易碎不易碎硬度大硬度小不燃烧能燃烧不导电不导电不易传热不易传热不怕水不怕水耐腐蚀不耐腐蚀20、蒸发 水蒸发时吸收热量 实验材料:温度计、
58、棉纱、烧杯、水、表、支架。 实验过程: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计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记录。 实验现象: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怎样使水蒸发得更快? 实验一:加热能使水蒸发的快 实验材料:支架、两个相同的蒸发皿、木夹、酒精灯、火柴、烧杯、水、滴管 实验过程:在两个相同的蒸发皿中分别滴入少许等量的水,用酒精灯给一个蒸发皿加热,另一个不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被加热的水一会就消失了,没加热的水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加热可使蒸发得快
59、。实验二 实验过程:把湿度相同的两块手帕展开,用吹风机给一块手帕吹风,另一块放在桌子上,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被吹风的手帕一会就变干了,另一块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通风可使蒸发得快。21、沸腾 实验材料: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彩笔、钟表。 实验过程:1.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铁架台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一个酒精灯。在铁架台上一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2.未加热之前,先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然后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现象:水的温度在不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
60、热,温度不会在升高。 实验结论: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起来看,这种现象叫“沸腾” 水沸腾后,温度计读数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就是这杯水的沸点。22、凝结 凝结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热水、两个相同的水杯、两个相同的小瓷盘、木夹。 实验过程: 点燃酒精灯,把一个瓷盘加热; 在两个杯子里倒上等量的热水 把两个瓷盘同时盖在杯口上,一段时间后,观察瓷盘壁上的变化。 实验现象:加热的瓷盘上没有水珠;没加热的瓷盘上有水珠。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24、小水滴的旅行模拟雨的形成(一)实验材料:烧杯、碟子、三角架、石棉网、酒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机构网络课程版权分成协议
- 顶级游艇配备智能卫星导航系统租赁协议
- 研发团队竞业限制补偿金支付及项目交接协议
- 现代智能家居智能门锁云管理合作协议
- 司法鉴定机构合伙人业务培训与发展协议
- 目标管理理论体系框架
- 人体组织管理员工培训计划
- 《智能康复助手》课件
- 《智能交通管理与安全技术课件》
- 创业公司高效入职培训体系设计
- 和医院签运营合同协议
- 2025-2030有机肥料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测试卷(附参考答案)
- 2024年高考数学真题(北京卷)试题试卷原卷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生产月主题培训课件:如何查找身边安全隐患
- 职代会知识培训课件
- 第四章 问题解决策略:特殊化 课件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预防AI换脸诈骗
- 2024年中职电子商务自主学习试题及答案
- 物流行业数据分析技能试题及答案
- 健康管理在数字时代的探索与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