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题专项指导_第1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专项指导_第2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专项指导_第3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专项指导_第4页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专项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文言文断句题专项指导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湛然的话,对“句读”的理解是经典。湛然在法华文句记中写道:“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语绝处”就是一个话题有了完整的表达,即结构完整,表义准确。找到“语绝处”,就应该算是找到了句子。句子是用于理解的。而“读(dòu)”是用于“诵咏”的。于是今天的高考就干脆叫做“断句”了。十分明显,断句就是要对句子进行理解。高考的目的也就在此,而非其他。句子最富个性。富有个性的句子最富魅力。难怪,高考断句的设误要放在句子理解上。不要一味地说,高考断句选择题容易。一是,有时断句试题是文言文中最难的。据高考文科试题分析2015

2、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断句难度为0.423,文常难度为0.638,概括难度为0.643,译句难度为0.589。二是,它的难易还要根据该年高考的整体来确定。因为试题之间有一个调节功能。三是,要看对象。不同层次的答题对象有不同的反应。当然,材料对象也是一个方面,人物传记越古就会越难。这是无疑的。四是,2019年高考已经从原来两个设误点增加为三个,这也增加了难度。知难不难,“知难”是前提,“不难”是结果。在“知难”和“不难”中间,最重要的就是思考。那么,高考文言文断句选择题的难点,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文常设误,失察易错文常多隐,曲而需察。明显易觉,隐晦难察。因为明显的就会有标志,隐晦的就没有标志;

3、明显的就比较直接,隐晦的就比较间接;明显的就比较清楚,隐晦的就比较含糊;明显的就比较鲜明,隐晦的就比较隐约前者需要捕捉,后者需要挖掘。不言而喻,隐晦给阅读分辨带来了困难。例如:1.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017年全国1卷·10·C)【选项透析】设误点为“所”字结构不当和语义不明。如“使者所过”是“所”字结构,“使者”后不应点断,加上四字句式的排比,“使者”后更不能点断。这是明显的。“奏”字属上,下文的“贬蕲州安置”就成了宰相的已经实现了的行为,但是“贬”的权限应该在皇帝而

4、不在宰相,“贬蕲州安置”这里显然是不合事理的。“贬”既有实词的特征,又有文化的内涵,还有推断的思维。简约而不简单。贬,降职的通称,使用最广。“贬”,一般只降不外放,至唐以后也可表降职并外放,等于“谪”。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先降后谪,惩戒促洁。貶,降职的通称,使用广泛。早起贬多指降低爵位,如商君书·境内:“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但汉代起,“贬”主要用于职位降低。后汉书·肃宗章帝纪:“秋七月癸卯,齐王晃有罪,贬芜湖侯。”“贬”一般不外放,至唐以后可表降职并外放,等于“谪”

5、。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如果说“贬”是夺去俸禄,那么,“谪”就是夺取发言权。逐渐强化制度管理,不断纯洁领导集团。高考试题对这个文化词语的处理,是十分巧妙的。这是一种高水准的题目设置。2018年全国丙卷文化常识考查中,设题很好,很科学,有创意。如: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这就是隐曲的特点。无疑,这是提高试题质量,增加文化浸润。【语句翻译】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

6、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策略之思】类词集释,弄清范围。比如表示“任命”意义的文言实词:任、委、拜、授、除。“任命”特征:动词,作谓语,常带宾语;宾语是有才的“人”;后面常有官职名称,强调自上而下任命;常有“委任”“拜授”“拜除”“除拜”“授任”“除任”“除授”等同义连用形式;可以译为“任命”“授予官职”等。任,任用官吏的通称。由“保任”引申为任命、任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天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任命贾谊担任公卿之职。)委,一般用于皇帝或者诸王委任重要的职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少年,初即位,委国事

7、大臣。”(秦王年纪小,刚刚登上位,把国事委任给大臣们。)拜,本义是对人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由于授官时,受职的人要跪拜谢恩,因此把通过正式仪式授予官职称“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氣闻于诸侯。”(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授,任用义来自本义给予、付予。授予职位就是付予权力,故“授”引申为任命官吏、授予官职之称。授通常是朝廷对于有一定功绩或具有声望者,授予或提升职务,付予权力。商君书·勒令:“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治去治、以言去言。”(国家根据战功授予官职,给予

8、爵位,这就叫用官爵来增加智慧和谋略,用官爵鼓励勇敢作战。)除,本义是台阶。由殿阶的更替之义引申为官职的新旧更替,所以除官是本有官职,免去旧官再任新职。汉书·田蚡传:“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皇上于是说:“你要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没有?我也想委任几个官呢!”)但晋宋以后除的使用完全与授相同了。二、句式设误,失结易错如果说单个虚词是树木,是局部,那么句式就是森林,是整体。方法论要求,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候要着眼于立足于整体,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应,防止和反对以局部利益来损害整体利益的现象;同时,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局部的积极作用,注意各个局部的特点和要求。无疑,思考虚词时,要联系句式进

9、行特征分析;考虑句式时,要结合虚词进行规律探求。而且考的不是特殊句式,而是一般句式。一般句式少有人注意,这无疑增大了难度。例如:2.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2018年丙卷.10.C)【断句分析】“以父仲淹荫”的意思是“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以”是表因果的连词,相当于“因为”“由于”,用于因果句中表原因的前一分句,后一分句不用表示结果的连词。由此可知“以父仲淹荫”后面应断句,于是可断定C项断句有误。“永昭陵建”的意思是“永昭陵修建”,这是一句话,应该断句,所以断定C项断句还有误。【语句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

10、淹的恩荫,担任秘书省正字、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轉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策略之思】七年来,共考19道断句题,设置误项共57项,设置误点共51个。据统计,词义不明共设误11次,约占21.6%;句式不清共设误31次,约占60.8%;引语不确共设误1次,约占1.9%;文常不备共设误4次,约占7.8%;修辞不识共设误3次,约占5.7%;语境不辨共设误3次,约占5.9 %。在复习中,要多注意句式。是常用句式,而非特殊句式。如连动句、兼语句、双宾语句、因果复句、递进复句等。并且针对学生实际,做必要的具体补充。三、语境设误,失联易错增加了语境的辨识。这也

11、是试题变得困难的一个方面。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是固定语义的铆钉。因此必须格外重视语境,瞻前顾,连上接下,串上连下。如果忽视语境就容易出错。例如:3.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2017年全国1卷·10·B)【选项透析】设误点是语义理解不当。如“混名知人”是错误断句,因“混”是专有名词,就是“谢混”。本题最大的难点是对“混”的理解。根据下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

12、义赏会”可知,“混”为人名,谢弘微是他的“族子”(同族的子侄辈),由此可知,“混”是谢弘微的叔父,叫“谢混”,所以应该表述为“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而不能断成“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于是答题就很容易了。这是典型的语境释义。【语句翻译】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説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説:“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策略之思】语境是固定语义的铆钉。上下文语境对释义的阐释有很多方法。但我觉得“语法释义”最重要。“任何一个词,当它进入句子后,就变成了句子中的成分,就会与周围的词构成

13、一定的语法关系,并且受这种语法关系的制约。了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对我们了解这个词的具体意义无疑是有帮助的。”1结合语法解答文言实词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4.躬履涂泥,率先期门躬:弯腰。(12山东)【简要解析】把“躬”解释为“弯腰”是错误的。成分分析。“躬”作状语,因而是副词,就是“亲自”的意思。成语应证。事必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带入对比。把“躬”的“弯腰”意义带入原文,意义不符合事理。把“躬”的“亲自”意义带入原文,意义就很符合事理。5.履苍莽中履:鞋子。(12福建)【简要解析】把“履”解释为“鞋子”是错误的。对句子进行成分分析。

14、“苍莽中”作补语,因而“履”是活用为动词,就是“踏”的意思。【规律小结】名词后面有介词短语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做动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于)函陵”“(于)氾南”表处所,作补语,紧跟在“军”的后面,所以“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大雅·思齐)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型)”是名词,前面既无动词,又有“于寡妻”这个表对象的介宾短语紧跟其后,所以活用为动词,意义“示范”或“给做示范”。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

15、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而句子的设误,又重点放在“动宾结构”上,这又是为什么?因“体”设误,更为科学。全国高考文言文选材是人物传记,它主要就是以人物为中心。于是一篇传记文就大量使用叙述句。而叙述句又是用于叙述人物或事件的行为、活动或变化过程的以动词或动词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于是,文体因句而富于变化,句子因体而富于精彩。无疑,文句互衬,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大展风采。高考断句设误,一是从语段出发,实事求是,从语段出发找到适当的句子设误点,有足够的学理、充分的依据;二是更为科学便利,既要符合语法的“规则”,符合逻辑的“事理”,

16、也要符合修辞的“格籍”,也要符合操作便当快捷的原则;三是易于维持适当的难度,以利于选拔人才。断句所涉及词语,归根到底,就是它是属上还是属下的问题。自然动宾结构为其提供了操作科学便利,也为分析语义提供了思考便利,同时也为粗心者设置好了易上当的陷阱,更为维持高考试题难度提供了一定保障。在语言运用中,动词的出现率最高。根据专家统计,现代汉语中,名词出现率为23%,动词出现率为26%,形容词的出现率为6.1%。这对古代汉语也大体适用。于是,语言运用中,动词最为活跃。这样就更应该注意动作行为与其客体的配搭,更应该注意动作行为与其工具或凭借的配搭。这其中,除了注意语法规则,还要注意语义关系。例如:“攘”表

17、示偷盗,其宾语通常是指家禽和小家畜的名词;“窃”是指小偷小摸,暗中窃取他人财物。于是古代就有“月攘一鸡”和“入人园圃,窃其桃李”的说法。但是能说“月攘一鸡”“窃其桃李”,不能说“月窃一鸡”“攘其桃李”。又例如:劈木用斧,斩首用剑,可以说“斧以斯(劈)之”,“剑斩之”,却不能说“剑以斯之”、“斧斩之”。2014年至2020年,全国课标卷,共考19道断句题,设置误项共57项,设置误点共72个(包括相同的重复)。而动宾结构单独设误多达22个。如果把综合性的连动结构、兼语结构、主谓结构、修辞语句等等也算上,那么动宾结构设误就可高达47个,约占65.3%。因为连动结构、兼语结构里往往套有动宾结构,而设误

18、又常常在动宾结构的地方。那主谓结构,从上一句或下一句看,就属于动宾结构设误。如“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2017年全国3卷10·A)其中,“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应在前面断开。可设误时是把“选者”当成前面的宾语来挖坑设陷的。动宾设误在高考选择题中,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一种结构,全为叙述。这全在于断句的目的所在,文体所定,高考所需,设误所求。第二,动词全是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动词),如“进(晋升)”“镌(降职)”“胜(忍受)”,等等。第三,考查重点:常见易误。文言文课文中常见,选材文言中常见,

19、试题中常考。常见而生使用价值。而多数又是容易出错的,这才有考查价值。虽然2016年卷3第4题考了“镌”,稍有些陌生,但所占比例极小,何况还有情境支撑。如在“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中,“镌”是指降级、削职。“多所糜费”是“镌与修者官”的原因,从因果关系推测,“镌”就是“降级、削职”。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降职的词语有“窜”“逐”“流”“左迁”“迁谪”等等。第四,设误动宾,要求明确。这些地方都要求其结构上保证“完整”,句群上保持“一致”,语法上符合“规则”,逻辑上符合“事理”,修辞上符合“格籍”,客观上符合“实际”

20、。总而言之,都是要求语用上符合“情境”。第五,人为割裂,无法讲通。断句的目的,全是为了正确理解句子。因此,断句后,字句必须能够讲得通。这其实就是要弄清句子的起止点,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个句子的头安到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个句子的脚安到上一个句子的头上,那句子必然讲不通了。”(蒋绍愚等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下册)第13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例如:“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2019年1卷10·B)你看,“召置”是动词,“门下”是宾语,只有连在一起,结构才算完整,表义才算

21、明确。“召置门下”的意思是“召到衙门任职”,这是一句话,主语仍是“吴廷尉”,这才符合情理。而且“门下甚幸爱”不符合情理,因为“幸爱”是指“宠爱”“器重”,只能用于上对下,于是只能在“门下”后断开,所以B项断句不恰当。又如“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康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2020年全国2卷10·D)“民讼诸府”意思是民向官府诉讼,状语后置句,“诸(之于)府”“之”是诉讼的宾语,“于府”做状语,修饰限制“讼”,其后断开。“不胜”是忍受不住,说明“考掠之惨”的情况,二者不能断开。如果在“不胜”后断开,那么造成“民讼诸

22、府不胜”结构混乱,又导致“考掠之惨”结构残缺,且无法与后句“遂诬服”连接。于是“不胜”前应断开。因此,D项断句是错误的。复习断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的原则。首先不能直接做高考试题,一是不利于树立信心,二是不利于新旧联系。我们觉得应该从课本里抽取一些片段,组成试题,让学生谈谈其特点和作用,以生成断句知识。例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样点断,容易造成误解,将“却”当成转折连词,将“立倚柱”看成一体,将“怒发”理解为“发怒”,实际上是没有分清句子的结构,造成语义上的混乱当。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第二,总结归纳,类化增智。例如:表示“推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