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_第1页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_第2页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_第3页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_第4页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愚公移山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惩(é)山北之塞(è) 遂率子孙荷(é)担者三夫b.京城氏之孀()妻 始龀(è), 跳往助之c.高万仞(è) 曾(é)不能损魁父之丘d.河曲智叟(ò) 一厝(ò)朔东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

2、相同的一项是( )a.笑而止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二、语段阅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_?”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_。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_焉。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重读的在括号内注明“重”字。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以( )君

3、之( )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2.解释聚室而谋 投诸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 ” ,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 ”,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 ”这样的艰苦劳动,

4、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4有人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智叟的确很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中考真题演练】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_?”北山愚公长息曰:“_?”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

5、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一、填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二、辨析1.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渔人甚异之C闻之,欣然规往D具答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渔人甚异之 ( ) 具答之( )欲穷其林( ) 欣然规往( ) 诣太守( )未果,寻病终(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阡陌交通,鸡犬

6、相闻 古义: 今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5、辨析下列词的解释: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答之 闻:闻之,欣然规往 闻之 三、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A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远。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7、。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缘: 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语句。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9第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醉翁亭记1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_3本文写景有下边几种方式,指出各自的起句、结句。(1自远而近_到_-。(2)从早到晚_到_。(3)自春至冬_到_。(4)由内而外_到_。(5)山间夕照全景,从_到_。4关于本

8、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是否都有道理?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1)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2)表现琅琊山的胜景。(3)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4)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_一、填空题: (1)第一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    ,第二层写醉翁亭的    。从   这句话往下是第二层。 (2)第2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亭子周围    的景色,第二层写亭子周围  

9、  的景色,第三层写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 (3)第3段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第三层写    ,第四层写    。 (4)全文的中心句是    。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二、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是: A蔚然(

10、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辄醉(就) B林霏(雾气) 佳木秀(发荣滋长)  醉翁之意(情趣) C晦明(暗)  岩穴暝(昏暗)    寓之酒(寄托) D负者(失败) 伛偻(驼背,这里指老年人弯着腰走)  酒洌(酒清)三、对加横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前陈者(排列)    山肴(山中打来的鸟兽做的菜)  野蔌(野菜) B临溪而渔(捕鱼)

11、   非丝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 C觥筹(酒杯)    阴翳(遮盖)  宴酣(尽兴的喝酒) D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 太守谓谁(说的)  颓然乎其间者(于)四、全篇共21个“也”字,所表述的语气有三种:A、陈述(用于描写景物);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也”字 各表现了哪种语气。 A环滁皆山也。(  ) B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   )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E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F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G.。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H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五、阅读第1自然段,共16句话,答题。 环滁皆山

13、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对句意理解有误的是(   ) A环滁皆山也。 句意: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句意: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是醉翁

14、亭。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句意:醉翁的情趣不是在饮酒上,而是在优美多姿的山水之间。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句意:欣赏山水的乐趣,得心应手寄托在酒中。2、对上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 A B C D3、对第一段段意概括正确的是(  ) A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 B太守用自己的别号为亭命名。 C醉翁以欣赏山水为乐。 D写醉翁亭的环境优美和命名的缘由。4、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义是:  

15、60;         六、第2自然段共3句话,阅读后答题。 若夫_也。野芳_也。朝而往,暮而归,_-也。1、本段三句话的结构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D并列。2、对段意概括正确的是: A写出山间朝暮的景色。 B写出山间四季的不同景色。 C写出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D写出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及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3、本段与上文中“  

16、60;             ” 句相呼应。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  ,      ,      。5、成语“水落石出”的意义是:          

17、0;。七、阅读第3段,共4句话,答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各用原句中一个短语,分别概括四句话的意思。                       

18、;2、“太守醉也”句中“醉”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醉”? 答:                 3、游山的滁人有:    、    、    ;写出游人踊跃而热闹场面的词语是             

19、0;    。4、太守宴上吃的有    、     、    ,饮的有    。5、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是: A负者,行者,前者,后者,伛偻提携。 B往来而不绝者、起坐而喧哗者。 C滁人、众宾客、太守。 D太守。6、解释词义: A山肴野蔌:        B觥筹交错:   

20、;    八、第4段共7句话,读后答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_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       ,表示         ,接着写出了             

21、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2、文章用两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两句是                                    。3、“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思是     &#

22、160;                      。4、作者含蓄地答出“       ,     。”曲折地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对句意理解有误的是: A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句意: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的。&#

23、160;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来往不断绝,这是滁州的人在出游。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 句意: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句意:醉了能享受饮酒的乐趣,醒了能用文章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啊。 少年中国说1本文作者,近代资产阶级阶级政治家、学者,著作收在   中。2原文填空:老年人如夕照,

24、  ,老年人如瘠牛   。红日初升,   ; ,   。潜龙腾渊,   ;乳虎啸谷,   ; ,   。 ,   ;干将发硎,   。本文提出的论点是   。3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盖袭译欧西之言也()A、沿袭B、袭击C、触及人固有之,国亦宜然()A、坚牢B、坚决C、本来彼老朽者何足道()A、充足B、值得C、可以干将发硎,有作其芒()A、光芒B、锋芒C、茫茫4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反义词。老大既往希望保守永旧灰心照例豪壮5将下列表象征关系的句子用直线连接起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A、象征少年中国突

25、然崛起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B、象征中国的巨大声威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C、象征中国的巨大前程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D、象征少年中国奋发有为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E、象征祖国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F、象征中国的美好生活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G、象征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6文中有很多排比句和比喻句,各举一例分别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排比句:作用:比喻句:作用:读选文,回答问题:日本人之称为中国也,一则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7给文中的“恶”注音,并说明它的作用。8这是文章的第一段,请

26、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9文中“是何言,是何言”和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10东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看法怎样?11选文用“   ”一句引出反驳的文字。橘颂一、基础知识1、本诗选自    ,作者 ,我国(时代)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的   风格。代表作有    等。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深固难徙()剡棘()圆果抟兮()梗其有理()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徕: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迁: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壹志:  

27、60;)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曾: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纷缊:   )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廓: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苏世: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离:   )4、诗句积累。绿叶素荣,    。精色内白,    。     ,参天地兮。     ,置以为像兮。5、作者开篇用一“   ”字总颂橘。6、“独立不迁,岂不可

28、喜兮”一句与上文哪一句呼应?起什么作用?二、同步解读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_兮。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_兮。7、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8、翻译下列句子。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9、概括上面这一段的段意。八上册参考答案【课内四基达标】一、1.b 2.d 3.c 4.a 5.b b a二、1.“年且”的“且”和“之丘”的“之”读重音 2.全家 之于 同“返” 4. 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5.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杂然相许 投

29、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能力素质提高】一、不赞成。因为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客观事物。6.当然不仅是这个溺死的人,而是所有为追求钱财或功名富贵而付出了不应有代价的人。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亲情、友情、爱情,道德、理想、健康、自由等。我们不能为金钱、物质而抛弃这些更珍贵的东西。这个故事尤其应该成为贪赃枉法、贪污受贿者的警钟。【中考真题演练】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1、陶渊明 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30、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感到诧异 详细 走尽 计划 到、谒见 实现 4、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无出路的境地 古:交错连通 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古: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的连词 5、沿着 整齐的样子 6、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7、豁然开朗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缤纷。(2)又走了几十

31、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解答1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易于成诵。又用21个“也”字作句尾,其作用不尽相同,吟咏之中可以使人玩味无穷。骈体,要求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重视声韵的和谐和辞藻的华丽,盛行于六朝。散体,和骈体是相对而言的。2A肯定 B陈述 C感叹3(1)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到“醉翁亭也”。(2)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到“山间之朝暮也”。(3)从“野芳发而幽香”到“山间之四时也”。(4)从“至于负者歌于途”到“太守醉也”。(5)从“已而夕阳在山”到“游人去而禽鸟

32、乐也”。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案可以不拘一格,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答案如下:第一、三、四条说法都有道理,可以认为第三条是主要的。 答案: 一、C   二、A    三、D    四、C 五、Aa  Bb  Cc   Dc  Ea  Fb 六、1、D  2、B   3、D  

33、4、本意不在此而是别的或者指另有图谋。 七、1、B  2、D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5、比喻真相大白 八、1、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醉”的含义就是“乐”,因为太守施政有方,滁州人安居乐业,实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  3、负者,行人,伛偻提携,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  4、山肴野蔌,肥鱼,泉香酒洌 

34、 5、C  6、A野味、野菜   B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九、1、已而,不久的时间,宴会散人们随太守归去。  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十、D 十一、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朝暮也”   &

35、#160;3、“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4、“至于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       5、“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道题答案是:1、外围景色 得名“作亭者谁?”2、早晚 四季  乐无穷  分  总  3、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5、

36、醉能同其乐八下参考答案【达标训练】1xsùtunynshùzh2上  正午  日光,文中指太阳  顺流而下  这里指飞奔的马  极高的山峰  下霜的早晨  接连不断3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4略【能力提高】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阙 缺3假设朝到暮为12小时,那么时速大约为100里小时。4有时  即使5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树林和山涧里呈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的情景。  6略7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

37、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开放探究】1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2略(可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可从人力的伟大等角度谈)1(1)A(2)C2完全没有同“缺(2)如果正午 (3)上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4)即使 奔驰的马 (5)白色 急流的水 (6)几声(这里的“三”不是确数)3(1)重重叠叠的岩峰(2)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4(1)B(2)A5于水树山草6(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38、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7(1)“霜旦”应译为“降霜的早晨”。(2)“林寒涧肃”应译为“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3)“高猿”应译为“高处的猿猴”。(4)“久绝”应译为“很长时间才消失”。8水经注郦道元 地理学 散文答案26小石潭记【基础知识训练】1huáng quán chí yí liào x shuì c 2抒情议论 散文 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六 B 3坻 屿 岩 4C 5整块的

39、石头作为潭底 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6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7略【探究拓展训练】8仔细看 的原因 沾湿 的样子 9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 绝无凭藉 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 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10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一、1Dchù2略3C4B(大约有一百来条)5柳宗元子厚唐韩愈唐宋八大家6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7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8略9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