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整理教案_第1页
郑伯克段于鄢--整理教案_第2页
郑伯克段于鄢--整理教案_第3页
郑伯克段于鄢--整理教案_第4页
郑伯克段于鄢--整理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郑伯克段于鄢【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2.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品介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2、,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其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意思是周文王被商纣王关起来后,能在牢里作周易一书,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个小国之间遭到围困,但他在这种环境下,依然写出了春秋一书。“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古人认为是注释孔子的春秋。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左传的作者,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照鲁国先后l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

4、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5、。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二、 解题及文章层次解题本文选自左转鲁隐公元年(前722)。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文中记叙了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本文放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郑伯克段于鄢(yn)”,本

6、是孔子春秋中的一句话。关于这句话的含意,本文原有一段被编者删去了的说明。这个说明是: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不像弟弟),故不言弟;如二君(像两个国君相战),故曰:克;称郑伯(称爵不称兄),讥失教也(兄本有教弟之责,但庄公不教弟,反而养成其恶)。谓之郑志(说这是郑庄公的本意)。不言出奔,难之也。(“出奔”是有罪之词。如果不说“郑伯克段于鄢”而说“段出奔共”,那就只能归罪叔段了;其实庄公也有罪,难于下笔,所以“不言出奔”。)郑伯,指郑庄公,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属伯爵,故称郑伯。郑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姓;“克”,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

7、,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克,又有“能”义,盖由此而引申。“段”,指文中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三个字,表示了三个意思。一、共(gng),是共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共,国名,在今河南辉县。二、叔,是指排行。古代的排行,不象今天一样用“一、二、三、四”来表示,而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或者是用“孟、仲、叔、季”来表示。三、段,是名。“于鄢”,介词结构,这里用做补语。这是与现代汉语不尽一致的,现代汉语常把这种用法用在状语的位置上。鄢,郑国地名,为郑武公所灭,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层次:1.(“初, 公弗许。”)

8、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写武姜恶郑庄公、爱共叔段。这是日后兄弟相残的起因,是矛盾的产生。2.(“及庄公即位,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以上三段为第二部分,写姜氏为叔段“请制”“请京”,叔段毫无顾忌地扩张势力范围,庄公则有意地养成其恶。这是矛盾的发展。“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闵公元年,仲孙子湫论庆父日:“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定公六年,公叔文子谏卫侯曰:“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 韩非子·说林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 “待”之时义大矣哉。“待”者,待恶贯之满盈时机之成熟也,故本节下文云:“公闻其期,曰可

9、矣”。 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曰:“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落,檀越但待侯景熟。” 3.(“大叔完聚, 遂为母子如初。”)  以上三段为第三部分,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写庄公先发制人,一举把叔段赶出郑国,绝除后患;并把母亲姜氏逐出宫廷。后来天性复萌,在颍考叔的帮助下,“遂为母子如初”。其中“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一段是左传引春秋原文后加以的评价。书,这里指春秋。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兄二人就象两个国君一样,所以用了一个“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批

10、评他放弃了教育弟弟的责任,灭掉共叔段是庄公处心积虑、千方百计要达到的目标,这种阴险的做法一般的人叫做"郑志"。不说"出奔",含有责难庄公的意思。”“不义不暱,厚将崩。” 杜注: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不暱谓众不亲附叔段,非谓叔段不亲于兄,其语紧承“厚众”而驳之,遥应“多行不义”而早之,言不义则不得众矣。4.“君子曰其是之谓乎!”赞考叔作结,以归罪于庄公。三、简析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发生在郑国的一次争权之争,斗争的焦点是王位继承问题。事情的起因,是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厌恶庄公,偏爱小儿子共叔段,于是帮助共叔段谋取王位。共叔段暗中积蓄力量,阴谋

11、发动叛乱,夺取君位。郑庄公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等待时机,最后一举打败共叔段,共叔段逃离郑国。这一历史事件,客观上反映了春秋初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内部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的社会现实。 四、写作本特点:1.人物个性鲜明。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宋人吕祖谦语,见东莱博议),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所以当姜氏“请京”,太叔“收贰”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但当共叔段“将袭郑”时,他先发制人,一举把他赶到了“共”,绝除后患。庄公的阴险,还表现在对待母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如“请京”),也不劝阻;对待弟弟的

12、越轨行为(如“收贰”等),从不进行教育。他是有意养成共叔段的恶性。共叔段恃宠恣肆,贪婪愚蠢。他在母亲溺爱下,恣意妄为。在得到京城后,肆意扩大势力范围,并发展到举兵起事,想夺取整个郑国。他的愚蠢表现在他只知“贪”而无一点“谋”。他丝毫不了解庄公已为他不下了天罗地网,让他“自及”,结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场。姜氏这位贵妇人毫无原则观念,任性偏心。生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并且置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原则于不顾,想废长立幼;没有达到目的,又为共叔段“请制”“请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内应,企图灭掉庄公,与庄公毫无母子之情。2.叙事线索清晰。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

13、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叙述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发展;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写矛盾的高潮和结局。在叙述事件经过时,有以庄公一方为主,省去了许多笔墨,使得文章不但线索清晰,而且文字简洁。3.写法详略得当。本文详写的地方有二。一是庄公一方商讨对付共叔段。庄公与祭仲、公子吕的对话写得很详,这是为了表示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狡猾;同时也交代了共叔段“举事”的经过。另一处是“掘地见母”,这是作者为了宣扬儒家的“孝”道。(本文最后还有一段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编者删去了这句话)本文

14、略写的地方是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和共叔段被打败的经过。这样详略安排,有利于突出主题。五、板书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戎相向,谁之过? 欲立段 偏私姜氏 为段请制、请京 违礼 为母不慈 将启之(为段谋反作内应) 干政 礼 崩 贬斥郑庄公 “他邑唯命” 乐 “子姑待之” 坏“将自及” 纵养其恶 为兄不爱 “厚将崩” 不教 居京 不义不暱 共叔段 收贰 为弟不敬 将袭郑 六、文章总结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里能体现出儒家的观点。孔子又是一个保守的人,以“仁”为核心,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讲究追求“礼”。按儒家的正统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六

15、条,也就是六个字:义、行、慈、孝、爱、敬,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处理好君臣、母子、兄弟的伦理关系的准则。恐怕作者是借这事讽刺这里面的人都不遵守“礼义”,这才是孔子的本义。庄公治国要治,要仁治要礼治。 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分析一下本文的人物形象: 古文观止选其为第一篇,对庄公的评述很有代表性,从前到后共用了“毒”字用了九次,归结为一句话“残忍之尤”。 “他邑唯命”(四字毒甚) “焉辟害”(毒甚)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之心愈毒矣) “无庸,将自及”(毒甚) “不义不暱,厚将崩”(更加惨毒矣)

16、“尔有母遗,衣我独无”(非复前日含毒恶甚) “其乐也融融”(则知其前之阴毒也) “其乐也泄泄”(从前一路刻毒惨伤之心) 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 A阴险狡诈B老谋深算C心机深藏D心狠手毒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 郑庄公阴险毒辣,杀段是他的夙愿。大臣祭仲、子封等人,都不知道他的阴谋,十分焦急地劝他赶快行动。可见他的确很阴险,而且隐藏内心活动十分成功。“姜氏欲之,焉辟害?”,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再到“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日匿,厚将崩。”,最后到“可矣。”语义由浅到深,由轻到重。前面几句,是量

17、变,最后的“可矣”是质变。庄公的老谋深算,从这里看得十分清楚。可以这样说:共叔段的野心,完全是庄公有意造成的,这样庄公才有可能找到借口灭段。左传中所说的“郑志”就是说的庄公的隐藏内心活动,不露声色。庄公对亲生母亲姜氏丝毫不讲情面,一直到将她放逐在外。最后的“既而悔之”以及“隧而相见”那种乐呵呵的戏剧性场面,到底是人性尚未彻底泯灭呢?还是以此表孝道来迷惑人民、笼络人心呢?或者是左传的作者有意不指明,让读者自己去独立思考呢?很难说得清楚。 作者用冷峻的"春秋笔法",表面看来不置褒贬,实际上却从字里行间十分成功地刻划出庄公的伪善和阴险,也曲折地反映出他的矛盾心理。刻划了姜氏的自私、刁钻、古怪的残缺、扭曲的性格,她对亲生的两个儿子,一个厌恶、一个却偏爱纵容得不得了,她不是一个好妻子,更不是一个好母亲。文中也十分成功地刻划了共叔段的狂妄、贪婪和愚蠢。(历史上的共叔段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政治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