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下期末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芳草鲜美(、渔人甚异之( )、仿件若有光()、豁然开朗()、桑彳勺之照()12、鸡犬相闻()、黄发垂髯()()、遂.与.外人向隔()(期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桃花源记【内容理解】1、作者作品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陶 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2、主题归纳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发现桃源、进入桃源、 访问桃园、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 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

2、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3、写作特色层层设疑,激发读者兴趣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若有若无的仙境, 作者层层设疑。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渔人;没有名字;写桃源 仙境人间似有似无,又不说它确切地点;写桃林通道,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待进桃源,顿现一幅人间生活图景。可渔人出而复寻,本做好的标志又消 失了,无迹可寻。最后刘子骥寻而未果,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 成为“千古之迷”。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一)字词解

3、释。1、缘溪行 ()3、洛沙争逊()()45、欲为其林()67、才通人()89、屋舍年处()1011、阡陌交通 ()()13、悉如外人()1415、众来问讯()1617、皆叹侬()18、各复印至其家()19、此中人毋云()20、便装向路()(21、及郡下()22、由太守()23、遂迷()24、欣然规往( )( )25、未果()26、寻病终()27、无1"注者()28、*甫鱼为业( )29、身答之()30、,为百所闻()(二)一词多义。1、舍便令船,从口入()屋令俨然()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寻 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4、为土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5、乃见

4、渔人,乃人惊()乃不知有汉()二、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 新鲜美好,落花繁琐。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中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类。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他们)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5、.于是 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桃源人)听了都感叹惋惜。7、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译:老人和小孩,都愉悦而自得其乐。8、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回答问题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黄发垂髯、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2、第一段为什么要花不少笔墨描写桃花林?这段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氛围, 也

6、为桃源的美好做了铺垫。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这句话有何作用?对桃源外的朝代变化感到吃惊;因世问社会动乱黑暗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作用:结构上:照应前文“避秦世乱”;内容上: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揭示主题:反映出广 大人民渴望和平、摆脱压迫的愿望,寄托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4、文中作者描写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为什么要虚构“桃花源”这样一个世界?描写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社会。目的是为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和平生活的向往。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

7、人道也”?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桃花源人不愿和外界交往,不希望外人来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为下文再寻桃花源、遂迷埋下伏笔。6、文中结尾写太守和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有什么作用?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文章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四、阅读理解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D. “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8、()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 “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 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 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 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小石潭记【内容理解】1、作者作品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与唐代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及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2、主

9、题归纳这篇散文生动形象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3、写作特色“移步换景”: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第二段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 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寓情于景。文章先描写小石潭幽美的环境,再写潭中幽深冷寂的氛围,从而触发 作者被贬失意后凄苦孤寂之情。【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 (一)字词解释。1、从小丘吁行百二十步()3、隔

10、”仃()5、心乐之 ()7、卷石底以出(9、为崛()1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2、可百年头()(2、水少清即()4、如鸣琳环(6、全石以为底()8、为垠()10、青树翠蔓()13、若空游无所依()(澈:1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5、住券不动()17、往来学基()19、犬牙差互 (21、母怆幽谬 ()(23、隶而从 (二)一词多义1、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见下见小谭()3、清水尤苗冽()4、可潭中鱼用百许头(二、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寸161820、斗折区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22、)24、以其境过苗( 二小生 (隶而从者( 明灭可见( 以其境过苗( 不

11、可久居(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 水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4、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鱼)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6、其岸势犬牙差立,不可知其源。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7、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

12、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1、第一段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描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用“闻” “伐” “取” “见”等动词;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2、第二自然段写了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这些景物,潭水最大的特点 逋遨,作者 是运用了侧面描写。止匕外,作者还写到了游鱼,其中“怡然不动”是静态描写,“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态描写,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

13、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气氛 ,抒发了作者凄苦孤寂的心情。5、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不矛盾。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凄苦忧伤是感情主调;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便寄情山水,自寻快乐。但这种“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 环境的触发,凄苦忧伤便流露出来。四、内容理解1、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一句,通过描写谭边上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B

14、.文章对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 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D.同时描写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 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2、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 直抒胸臆,表达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B.第二自然段明写游鱼的数目、活动和情态,暗写潭水之清澈见底。C.第三自然段巧用比喻,传神刻画了小石潭源流曲折莫

15、测,是作者情感的自然过渡段。D.末尾一段是按照游记的格式交代了同游者,与文章内容并无直接关系。3、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作者写鱼先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虽只写动态,但描绘 精细,呈现出一幅幅特写镜头。B.第三段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C.本文在写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 孤寂悲凉的心境。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 记物、写景、记人来 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核舟记【内容理解】1、作者作品魏学海,字子敬,明末嘉善人。2、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对

16、核舟的细致描写,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了其精巧技艺,同时 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3、写作特色层次井然。作者对核舟各部分的描写,是先总写,后分写;从右到左,由上至下,13、珠可历历数也()1415、其人视端容寂()(17、其船背稍夷()1819、长曾不盈寸()()21、能以径寸之木()2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5、东坡右手执卷端()(二)一词多义1、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2、奇明有奇巧人()3、端东坡右手执卷端(4、为为宫室、器皿、人物(5、可高可二黍许()6、语若有所语()二、重点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很有章法 目之感。【练习巩固】

17、全文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层次,给读者历历在、居右者椎髻仰面()16、若听茶声然()、钩画了了,其色墨()()2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2、舟首尾八分有奇()24、中峨冠而多髯者()(26 、其色丹() 文曰"初平山人”()长约八分有育()其人视娜容寂奇()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译:全都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一、解释加点的词(一)字词解释。1、有奇巧人()23、尝贻余核舟一()()(5、高可二黍许()()(7、雕栏相望焉()89、其两膝相比者()()11、矫首昂视()12、罔不因势象形()()()4、盖大苏

18、泛赤壁云()6 、启窗而观()、如有所语()10 、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译: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他们的两个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三、简答题1.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空间顺序(船舱一一船头一一船尾一一船背:先向后背面)。、其多为鲤()(、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少三千里()

19、( )11、野马()13、其视下也(2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料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3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雕刻者技艺的高超4、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按“船头 -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是 先说船舱,再写船头和船尾呢?(教参)首先,船舱是船视觉上的“主体”,相当于一幅画的背景。先说背景,可引人不 胜,还可使读者初步感受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其次,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要 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这样安排,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 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四、阅读理解。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船

20、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 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 并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写 下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选用“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方式。B.文末最后统计雕刻的物品和人物说明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多,赞叹雕刻者技艺精湛,与前文相照应。C.文中选用“

21、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使人物活灵活现。D.文章逼真生动地表现了 “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庄子二则【内容理解】1、作者作品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 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选 自内篇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外篇秋水。(一)北冥有鱼2、主题归纳北冥有鱼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庄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起壮丽的画卷, 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反映了庄子要 求超越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 “逍遥”的人生观。3、写作特色想

22、象力丰富和形象的描写相结合。北冥有鱼庄子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鲸大鹏开端。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 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力气,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 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和打比方,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 想象,把庄子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1、北月()23、帑而飞()45、足鸟也()67、中仔()89、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0、去以六月息()()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14、亦若是则已矣()是(二、重点句子翻译1、北冥有鱼,其名为鲸。

23、鲸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译: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鲤。鲸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2、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译:官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鲸变化成鸟、它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 几千里。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译:用力鼓动翅膀起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译: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译:鹏鸟从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三、简答题1、文中描写

24、了鲸鹏怎样的形象?描述鲸鹏的形象一一形体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奋飞时气势壮 美。2、北冥有鱼一文中庄子讲以大鹏开篇用意是什么?鲸鹏这一形象在庄子笔下成了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 作者赋予鲸鹏全新而又非常深刻 的意义,体现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四、阅读理解。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翼若垂天之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鲸鹏起飞时的浩大声势。B.文章开头写鲸鹏之大,后文写野马、尘埃之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生物都 有它存在的道理。C. “怒而飞”三个字,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愤怒、凶猛的样子,非常传神。D. “拎”盘旋的意思,“扶

25、摇”,指一种自下而上的狂风,即旋风。说经过三千里的 潜行,然后盘旋而上,一直高到九万里。(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主题归纳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写庄子和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 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他们思想的机敏。3、写作特色记叙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让人读后会心一笑。【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1、游于港等之上(3、是鱼之乐也()45、立知鱼之乐()6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二、重点句子翻译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2、鳏鱼出游队谷()、子非鱼()、回不知子矣()8 、请循其本()循(译:你不是我,

26、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2、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3、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译:请追逐话题本原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句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却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庄子胜出,因为庄子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赏事物的美,并且巧妙地偷换概念, 他解了惠子的发难。惠子胜出.因为惠子对事物的认识

27、是求实的.并且论辩谡辑严密.逼得庄子只能诡辩了。四、阅读理解。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虽然惠子与庄子性格、气质完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 方法和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B.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 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C.本文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 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D.本文虽文短,但旨大,围绕“人是否知鱼快乐”展开论述,体现庄子“天人合一” 的思想。礼记二则【内容理解】1、作者作品礼记儒家经典,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 的汇编,

28、相传由西汉经学家戴圣 辑录、编纂而成。(一)虽有嘉肴2、主题归纳本文指出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3、写作特色本文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文章的气势。【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1、虽有嘉肴()2、四食()3、不知其旨也()4、虽有至道()5、不知其善()也6、是故()学然后知不足7、教然后知困()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9、然后能

29、自强()10、教学旧()11、学()学半12、其()此之谓乎?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后,才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0、吧。三、简答题1、本文论述了教和空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2、本文作者是怎么一步步论证观点的?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四、阅读理解。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B.开头“虽有佳肴” 一句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C. “教学相长”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说明他们两者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 高的。D. “学学半”强调教和学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1、)A.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B.文章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C.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D.文章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补充说理,以引用论证来论证论点“教学相长”, 增强说服力。(二)大道之行也2、主题归纳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的描述,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3、写作特色层次清晰,说理井然。全文可分为三层:“大道之行也 讲信修睦。”这层是 总提,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 层阐述“

3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 文的总结语,指出没有盗贼,没有作乱;和平、安宁的社会,就是理想的社会一一“大同”。语句精炼而层次分明,逐步阐述了什么是“大同”社会。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文章的气势。【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1、大道()之行也2、选贤()与()能()3、中倚修吵()4、故人不独亲()其考()5、不独子()其十()6、使老有所终()7、幼有所长()8、矜()斗()ffi ()理()废疾()9、男有分()10、女有归()11、货恶()其弃于地也12、是故谋闭()而不兴()13、盗窃乱()贼()而不作()14、故外户()而不闭二、重点

33、句子翻译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管理国家),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译: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译:要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译: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者B能得到供养。男人有自己的职业,女人有自己的归宿。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译: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

34、在地上 (的行为),但并不会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他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却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译: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译:(家家户户)的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三、简答题1、根据文中的句子,概括出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能够受到社会关爱男有分,女有归:人人能够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已:货尽其用、人尽其力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 四、阅读理解。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

35、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一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C. “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D.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必为己”阐述了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大道之行也所指的大道,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B.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是说,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 有安定和谐的 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C.文章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三个方面,从社会观念谈到物质生活。D.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旬,气势强盛,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3、选出下列有误的一项()A.

36、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汉代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编纂 而成,共49篇,礼运是其中的篇名,不是孔子所写。8.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意思是假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 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的成长。C.本文骈散结合,如男有分,女有归。是骈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散句。D.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现实中的许多黑暗现象 将不复存在,将出现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马说【内容理解】1、作者作品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之 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2、主题归纳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

37、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了强烈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遇死于用呼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6、食不饱()、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0、策之不以其道()()12、鸣之而不能通不意()14、共真无马邠(16 、故虽有名马(3、写作特色托物寓意,结构精巧。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组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 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 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1、号辱于奴隶人之手()23、不以千里称

38、也()4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7、才美不外见()89、安求其能千里也()()11、年之不能尽其N ()(13、执算而购之()(15、不真不知马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译:世间先有了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能有千里马。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埋没在那些仆役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喂马的人不能按照千里马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多加饲料)喂养它。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39、千里也 ?译:想要它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用鞭子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竭尽它的才能,马嘶鸣,却 不懂它的意思。7、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译:手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三、简答题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3、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4、点明全文

40、主旨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马也。5、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 伯乐比喻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不识别人才的愚。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 么关系?领起全文、提出观点: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

41、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9、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四、阅读理解。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一项是()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 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强烈的愤 慨。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 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D.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42、”。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论述。B.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 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别人才的统治者。C.本文借千里马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得 不到重用得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识别人才的人。D.通过阅读韩愈的这篇“马说”,我们发现,人才只有等伯乐来发现,否则就会被 埋没。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发人深省,不同凡响。B.

43、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借马喻人,委婉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C.第三段从语言和动作两个角度刻画了食马者愚蠢而狂妄的形象。D.作者在本文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 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B.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表示反问语气,揭示问题的实质。C.马说围绕“不知马”逐层展开论述;先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再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进行总结。D.文中以排比写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强调了食马者的无知,增强了作者的讽刺 意味。唐诗二则【内

44、容理解】1、作者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诗圣,其诗歌被 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为“李杜”。火炭翁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 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 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 自由,富于变化。2、主题归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卖炭翁以卖炭老翁个人悲惨的遭遇,深刻揭

45、示“宫市”掠夺的本质,以及对劳动人民生活艰难不幸的深切同情。3、写作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运用照应的手法。“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 表现了诗人即盼望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 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火炭翁对比衬托,匠心独享。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 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进行对比,揭露宫市掠夺的残酷, 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不易。【练习巩固】一、阅读理解。1、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

46、能对面为盗贼”这是诗人对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B.本诗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按照时间先后可概括为“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祈求广厦”。C.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 “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 的错落有致,又体现了 “行”的动感。D.本诗歌先叙事,后议论抒情,即写出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 也表达了诗人 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2、下列对火炭翁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 歌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公开掠夺性。B.官吏滥用私权,抢夺了火炭翁赖以生存的东西,给他了毫无

47、价值的东西,揭露封 建宫室剥夺人民的罪恶。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火炭老人烧炭、运炭、火炭和被抢炭的过程,刻画了火炭翁受 压榨、被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D.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对比阅读】【甲】马说【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 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 “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 谓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图谗口矣。【注释】章:奏章。谢:

48、谢罪。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玺书: 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谓:责备。大司马:官 名。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2分)。A.安求其能千里也/自以久在外,不自安B.不以千里称也/称异功若丘山C.策之不以其道/光武帝以此章示异D.今人咸知异为名将/咸来问讯2、请用三条“ /”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甲】桃花源记【乙】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 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

49、,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 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髯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释】涩:不通畅。曳:拖,拉。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陇: 通“垄”。牧竖:牧童。髯(xiu )书:用赤黑色的漆写。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2分)。A.遂缘小溪/缘溪行B.率十问仅得二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遂缘小溪/遂迷,不复得路D.不深解吴语/此中人语云2、请用两条“ /”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50、2分)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4、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 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B.【甲】每一段都以“也”结尾,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C.【乙】当有人上奏冯异位高权重会有谋反之心时,冯异立马上书谢罪,看出他为人 臣机智且忠君。D.【甲】【乙】两段选文虽然内容不同,但都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进行

51、控诉、 嘲讽。4、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中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 寄托了他美好的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 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奈之情。B.【甲】文中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志,但当地人和太 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C.【乙】文中作者想知道这个地方的名称和历史,但村民不熟吴语,无从得知,除了 表达作者的遗憾外,还隐含着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甲】【乙】两段选文都通过环境描写,即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环境美丽、又和平 安宁的景象。期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 桃花源记【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一)字词解释。1、

52、缘溪行(沿着)2、芳草虾美(新鲜美好)3、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5、欲方其林(尽)6、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7、才通人(仅,只)8开阔敞亮)9、屋舍中期(整齐的样子)1011、阡町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3、悉如外人(全、者B)1415、.来问讯(全、者B)1617、皆叹惋(感叹)1819、此中人语云(告诉)20、便扶向路(沿着)(先前的)21、及郡下(到)2223、遂迷(终于)2425、未平 (实现)2627、无I”注者(访求)2829、具答之(详细地)304、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桑竹之峭(类)12、鸡犬旧呼(可以互相听见)、黄发垂髯(

53、老人)(小孩)、隆与外人叫姆(于是)(隔绝)、各复延至其家(邀请)、诣太守(拜访)、欣杯冲往(高兴地样子)(计划)、寻病终(不久)、捕鱼为业(作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二)一词多义。1、舍 便舍船,从口入(舍弃)屋舍俨然(房屋)2、志 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志(记号)3、寻 寻向所志(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5、乃 见渔人,¥大惊(就)乃不知有汉(竟然)二、翻译句子(加答案)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 新鲜美好,落花繁琐。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中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