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辅导_第1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辅导_第2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辅导_第3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辅导_第4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辅导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写历史教材、进行历史教学、进行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课标第一部分-前言部分学习一、课程改革的背景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国务院召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为什么在世纪之交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进入21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从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相继研制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在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国外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推动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展开。第二个原因是,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历史课程为例,传统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育观念滞后,教学大纲呈现的教学目的只是详尽而具体的知识目标,而在能力培养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的行为目标和可操作的具体指向。再如,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历史学科体系,存在“难、繁、偏、旧”现象。部分教

3、学内容头绪多,内容杂,知识点密度大,概念多,理论性偏强,难度偏高。再如,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再如,课程评价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应该说,正是鉴于日趋激烈的国际间国力竞争的压力,在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针对我国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课程改革的思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的具体改革思路:(共六点)一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要改变课

4、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

5、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六个方面实际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和目标。为了实现纲要所规定的改革目标,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总的思路是要在现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发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三、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六个特点)1突出了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6、和作用。课标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进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2打破了历史学科的“王朝体系”,不以王朝的更替作为划分历史发展阶段的依据,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初中历史课程历史体系。3基本上消除了传统历史课程中“繁、难、偏、旧”的现象,注意初中与高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减少历史理论的阐述,重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重视社会生活史、文化史、宗教史、法律史、科技史等内容的教学。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4提倡学生

7、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把实地观察和调查、课堂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习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历史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操作性。6为课堂实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课标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先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五、历史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作了明确界定: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

8、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标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实际上强调了三点:(1)基础教育历史课程(79年级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2)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3)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

9、心课程。 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五个) 理念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特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这种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该门课程的三个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所谓普及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国家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习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所谓基础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不过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因此,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能与高中历史课程相混淆,更不能沿袭大学历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所谓发展性,是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既要考虑到全体学生,也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

10、能力和特长,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学生进入和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基础。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课程功能的认定,关系到课程目标的确定,而且关系到课程内容的选择。过去我们在课程性质的定位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结果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之间的区别不明确,甚至让人分不清基础教育课程与大学历史课程的区别。 理念2: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规定实际上强调了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

11、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根据纲要精神,历史课程在课程功能上强调改变历史教育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和应试的倾向,强调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课标关于历史课程功能明确规定: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总之,通过改革后新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理念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内容,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

12、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依据纲要精神,新的历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坚持了四条原则:1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2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3课程内容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4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理念4: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13、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

14、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应努力做到:(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 向重学生的“学”转变;(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理念5: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评价机制改革现行的课程评价机制,建立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体系,同样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课程评价的问题主要有:(1)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2)课程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过程的考查;(3)课

15、程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要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发挥课程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功能。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体系,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根据课标的精神,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

16、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在对教师评价方面,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学习 课标的第二部分是整个课标的主体之一。 一、制定课程总目标的基本原则 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课标制订课程目标时主要遵循了五条原则:1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历史课程目标。2强

17、调学生的自主学习。3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指导。4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5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二、历史课程总目标的要求1知识与能力知识共分为五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力共分为七种: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表达能力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评价能力2过程与方法这方面的内容,是以前教学大纲中没有涉及的。强调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问题,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方面的内容与以

18、前的思想教育相比,更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提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主义情感。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主义情感,而且以各种方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并汲取不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 三、认识历史课程总目标应

19、注意的问题1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看,一方面要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应该是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能力要求方面,避免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两个抽象概念,应把“历史唯物主义”表述为“人类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把“辩证唯物主义”表述为“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2从过程与方法的要求看,应该重视让学生去“感知”历史,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收集、思考、讨论、评价、制作、参观、访问、调查,而不要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结论。一定要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角

20、度去设计教学活动。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来看,忌讳进行大而空的“思想教育”,应该从细微处着眼,侧重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学习课标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整个课标的主体。课标第三部分中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分成六个学习板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每个学习板块下,先介绍这个学习板块的学习目标,然后再介绍这个学习板块的具体的学习主题。一、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 中国古代史学习板块下需要深入认识的专业知识问题: 正确理解“传说” 与“史实” 。“传说”与“史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古代,“传说”和“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兴起

21、,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的“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作“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 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若有,即属于“历史”范畴,可能成为“史实”;若没有,不管有什么其他理由,也不能说是“史实”。 “传说”和“史实” 的相同处是流传中可以按相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诵,它们往往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形成起过相同的作用。初中历史课程让学生了解“传说”和“史实” 的

22、区别,这对于培养学生注重证据的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了解“传说”和“史实”的联系,也会帮助他们理解,尽管目前尚没有确凿物证可以证实,但古史传说在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尊重精神财富的良好文化习惯。正确理解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与社会变革的过程是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同一的。国家是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许多社会变革其实就是国家制度的变革。当然,也有许多社会变革并非国家制度的变革,但却与国家制度的变革有关,或源于国家制度的变革,或导致国家制度的变革,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古代都存在。例如周代的分封制

23、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国家制度,它的实施是根据宗法制的原则来进行的。这是国家制度的变革受社会制度变革影响的例子。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废除井田一项,废井田是一项社会制度变革的政策。这个政策之所以实行,是由于战国七雄变法后,新的国家制度的确立,这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受国家制度变革影响的例子。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历史资料说明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变革的相互关系。 统一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作为“统一国家”,所谓“统”,就是联合,就是把各个部分联合起来,联合起来而归于“一”,就是“统一”。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就是在中国的地理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这个国家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

24、分实施有效的治理,这就是统一国家。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不过,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国家,都是一个政权联合各个部分,并对各个部分进行有效的治理,而且联合的部分越来越多,地域越来越大,对各部分的治理越来越有效,统一国家越来越发展。 从“民族融合”角度理解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有残酷的民族仇杀,也有轰轰烈烈的少数民族汉化运动。“融合”这个词本义是融化而合一,是中性的。友好往来可以融合,如“和

25、亲”或各民族间的友好联姻;战争、仇杀、压迫最后也可导致融合,如中原的汉族统治者曾掳掠鲜卑妇女为妾,鲜卑贵族也曾掳掠汉族妇女,两者都可导致民族融合。另一方面,友好往来不必融合,如南北朝间曾一度友好往来,各政权间互相通使,但并不一定导致通婚。战争、仇杀、压迫也不必融合,如西晋灭亡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曾一度实行民族隔离政策等,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各族的通婚。融合以通婚为最高手段和最后结果,到了南北朝大局比较稳定时,北朝各族通婚逐渐增多,再加上统治者的提倡,民族融合越来越普遍。到了后期,“胡”“汉”的差别已经很难辨别清楚。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政治开放的表现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中国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大

26、贡献,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辉煌成就之一,也是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可以说,这是政治的开放,是入仕之途的开放。隋唐时期,仕途在理论上对所有人开放,不分阶级,不分种族。历史上也的确有地位低微的人和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通过科举而在中国朝廷作官的事例。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科举制其实主要是对士族以外的庶族地主阶级开放。 充分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意义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三国时期开始,南方经济就有了快速发展;唐代中后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连绵,南方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到了宋代,南方成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先进地区,超过北方之势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这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需要

27、引起注意。正确理解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的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强调巩固, “社会的危机”强调危机。两者之间有矛盾的意味,但同时也是同一的。作为政治实体,一个国家既可以是巩固的又可潜在着危机。与以往相比,明清时期的国家管理毫无疑问是大大加强了,国家政体制度也更完善了,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也较从前巩固了,但同时,它所潜藏着的矛盾和危险也较从前严重,比如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土地短缺、人口压力、民族矛盾、统治制度缺乏活力、闭关锁国等。中国近代史学习板块中国近代史学习板块下需要深入认识的专业知识问题: 客观理解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外国列强的侵略带

28、给中国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和王朝政治以猛烈的冲击,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摆脱封建王朝的历史发展模式,走出自然经济发展的轨道,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这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是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论断内容。鸦片战争后,世界在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中国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迈进,这应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近代化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的。 正确理解中国近代化的特征所谓近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9、的历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相互伴随,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推进、急速深入的逻辑发展特征。它从洋务派为富国强兵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经康、梁维新派发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继而孙中山领导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到新文化运动掀起对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步伐层层推进、不断深入。正确认识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在近代史学习中的地位。在以往的初中历史课程中,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尤其是社会生活领域涉

30、及更少。与国外的历史课程相比,我们的历史课程内容更注意的是历史框架的粗线条勾勒,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变迁反映很少。这无形中更加剧了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感。事实上,生产力的发展固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其最终的呈现方式还是体现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不断进步上。中国近代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变革的涌现;反映在经济上,是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反映在社会生活方面,是人们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的过程,而经济和社会生活作为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自

31、然应该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学习主题。 中国现代史学习板块 :中国现代史学习板块下需要深入认识的专业知识问题: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从沿海经济特区建立,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中

32、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 世界古代史学习板块世界古代史学习板块下需要深入认识的专业知识问题:古代东方文明的特征古代东方文明都属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文明在产生的时候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加上古代中国,这些文明都产生于大河流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可能是出于修建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加上要统治众多人口和辽阔地域的需要,古代东方文明一般都采用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所以,经济上的大河农业和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基本特征 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

33、以往的教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介绍过于简单,评价也只是强调政权掌握在奴隶主手中。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有一个正确评价。一方面要承认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有时代的局限,所采用的公民直接参政、轮流坐庄的形式所导致的结果也并非总是公正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历史上所出现的政治体制虽各有特点,但比较而言民主政体的弊病最少,更接近于公正。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指出了一条道路。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认识西欧封建制度西欧封建制度可以说是中古西欧历史中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

34、心内容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巨制虽然也构成了封建等级制,但它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是封君封臣彼此承担责任和义务,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为当时的法律所保护,而且还受到当时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因此,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内容与含义截然不同。他们所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国不存在着类似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西欧城市的特点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代中西方都出现了许多城市。但中古西欧的城市与古代东方的城市在特点、作用和意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东西方文明的许多差异,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就的。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而不是像古代东方的城市是作为政治中

35、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它们大多位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上,所以自从城市产生的时候起,西欧的城市就展开了反抗封建主的干涉、剥削、统治和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西欧城市兴起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方面,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在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封建贵族。王权给与城市自由、自治特许状和商业方面的便利以换取城市在财政上对王权的资助。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在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

36、新的世俗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城市文学的出现,世俗大学的产生,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可以说正是中古西欧的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了解和掌握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这一问题能做到根源性的解释。 正确理解宗教宗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简单地把宗教说成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通常说来,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宗教需要,这种宗教需要存在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虽然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但人类对于他们的起源、未来的归宿以及现世生存的意义并不清楚。现在的人类虽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手段,但并不能对人类生存的自然世界和宇宙做出全面的解释

37、。人生的艰辛,世事的难料,几乎使所有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有困惑软弱的时刻。所有这些都促使人们寻找一种帮助、一种安慰、一种寄托、一种解释和答案,这就形成了宗教需要。于是,巫术、幸运物、生死符、偶像崇拜、上帝相继出现,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宗教需要。宗教按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原始宗教和文明宗教两个阶段。原始宗教源于原始人对自然缺乏足够的了解而产生的原始崇拜,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文明宗教是指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所出现的拥有系统教义和主张的、拥有经典和神职人员的宗教,这些宗教一般都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而最终被许多人信奉,为社会所承认,这些宗教的教义大多有系统的哲学支持,教义体现了对人类的慈爱

38、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当然,那些教义粗制滥造,危害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宗教,则是邪教,是我们人类应该反对和铲除的。世界近代史学习板块:世界近代史学习板块下需要深入认识的专业知识问题: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是一种剥削制度,但它同封建制度相比,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学习世界近代史,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认识到这种历史进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不是简单地从现在的认识出发,否认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出现的历史进步性。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相比的巨大优越性,进而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角度树立历史进步意识。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主义制度相比的

39、巨大优越性表现在:它在政治上开启了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提供了比封建社会更为广泛的民主环境,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它比封建社会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会,能更广泛地调动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配置生产资源,使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文化上,它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容许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在“人” 的领域,它不同于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和宗族制度来混灭人性和对人性的扼杀,而是为人性的张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显然,建立在这种认识上的历史进步意识,并不是简单、无条件地歌颂和赞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一种科学、严谨、客观的历史态度和历史意识。客观认识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

40、宣言这三个重要的资产阶级法律文献的价值这三部法律文献是对封建社会和殖民统治的批判与否定,也是革命中的理论旗帜和纲领性文献,同时更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蓝图。我们要从三部法律文件是资产阶级反封建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和理论旗帜,它们构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它们开启现代法治社会先河等角度,来理解三个文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客观地评价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世界近代史上,涉及许多重要资产阶级历史人物,对他们的评价要客观。在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主要应当遵循三条基本原则:(1)要区分历史人物的活动性质。一个人一生的活动主要分为两种活动:一是历史活动;二是个人活动。历史活动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过

41、程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个人活动是指仅对其个人生活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当然,有时这两种活动并不能截然分开,这要根据具体人物的具体情况来处理。一般说来,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当根据其历史活动来对其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内容和范围不是他一生的全部活动,而主要应限定在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活动范围内。(2)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看其历史活动是顺应还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说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人物应当得到肯定的评价,而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人物应当得到否定的评价。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也是复杂的。有些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一方面在大的方向上顺应

42、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其主观意图却是卑鄙的,使用的手段也是残酷与暴虐的。相反,有些历史人物的主观意图是高尚的,使用的手段也是符合道德的,但其结果却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在对这一类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正视其矛盾的现象。(3)大多数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都充满着矛盾,使现代人对他们的评价充满着种种困难与分歧。这就要求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掌握分清主流与支流关系的原则,即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要看其长远影响和后果,也要看其历史活动的主流是什么,最后依据其主流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正确审视萨拉热窝事件关于萨拉热窝事件,要注意反抗侵略斗争同搞暗杀等恐怖活动的区别。人类社会在每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

43、段都有不同的游戏规则,但在政治生活和国际交往中反对搞暗杀等恐怖活动是共同的准则。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应引起我们对突发事件严重威胁世界和平的高度重视和警惕。过去认为,不论有没有突发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都会爆发,因而对萨拉热窝事件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的想法是错误的。一战的爆发固然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国际背景,但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的严重危害也不可低估,更不可把暗杀者视为民族英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战争不可避免的认识误区中。 世界现代史学习板块:世界现代史学习板块下需要深入认识的专业知识问题:正确认识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最主要的是新经

44、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新经济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经济政策带有苏俄的民族特色,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主要就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二战后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学习一、历史教科书知识内容选择的原则1历史知识的选择要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2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坚持少而精的原则。3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适应性和发展性。4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长。5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二、依据历史教育规律开展教学1历史教学要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2课程实施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