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要点总结_第1页
简答题要点总结_第2页
简答题要点总结_第3页
简答题要点总结_第4页
简答题要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1)Th细胞的激活:在B细胞应答中,Th细胞的激活分为两种不同情况初次免疫应答时,DC和巨噬细胞负责摄取、处理抗原,以MHC 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CD4+Th细胞;再次免疫应答时,由B细胞内吞抗原,将抗原加工、处理成小肽段,并以MHC 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提呈给CD4+Th细胞。(2)Th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40相互作用,向B细胞传递重要的第二活化信号。在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中,其他膜分子间的作用(如ICAM-1/LFA-1、CD2/LFA-3等)也

2、很重要。(3)Th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活化的Th细胞(主要是Th2)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5、IL-6、IL-10、IL-13等),可辅助B细胞活化、增生与分化及抗体的产生。2. 两种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特点和临床预防措施:1,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症多发生于母亲为O型血的非O型血胎儿。新生儿临床症状较轻。其发生机制是当分娩或经其他途径进入母体内的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或B血型抗原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A或抗B抗体。当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时, 该种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与红细胞表面相应血型抗原结合,引起胎儿出生后的新生儿溶血。因为胎儿或新生儿体内除红细

3、胞外,在血清和其他体液及某些组织细胞也存在A或B血型物质,所以从母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的IgG类血型抗体,可与上述体内A或B血型物质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IgG类抗A或抗B抗体对红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此即临床症状较轻的主要原因。2,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Rh一母亲所怀的Rh胎儿,尤其多见于再次妊娠所分娩的新生儿。当首次妊娠分娩时,胎儿的Rh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当再次妊娠仍为Rh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IgG)即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引起流产或出生后的严重溶血现象,甚至死亡。对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

4、血症,现在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为预防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可在Rh一母亲首次娩出Rh的新生儿后的72小时内, 给母亲注射抗RhD抗体(RhD抗血清 ), 该抗体与母亲体内的胎儿Rh红细胞结合,并及时将其清除,从而清除Rh抗原对母体的免疫刺激作用,阻止Rh抗体的形成。3. 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BCR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 V区,尤其是V区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 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基因,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

5、的基因片段组成的。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 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以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显著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体细胞高频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之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4. T细胞主要的表面分子及其主要作用是表面分子主要作用一,TCR-CD3复合物TCR特异性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CD3稳定TCR结构,传递活化信号二,CD4/CD8:增强TCR与APC或靶细胞的亲和性,并参与信号

6、传导。三,协同刺激分子CD28:促进细胞T增殖分化LFA-2(CD2):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可与CD58结合,能介导T细胞旁路激活途径,还能介导效应阶段的激活途径CD40L:可表达于部分活化的T细胞表面,可与B细胞表现CD40结合,产生的信号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和淋巴结生发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四,丝裂原结合分子:与丝裂原结合后,直接使静止状态的T细胞活化增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5. ,T细胞亚群分类及其功能。T细胞是异质性群体,分类方法有很多:按CD分子不同可分为CD4和CD8两个亚群;按TCR分子不同可分为TCR和TCRT细胞;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辅助性(Th),抑制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按

7、对抗原的应答不同可分为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性T细胞。功能:(1)CD4辅助性T细胞(Th):增强免疫应答;活化细胞,增强其吞噬或杀伤功能;其亚群Th1细胞与Th2细胞各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主要作用是:Th1细胞分泌IL-1、IFN-、TNF-等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与TDH和TC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有关,可促进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h2细胞分泌IL-4、 IL-5、IL-6、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合成并分泌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与B细胞增殖成熟和促进抗体生成有关,可增强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2)CD8杀伤性T细胞(Tc):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与细胞免

8、疫有关;两种机制一是分泌穿孔素、颗粒酶、淋巴毒素等物质直接杀伤靶细胞;二是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3)抑制性T细胞(Ts):抑制免疫应答,Ts细胞既可以是CD4T细胞又可以是CD8T细胞。(4)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主要为Th1,还有CTL,Th1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引起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CTL可以直接破坏靶细胞。调节性T细胞:通过抑制CD4+和CD8+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达到免疫负调节作用CTL(Tc)细胞:CTL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并受MHC I类分子限制。它们只能杀伤表达相应致敏抗原的靶细胞效应过程:1效靶细胞结合:。2CTL的极化:

9、CTL细胞对靶细胞通过其表面TCR-CD3复合受体分子与靶细胞表面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特异性结合,并在表面CD8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相互作用下与靶细胞密切接触3致死性攻击:细胞分泌穿孔素、丝氨酸蛋白酶和FasL等细胞毒性物质,使靶细胞溶解破坏和发生细胞凋亡。(2)致敏Tc细胞杀伤溶解靶细胞后本身不受损伤,它们与溶解破坏的靶细胞分离后,又可继续攻击杀伤表达相应致敏抗原的其他靶细胞。通常一个致敏Tc细胞在几小时内可连续杀伤数十个靶细胞。这种由CD8+ Tc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在清除病毒感染、同种移植排斥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6. 简述MHC-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过程

10、。内源性抗原是指由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胞内蛋白质、核蛋白及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这些抗原在细胞内合成后首先在胞浆内蛋白酶体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的肽段,这些811个左右氨基酸组成的肽段大小与MHC-I类分子肽结合区凹槽相仿,在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的作用下转移至内质网腔中,与新组装的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然后通过分泌途径运7. 简述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过程。外源性抗原是指来自细胞外的抗原。当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大部分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以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胞吞方式摄入至细胞浆中,被内体及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水解为能与MHC-II类分

11、子结合的抗原肽片段。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然后转运至细胞膜表面,提呈给CD4+ T细胞。8. T细胞识别抗原的特点是什么?T细胞只能特异性识别表达在APC表面并与MHC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的肽类抗原,这又称为TCR的双识别,即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也就是说,T细胞对抗原肽的识别受MHC分子种类的限制。9. HLA I 类和类抗原的结构、组织分布、功能及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特点:HLA抗原类别 肽结合结构域 表达特点 组织分布 功能 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特点类(A、B

12、、C)12 共显性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类抗原凹槽两端封闭,接纳的抗原肽长度有限,为810个氨基酸残基,锚定位为P2和P9类 (DR、DQ、DP) 11 共显性APC 及活化的T 细胞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类抗原凹槽两端开放,接纳的抗原肽长度变化较大,为1317个氨基酸残基,锚定位为P1、P4、P6和P910. 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异同。不同:1出现的顺序不同2激活物不同3参与成分不同4意义不同三条途径的区别见下表:区别点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Ag-Ab复合物;L

13、PS, 凝集素,Ab;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参与成分:C1C9;C3,C5C9, B、P、D因子;C1C9C3转化酶:C4b2b;C3bBb; C4b2bC5转化酶:C4b2b3b;C3bBb3b; C4b2b3b所需离子Ca2,Mg2;Mg2;Ca2,Mg2作用:经典: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应答阶段旁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感染早期发挥作用MBL:参与非特异性免疫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相同点: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MBL途径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14,B细胞表面分子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1.mlg:B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2.lg/lg( CD79a、CD7

14、9b):异源二聚体,与mIg组成BCR复合物,介导B细胞信号传导二,B细胞共受体CD19:单体分子,促进B细胞激活CD21:单体分子,C3片段EB病毒受体,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参与免疫记忆三,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单体分子,提供T细胞活化的辅助信号CD40:单体分子,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和淋巴结生发中心形成的重要条件。其他黏附分子:CD54,LFA-1等四,其他表面分子CD20(B细胞特异性标志),CD22(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表面),CD32(即TcR)15,B细胞亚群B1细胞与B2细胞的主要特征:性质B-1B-2初次产生时间胎儿期出生后分布胸腔腹腔外周免疫器官CD5更新方式自我

15、更新由骨髓产生自发性Ig的产生高低特异性多反应性单特异性分泌的Ig的类别IgM>IgGIgG>IgM体细胞高频突变低或无高免疫记忆少或无有16,B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1)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1,中和作用2,调理作用3,参与补体的溶细胞或溶菌作用: 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与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4,ADCC:当IgG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Fc段与NK细胞膜表面IgG Fc受体结合,触发NK细胞的杀伤作用,使靶细胞溶解破坏。(2)作为APC,提呈抗原;活化的B细胞才能提呈抗原。11

16、. 体液免疫应答的特点。(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机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B细胞介导,藉B细胞分泌的抗体执行。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始于BCR对TD抗原的识别,所产生的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a/Igb向胞内传导。BCR辅助受体复合物加强第一活化信号的传导。B细胞作为免疫效应细胞,通过表面抗原受体结合摄入抗原时可产生活化第一信号,通过Th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CD40L与ICAM-1)和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40与LFA-1)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刺激信号,即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在上述二种活化信号作用下,B细胞被激活。B细胞从骨髓进入周围淋巴器官后,在抗原刺激下,迁移进入原始淋巴

17、滤泡,形成生发中心,并在生发中心发生抗原受体编辑、体细胞高频突变、抗原受体亲和力成熟及类别转换,最后分化成熟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的发育分化大致可分为活化、增殖和分化三个阶段。TI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一般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TI抗原分为TI-1和TI-2抗原两类。TI-1抗原:又被称为B细胞丝裂原,如LPS,成熟或不成熟的B细胞均可被激活。高浓度时经丝裂原受体与B细胞结合诱导多克隆B细胞增殖和分化;低浓度时激活抗原特异性B细胞。激活初始B细胞无需Th细胞辅助,诱导产生低亲和力的IgM,单独不足以诱导Ig类别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及记忆性B细胞形

18、成。TI-2抗原:多为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具有高度重复的结构,仅能激活成熟的B细胞,应答的主要是B-1细胞。通过其高度重复的抗原表位使B细胞的mIg广泛交联而被激活,但过度交联会使成熟B细胞出现耐受。Ig被胃蛋白酶水解后,可得几个片段?写出各片段的名称、功能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水解部位在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两条H链的近N端裂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Fab)和一个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Fab(L链+H链的VH和CH1):可与Ag结合,为单价,但不发生凝集

19、反应或沉淀反应。Fc(两条H链的CH2和CH3):无抗原结合活性,是Ig与效应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胃蛋白酶水解片段:水解部位在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两条H链的近C端裂解为F(ab)2和pFcF(ab)2(两个Fab和铰链区):可与Ag结合,为双价,可发生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pFc:无生物学作用。固有免疫系统组织屏障一,皮肤黏膜及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1,物理屏障2,化学屏障3,微生物屏障二,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2,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个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T细胞、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1试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在

20、处理和提呈抗原方面的特点。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三种方式,可摄入较大的固体物质、极小的颗粒状物质、液态物质等。巨噬细胞表面带有大量不同的受体如FcR、CR等,也可通过受体介导将抗原摄取。这些抗原被摄取后,首先在细胞内溶酶体的作用下被降解成小分子的多肽片段,然后与细胞内合成的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的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巨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吞噬作用三种方式。可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也可摄入较大颗粒的抗原性物质。但是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不同的是,其仅在发育的某些特定的阶段才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

21、外来抗原性物质被树突状细胞摄入后处理成1325个氨基酸的肽段,与MHC-II类分子结合后表达在细胞表面,再提呈给CD4+ T细胞。二,巨噬细胞生物学功能1,清除杀伤病原体(a氧依赖途径b氧非依赖途径c.消化和清除)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3.杀伤靶细胞4.加工提呈抗原5.免疫调节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系统,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抗菌肽和具有抗菌作用的酶类物质。12. 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

22、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3)炎症介质作用: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4)免疫黏附(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补体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13. 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