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k《石钟山记》教案_第1页
16k《石钟山记》教案_第2页
16k《石钟山记》教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石钟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解说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缘由。2、归纳作者探究这个缘由得来的经过,从而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3、懂得敢于怀疑、大胆求证、重视实践的道理。4、记住并掌握如下重点实词适 扣 当 向 识 殆5、记住并掌握如下重点虚词而 焉 乃6、能够判明这几种重难点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宾语前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教学步骤一、导入二、解题与作者1、石钟山(课本P104)2、记3、苏轼三、读1、自读2、范读,正音读 彭蠡 l 钟磬 qng 扣而聆之 ling 桴止响腾 f 铿然 kng 寺僧 sng 硿硿焉kng 栖鹘 q 磔磔 zh 颧鹤gun 噌吰chng hng 穴罅xu xi

2、涵淡澎湃pn g pi 窽坎镗鞳kun kn tng t 汝识之乎 zh 无射 y3、散读4、齐读四、整体感知,脉络梳理1、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的不同质疑探疑解疑2、文章开头提出了哪几种前人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 郦道元:风水声如钟 李 渤:石声如钟3、仔细研读第二段,说说苏轼探究石钟山得名缘由的经过,并试用原文语句说说苏轼发现了什么。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窽坎镗鞳之声。4、思考讨论:这些语句表明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缘由是什么?五、串讲课文(一)、第一段1、个别学生朗读2、重点字词扣而聆

3、之 扣,敲击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句所在皆是也 判断句(注意“是”翻译为“这样”)3、齐读,背诵(二)、第二段1、男生齐读2、重点字词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此处纪年方式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元丰七年” “丁丑”是用干支纪日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动词,到往用法归纳: 余自齐安舟适临汝 到、往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适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适合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才、刚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应、顺应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舒适余固笑而不信也固,本来至莫月夜明莫,通“暮”徐而察之而,连词,表修饰微波入焉焉,兼词,“于之”,译为“至里面”焉的用法归纳: 语气助词如乐作焉 代词然力

4、足以至焉焉 兼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助词,形容词词尾盘盘焉,囷囷焉有大石当中流当,处在某地或某时当的用法归纳:木兰当户织 对着、面对螳臂当车 抵挡当 有大石当中流 处在某地或某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占着、把守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倘若空中而多窍空中, 古今异义,中间是空的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从前以前,刚才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假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另如:忌不自信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3、老师读,学生思考苏轼最终探究到的结论是什么?风水声如钟(与郦道元相同)4、齐读第二段(三)、第三段1、重点字词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大概 危险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殆 大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几乎、差不多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乃,副词,却,竟然“乃”用法归纳: 于是,就乃夜驰之沛公军乃 才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却,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而,连词,表并列2、齐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