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_第1页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_第2页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_第3页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_第4页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经典诵读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促进作用一、经典诵读和核心素养主要内容(一)经典诵读辞海中对经典是这样解释的:“(1)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2)古代儒家经典,也泛指宗教的经书。”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蒋庆先生认为儿童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儒学”读本,并编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选择的都是儒家经典共十九部。对于小学经典诵读而言,包括中华传统经典内容,即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等蒙学读物,也包括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宋诗词中的浅易、精华篇章。经典诵读

2、教育,即所谓的“经典诵读”,是指与国学经典内容相关的 “读、思、行”教育活动。(二)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其实是一个舶来品。经合组织(OECD)1997 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即 DeSeCo)项目。DeSeCo 项目组认为,核心素养具备如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关于“核心素养”

3、比较官方的定义来自于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其中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二、经典诵读教育的现状自1994年,台湾台中师范大学语教系教授王财贵在台湾发起读经运动,主张利用13岁前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读诵中国文化经典经、子、史、集等,使儿童从小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奠定健全人格的基础,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拓展知识悟性,陶冶情操。这项发自民间的语文教育运动曾一度引起过很大的争论,评论褒贬不一

4、。尽管到目前为止教育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儿童读经仍存在争议,但人们对于传统经典文化陶冶人格、净化心灵的作用却有了更强的认同感。近年来,中小学经典诵读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实施经典诵读教育的学校也呈上升趋势。2010年6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向全国各省市教委发出了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并为此专门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主办了“中华诵官网”,以此为平台推进经典诵读行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他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

5、化是中国梦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追求。三、经典诵读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经典诵读,有利于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有利于树立正确三观,提升道德素养;有利于励志冶情、育美蕴善,形成健全人格。在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可以在传统文化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推行核心素养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经典诵读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也是唯一拥有官方记录的历史的国家。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通过史册传承至今,荟萃成为一部部经久不衰的中华经典。国学经典中有历史,有哲学,有智慧,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承载着中华民

6、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美德,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学经典诵读教育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设、培育、弘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庸先生认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不是要让学生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民族情感和民族性格的熏陶。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能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文明的宝库,让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融会在中华经典中的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中;可以使小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确立深厚的民族观念、极大地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我们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璀璨的中华文化,也能使孩子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塑造

7、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现在的孩子提早接触手机、网络登新媒体,容易受到各种流行传播文化的冲击。在小学阶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华经典诵读可以收到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熏陶,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可以极大地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二)经典诵读推动行为规范教育小学生在行为上的可塑性极强,加强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经典文化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梯礼信”等道德伦理观念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小

8、学生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为本,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分为五个部分加以综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行为应具有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究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仔细对比可发现,现代学生礼仪与规范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多内容可以溯源到弟子规。如弟子规第一部分“入则孝”,演述的是儒家文化首倡的“孝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用到第四大条“勤劳俭朴,孝敬父母”来规范我们现代小学生的“孝行”。又如弟子规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三部分“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9、内容对应。弟子规衍化圣人观点,以厚重的儒学文化为背景,集中国古代家训或家规之精华,是古代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因此,广泛深入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对于促进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三)经典诵读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华经典文集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和优良的传统美德;国学经典根本上是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安身立命。很多文学经典向人们重现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事迹,一个个富含深意的历史故事,一句句发人深省的格言。这些文学经典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爱国方面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精神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外

10、,还包括明志、持节、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经典诵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可以健全孩子的人格发展,为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梁启超认为,论语、孟子“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的圣世格言,有一部分己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识。小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学经典,才能与这些共同意识产生共鸣,强化社会道德规范。正如一个国学大师所说:“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精华不过几本经典而已,节选出的数百短篇作代表,单字在其中,文法在其中,文艺在其中,思想在其中。以此立下根基,则无书不可读,无理

11、不可通,此乃执简御繁之道。”国学精粹将成为学生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在推进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经典诵读提升小学生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真、善、美”全面发展,无疑是小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学经典经过历朝历代的筛选,流传至今的多是精品佳作,不仅语言美,意境美,更有人文精神之美。经典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创作对文字的要求极高,讲究文辞工丽,韵律优美;精炼的语言表现优美的意境,给人美的享受。当年梁武帝命人在书法家王羲之的碑文上拓下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供皇族子弟学习之用,但是由于单字独立,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学起来枯燥乏味。于是,皇帝招来周兴嗣要求编写成文,周兴嗣只有了一个晚上就编好了,这就是千字文。 全文只有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但是思想性、艺术性极高,辞藻华丽,意蕴优美,大气磅礴,内容包罗万象,千古流传不足为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