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其二)【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 ,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苫:用草编的席子。顾:但是。盈:满。豕:猪。移时:过了一段时间。乌:哪里,怎么。(1)解释下列句

3、子中的划线词。 两狼之并驱如故_顾野有麦场_股直不能屈_遂负之以归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D.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一起;看,视;大腿;背(2)C(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

4、它。(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用”之意。A前者“于是”,后者“才”。B前

5、者“其中”,后者代“地”。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止”:只是。“耳”:罢了。“去”:离开。“顾”:却,但是。“死”: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

6、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

7、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

8、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

9、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10、而改之。”【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敧(q):倾斜。宥(y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恶(w):哪里,怎么。(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孔子观于周庙_虚则敧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

11、)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 【答案】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关联词划分;介词划分:而、以、于等。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

12、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行,走。师,老师。恶,怎么。覆,颠覆。 (4)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

13、,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以为乐 ; 优点 ; 参观 ; 空 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态度;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

14、、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

15、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3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

16、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 , 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陈寔(sh):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 君 形 状 非 恶 人 应 由 贫 困(2)解释加点的字 期日中_尊君在不 _呼其子训之_乃遗布二端_(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日中不至,

17、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 【答案】 (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3)(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解析】【分析】(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据

18、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观君形状

19、非恶人/应由贫困; 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点评】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

20、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

21、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

22、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无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捉

23、:检,拾。尝:曾经,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尊君在不_元方入门不顾_华捉而掷去之_宁读书如故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3)以礼相待志同道合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不”:通假字词,同“否”。“顾”:古今异词

24、,回头看。 (2)句中的“舍:放弃。去:离开。乃:才。子:指你。”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以礼相待志同道合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

25、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

26、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陈太丘与

27、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 夏侯玄既被桎梏 , 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注】桎梏(zhg):脚镣和手铐;拘捕。钟会:钟毓的弟弟。狎(xi):亲近而不庄重。闻命:听从命令。(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B.君

28、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C.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D.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东市:东边的市场。)(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待君久不至,已去。_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_(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段两处)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友人惭,下车引之。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答案】(1)D(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

29、颜色不异(4)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古代十分重视

30、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D项意思是: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东市:刑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1、。根据译文: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断句为: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惭、引、因便、狎”等字要准确解释。(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陈元方: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

32、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故答案为:(1)D(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

33、严。夏侯玄:第一,虽遭迫害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项错误。(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

34、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引:拉;相知:相交好;因便狎之: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附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

35、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夏侯玄说:“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

36、,脸色没有丝毫变化。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

37、野亭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郭伋(j)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西河美稷:地名。别驾从事:部下官吏。野亭:郊野外的亭子。(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方入门不顾(理睬)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期限)(2)下面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日告之 伋辞谢之B.伋为违信于诸儿 遂止于野亭C.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D.相委而去 人不知而不愠(3)下面对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陈元方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B.【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

38、是:他失信在先,根本没有资格谩骂元方的父亲。C.【乙】文郭伋答应过儿童的事,按约履行,不食言。D.【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4)给下面句子划分节拍。(每句限划一处)元方入门不顾使君何日当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其为人若此。【答案】 (1)A(2)A(3)D(4)元方/入门不顾使君/何日当还(5)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39、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元方入门不顾(理睬)解释错误,顾:动词,回头看。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A、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B、介词,对,向/介词,在;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D、顺接连词/转折连词。故选A。(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要求提取、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目,必须仔细阅读原文,逐句阅读提取相关的信息。郭伋刚到巡行部署上任时,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时,有几百名儿童,每人骑着用竹子做

40、的马,在道路旁边跪拜迎接。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D项“儿童因为郭伋守信”的说法没有根据。(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划分节拍。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可根据句意断句。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据此断句为:元方/入门不顾。句意: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据此断句为:使君/何日当还。(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1、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关键词:尊君、不、待、去。句意: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关键词:其、若、此。句意;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故答案为:(1)A(2)A(3)D(4)元方/入门不顾;使君/何日当还(5)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郭伋做人的方法就像这样。【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A项,顾:动词,回头看。(2)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

42、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们(儿童),故选A。(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D项【乙】文中的儿童因为郭伋守信,所以夹道欢迎,欢送。说法有误。原因是“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划分节拍。答题时应注意,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和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43、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根据主谓句成分划分(主语)元方/入门不顾。(主语)使君/何日当还。(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尊君在不(f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去:走了。其:郭伋;为人:做人的方法;若此:像这样。【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

44、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担任并州牧 , 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

45、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划线字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_尊君在不_去后乃至_下车引之_(2)翻译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读了这篇文章,你

46、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答案】(1)约定;同“否”;离开;拉(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期:动词,约定;不:通假字,同“否”;去:动词,离开;引:动词,拉。(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

47、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关键词:非、期、委、去。句意是:(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故答案为:(1)约定;同“否”;离开;拉;(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3

48、)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不:通假字,同“否”。去:古今异义词,离开。(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人:指有品德操行、守信义、有才干的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非人哉:真不是一个守信的人啊!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49、,这里指“将(我)”。委,丢下、舍弃。相委:将我丢下。去:离开。(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附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50、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词的含义。 俄而雪骤_俄而雪骤_差可拟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3)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

51、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答案】 (1)不久,一会儿;急;相比(2)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俄而”“拟”都是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

52、规范翻译。欣赏: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未若:不如比作;因:乘;起:漫天飞舞。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ABD理解正确。C 公大笑中的笑意不是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而是对谢道韫的赞赏。 故答案为:不久,一会儿;急;相比 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53、。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54、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_去后乃至_相委而去_下车引之_(2)“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 (1)约定;才;舍弃;拉,牵拉(2)“君”表示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谦称,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解析】【分析】(1)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意思是“约定”。“去后乃至”翻译为“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意思是“才”。“相委而去”翻译为“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55、“委”意思是“舍弃”。“下车引之”翻译为“下车去拉元方”,“引”意思是“拉,牵拉”。 (2) “君”表示对对方的尊称,可以翻译为“您”,“尊君”表示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家君”属于谦辞,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这些都是需要识记积累的。 (3)文中元方适时适当地指出了父亲友人的错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理有据,于是让父亲的友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变得非常惭愧。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约定;才;舍弃;拉,牵拉; “君”表示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谦称,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

56、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化常识,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依靠平时积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57、。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1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 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

58、,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主簿:官名。狱:案件。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_时期的_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_陶后鲜有闻_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_将弃官去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4)【甲】文中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君子。请结合对莲的描写体会莲具有哪些君子品性? (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

59、光风霁月”。阅读【乙】文,说说文中的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北宋;哲学家(2)多;少;想要;离开(3)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4)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5)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

60、阿谀权贵。 【解析】【分析】(1)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2)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如题中的“鲜(少)”“去(离开)”都是古今异义词,要跟现在的意义区分开。 (3)句关键词是“独(唯独)”“染(沾染)”“妖(娇艳)”;句关键词是“莫(不)”,同时这是一个判断句,要按照判断句式译。 (4)考查“莲”的象征义的理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象征的定义,联系语境,找莲和君子的相似点,还原出君子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莲长在污泥和清水中,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