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上课_第1页
把栏杆拍遍上课_第2页
把栏杆拍遍上课_第3页
把栏杆拍遍上课_第4页
把栏杆拍遍上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把 栏 杆 拍 遍 梁 衡作者介绍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 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 雄。知识积累:1、字音: 押解 纸笺 整饬 金瓯 奁 淬火 行伍 悲怆2、成语:笔走龙蛇:马革裹尸:

2、掉书袋:浅斟低唱:振聋发聩:浅尝辄止:jijinchulincuhngchung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比喻说话、作文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一、齐读文题:思考:在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人物形象: 一位凭栏远眺故国山河,渴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土地,实现祖国统一的爱国英雄形象。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情感: 把栏杆拍遍失意、苦闷、无奈、不甘悲愤、 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 1 水龙吟中把栏杆拍遍的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

3、一个看不惯丑恶世相的刘孟节, 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2 作者读懂了这位爱国词人在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了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的英雄气势。而如今自己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空有一身力,空有一腔志,空有一颗爱国心,又能向何处使呢?惟有痛拍栏杆,把栏杆拍遍,才能发泄出郁积已久的悲愤之心。所以,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在夕阳中扶栏眺望,望眼欲穿的形象。 3 作者花了六年时间解读辛弃

4、疾,还原出一个普通而真实的辛弃疾。让我们感受到辛弃疾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在其悲愤的血肉之躯中震颤,跳动、呐喊作者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在被抛弃的感叹和无奈中,他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用刀和剑、用血和泪铸成的词作。 4 辛弃疾在痛拍栏杆时,内心积聚的复杂情感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化成忧心如焚,百感交集的人间愁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5、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背景:这首词写于1170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 开头描绘了一幅清秋时节,天高水长、秋色寥廓无边的凄凉景色。 “岑”是山,遥望远处山峦,有如插在美女头上的玉簪和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玉簪”和“螺髻”盘起时层层叠叠,比喻愁恨之多,之深。流落江南的游子,看到的是夕阳残照,听到的是孤鸿哀鸣。闲愁万种,万种闲愁,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原先满腔热血南归宋朝。如今非但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相反却横遭权贵们的猜忌。端详宝刀吴钩,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吴钩”,宝刀。本是杀敌利器,如今却闲置身旁,无用武之地,隐喻

6、词人怀才不遇.只能把栏干拍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我们,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 2、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1节: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216节: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7、的。17节: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结构划分:五、具体赏析1、“武人”辛弃疾 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 作为“武人”的辛弃疾是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为了光复大业”,他决心“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 文章选取了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两件充满传奇色彩的典型事件来突出他的“武人”性格。写法小结: 选用典型事件(细节)表现人物性格人物链接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之时,北方爆发了以汉人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随机响应,啸聚两千山东义士,在

8、济南南部山区起义,并随后投奔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密使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怒不可遏,遂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将叛徒交与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其名重一时。 2、“政人”辛弃疾思考: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着怎样特殊的遭遇?“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工作”,简直是个工作狂。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

9、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他始终“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他“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他屡屡“招谤而被弃”,“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人物链接 辛弃疾南归后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也由此踏了上抗争与遭贬的不归之路,这时他二十三岁。此时南宋朝廷中妥协投降势力日趋得势,可谓防抗金将士如防贼,忠君报国却为投降派所不容。郁闷至极的辛弃疾凭一腔热血与投降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10、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反复上书,陈述自己的抗敌救国大策。只可惜南宋皇帝小儿受奸臣蛊惑早已放弃抗金大计,偏安一隅,所上之书均未被采纳。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智颇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镇压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一个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就这样终身落魄,抑郁而终。 3、词人辛弃疾思考: 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的词何以能在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矗立起一座无人能比的颠峰? 细读课文看看作者对此作了怎样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明确: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

11、之道。” 作为“武人”,他不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作为“政人”,他虽满怀经略,却招谤被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于是他只能“把栏杆拍遍”,把满腔悲愤之情倾泻于笔端。 “把栏杆拍遍”正是一位忧心如焚的伟大的政治家坎坷一生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无怪乎作者要将辛弃疾的造像命名为“把栏杆拍遍”。3、词人辛弃疾“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其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由此

12、可见,正是南宋特殊的历史和政治环境,个人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遭遇,再加上非凡的才能和思想,使本应为出色的政治家的辛弃疾成为了伟大的词人,并且“也决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写法小结:“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梁衡的历史人物散文,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正如梁衡自己所说:“我的散文第二类是历史人物,如范仲淹、诸葛亮、辛弃疾、韩愈、林则徐等,也主要侧重于写他们的政治抱负和在实现事业中所透出的人格力量。”本文也是如此,作者紧紧围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而且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

13、从而使这位历史人物活生生地矗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界。知人论世,全面考察,深入到人物灵魂深处是我们写好活生生的“这一个”(人物)的重要方法。 文本探究预习思考 1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2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4辛弃疾在带湖别墅闲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5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6哪些因

14、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结合勾画关键语句进行。 辛弃疾南归后为何“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预习思考1为什么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预习思考 2“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

15、,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预习思考 3从文章所引用的词中,看出辛弃疾得的是什么心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辛弃疾在带湖别墅时心情如何?“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预习思考 4辛弃疾的词与其他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

16、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预习思考5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预习思考6总结1、词人本身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政治家、军事家。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把爱国之歌一首首唱响,把悲怆之声一声声喊响。他

17、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从文中找出例证并加以阐述。一、比较二、想象写作特色第一处对比:破阵子与满江红对比 作者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与杜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一、比较第二处对比是将辛

18、弃疾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 作者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 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轼的豪放做比较。 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并称的,但作者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

19、“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词正是这样的词。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 作者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二、想象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

20、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

21、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联想的好处:1、联想辛的词作,更好的展现辛的心路历程,词为心声。2、联想其他作家,与辛对照,突出辛的与众不同、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他那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3、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文气逼人。辛词解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

22、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郁孤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典故:汉代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但南不北。”词人用它来嘲讽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复北方。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登郁孤台而写下这首词。词人先从眺望和联想中,引起对往事的回想和对故土的思念。又以“青山”两句,喻主和派为遮掩恢复之志的“青山”,但它挡不住北伐的呼声。到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鹧鸪是影射最

23、高统冶者。因此,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全词由江水起兴,鹧鸪点睛,概括了人民抗敌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违人心的历史事实。 永遇乐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这首词是送同族兄弟茂嘉出去做官时借辛姓所发的感慨和议论: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且总是与辛酸、辛苦之命运结缘!总说是“戏赋”,但联系稼轩一生的遭际,可说是一语中的,语意双关。 辛弃疾还在词中表现自己观点:要想谋取高官显爵,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逢人陪笑地过日子。全篇如话家常,然谈笑间抒发己见,可谓绵里藏针,倾向鲜明。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上片主要写景,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