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琵琶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并能够结 合自己的经历以及情感体验来分析这句话的内涵。2、吟诵表现琵琶女演奏的段落特别是集中表现音乐的一局部,能够体悟 出琵琶女在音乐中表达的深沉情感以及作者白居易描写音乐的技巧。3、能够运用所学描摹音乐的技巧,自选或者根据老师所提供的音乐片段 练笔表达,学以致用。【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2、运用所学技巧,练笔表达。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 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

2、为一 体是文章的难点。【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大局部有一定的文学积累,但是毕竟经验有限,对于琵 琶行这样的千古名篇,感情上的体悟还是比拟简单的,因为,学生们 自己在平时就有这种积累,我感觉应该不是很难,所以只是把它确定为 教学重点。真正的难点是对诗人所描述的音乐的赏析。因为这段描写不 仅有手法,更有琵琶女内心的情感宣泄,所以必须结合着第三段的讲述 进行分析,我设计实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实在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 适当点拨。【教学方法】1、师生共同朗诵法,本堂课的难点是音乐赏析,而赏析的最好方法就是 有感情地朗诵,另外我并没有运用传统的先入为主的方法,让学生先听 朗诵,然后模仿,这样很容易淡化学

3、生对文本赏析。我采取的是边体悟 情感便指导朗诵的方法,让学生真正读懂,读出味道。2、课堂小练笔法,语文不仅仅是工具的,更是人文的,能够在一堂课 中让学生从分数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升腾到自由的空间,从而增进他们 的智慧,这也是语文课肩负的使命,能够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可以说是 两者兼顾。3、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充分 发挥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的带头作用。计划每4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并展示成果,关键处,教师点拨。4、教学手段上,采用课件展示与投影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文章:课件放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两分钟左右。同学们听 完之后,感觉这首曲子表

4、达了怎样的情绪?当年的大文豪列夫托 尔斯泰听完之后,曾经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这可能就是有相同经历的人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吧!而在中国,一千多年 前的潺阳江边,一代诗人白居易也是因为听了一位琵琶女的演奏而潸然 泪下。那是怎样高妙的音乐和心灵共鸣让诗人泪湿青衫呢?今天就让我 们走进千古名篇琵琶行去一探究竟。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三、检查预习。【胸中元自有丘壑梳理线索】琵琶行一诗两线并行,以琵琶女的遭遇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 请从这两条线索入手梳理文章结构。(幻灯片展示)四、同是天涯沦落人情感探究(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视学生回答情况点拨补充)1、诗人与琵

5、琶女,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歌女,为什么诗人会发 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过渡语:一个秋风萧瑟的夜脱,一轮明月映照水中,也照在诗人和范苞 女的心里。他们互相倾听倾诉着彼此的痛苦,倾听让他们距离更近,饿 诉让他们相见恨脱。也让诗人有感而发“同是天涯念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的感慨,一直流传至今,那么对这句话,你又有哪些体悟呢?(展 示幻灯片)2、请从“倾听、倾诉、共鸣”的角度谈一谈你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的理解,100字左

6、右,5分钟。(写完之后,学生 展示,教师点评)倾诉,在自己人生失意之时倾听,当他人愁恨宣泄之际共鸣,在彼此心灵感动之处出示老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老师感言人之一生,不可能总是一路坦途。失意时,低谷时,能够自己默默 扛下固然是坚强的表现,但如果有幸,我还是愿意有一知己能够听我心 声,哪怕只是听一听,我心足矣。就像白居易,恬然自安,不过是欺骗 自己的谎言,当偶遇经历相似的琵琶女,当两人相互倾听倾诉,彼此引 为知己时,我想无论之前经历过什么,之后还会遇到些什么,最起码此 时的他们是幸福的。那是一种沦落天涯也有人知的幸福,一种不必熟知 自有心灵共鸣的幸福!过渡语:同学1门想一想,能婚让诗人和琵琶女成为

7、知已的载体是什幺音乐。正是因为琵琶女的深情演奏才让诗人泪湿青衫袖。那这音乐到底 有多幺绝伦,琵琶女的演奏里又1 包含着哪些情感呢?接下未让我1 门一超 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展示幻灯片)五、琵琶弦上说情思音乐赏析(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视 学生回答情况点拨补充)1、品读集中描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文字,考虑一下,曲调共有几层变化? 我们能否从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轨迹呢? 自由朗诵一遍,体悟一下其中的情感,然后小组讨论体悟情感,完成两 个任务。小组展示(包括朗诵和情感)前奏曲:;寻阳江边,风冷月寒,琵琶女独守空船,诵读指导:消沉压抑 欢乐曲:回忆“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

8、玉盘”,“曲罢曾教善 才服血色罗裙翻酒污”,火红的青春时代,诵读指导:清脆轻快 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此时无声胜有声”,深深的思考之中, 诵读指导:冷涩凝绝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前月浮梁买茶去”, 对世道不公、对丈夫寡情的愤怒控诉,对命运不公的抗争,诵读指导: 高亢激昂(展示幻灯片)过渡语:茏稔女的演奏确实高潮绝妙,但如今的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音 乐的魅力,这是谁的功劳呢?对,是诗人。正是因为诗人运用了多种技 巧才到达了这种效果,我们来分析一下。2、音乐本是无形之物,但作者的描述却让我们“如听仙乐耳暂明”,作 者运用了哪些技巧到达了这样的效果?(可以从修辞等方面入手) 一比

9、喻,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补充说明:歌词像珠子似的 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 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叶君健看戏二运用听者的反响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补充说明:A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 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 快。-明湖居听书B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看戏三运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六、踏花归来马蹄香拓展练笔请欣赏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以防特殊情况发生,可能会有同学一时 记不起来,教师准备一首曲子备用二胡曲赛马),从旋律、情 感等方面自选角度进行赏析,尽量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写

10、出此段音乐之 美,也可抓住其中一个细节进行写作,字数不限。七、课堂小结孟子有言: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当诗人那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响彻苍穹之时,一段千古 流传的知音佳话已然写就。琵琶声虽已远去,作者白居易却在这个不朽 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滚烫的泪水 亦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无法抹去。作为千古名篇,琵琶行精彩之处多矣,今天我们所鉴赏的不过是一 毛之于九牛。希望同学们继续走在寻美的路上,也期待你们能够收获一 路风景。江南烟雨琵琶行赵竹毅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

11、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 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 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 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 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 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潺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 管弦。新酷的酒,眼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 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 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

12、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 举得起,却放不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 不发。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 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 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 只有模糊的背影。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深深的青草的芳香。诗人 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 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

13、,我跟 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 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琵琶还在,我清楚听到了欣喜的弹拔,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 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还有诗,有酒,有花。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 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 诗的马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

14、君翻 作琵琶行。与琵琶同行的白居易元和十年的一个黄昏,秋风萧瑟,皎洁的月色洒满江郊,枫叶、芦 花随风拂扬,白居易与朋友乘马来到江畔。挚友远来相探,情也深深, 意也眷眷,相处十余日,饮酒赋诗,日夜相伴,诉别离之情,倾相知之 意。而今,诗友又要远行,着实令人感怀。举杯邀月,聊作饯别,两人 执手相望,共话别后情深。茫茫江面,月色朗朗,水清气浮,一片凄清。远处迷蒙的江面忽而传出琵琶声语,哀婉消沉,如泣如诉,如倾如 慕。白居易侧耳凝听,诗友擎首眺望。这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夜晚,接 下来的事应是顺理成章。诚挚相邀开宴,半遮琵琶相见。琵琶一曲,说 尽无限苦悲;曲调优雅,唯见江心秋月。感怀伤时,触发迁谪之意;情

15、 真意切,湿透司马青衫。然而这个诗意的夜晚其实并不存在。那时的长安人烟阜盛,商贾云 集,游人如织,土女如云,繁华胜地,青楼歌女,纨裤子弟,如烟似雾。 然而白居易身为太子左赞大夫,曾身居密宫,他的人格修为必非同一般; 谪居未久,虽与诗友送别,亦必不肯夜入妇人舟中,饮酒听琵琶,夜阑 方去,贻人口实。其实,此时的白居易还没有完全从被贬的痛苦中解脱 出来,心中的苦悲无法排遣,以琶琶女起兴,聊以吐纳天涯沦落之憾罢 了。然而,“琵琶女”与“司马青衫”却已成了命运相联的两种意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着耀眼的光辉。虚构的“琶琶女”让无数中国文人遥 想,那清幽、美妙的琵琶曲时时也响在每个失落的文人的脑际。“江州司

16、马”是个闲散官职,“言无责,事无怀”,白居易也乐得 个逍遥自在。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从此,江州 的山山水水到处开始布满白乐天的足迹,他春游慧远寺,与寺僧谈天说 地;秋登庾亮楼,与江州名士相娱相乐,或吟诗,或饮茶,身心无一系, 浩浩如虚舟。在这里他结识许多诗友,时常相携登庐山,入丛林,探温 泉,寻古洞。秀丽的江州风景使他暂时忘记了政治上的失意和苦闷,他 的目光开始转向奇幻无穷的大自然。白居易的住宅就在;寻阳西门外,这里离流浦口很近,北临大江,背 靠流水。在庭院北边,是一座长满翠竹的土冈,宅后枝柯参天、绿树成 荫。虽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白居易甘苦自知,耐心劝慰妻儿,阖家 倒也

17、和睦美满。他忽然想起那个纵情山水的谢灵运,庐山和九江也是他 屡次遭贬的驻留地;那个弃官彭泽,归隐庐山的陶渊明呢?那个晚年“折 节”读书,仕途坎坷的江州刺史韦应物呢?白居易面对着青竹数竿,又 开始了对命途的思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白居易第一次登上了离潺阳四十余里的庐山, 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让他 留恋忘返。他沉浸观览的喜悦之中,就在东林寺小住了几日。连续几天, 在东林寺寺僧的陪同下,他登山听泉,饮酒赋诗,当看到香炉峰北、遗 爱寺南的一片山林之时,真有点宠辱谐忘、把酒临风的感觉。他决心在 此建造草堂,以娱己情。翌年,草堂如期建成,江州名士、东林寺和西 林寺寺僧

18、纷纷前来相贺,白居易与他们纵情欢舞,带着醉意,赋诗一首: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 凉。洒砌飞泉才有点,指窗斜竹不成行。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著 孟光。”草堂四周古木参天,百花盛开,白居易仰观天,俯听泉,“杖 藤而行,隐几而坐,掩屏而卧”,自得其乐。人生如斯,生亦如何?死 有何妨?时光易逝,岁月如歌。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一纸诏书,白居 易升为忠州刺史。悲感交集的他终夜未眠,报国有门却又心系江州的山 山水水,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将希望、绝望、喜悦、忧虑全都化为 一杯素酒,趁着夜深人静,尽情吞咽。窗外,晨光曦微,迷蒙的夜色中 仿佛透着些许微光和希望。他

19、开始打点行装,准备起程。四面八方的朋友听说这位大诗人将要 离开江州,带着万分复杂的心情前来问侯,祝福与眷恋同在,喜悦与痛 苦并存,杯杯水酒化为情深意切,洒泪相劝,殷殷相嘱。在那个草堂内, 白居易迎来送往,日日与朋友赋诗相和。江州太守来了,名士俊杰来了, 东林寺、西林寺的寺僧来了,松林青竹来了,闲云野鹤来了元和十四年二月初,白居易举家启程,乘舟离开江州,站在船板, 举目望着送行的友人,一行热泪顺着脸颊流下。他又想起了那个清风明 月下的“精神草堂”,久久萦怀的诗句脱口而出:“三间茅屋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逗。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 归来。”江州啊,四年岁月,多少甘苦!回望,群峰耸峙,漫山青翠,蒙

20、蒙 细雨飘飘洒洒,江面茫茫苍苍教后反思琵琶行是千古名篇,说实话,在讲课之前,我参考了很多优秀 老师的授课内容及其方法,应该说受益匪浅。本首诗鉴赏的点非常多, 这些点都让我难以割舍,最终我选择了自己感觉最重要的必须要鉴赏的 情感和音乐两个方面,最后练笔表达,这也是我每篇文章都会进行的一 个环节。授课完毕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想要谈:首先,选准突破口。过去本课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感 悟阅读。我在教授此课时是引导学生感受独特情感,为此,我以音乐描 写的鉴赏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写方法及它的不同乐章,以此来带动学 生对本文的理解;其次,解读文本,突出重点。本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在处理教 材,解读

21、文本时,围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音乐描 写是解读这一主旨句的一个侧面,情感认同是另一个侧面,而“探讨研 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并且探讨此句为何能成为千古名 句。第三,对话交流,积极互动。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在设计中,我以感悟鉴赏一一 创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积极交出自己的学习成果。整个教学过 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融和对话。课堂“以学生 为主体”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引领下,师生互动, 并将这种互动学习带到课外,正是语文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当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学习对文学作品感悟能力和语言描述 能力的目标支配下,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及技巧,虽理性解读了诗歌, 但毕竟破坏了诗意。现代教学理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 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片面强调感悟,淡化 理解分析,事实上也会使学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 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强调感悟,但不能废弃分析;需要理解, 但需要结合运用。如果还有什么缺乏,我觉得在让学生展示环节有些不如人意,因为 时间关系,展示的同学太少,学生们都有些意犹未尽。如果再上这节课, 我会在这个方面多多注意一下,把舞台都让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