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 。 : , ,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4.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5.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

2、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 , , , 。”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7.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齐桓晋文之事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 ; , ”。本文中,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 , , ,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 ,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最终能得到“ ”的效果。5.用反问加

3、强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的两句是: , ?6.本文中,引用诗经中的内容来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 , , 。”庖丁解牛最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 。庖丁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是: ; ; , 。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 , , 。表现庖丁解牛到关键部分时仍保持谨慎态度的语句是: , , , 。表现庖丁解牛后怡然自得神态的语句是: , , , 。烛之武退秦师1.本文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是: , ; , 。

4、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 ; ? , 。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

5、以利,“ , , ,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 , ,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 , ?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 ”,这是不仁道的;“ ”,这是不明智的;“ ”,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 ”,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鸿门宴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 。2.比

6、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 。可以概括成一个成语: ,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 。5.刘邦对项伯解释派兵把守函谷关的目的的句子是: , 。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 。谏太宗十思疏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2.本文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 , , 。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的结论。5.本文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

7、,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 ”。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 ,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句子是 ,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句子是 ,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句子是 ,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句子是 ,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句子是 ,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句子是 ,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两句是 , 。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句子是 ,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句子是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 , , 。9.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

8、。10.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 ?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 。本文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13.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 , , ?14.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 。15.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 。16.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 , , 。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阿房宫赋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

9、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2.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 ,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 是: , ; ,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 。 , 。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

10、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 ,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16个字“ , , ,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篇首“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气势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所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 。”阿房宫赋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 , ; , 。 ”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 。”六国论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 ,

11、, ”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 , , ”,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结尾指出“ , ,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2.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苏洵六国论中“ , , , ”。3.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5.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 ,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 。谏逐客

12、书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于“吏”,“ , 。”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驱逐客卿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的句子是“ , ,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 , ”。4.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 , ”。5.李斯在文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业的句子是: , 。6.谏逐客书中用“ , , , 。”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本文中表现秦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

13、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的句子是“ , , , , , , , , ”。8.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 。进而提出诘问:“ !”以驳倒“吏议”。9.本文中,用“ , ; , ”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10.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 , ”,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 , ”。11.本文中,李斯认为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主要原因是“ , , , ”。12.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 , 。13.以玩好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

14、不可或缺的句子是:“ , , , ”。1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 , ”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15.谏逐客书中,作者接力陈述异国珍宝的句子是:“ , , , , , , ”。以美女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 , ”。17.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说理深刻,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谏逐客书中,用“ ”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18.文中最后,用“ , , ”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19.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如果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却客疏士,那么最终结果会是“ , ”。20.

15、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 , ”。21.文中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的句子是:“ , , , , , ”。答司马谏议书1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3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4. , 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作者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

16、坚持变法的立场。6. , ,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 、 。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 , 。9、“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0、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

17、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毋知也,如或知尔。非曰能之,愿学焉。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哂之。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齐桓晋文之事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庖

18、丁解牛1.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2.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4.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5.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5.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19、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吾其还也鸿门宴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5.所以遣关守将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谏太宗十思疏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4.思国之安者

20、,必积其德义。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7.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8.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9.凡百元首,承天景命10.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1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21、乎?1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15.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16.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17.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阿房宫赋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6.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8.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9.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10.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六国论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暴霜露,斩荆棘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也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也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强公室,杜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