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1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2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3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4页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1页,共85页。 一、私学的兴起和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一) 私学的兴起的条件私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1.奴隶制解体及封建私有制的产生秦、楚、燕、魏、赵、韩、齐 “学在官府”失去了原有的经济支柱和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第2页,共85页。2.官学的衰落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在西周末年,奴隶主的官学已经形同虚设。诗经郑风子衿中有一首讽剌当时学校衰败情景的诗歌,它通过一个忧心忡忡的教师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不我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不我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第3页,共85页。3.士阶层的崛

2、起武士是以向统治者“献力”为谋生之道者,而文士则是以向统治者“献智”为谋生之道者。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说原来在宫庭中管理礼乐的官员纷纷出走。大乐师挚到了齐国,二乐师干去了楚国,三乐师缭去了蔡国,四乐师缺去了秦国,打鼓的方叔去了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到了汉水附近,这是一幅“树倒猢狲散”的画面。从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此时“士”阶层是有强大生命力的阶层,春秋时“养士”、“用士”之风盛行,“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得士者存,失士者亡” 第4页,共85页。 4.书写工具有了新发展 战国时,甲骨文、金文已经很少见,简书、帛书开始流行 第5页,共85页。(二)私学的兴起在教育史上的意义和作用 1.私学冲

3、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兴起了自由讲学之风 2.扩大了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3.私学造就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私学大师,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孔丘、墨翟、孟轲、荀况、韩非论语、中庸、墨子、孟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教育专著有大学、学记、劝学、礼记第6页,共85页。 4.私学的产生使中国古代教育步入了专门化、独立化的阶段 5.私学的产生,推动了各学派的发展,形成了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如:齐陈成子“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所谓“稷下之学”或“稷下学宫”,可以这样解释,稷下,因齐国国都临淄城稷门而得名。战国时齐国于稷门外设置学馆,招聘天下贤士聚此讲学,遂名为“稷下之学”,讲学之馆则

4、名为“稷下学宫”。第7页,共85页。“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后用作当时各学派的总称,泛指学派众多,习惯上就是指“九流十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第8页,共85页。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9页,共85页。(一)孔子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代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祖父:公孙嘉,字孔父父亲:孔纥母亲:颜征在传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5、(史记孔子世家) “吾少也贱”论语子罕。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第10页,共85页。据传他曾跟师襄学过琴,跟苌弘学过乐,向老聃问过礼,向郯子问过官制。孔鲤。 “委吏”、“乘田”颜路、曾点、子路、冉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中都宰、司寇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见,来者犹可追” “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之不可阶而登也。”第11页,共85页。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大都是尊孔的: 汉代时:封孔子为“素王”、“褒成宣尼公” 唐代时:封为“文宣王” 宋代时:封为“元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 元代时: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时:封为“至圣先师” 清代时: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万世师表第12页

6、,共85页。主要著作有:论语20篇,492章,共计11705字,这是孔子的弟子写的,主要是记录了孔子日常的言、行,以及他与弟子的对话。孔子的这些贡献,当然也有弟子们的功劳。他最早而又有影响的学生主要有:颜路、曾点、子路、冉有、子贡等; 而晚期时,主要学生有:颜回、曾参、子游、子夏、子张等。第13页,共85页。(二)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1.关于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孔子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在论语中的记载主要有如下几条: 其一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7、教之。”论语子路 其二是:子贡问政。子曰:“足食,兵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14页,共85页。其三: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其四: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第15页,共85页。 第二,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认为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

8、大雅蒸民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孔子从“习相远”出发,很重视早期教育,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第16页,共85页。孔子从“习相远”出发,也较注意环境的影响。仅限于“择友”、“择邻”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类:一是“生而知之者”二是“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三是“困而

9、不学”者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第17页,共85页。 2.关于教育的对象 面对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8页,共85页。理解“有教无类”的关键在于“类”字。马融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论语正义)皇侃曰:“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类”就是指“种类”,而“种类”就是“族类”。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

10、”,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本意就是在教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第19页,共85页。“礼不下庶人”天子特有学校曰:“辟雍”,诸侯之学为“泮宫”孔子的“有教无类”冲破了两个界限,不仅把教育推及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南郭惠子曾带讥笑性地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 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第20页,共85页。 3.关于教育目的和任务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代贤人,以担当领导国家的重任。 “举贤”齐桓公实行“三选法”,“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国语齐语) “周道亲亲

11、”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贤人”为目标,所以提倡“学而优则仕”。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第四)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鲁哀公问:“必学然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回答:“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之有也。”第21页,共85页。怎样才算是“学而优”呢?这样的人就是“仁智统一”的人孔子把学习过程归结为知、学、思、行四个环节,所谓“知”,主要是知人类的德性;“学”就是学治国之大道;“思”就是思修己之途径;“行”就是行利民之大事。第22页,共85页。 4.关于教育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论语所记载的前后不一样,有多种

12、说法。一种说法是“四教”,即文、行、忠、信。即是以文字、品行、忠诚、信实教育学生。第二种说法是“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即志向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并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涵养自己。第三种说法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第四种说法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纵观孔子的整个教育活动,人们普遍认为孔子教学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第23页,共85页。“诗”是西周以来的诗歌 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地方的音乐,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宫庭的音乐;“颂”是宗庙里

13、用的音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的作用有四: (1)“可以兴”比喻联想,因物寄兴,可以激发情感和意志; (2)“可以观”通过具体的生动形象,可以观察社会风俗的盛衰; (3)“可以群”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增进情谊; (4)“可以怨”运用讽剌的形式,可以批评现实的政治。第24页,共85页。“书”即是历史 孔子将春秋以前历代官方的政治历史文件汇编为一本书,相传共有一百篇,现在留传下来的有二十八篇,称为尚书。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尚书的主要内容是宣扬“王权天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25页,共85页。“礼”就是周礼 孔子

14、说:“为国以礼”孔子选取的士必须学习的礼制十七篇,称为礼或士礼,就是流传到现在的仪礼。仪礼之外,还有周礼和礼记,合称“三礼”。第26页,共85页。“乐”,同“诗”是相连的。分开来说,“乐”指曲调,“诗”指歌词。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应该从学“诗”开始,以激发情感和意志;进而学“礼”,以约束自己的言行;学“乐”以形成自己的性格。又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第27页,共85页。 (三)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所说的“学”,不仅指载于简策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还包括通过见闻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掌握的直接经验。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颜回好学,不迁怒

15、,不贰过”孔子的“学而知之”大体上可分为学、思、习、行四个环节,体现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是孔子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第28页,共85页。下面,将孔子的教学方法论归纳为四个方面介绍给大家: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孔子采取因材施教,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首先,当时正处于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夺权斗争的时期,他们需要大量有专长的人才,因材施教加速了各种人才的成长过程。这是社会历史的客观需要; 其次,孔子的学生年龄悬殊,成分复杂,性格和智力差异很大,不实行因材施教难以教学; 第三,孔子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个别教学,教与学的活动是一对一的,这就为因材施教的形成

16、提供了条件; 最后,由于孔子了解学生,并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便产生了因材施教。第29页,共85页。孔子解学生的方法可概括为两种:即观察法和谈话法。观察法 观察法是孔子有目的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方法。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闵子侍侧,閬閬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第30页,共85页。谈话法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7、。”论语公冶长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第31页,共85页。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对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分析的记录: 其中从优点方面分析的记载有: “由也果”(仲由果敢决断); “赐也达”(端木赐通情达理); “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 从缺点方面分析的记载有: “柴也愚”(高柴愚笨); “参也鲁”(曾参迟钝); “师也辟”(颛孙师偏激); “由也喭”(仲由鲁莽) 作比较分析的记载有: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18、”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第32页,共85页。从才能、专长分析的记载有: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第33页,共85页。 由于孔子注意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如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34

19、页,共85页。我们从孔子运用“因材施教”的经验中,可以得到两点启发:第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专长,避免一刀切。第35页,共85页。 2.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的解释是:愤谓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谓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 “赐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对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36页,共85页。“可与言而

20、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第37页,共85页。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孔子有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他最看不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是不堪教育的。 孔子的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21、还说明学和思是一个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学中有思,思中有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他说: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第38页,共85页。孔子很重视问。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学思结合的另一种形式,就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的学生也深受其影响,如颜渊“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论语泰伯)子夏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第39页,共85页。论语中有一条著名格言: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毋意不凭空臆测毋必不主观武

22、断毋固不拘泥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要四”“毋意”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毋必”就是要穷原究委;“毋固”就是要补偏救弊;“毋我”就是要有自知之明。第40页,共85页。 4.由博返约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欤?”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第41页,共85页。 (四)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仁”和“孝”这三方面。“礼”孔子所说的礼就是周礼,也即是奴隶主贵族的宗法等级制度。 “仁”是“礼”所规定的那些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范和仪节所包含的基本精神。什么叫“仁”?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第42页,共85页。孔子对仁做过许多解释。

23、但最简单明了的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而最经典的定义,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礼解仁,以仁成礼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孔子道德化的政治是“礼”,政治化的道德是“仁”。第43页,共85页。孔子道德教育的第三项内容就是“孝”。“孝”是“礼”和“仁”的基础。所谓“孝,礼之始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第44页,共85页。孔子提出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原则:1.立志乐道他认为一个人应:“志于道”,并且要达到“乐道”的境界。就是要立志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远大理想,心

24、甘情愿地为之献身,死而无憾。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这个意思。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应当做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要“见得思义”,不贪不义之财。第45页,共85页。他自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颜渊做得好,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他曾经形象地说:“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第46页,共85页。 2.自我修养,以友辅仁 孔子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这一德育原则: 第一,自我

25、修养是终生修养。 积极方面的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消极方面: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第47页,共85页。 第二,自省和外察相结合。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提倡“乐多贤友”,“友其士之仁者”,以达到“以友辅仁”的目的。由于这个缘故,他

26、将朋友分为益友和损友两大类。他说: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学而)第48页,共85页。 3.身体力行 第一,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他要求学生“讷于言而敏于行”第49页,共85页。第二,“言必信,行必果。”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軦,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路尽管有许多毛病,孔子还是很信任他,这同“子路无宿诺”有若大关系。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又说:“其言之不怍,则

27、为之也难。”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第50页,共85页。 4.改过迁善,扬善抑过 第一,见过自讼,闻过则喜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君子不党”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罕) 法语指符合法度的正大言论,又指正面批评 巽柔顺,指委婉劝导 绎分析,推究 说通悦第51页,共85页。 第二,过勿惮改,既往不咎孔子经常教育学生“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反之

28、,“过而改之,不是过也”。应该采取“既往不咎”的态度他认为:“不善不能改”的人,是不堪救药的。他提出“无求备于一人”,这是人无完人的观点。第52页,共85页。 第三,扬善抑恶。孔子对颜渊以表扬为主,论语中批评颜渊的地方只有一次,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有一次,“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子严厉地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又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第53页,共85页。 (五)孔子关于教师和师生关系的思想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确实具备优秀教师的品质、修养和条件。诸如爱生忠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关心

29、学生,等等,均有借鉴之处。第54页,共85页。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学)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云尔已矣。”(论语述而)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每事问”,“不耻下问”,“无常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贡赞美自己的老师说:“学不厌,智也;诲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第55页,共85页。 2.热爱学生,忠于教职,无私奉献 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有的学生曾怀疑孔子对自己的知识有所保留,为此,孔子解释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

30、语述而)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56页,共85页。3.以身作则,身重于言教 3.以身作则,身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57页,共85页。

3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孔子呢? 孔子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重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孔子是第一个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人。在他晚年,他以皓首穷经的精神,整理编辑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孔子在教学和道德教育的方法论上,在当时是革新派,在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 列宁曾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第58页,共85页。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59页,共85页。 (一)孟子生平及“仁政”学说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享年83岁),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去圣人之

32、居如此其近也” “设俎豆,揖让进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60页,共85页。他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另一方是“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认为“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他信服孔子的教言:“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33、,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 “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第61页,共85页。(二)孟子“性善论”与教育作用的观点 “良知”、“良能”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第62页,共85页。 (三)孟子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思想“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

34、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那么“人伦”包括哪些内容呢?孟子认为主要有“五伦”“六顺”。 所谓“五伦”就是: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所谓“六顺”就是: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敬。”第63页,共85页。“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一般人);君之视臣如土芥(泥土,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仇敌)。”离娄下君臣之间由“手足”与“腹心”的关系,变为“犬马”与“国人”的关系,再变为“土芥”与“寇仇”的关系。 “大丈夫”就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所以孟子认为,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明人伦”,而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大丈夫”。第64页,共85页。而“大丈夫”的人格特征是具备周天盖地的“浩然之气”,因此,要培养大丈夫,首先就要“养气”,而养气的基础是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他认为,在教学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基于这个观点,在学习上他提倡:“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可见,孟子的教育内容主要就是“气”“道”“义”这类范畴第65页,共85页。 (四)孟子关于教育、

36、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他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因此,孟子的教育宗旨是保存“良心”、扩充“善端”,而这一教育宗旨便决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养式”的。 那么,怎样才能存养先天的“良心”和“善端”呢?孟子认为,如下几个是最主要的途径: 1.“先立乎其大者”有一次公都子问孟子说,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成为“大人”(君子),而有的成为“小人”呢?孟子回答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那么什么是“大体”,什么又是“小体”呢?孟子解释说,包含“善端”的“心之官”是“大体”,而“耳目之官”为“小体”。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7、第66页,共85页。“良心”怎么会丧失呢?孟子以“牛山之木”为比喻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由于靠近大都市,经常遇到砍伐,怎么能保持茂盛呢?等到被砍伐的树木长出嫩芽时,又遇上放牧的牛羊,于是牛山就变成光秃秃了,但光秃秃并不是牛山的本性。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操则存,舍则亡。”第67页,共85页。 2.“以利为本”(即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孟子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累)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助之长

38、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那么,人性形成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孟子认为,就象“源泉混混”“盈科而后进”。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第68页,共85页。 3.“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第69页,共85页。 4.“深造自得”“反求诸已”孟子论学习方法有一个总纲:“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这段话有三层含义:一是“深造以道”。二是求其“自得”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光也。夫志至

39、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可见,志即人的意志,气即人的勇气。志统率气,气充实体。志到则气到。 他又说:“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第70页,共85页。孟子指出,学习有两个敌人:一是“自暴自弃”,另一个是“一暴十寒”,他比喻说,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日暴(晒)之,十日寒(冻)之”,也是生长不起来的。 孟子既然认定“仁义礼智根于心”,“万物皆备于我”,因此,在学习方法上的根本主张是“反求诸已”,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第71页,共85页。 四、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72页,共85页。(一)荀子生平及其王霸结合的

40、政治主张 荀子,名况,字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荀子的祖先是贵族。少年时曾到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后来他自己也成为稷下名望很高的老师,曾三次作学宫的“祭酒”。所谓祭酒祭祀时,由年长位尊者一人举酒祭神,称为祭酒.从汉代开始,“祭酒”为学官名。他向齐相进言,劝其“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他所谓“胜人之道”,就是实行“王道”政治。第73页,共85页。秦国也有它的根本弱点,那就是恃武功而轻德教,尽管“兵劲城固”,却是“忧患不可深校(计)”,时刻担心各国会联合起来对自己实行报复。他主张王者之政应重在服人之心,他在访问秦国以后,根据对秦国形势的分析,集中论说“节威而反文”

41、的必要。他曾劝秦昭王破除成见,重用儒生,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效第74页,共85页。他认为:“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齐桓公)、文(文惠王)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但荀子并非象孟子那样尊王贱霸、否定军事力量的作用,而是主张王霸结合,“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荀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第75页,共85页。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在对人性的认识问题上,荀况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而提出“性恶论”。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

42、子提出“性伪之分”,即天赋与人为的区别。他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恶)第76页,共85页。什么是“不可学、不可事”的与生俱来的本性呢?荀子回答,那就是“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痒。”(荣辱),以及“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属于生理机能和生理需要的自然本能。第77页,共85页。 (三)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荀况的教育学说是为他的“礼治”而兼“法制”服务的。他所讲的“礼”,虽然还是用来区别“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