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史一_第1页
古代政治史一_第2页
古代政治史一_第3页
古代政治史一_第4页
古代政治史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zhd)(奴隶社会、封建社会)2015高考历史(lsh)二轮专题复习共六十页考试(kosh)说明古代中国的政治(zhngzh)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认识: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限制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共六十页中国古代史阶段(jidun)划分前221年魏晋先秦(Xin Qn)明清隋唐秦汉宋元封建社会

2、初期封建社会衰落封建社会鼎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创立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发展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共六十页专题一:古代中国(zhn u)政治魏晋先秦(Xin Qn)明清隋唐秦汉宋元西周建立分封制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汉初郡国并行制; “中朝制度”监察制度汉朝的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宰相制度废除;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设置;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

3、响。共六十页1、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2、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公九卿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废丞相、设内阁(nig)和军机处(演变趋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分封制、郡县制度、郡国二制、行省制度(演变趋势: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 )4、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中央逐渐把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特点(tdin):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 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人治高于法治。 政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共六十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内容(nirng)、特点(2)内容(nirng):(1)含义:“专制

4、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皇帝个人专断独 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 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严格服从中 央命令,受制于中央。“封建”,是指社会性质和阶级属性。皇权(皇帝)制; 中央机构及官吏;地方行政制度及官吏; 官吏选拔制度;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共六十页(3)形成(xngchng)条件经济方面:政治(zhngzh)方面:思想方面:1、由封建小农经济分散性不稳定性决定-根本原因4、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2、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3、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4)演变过程(5)秦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

5、权制对后世的影响共六十页(1)强化皇权(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董仲舒用新儒术神化王权,明清时期君主权力空前加强。(2)改革中央机构(核心: 分权):秦始皇设三公九卿,隋唐完善(wnshn)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代废丞相,清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改革都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3)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核心: 分权) 秦汉时确立郡县制,北宋将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等。(4)改革官吏选拔制度:秦汉用察举制,魏晋盛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都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5)加强思想控制(文化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

6、士,清代大兴文字狱。归纳(gun)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共六十页(2)中国(zhn u)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力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启蒙(qmng)作用,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以致命一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思想空前解放民主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统治,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其经济基础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冲击(1)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思想控制空前强化;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时间:明后期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说;激烈批判的

7、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则天下治矣”;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趋时更新”.共六十页从中央机构及其职能(zhnng)变化看专制主义的发展。包括:秦、唐、宋、明、清中央机构及其职能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专制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过程。从地方机构及其职能变化看中央集权的发展。包括:秦、西汉、北宋、明、清等时期地方机构及其职能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强化中央权力的过程。注意(zh y)几点关系共六十页从理论(lln)的发展、对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的加强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包括: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

8、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考试、南宋朱熹的理学、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 思想专制统治,是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为反对专制主义,中外先进思想家提出的新观念:包括:明末清初四位思想家、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为改变专制主义统治进行的重大斗争。包括:维新变法运动(yndng)、辛亥革命运动(yndng)、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新文化运动(yndng)、五四运动(yndng)。共六十页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有利于加强(jiqing)中央集权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依据汉朝魏晋隋唐察举(ch j)制九品中正制孝、廉(才德)门 第科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由下而上

9、推荐人才科举考试才 能说一说实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哪些影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世家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学;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形成社会读书风气,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共六十页秦创立(chungl)的中央集权制对后世的影响积极影响: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构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促进秦朝国力增强,初步奠定祖国疆域,有利于巩固国

10、家统一、中华民族(ZhnghuMnz)的形成;3、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秦朝依靠皇帝专制权威,实行暴政,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而亡。共六十页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zhd)影响 积 极1、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各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4、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抵御外敌等消 极:1、皇权专制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皇帝决策个人独断专行,易造成决策失误2、控制思想(sxing),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3、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与西方共六十页古代中国 古代

11、希腊形成条件核心特点历史评价比较古代(gdi)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造就古代灿烂文明,但集权压抑了创造力、民主意识,后来严重(ynzhng)阻碍社会进步自然地理;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皇权至上主权在民皇权不断加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主权在民;轮番而治;集体管理;法律至上思维拓展政治制度民主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造就了辉煌的希腊文明,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政治产物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隐患共六十页一、奴隶社会(nlshhu)(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共六十页分封制(分配(fnpi)权力)1、目的:2、对象:3、内容:土

12、地和人口(rnku)4、受封者的义务: 5、分封制的结构:6、作用: 巩固统治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积极:加强统治,巩固王权消极: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蕴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共六十页1、内容:2、最大特点(tdin):3、作用:血缘关系维护的宗法制(分配权力(qunl)的原则)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共六十页分封制与宗法制(fzh)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3、两者共同维护统治阶级内部(nib)的稳定

13、与团结共六十页二、封建社会的政治(zhngzh)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zhn yn j qun)制度的构成君主中央地方君主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共六十页三公九卿(sn n ji qn)制(丞相、 御史大夫、太尉)皇帝制度(zhd):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地方: 1、秦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脉络共六十页内外朝制度(zhd)刺史制度察举(ch j)制郡国并行2、西汉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选官制度实行推恩令回归郡县制共六十页草拟(con)皇帝诏令审核(shnh)政令执行政令君权与相权:三省六部制3、隋唐门下省:尚书

14、省:中书省:中央与地方:藩镇割据选官制:隋科举制形成;唐至清完善科举制共六十页 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院君权(jn qun)与相权:4、宋中央(zhngyng)与地方中书门下三分相权兵权行政权财政权强化禁军枢密院掌调兵和发兵权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知州转运使共六十页5、元中央(zhngyng)与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君权与相权: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宣慰司: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宣政院:佛教事务及西藏地区。从此,西藏地区正式(zhngsh)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共六十页君权(jn qun)与相权:6、明 君主专制(jnzh zhunzh)的加强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央与地方

15、: 设内阁(内侍机构,无法约束皇权)废行省,设三司共六十页军机处(顶峰(dngfng))文字狱内阁、议政(y zhn)王大臣会议7、清朝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权与相权皇权专制绝对化文化南书房共六十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zhn yn j qun)制的发展总趋势 趋势一:君权加强(jiqing),相权削弱 趋势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共六十页 中央集权(zhn yn j qun)制度不断完善君主专制不断(bdun)强化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顶峰秦西汉隋唐宋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共六十页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ynbin)及变化特征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

16、(jinch),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共六十页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jyo),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清共六十页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书(shngsh)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共六十页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suy)治之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宋共六十页秦“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zhngg)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17、。”共六十页 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qit),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 通典职官西汉(XHn)共六十页练一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zhn yn j qun)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这种政治制度在西汉初、唐朝末、明清时期遭到怎样的严重挑战?面对挑战,西汉政府、宋朝和明清统治者表现有何不同?拓展(tu zhn)练习共六十页挑战:西汉初:出现(chxin)了王国问题;唐朝末:出现了藩镇割据;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民主思想的兴起共六十页表现: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又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18、,从政治上强化了专制皇权。宋:从加强军权入手、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清:统治者则进一步加强专制制度,实行思想(sxing)控制、文化高压恐怖政策。 共六十页1.(2013广东文综)战国(Zhngu)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Zhngu)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B2013年高考(o ko)全国各地试题:共六十页2.(2013山东文综)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shj),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19、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B共六十页3.(2013浙江文综)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un zh) 宗法制A B C D D共六十页4.(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tngzh)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C共六十页5.(2013海南单科)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20、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hun wi)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B共六十页(2013安徽文综)(30分)阅读(yud)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使武

21、则天“感悟”的历史(lsh)因素。(6分) 父系血缘关系或“家天下”政治等;礼乐制度。 共六十页1.(2013北京文综)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tinxi)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C汉 D唐B2013年高考(o ko)全国各地试题:共六十页2. (2013浙江文综)公元前221年,秦完成(wn chng)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B CD A共六十页3.(2012重庆(zhn qn)文综)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

22、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战乱频仍 民族矛盾尖锐 刑罚严酷 土地兼并严重A B C DD共六十页1.(2013北京文综)读图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qin d)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 C2013年高考(o ko)全国各地试题: 图7 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 共六十页2.(2013福建文综)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nin f y nin)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23、”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C共六十页3.(2013山东文综)自秦汉至宋元,中国(zhn u)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A共六十页4.(2013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dngsh)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

24、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A共六十页5.(2013上海单科)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shlio),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 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A共六十页6.(2013山东文综)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y z)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 C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

25、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口英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共六十页7.(2013重庆文综)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fn sn)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B共六十页8.(2013江苏单科)光绪(Gungx)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

26、,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B共六十页9.(2013山东基能)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bzhng)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C共六十页10.(2013海南单科)朱元璋认为,“礼乐(l l)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l l)为治耳”。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B共六十页(2013四川文综

27、)(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xingx)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