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1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2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3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4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练案五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题与对比鉴赏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题君山方干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诗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麻姑”,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B.方诗以“闻说”引出其答案。君山原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而形成的。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凝视君

2、山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湖水的颜色比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湖山的色彩,然后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眼前。(2)试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何异同。(6分)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三)姜夔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姜夔三生定是陆天随,只向吴松作客归。已拼新年舟上过,倩人和雪洗征衣。注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

3、仕,常携带书、茶具、钓具,乘舟浪迹江湖。倩:请。(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3.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第(1)(2)题。(9分)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

4、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注,试用此道推。注摄生客:探求养生之道的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首两句中“变”“含”两字,化虚为实,写出了气候景象、山光水色的奇特,看似平常,却蕴含博大丰富。B.“出谷”两句承上启下,点明游览了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同时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过渡。C.“林壑”以下四句,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忘归的意兴。D.全诗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人“愉悦”之情,洋溢在“清晖”“林壑”“蒲稗”这些

5、脉脉含情的景物所组成的意象之中。(2)诗歌的最后四句写诗人出游之后的感悟。这种感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抒发的感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注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其间创作秦州杂诗。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

6、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B.地面无风,但高空却风动云移。虽未入夜,但边城已明月高悬。这里写出了秦州特有的景象。C.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的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D.秦州本不属边塞之地,而目光所及,却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一片衰败萧索景象。(2)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6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夏夜不寐有赋陆游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1)下

7、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急雨之后,天地间湿气蒸腾,隐约只能望见夜空少数大星的景象。B.猛禽低飞磔磔有声,冷萤力竭堕入水中,动物的异常表现反映出夏夜的窒闷。C.诗人以凋零的羽箭与生锈的宝剑比自己,意在表现自己久疏战阵,武艺荒废。D.诗歌写夏夜不寐的见闻感受,表达诗人不遇明主的喟叹,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2)“三更犹凭阑干立”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是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请分析它们在情感表现上的异同。(6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欧阳修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更远

8、更佳唯恐尽,渐深渐密似无穷。绮罗香里留佳客,弦管声来扬晚风。半醉回舟迷向背,楼台高下夕阳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助波光、柳色、斜桥、画舫等优美意象,营造了江南水多清丽又显迷蒙的意境。B.“更”“渐”两字叠用,既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也凸显出西湖美景深远无穷的特点。C.“唯恐尽”与“似无穷”呼应,表现了诗人从害怕美景有限到发现美景无穷的心理转变过程。D.尾联前一句以半醉迷途直接抒发喜爱陶醉之情;后一句以景结情,夕阳楼台的景象令人回味。(2)和柳永的望海潮相比,本诗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7.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第(1)(2)题。(9分)

9、蜀先主孔明刘秉忠智涉图深往事非,茅庐一论定真依。风云龙虎随时有,鱼水君臣自古稀。月照锦江翻月色,烟波玉垒动朝晖。精英不死青天上,留得文昌奉紫薇。注此诗作于诗人北上觐见忽必烈,受其礼遇之后。文昌:文昌星,乃文魁之星,为智慧的化身。紫薇:即北极星,中国古代认为是众星之主,代指人间帝王。(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诸葛亮的事迹,他在茅庐之中和刘备分析、讨论“天下三分”的局势,并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归宿。B.颔联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感叹自古以来缺少鱼水般的君臣关系。C.颈联写景,在月光之下,锦江翻起阵阵波浪;玉垒山在朝晖之中,涌起层

10、层烟波。“翻”字和“动”字赋予画面动态美。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借写先主和孔明的事迹,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思索,表达了自己的情怀。(2)杜甫蜀相中也写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请简要分析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练案五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题与对比鉴赏题1.(1)CC项,雍诗“湖水的颜色比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错误,应是山色浓于湖色。(2)参考答案相同点:都采用了虚写(神话)。方诗把君山想象成昆仑山顶的石头吹落至洞庭湖而形成的,有神秘莫测之感。雍诗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不同点:雍诗还用了实写(虚实结合)和比喻

11、。实写湖山的自然美,虚写湘君姊妹的神话传说,虚实结合,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运用比喻,把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水中女仙青色的螺髻。解析本题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和描写手法(虚实)的角度来比较。相同的是都运用了虚写。不同的是,雍诗还运用了比喻和实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1)CC项,“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错误。选项曲解“征衣”的意思,根据解释及诗歌可知,应是“旅途中的衣服”。(2)参考答案悠然之情。其三中最后一句,旧年未尽,湖上却已春意盎然,蕴含了内心的悠然之意;其五结句画面生动、情趣盎然,一种悠然之趣溢于言表。思归之情。其三首句“睡不成”

12、,表现了思归情切;其五前两句写归,表现了思归之情。凄凉无奈之感。其三第三句“分明旧泊”等道出了水上夜行,江南漂泊,隐含凄凉之感;其五第三句“拼”是不得不然之意,不得不在一叶扁舟上度过新年,由此可知其飘零生涯,透出了一种哀愁与无奈。解析结合两首诗歌的解释、标题、诗中的景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可分析二者共同的情感。3.(1)AA项,“化虚为实”错误,此处是写眼前实景。(2)参考答案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感悟是只有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才能获得自由的生活,才会有宁静淡泊的心境。这首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悟是,一个人只要思虑淡泊,那么对于名利得失、穷达荣辱这类身外之物自然就看得轻了;只要自己心里常常感

13、到惬意满足,就觉得自己的心性不会违背宇宙万物的至理常道,一切皆可顺情适性,随遇而安。解析注意结合这两首诗歌的类别“田园诗”“山水诗”比较二者的情感,陶渊明主要是厌恶官场,隐居田园,此诗是“寄情山水”“顺情适性,随遇而安”。4.(1)CC项,“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的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理解错误,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诗句中包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2)参考答案杜诗“楼兰斩未还”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

14、的英雄群像,也借此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解析关于“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杜诗“楼兰斩未还”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而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捍卫家国的壮志豪情。5.(1)CC项,“意在表现自己久疏战阵,武艺荒废”理解错误,“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是为了表现自己长久不得重用,有才能而无法施展。(2)参考答案同:都表现了爱国诗人壮志难酬、老大自伤的情感。异:辛弃疾的情感抒发较为外显,他在凭栏时反复抚摩

15、宝剑,拍遍栏杆,在大幅度的动作中,表现壮怀激烈的情绪:陆游的情感抒发较为深沉,在夜深人静时他仍徘徊独行,凭栏久立,抒发了哀伤与忧愁。解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是动作描写,“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如今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地,这就把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写出诗人空有宝刀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与悲愤;而陆游的“三更犹凭阑干立”则是沉思久立,显得深沉内敛;两首诗都表达了壮志难酬之感。6.(1)DD项,“直接抒发喜爱陶醉之情”错误,尾联前一句是以游人迷失来侧面烘托西湖景色的美好,不是直接抒发情感。(2)参考答案从描写对象上看,本诗通过对波光、柳色、斜桥等景

16、物的描写侧重于展现景色秀丽、空蒙的西湖自然美景,而望海潮也展现西湖的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活美。从表达情感上看,本诗侧重写出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而望海潮则是干谒词,赞颂杭州繁华的同时,更表达了对治理者的称颂。解析柳永的望海潮也展现西湖的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杭州的繁华富庶景象和生活美;望海潮属于干谒词,赞颂杭州繁华的同时,更表达了对治理者的称颂。此诗侧重写出游人对西湖美景的沉醉迷恋之情。7.(1)BB项,“借风云龙虎表达出对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局的忧虑”理解有误,应是表达世上并不缺少呼风唤雨的明主、贤臣。(2)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伟略、鞠躬尽

17、瘁,效忠蜀汉王朝的高度赞美和敬慕之情。不同点:杜诗最后两句慨叹诸葛亮功业未竟而亡,充满了惋惜和遗憾。刘诗通过对诸葛亮、刘备君臣关系的赞扬,暗示自己得遇明主,一定效仿孔明,为国效力,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解析两首诗歌都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赞扬了他的雄才伟略,誓死效忠的高尚美德。但杜甫的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道出了的无尽感慨与忧伤;而本诗不但有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还通过“鱼水君臣自古稀”句借用诸葛亮与刘备融洽的君臣关系,来暗示自己得遇明主,表达自己誓死追随的决心。PAGE-7-练案四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1)(2)题。(9分)渡江张弼扬子江头

18、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扣诗题“渡江”,诗人打算回乡,可到渡口才知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不由新添愁绪。B.颔联“白日忙于我”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而青山对自己发笑,是在反思自己追求功名。C.颈联直说自己在想念家乡,并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D.尾联写自己境况,用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自己的自由自在,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2)诗歌首联所说的“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2.阅读

19、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9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杜甫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注乾元二年(759),杜甫48岁,在同谷县住了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三年:指757到759年。758年,他因上疏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而遭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一句使用了九字句,写诗人年近半百,名未成,身已老。B.“三年饥走荒山道”中,把“三年”两字放于句首,突显了诗人苦难历程之久。C.诗歌前两句含有诗人对年老困窘的感喟

20、,诗人在登高里也有过类似的感叹。D.长安城中凭父兄余荫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诗人因此劝导世人“富贵应须致身早”。(2)这首诗后四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夜步陆游市人莫笑雪蒙头,北陌南阡信脚游。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鹤归辽海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注本诗为淳熙十二年(1185)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鹤归辽海:搜神后记载汉有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发如雪的诗人在夜晚随意散步,“信”字传神地表现出的悠闲自在。B

21、.“风递”描绘出山寺钟声的悠远,“水摇”表现出灯火倒映在水中的景象。C.尾联寓情于景,表现在透窗而入的月光下清愁萦心、夜不能寐的情景。D.本诗主要写诗人夜晚散步的见闻及感受,写景细腻传神,富有艺术美感。(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无寐”的原因。(6分)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朱熹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注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注支郎:本是三国时期高僧支谦的称号,后世尊称僧人为支郎,这里代指溥公。(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写

22、重阳之日,诗人重游频现梦中的故地,与久别的好友重逢,已是鬓发斑白了。B.颔联写梁间又添新燕,溪山如迎故人,亲切如旧的景物,让诗人内心充满重逢的喜悦。C.颈联写诗人与老友重逢后漫谈人生哲理,言涉佛教的三生、万法的由来宗旨。D.此诗前半部分抒情,后半部分说理,情理交融,体现了宋诗重视理趣的特点。(2)诗人和溥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友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崇义里滞雨李贺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注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

23、管官员选投的吏部。签筹:古代报时用的竹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谁家子”引出,仿佛是自问之语,实则包含着诗人极度的忧愤。B.诗人虽处于人生壮年,但由于长期漂泊,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C.“瘦马”以下四句由直接抒情转入景物描写,笔触细致,紧扣题目“滞雨”行笔。D.遥望南宫,旧帘一片昏暗,只听到更筹声从雨中传来,虚实结合,意境幽静冷寂。(2)这首诗最后两句“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有何含意?蕴含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9分)破阵子赠行宋辛弃疾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

24、寻常醉后歌。可怜白发多。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我定思君拚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呵。注该词是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扶头:酒醉状。李清照念奴娇:“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拚:甘愿之意。(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首两句用年少时的满眼春光与而今的秋叶离开树枝形成对比,语言含蓄蕴藉。B.下片首两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词人醉酒的情状,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C.结句“天寒将息呵”,笔锋一转,与前面形成顿挫,读来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D.以议论为词是辛词的特色之一,本词引议论性的语句入词,论随情至,富有表现力。(2)本词抒发了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

25、合诗句分析。(6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奉送十七舅下邵桂杜甫绝域三冬暮,浮生一病身。感深辞舅氏,别后见何人?缥缈苍梧帝,推迁孟母邻。昏昏阻云水,侧望苦伤神。注邵桂:即邵州、桂阳州。苍梧:苍梧山,离邵州不远,相传舜帝死于此。(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身处边荒之地,在行旅漂泊之中送别亲人,感慨更加厚重,情怀更加凄苦。B.“浮生一病身”即登高中所谓“百年多病”之意,一语道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C.诗中三、四两句以“感深”“别后”起句,与春望第二联“感时”“恨别”起法相似。D.“推迁孟母邻”用孟母三迁的典故,希望亲人到达目的地后能有一个好

26、的邻居。(2)前人评点此诗的特点为“真情苦语,吟讽凄然”。参考这一评论,对全诗加以赏析。(6分)练案四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1)DD项,“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错误。“沙鸥”在此是孤单漂泊、无所着落的象征。应当是衬托自己的孤单漂泊,表达自己客居他乡、孤单寂寞之感。(2)参考答案奔波忙碌之愁。“几问津”“忙于我”等表现自己的奔波忙碌。孤独之愁。“孤枕”“客愁”“沙鸥”等表现自己客居异乡、孤身在外的孤独之愁。思乡之愁。“乡国梦”等表现思念家乡之情。朋友零落之愁。“交游落落俱星散”直言本身就不多的友人四处飘零。解析诗歌开头,“客愁”两字已赫然在目。扬子江渡头,几回经由,江上

27、风波依旧,而旅人已添了新愁。接下来两句,铺写旅人奔波愁劳之状,表现奔波忙碌之愁。“孤枕”“沙鸥”写出了孤独之愁。“乡国梦”,表现自己的思乡之情,“交游落落俱星散”表现了朋友零落之愁。2.(1)DD项,第三、四句是愤激、嘲笑的话。并不是杜甫真的羡慕富贵,真的劝人争取富贵。(2)参考答案身世飘零、抱负无法实现的伤感。第五、六句诗人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忧国忧民的“怀抱”无法实现,和山中友人对话,无限伤感。英雄迟暮的无奈。最后两句诗人搁笔望天,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抒发了迟暮之感。解析从解释可知杜甫在同谷县住了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所以诗歌抒发了自己困境中的悲苦之情。其次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

28、语进行分析,“伤怀抱”“呜呼”“仰视皇天”,通过把握以上关键词,足以看出诗人壮志难酬的伤痛之情。3.(1)AA项,“信字传神地表现出的悠闲自在”错,据末句“半窗落月照清愁”中的“清愁”,以及陆游的生平,加之解释“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可知应是为国事烦恼,夜不能寐,因此“信”字不是简单表现“悠闲自在”。(2)参考答案深感时光流逝,英雄暮年,因而“无寐”;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因而“无寐”。解析据“逾千岁”“又一秋”可知,时序的更迭让诗人感到时光流逝之快,深感时不我待,因而夜不能寐;据解释“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可知此时的诗人正赋闲在家,空有报国豪情却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

29、悲愤,让他夜不能寐。4.(1)CC项,“言涉佛教的三生、万法的由来宗旨”错,原句着重在“漫说终无据”“由来本自闲”,在看来,“三生”毕竟是无据的。所谓万法归根,实皆本于寂静。二人并不是在探讨“由来宗旨”。(2)参考答案两人在人生哲学上虽见解不同,甚至在交谈中还会因为争执而恼怒,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友情。诗人仍然要写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说明诗人和溥公之间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尾联分析。尾联“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意思是“相逢一笑之后你可能又对我的见解不满,可是,为表达重逢喜悦的诗篇恰恰不在这语言之中”,结合前文“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可知,二人在哲学

30、见解上有不同意见,甚至起过争执,闹过不愉快,但是“几年回首梦云关”,二人依然彼此思念,重逢之后充满无比的喜悦。说明诗人和溥公之间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5.(1)BB项,“思乡之愁已使自己头发花白”不正确,诗中说的是“梦泣生白头”,意思是诗人梦见自己白发满头,不禁暗自悲泣,并不是诗人真的已经满头白发了。(2)参考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心中满怀忧愤,枕着剑匣入眠,在梦中驰骋沙场,实现了封侯之愿。寄托着诗人投笔从戎、立功封侯的渴望和对远离家乡、遭遇人生坎坷的忧愤。解析从诗歌的内容不难看出,“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意思是诗人满怀忧愁,枕着剑匣入眠,梦中能够实现封侯的愿望。“忧”,表明内心充满忧愤之情

31、;“客”,表明诗人此时客居他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枕剑匣”“封侯”则表明诗人有投笔从戎的愿望,并且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梦”却表明,诗人的愿望只能在梦里实现,再结合上文分析,可知表达出诗人对人生坎坷的愤懑之情。6.(1)BB项,“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错,“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两句,写出了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2)参考答案抒发了闲居家中的苦闷之情。“便好”“莫忆”二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闲居家中的无奈之举、苦闷之情。抒发了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伤之情。上片首两句和“可怜白发多”一句,表达了时光飞逝,转眼已近暮年的感伤之情。抒写了报国无门、壮志不酬的悲愤之情。

32、“我定思君”两句写出了自己希望报效朝廷却不得朝廷重用、自己的爱国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心情。抒发了无人理解的孤独无奈之情。下片首两句,写出了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解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抓住标题“赠行”,结合词人生平,再抓住词中的情语,如“而今秋叶辞柯”“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醉后歌”“可怜白发多”等句分析。7.(1)DD项错误,原句“推迁孟母邻”的意思是:您将会像择邻的孟母一样流浪漂泊,居无定所。(2)参考答案这首诗确实具有“真情苦语,吟讽凄然”的特点。寄居他乡,送别亲人,诗人抒发的离别之情、相思之意,真挚而厚重;由于自己漂泊边荒,老病缠身,所以诗人倍增感慨,多作苦涩之语,诸如地荒、时

33、寒、岁暮、身病、神伤等;全诗悲怆而又不失于低沉,凄婉而又高亢激越,吟讽之间,不失风雅之致。解析诗的前四句主要抒发自己寄居他乡、送别亲人的别离之情和相思之意;写自己漂泊边荒、老病缠身的“苦涩”;诗的后四句主要写十七舅的漂泊,居无定所,表达自己的担忧。所以说,这首诗确实具有“真情苦语,吟讽凄然”的特点。PAGE-6-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读文策略基于文化传承与文意理解的文言文阅读一、读懂“诗家语”诗歌的语言,即所谓“诗家语”,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咀嚼”,从中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难以准

34、确理解的情感。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再如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

35、人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于事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感。-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文言文的通假、古今、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中国古典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例如:-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准确地

36、理解的情感。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古今如一,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乡。诗人以幻作真,为的就是突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体会诗人的感情内涵,从诗歌营造的总体意境中把握它要暗示的东西。要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要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二、找准“解诗路”1.最直接的三条路径标题、解释和情语(1)读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2)读解释诗歌是诗

37、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经历等,无不影响着诗人的表达。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解释,往往可以知晓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作品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某些词语(典故)的含义。诗歌解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如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3)抓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捷径。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

38、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2.最稳妥的三条路径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不能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思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诗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39、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抓住了这些字词,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客居他乡又逢秋时内心有不尽的伤感;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孤”“独”“闲”就是情感语言,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2)抓景、事、情,推导诗歌主旨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还

40、要注意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词的主旨。-(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间的关系,还要多留心抒情性、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诗示范文本展示(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题许道宁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

41、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读懂诗歌的途径1.标题、解释和情语标题是“题许道宁画”,可知诗歌的内容写的是一幅画上的事物。从解释可知,这幅画是北宋许道宁的作品。“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饱含赞美之情。2.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关键字:题目“题画”交代诗歌的内容。诗的前三联写画上的景物:浩渺长江、郁郁青山、暮色苍树、凝滞孤云。结尾句:直抒胸臆,表达对画作的赞美之情。-诗歌赏析“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向来万里意,今在

42、一窗间。”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凝固在尺幅画间,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面的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处的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一朵孤云悠悠然在西天边。画面给人以静谧恬穆之感,这正是尾句生发感慨之原因。-“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这两句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谈中见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这首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

43、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典题试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形象及表达技巧。C项,从语境和语意看,“向来”,指从来、一向、一贯如此,与“今”相对应;“万里意”指画面包含的丰富内容,突显空间之大,“一

44、窗间”指的应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强调尺幅之小。据此可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全在一扇窗这样大的尺幅(空间)中表现出来,流露出诗人的惊讶、佩服之情。可见,C项中的“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的理解有误。-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参考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就本题而言,首先,从“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可看出,诗人面对许道宁笔下的佳山好水,怎能不画中

45、寻诗呢?于是他兴致勃勃想吟得佳句,“吟断”,即吟煞、吟尽心中所想,写出来总觉和画“不相关”。“不相关”,即不合画意,即连“我”这个爱好诗歌的人都找不到心中理想的诗句,这里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对画家所描绘意境的由衷赞叹。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学案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或“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形象。因此,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要注意三个考查

46、角度,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题点一鉴赏人物形象必备知识归纳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除诗人自我外的其他人物形象。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戍边战士形象。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2.诗人形象诗人“我

47、”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是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泊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

48、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山居秋暝中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文人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形象,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人形象。(7)戍守边关、反对征战的形象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黄

49、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豪情。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征战的诗人形象。(8)怜才惜贤的形象如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对人才的渴求体现在字里行间。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关键能力提升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从三个角度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满分解构例1诗人的形象(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

50、,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从背景看:由解释可知,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苏轼时知杭州,兄弟相隔千里。从题目“送子由使契丹”,可知写此诗是为弟弟壮行。从描写看:“云海相望”,“那因远适更沾巾”。虽天各一方,无法送行,但不会“沾巾”,显得乐观。

51、从意图看:苏轼是豪放派词人,首联中“那因远适更沾巾”表现了其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例2诗中描写的人物形象(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此题仅需要从描写的角度分析诗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特点

52、,故可省去“看背景”和“看意图”。此题也可以理解为赏析诗歌的手法。从侧面描写看: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李将军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李将军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从直接描写看: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李将军

53、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侧面表现了李将军的文人趣味。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李将军的文化修养。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直接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即学即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注吴潜(11961262):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元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置大使时所作。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

54、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参考答案:虽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首对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好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词人的形象的能力,既要注意解释中对词人年龄、身份的介绍,诗人的官职和写作此词时的处境;更要对词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上阕写“老去惜花心”的情趣,

55、下阕写捷报万里飞来的欢喜雀跃。可据此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分析。-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题点二鉴赏景物形象必备知识归纳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往往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一些作品中,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

56、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景物形象有单个的,我们称之为“景象”;也有群体的,我们称之为“画面”或“意境”。-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景物(意境)形象常用词语活泼、热烈、喧闹、高亢、繁丽、富庶、恬静、幽静、清幽、静谧、明净、宁谧、渺茫、寥落、萧条、冷寂、孤寂、寂寥、辽阔、宏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朦胧、缠绵、幽静、清丽、淳朴、和谐-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关键能力提升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赏析景物形象“三法”-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如果是概括,则抓住主要意象,写清景物特征,再现诗歌展现的画面。可用“诗歌描绘了一幅(特征)的画面”。如果

57、是分析,则先指出景物或意境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满分解构例1概括景物形象(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找意象组画面

58、:这两句诗选用的意象“山色”“江水”“夕阳”都是广阔、辽远的景象。表情感明作用:用“远”“寂寞”形容山色;用“滋漫”修饰江面上的夕阳。给人以山色苍茫、水面辽阔的感受。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例2分析景物形象作用(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

59、用?(6分)-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找意象组画面:“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纶”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表感情明作用: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题点一题点二题点

60、三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寻陆鸿渐注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节,后人尊为“茶王”“茶神”。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题点一题点二题点三参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种菊,尚未著蕾;篱门关闭,寂静无声;主人外出,遨游山林。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