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素材王世襄_第1页
高考人物素材王世襄_第2页
高考人物素材王世襄_第3页
高考人物素材王世襄_第4页
高考人物素材王世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第一玩家一一王世襄王世襄,字畅安,男,汉族,北京人,祖籍福建福州。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 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1主要作品王世襄的著作颇多,主要有:中国古代音乐书目、广陵散(说明部分)、画学汇编、清代匠作 则例汇编 佛作门神作、竹刻艺术、竹刻鉴赏、糅饰录解说、明式家具珍赏(并有英、法、

2、德 文本)、中国古代漆器(并有英文本)、中国美术全集 竹木牙角器(与朱家港合编)、中国美术全集 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并有英文本)、北京鸽哨、竹刻2、蟋蟀谱集成、说葫芦(中英双文本)、美国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精品选(中英文本。英文本,与 Curtis Evarts合编)、锦灰堆 王世襄自 选集(包括历年撰写的文章一百多篇,彩色、黑白图数百幅)、明代鸽经清宫鸽谱、明式家具萃珍(上 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世襄编著、袁荃猷绘图)等。玩物成家王世襄出生于1914年。此时,父亲任职外交部条约司,勤奋工作之余喜逛古玩店,买些残缺的古瓷标本。母 亲娴雅高贵,持家之外,寄情绘事。王世襄就在这样温馨的家庭里度过了婴幼

3、时期。小时候,家中有私塾老师教古 汉语、经、史和诗词等。王世襄喜欢的是诗词,对其他学科不太感兴趣。后来,父亲又专门送他到北京干面胡同美 国人为他们子弟办的学校去读书。王世襄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使人误以为他是 在国外长大的。他说:从小学英语,讲得流利。每天从学校回家后,家里给我请最好的古汉语老师,学什么经学、史学、小学、音韵等,我学不进去,只喜欢古诗词,连历史我也没好好学。”不过,优越的环境和年少好奇好动的性格,使王世襄特别喜欢和京城诸多玩家交游,展露出燕市少年”的特有风貌。晚年的王世襄曾自嘲: 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

4、 挈狗捉灌,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他在燕京大学文学院读书时,还有臂上架着大鹰或怀里揣着蛔蛔到学校上课的惊人之举。他的玩家派头被同学 视为荒诞不经,邓之诚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讲中国历史正兴致勃勃,忽听一阵嘟嘟”的蛔蛔声,同学哄堂大笑,敢情王世襄揣着嵋嵋葫芦进了教室,惹得邓先生恼怒起来,把他请出教室。当时在燕京大学教书的洪煨莲教授 把这个有精力但又 不务正业”的学生称为 未知数及待1948年王世襄由故宫博物院指派,赴美国接受洛克菲勒基金会奖金时,洪煨莲对他的印象稍有转变,直到 1980年王世襄带着一大摞著作再专程去波士顿晋谒老师时,洪老 对他才另眼相看。早在少儿

5、时期,在父母营造的宁静而闲适的家庭氛围里,王世襄快活自在。京城的各类传统玩意儿, 除了京剧、养鸟这两项他没有 深情投入:其余杂七杂八的玩意儿都玩得有板有眼。他曾趣味盎然地回忆:犹忆就读北京美侨小学,一连数周英文彳文,篇篇言鸽。?由此可见,王世襄当时对养鸽入迷到什么程度。稍大,他又秋捉蝴蝴,冬养鸣虫,还学会了在葫芦上烫花的技艺。除此之外,他又拜清代善扑营布库(宫廷摔跤的功勋运动员)为师,学习 摔跤,还从他们那里学会了只有赳赳武夫才玩的放大鹰和养灌狗在玩乐中,王世襄结交了京城各阶层玩得有名气的不少朋友。他玩的东西五花八门,粗算就有蟋蟀、鸽子、大鹰、灌狗、攒交、烹饪、火绘、漆器、竹刻、明式家具等。他

6、 玩这些不为消遣,而是真心喜爱。为了得到爱物,他舍得花钱,舍得搭工夫,甚至长途跋涉、餐风饮露亦在所不辞。为了穷究玩物的底里,又与许多平民百姓交朋友,虚心请教。沉潜既久,他于诸般玩技靡不精通,可家”者就有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烹饪家、美食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等。据王世襄夫人袁荃猷曾介绍,在王世襄的诸多爱好中,最喜欢的是鸽子,而居住大杂院无法养鸽子则是他的最 大遗憾。一次,王世襄赴郑州参加全国文史馆工作会议。他发现了许多久违的名种。鸽子的主人们虽然不知道他的 身份,但很快就发现了这位老人与鸽子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一个年轻人指着一对黑中泛紫的鸽子问王世襄:您

7、认识它们吗? ”铁牛! ”王世襄脱口而出。年轻人激动不已,坚持要将这对几近绝迹的名种送给他。他玩的东西多半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最可贵的是他能留心玩的学问,与一般玩 家不同的是,老人不但能玩,也能写,大凡他玩过的东西,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和他研究的心得。于是,黄苗子先生 说他玩物成家”,启功先生说他 研物立志过去在一般人眼里, 架鹰走狗斗蝴蝴是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所为,经他把这些东西加以描述和总结,这些东西马上升格,一变而成为了文化。他不失为一位玩物并研物的大玩家。可别小 瞧这个玩家,正是因为喜欢玩,才活到 90岁,不觉得自己老。文人学庖是一种雅士之乐,自古而今,这种自寻其乐

8、的美食名家一脉相承。善吃、善做、善品评,是王世襄在 美食方面的另一半 绝学”。王世襄在圈内被称为 烹调圣手:为大美食家汪曾祺先生所推崇。京城文化圈内流传甚广的故事,便是王世襄常应好友之邀,身背各色厨具,自行车上装备好原料,亲赴诸好友府上献艺。据王老自己回忆:幼年读书之余,我喜欢进厨房去看厨师做莱,那时我家的家厨,多是从各地请来的名师,技术十分高超。在他们的指点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燔炸,样样都行。各帮莱,我都学,做菜的兴趣越来越浓,交了 不少厨师朋友。在这些人主灶的饭馆里, 我去吃饭或请客, 他们都让我自己上灶炒菜。 年轻的时候,一次做几桌菜, 不以为是难事,反以为是乐事。很多年过去了,不少厨师

9、一直认为我是他们的同行,而并不知道我的真正工作单位 是在故宫里。”于是,到亲朋好友的家里,他也总喜欢亲自下厨,露几手绝活”。王世襄的拿手菜不少,其中仅香糟菜就有糟燔鱼片、糟煨菱白、糟煨冬笋、糟蛋海参等好几味。此外还有海米 烧大葱、雪菜烧黄鱼、火腿菜心、鸡片烧豌豆、糖醋辣白菜、羊油麻豆腐、面包虾 好菜在口味,不在原料贵贱。 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现场烹制一菜,有鱼翅,有海参,有大虾,有鲜贝,王世襄做了一个冷门菜:炯葱,结果 被大伙儿一抢而空。他吃出了见识,晚年所写关于美食的文字,亦获美食家们的好评,并曾受邀担任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 特邀顾问。“老运动员”1941年,王世襄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

10、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抗战期间,曾任中国营造社助理研究员。旋即到 故宫博物院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文物清理损失委员会成立,由马衡和梁思成两位先生推荐,清损会”主任委员杭立武认为王世襄是难得的人才,便派他参加了清损会”平津地区办公室的工作,职务是助理代表。当时,王世襄正是风华正茂的20多岁小青年,精力充沛,又对文物有浓厚兴趣,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清理文物上。他代表国家 追还抗战时期被劫夺之文物 2000余件,其中宋代马和之赤壁赋图卷等皆为国之珍宝。1948年,王世襄在担任故宫博物院古物科长时,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去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博物馆。一 年后考察期满,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回到故宫博物院任陈列部主

11、任。1953年,王世襄竟莫名其妙地被文物局解雇,幸亏又被中国音乐研究所 收容吓去,一晃就是10年。这10年,他上班搞音乐史,下班还是搞他的文物研究。1957年戴上一顶 右派”帽子并没有使他气馁。他每天起早贪黑,钻研自称偏门”的学问。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艰辛劳动,刻蜡版、油印,整理成册,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著述:画学汇编、清代匠作则例汇编、雕刻 集影等。1962年,王世襄才归队,调回文物局工作,先后任文物博物馆研究员、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 究员、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研究员。1966年,文革”的风暴席卷之初,王世襄耳闻目睹京城红卫兵破四旧”的壮举”,已经预感到家里多年精心收藏的明式家具、佛像、铜器

12、、鸽哨、古籍善本和自己的手稿,都会被划入四旧”之列,遭到灭顶之灾。王世襄被迫起来自我革命”。他主动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来抄家。他心里不愿意与这些朝夕相处的文物分离,但又不忍心看 到它们毁在家里。王世襄这种明智的选择使自己的珍品躲过了一劫,并在日后又重新收回了绝大多数的心爱之物。1969年,已经55岁的王世襄与国家文物局系统的一部分干部和职工一道,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王世襄回忆说:我的前大半生是很坎坷的。,三反指动中被拘留过,1957年又被划为右派?,至L大革命?(,文革?)中已是一个,老运动员?下放干校之前,我在国家文物局工作,住在四五二高地,干打垒?勺房子”在这里,牧牛、

13、放鸭、养猪、种菜、插秧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也吃过。这时的他,除了头上那副眼镜还透着一丝文化人的痕迹,从神态装束看上去,已经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村野老夫。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不仅没有压 垮他,反而使困扰他近 20年的肺病居然不治而痊愈。三年多的干校生活尽管劳动艰苦、生活清贫,但他好玩的天性在这里找到了应有的乐趣。他很快成了养牲口的 行家里手。一有闲暇,跟当地老乡学采集野生菇,常漫山遍野采灵芝,挖兰花,还常常跑到干校所在地向阳湖边向 渔翁老韩求教打鱼,未曙出湖,日上而返”,并不影响一天的劳动。直到1973年夏,王世襄终于回到了北京,还带回不少湖北咸宁的花卉。此时,在注意影响”的前提下,他把工作的重

14、点放到了糅饰录解说的修订上面。王世襄认为一生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件事情是日本投降后为人民收回几千件国宝,王世襄说: 飞糅饰录是中国现存唯一一本古代漆工专著。但全书文字简略晦涩,且类比失当,所以极难解读。过去此书唯一 抄本远在日本,后经曾任北洋政府代总理的著名学者朱启铃先生刊刻印行。他知道我有这方面的志趣,遂将此书交 给我诠释解说。”王世襄编写此书前后 30年,除写作本身艰难外,又迭遭政治坎坷,但初衷不改,善始善终,于1983 年终于正式出版,1998年修订再版。梁思成的提携1943年的王世襄辞别父亲,离开北平,到西南大后方去,开始了辗转求职的行程。从河南、陕西来到西南,行程一两个月

15、。先到成都燕京大学分校, 校长梅贻宝留他当中国文学助教。他不愿意,到了重庆。在故宫的办事处见到了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马院长愿意为他提供一个秘书职位。他提出想要看文物, 但战时不能看,他就不愿当这秘书。他又想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当时所长是傅斯年。梁思成作了引见。谁知傅斯年 对他说:燕京大学毕业的学生,不配到我们这儿来。”虽未能被傅斯年选中,但王世襄庆幸的是他最终被梁思成选中,能到营造学社工作了。王世襄的哥哥在清华大 学与梁思成是同班同学,住同一个宿舍。营造学社是梁思成自美国留学归来后,由朱启铃创办、梁思成主持的古建 筑研究机构。从此,王世襄开始研究古代建筑,和营造学社的同窗们一起进行野外调查。梁思

16、成这位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同 时又具有忘我精神的学长, 对王世襄未来的发展影响颇大:一是梁思成那种专注于事业的精神,使王世襄终身难忘,成为激励他奋发有为的动力;一是由于梁思成等人的举荐,王世襄在战后得以出任收复文物机构的要职,使他能投身国宝追寻工作,这被他视为自己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王世襄在1946年7月被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一个热爱文物的人,能够成为故宫的一员,并担任重要职务,这的确是王世襄最理想的选择。1948年5月,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曾给故宫一个去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博物馆一年的名额,王世襄奉命前往。一年多后,他拒绝了国外几所大学让他去当副教授的邀请,于1949年8月经香港回

17、国,又走进了故宫。因祸得福1952年国家各机关开展大规模的反贪污、反盗窃、反浪费运动,由于他有追还大量国宝的特殊经历,被关押 了十多个月。一时受到怀疑也许还能忍受,因为自己心底坦荡,不惧怕诬陷或误会,但更大的打击却随后来到。他是这样自 述这段经历的:审查结果,没有贪污盗窃问题,释放回家。但同时接到文物局、故宫博物院通知,我被解雇,开除公职,令去 劳动局登记,自谋出路。这岂不是把追还大量国宝,认为是严重罪行,否则怎会如此处理!就这样我在家养病一年 后,勉强地接受民族音乐研究所李元庆、杨荫浏所长要我参加工作的邀请。失去了视为第二生命的文物工作,离开 了曾以终身相许的故宫博物院。今天,王世襄觉得他当

18、年无奈之中离开故宫,实在是因祸得福。用王世襄自己的话来说, 他本来就喜欢小文物,释放回来后,他反而买得更多了。琴奴不论王世襄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妻子袁荃猷始终是他的支才e者,是他躲风避雨的幽静港湾。袁荃猷女士14岁师从汪孟舒学琴,后又经古琴国手管平湖先生亲授,琴艺更精。袁荃猷弹琴时,王世襄常伴左右,如此近60年,自称琴奴,直至 2003年袁荃猷病故。此后,悲痛不已的王世襄将夫妻收藏的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竹木 雕刻、匏器等143件文物拍卖,成交额达 6300余万元人民币。记王世襄先生作者:林梅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我有幸与王世襄(1914-2009 )先生在一个研究所共事多年,亲耳聆听

19、他老人家12年的教诲。若说我们是“同事”,实在不敢当。论年龄,他是我的父辈;论资格,他是文物界老前辈;论人品,他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楷 模。王先生涉猎的领域相当广泛,在古代漆器、明式家具、书画法帖、古琴等方面造诣极深。 最令人叫绝的是,他精通北京玩家的各种游艺,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京城八旗子弟玩物丧志的游戏,经他妙手回春,成了 北京民俗游艺文化;厨房炊事不再枯燥无味,生活被他演绎成了一门艺术。生活原来是一门艺术王世襄从小受西洋教育,小学到高中就读北京一所美国学校。1948年,在美国考察博物馆时,王世襄操一口纯正而流利的英语,人家认为他是在美国长大的呢。中国读书人讲究琴棋书画全面发展,王世襄弹

20、一手好琴, 在美国考察时随身携带一张元代琴师朱致远制七弦琴在美国各地考察,不失时机地宣传中国古琴文化。据说王世襄家藏的“大圣遗音”琴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琴相媲美,属于同年代、同品题的宫中藏琴。1948年,王世襄夫妇“鬻书典钗”,以倾家之资,从一位藏琴世家手中求得此琴。王世襄本人并非古琴专家,他的 夫人袁荃猷却是古琴一代宗师管平湖的入室弟子。家中藏有的几把传世名琴,都是夫人袁荃猷追随管平湖学琴、抚琴的日常用器。夫人久病辞世,王世襄悲痛恒久,不忍睹物思人,便将家中所存古琴连同与夫人共度几十岁 艰难时光的各种珍藏,交付古玩市场拍卖。那把“大圣遗音”琴,在嘉德“俪松居长物”拍卖会上竟然拍出了 891万

21、元人民币的天价,创出中国古琴的拍卖纪录。然而,就在这样一琴值万金的卖场喧嚣之中,王世襄却轻 轻一挥手,将家藏的另一张同是传世稀珍的宋琴(一说明琴),无偿送给了一位年轻琴人一一曾跟随袁荃猷学 琴的学生某君。据说,当日看王老事忙,某君上门搭手相助。他说:“你懂琴,这张琴,你拿去。”王世襄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工艺美术一一生活习俗,以及游艺情趣等,也能体现中国人的伟大。现在这个北京城,越来越不像过去的老北京了,就是那些故旧的东西、传统的东西,都已经被 西洋东西全取代了。我觉得,这很不合理,而且很危险,实在不应该!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抢救的实在太 多了,希望人人都不要数典忘祖才

22、好。”(生活就是艺术:王世襄访谈录,中国书画2004年第6期)有一次,某电视台拍摄反映老北京的英语节目,导演慕名而来,请他讲北京人养帼帼、斗蛆蛆儿。王世襄用中 文讲,一位漂亮的女主持当同声翻译。这可不好翻译,我站在一边看热闹。在导演的指挥下,摄影机开拍,女 主持刚翻译了几句,王世襄就不耐烦了,问道:“我能不能自己用英语讲? ”导演大为惊诧,没想到这个老头居然会讲英语。王世襄就从养帼帼儿的葫芦讲起。他说:“国产电视剧末代皇帝有个镜头表现溥仪从怀里掏出一只葫芦,一只帼帼儿从里面跑了出来。”王世襄对着摄影机镜头,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他说:“这个镜头设计得挺合理,表现溥仪玩物丧志,可是他拿的那个镶象

23、牙口的葫芦不太对头,那不是养帼帼儿的,而是养油葫芦的。”我从小在京城长大,对北京玩家的各种花样略知一二。我一听就乐了,导演大概不知道什么 是“油葫芦”。这是一种类似蟋蟀的鸣虫,一般寄生在老房子的墙缝里,比蟋蟀笨拙,容易捕捉。京城八旗子弟以冬日养秋虫儿为时尚。 有点本事的玩家斗蟋蟀,没本事的才养油葫芦。养虫儿的葫芦花样繁多, 制作起来颇耗时工,先摘生葫芦晾干一年,等候它变得质坚,再量材而制,先截上葫使平,入油温炸,待其色 变微黄,取出晾干,再以丝帛摩拳,使其光润,截口之上用红木或柴木做盖儿,更为讲究的就是溥仪玩的那种 象牙材料制作的葫芦,盖儿上还雕上“五蝠捧寿”、“鱼跃龙门”等吉祥语。据说咸丰年

24、间恭亲王有个蛆蛆儿葫芦,价值十万两白银。这个英语电视节目是拍给外国人看的,王世襄批评道:“北京玩家冬天养秋虫相当讲究,不同的秋虫用不同的葫芦来养,海外一些Delear (古董商)不分青红皂白,几乎所有装帼帼儿的葫芦一律称Cricket Cage (蟋蟀笼),还印在拍卖图录上。太露怯了!”在北京玩家种类繁多的游艺之中,最高境界是玩鹰。鹰可不是那么好玩的,至少要“过五关斩六将”。据王世 襄总结,这五关是打鹰、相鹰、训鹰、放鹰和笼鹰。第三关“训鹰”,北京人俗称“熬鹰”。新捕获来的野鹰 亦称“生鹰”,主人为了驯服生鹰,要连续几天几夜对它实施骚扰,让野鹰不能睡觉,谓之“熬鹰”。经过少 则一周,多则10日

25、不间断地熬驯,生鹰才能驯服,按照主人的指令起飞捕捉野兔等猎物,然后将猎物叼回后 交给主人。没有主人指令,这头鹰绝不染指猎物。王世襄是玩鹰高手,在燕大读书时,结合捕鹰、驯鹰、放鹰的实际体验,在华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玩鹰 的文章。王世襄还能烧一手好菜。我曾经问他怎么学的厨艺,王世襄告诉我,他小时候家境比较好,食不厌精,脍不厌 细。从小吃喝玩乐惯了,解放后没有这个条件了。怎么办呢?只好自己学着做。当年北京各大饭店的名厨师, 每天早上到朝阳菜市场为饭店买菜。菜市场开门之前,他们在大门口打太极拳,或者相互交流厨艺。王世襄发现这个秘密后,每天一大早也到朝阳菜市场打太极拳,混在北京各大饭店名厨堆里偷听他们交

26、流烹调技术,不久就入了门,烹调术与日俱增,并且有所发明。他还不知“天高地厚”,在朝阳菜市场门口与这帮厨师交流起 烹调技术,那些大师傅以为他是京城哪一家大饭店的名厨呢。王世襄做菜颇有特点,素菜荤做,荤菜素做。换句话说,就是用做鱼的方法炖豆腐,用炒肉的方法炒白菜,名 日“素菜荤做”;荤菜则相反,用做白菜的方法做鱼,用炒青菜的方法做肉,这样吃起来不腻口,名日“荤菜 素做。我吃过一次王世襄炒的白菜, 里面好像放了糖和黄酒, 尽管这道菜没放肉,吃起来味道却像糖醋里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43年冬,王世襄从沦陷区到重庆找工作,一心想去李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就请梁思成带他拜见所长 傅斯年。傅斯年问:“

27、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王世襄回答:“燕京大学国文系本科及研究院。”傅斯年说:“燕京大学毕业的不配到史语所来。”王世襄只得赧然而退。1946年11月,南京举办胜利后第一届文物展览,王世襄和故宫人员押运部分杨宁史铜器参加展览。会后,杭立武召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委员 开会,决定派员赴日交涉索还战时损失文物。原拟请德高望重的徐森玉前辈前往,因徐年事已高,改派王世襄 赴日。那天与会者有傅斯年、梁思成、李济、徐森玉、蒋复聪、曾昭端等位先生。傅斯年认出王世襄,对他说 了两句话。第一句是,“你去日本工作,追索文物当和在平津一样,要非常非常aggressive 。这个表示“好斗”的英文词是傅斯年的原话

28、。第二句是,“那年在重庆你来见我,我不知道你还能工作。如果知道,我就把你留下了。王世襄回忆说:我受宠若惊,十分感激。但心中清醒,并未得意忘形。傅先生所谓留下我,是派我做一些办公室总务处的跑腿 联系工作,而不是学术研究。他对燕京大学毕业人员不配进史语所的信念是根深蒂固、坚定不移的。因为燕京 大学确实没有请到王国维、陈寅恪那样的国学大师担任教学。我自恨缘悭(锦灰不成堆前言,三联书店, 2007)。燕京大学人才济济,侯仁之、周一良、陈梦家、余英时、张广达等“燕大才子”,无一不是中国当代学术的风 云人物。侯仁之是中科院院士,余英时、张广达是台湾“中研院”院士。经陈寅恪推荐,燕京大学研究院尚未 毕业的周

29、一良,就在1936年进入史语所任职,窃以为,王世襄之所以在傅斯年那里吃了 “闭门羹”,问题恐 怕出在他当年一事无成,而且不能证明自己将来会有什么出息。事到如今,有些“学院派”学者仍对王世襄的 学术水平持保留态度,远不及他在广大民众心目中“京城第一玩家”的尊贵地位。无论如何,傅斯年在李庄对 他的激励,成了王世襄后半生发愤图强的重要动因之一。王世襄的人生道路一直坎坷不平。日本投降后,经马衡、梁思成推荐,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 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先后收缴北京、天津上千件散佚的珍贵文物, 还收缴流失日本的古籍善本一百多箱。1949年,他谢绝了在美国的各种工作机会,毅然返回祖国。王世襄

30、本打算在故宫博物院干一番事业,万万没 想到在“三反”运动中遭到更为沉重的打击。审查组怀疑他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工作期间牟取私利, 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下了大狱。饱尝手铐脚镣滋味,还染上了肺结核。尽管“审查”结果证明无罪,仍被开除公职,被迫离开文物系统。祸不单行。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又在音乐学院被打成右派。那个时代最倒霉的事儿,一件不拉全让王世襄赶上了,他在自珍集序写道:大凡受极不公正待遇者,可能自寻短见,可能铤而走险,罪名同为“自绝于人民”,故万万不可。我则与荃猷 相濡以沫,共同决定坚守自珍。自珍者,更加严以律己,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做人。唯仅此虽可独善其身,却 无补于世,终将虚度此生。故更当平心静气,不亢不卑,对一己作客观之剖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