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1页
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2页
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3页
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4页
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重庆教育学院2009级中文本科函授垫江点陈 燕 17号关键词:鲁迅小说 知识分子 形象分析摘 要:鲁迅作为二十一世纪初知识分子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同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感情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深厚。同时他又明显超于同时代的一般先进知识分子。他能够辨证地观察、剖析知识分子的优缺点。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被列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描写农村题材和反映知识分子成就最高的作品,塑造了一批如孔乙己、高尔础、吕纬甫、魏连殳 、子君等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描述其命运多舛,穷愁潦倒,痛苦与挣扎、失望与追求。他的作品犹如一面历史巨镜,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到大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面貌和特

2、点,从不同侧面折射出那个时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心灵和形象。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激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其中大多数评论者认为鲁迅作品知识分子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认为鲁迅作品知识分子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刻划了那个“病态社会 ”,暴露出旧社会的腐败、落后、黑暗和贫困以及对人性的摧残,让人们看到这些被压迫和被剥削者的痛苦和不幸,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同情的、也是批判的。从小说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我们看到了鲁迅对中国革命积极探索的脚印。翻开中国近代文

3、学史,我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想一个伟大的近代文学先驱,他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鲁迅。我们知道,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主要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

4、分子形象。他们虽由于所受封建教育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以致其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类似,大多一生过着十分凄苦、坎坷的窘困生活,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本文着重分析四类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即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最后一类是以留洋、真革命为幌子自以了得的类似“假洋鬼子”的知识分子。一、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即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对于鲁迅笔下的下层知识分子典型代表人物,莫过于其代表作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以及白光中的陈士成了。这两人可说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终

5、身穷愁潦倒,最后终于被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冷酷所吞噬的下层文人。他们代表了封建社会那些死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又屡考不中、幻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而最终希望破灭、精神和物质都极度困苦的清末知识分子。鲁迅通过孔乙己和陈士成的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罪恶,并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造成孔乙己和陈士成这类清末下层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我们先来看看孔乙己的命运,“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而且还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就连他的名字,在小小的鲁镇也已经无人知晓了,“只是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

6、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生存成了问题,毫无做人的尊严可言,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不舍得脱掉那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他不切实际地卖弄“茴”字的四种写法,满嘴的之乎者也,其实是更加脱离了现实,自欺欺人而已,当然只能更加招致人们的笑话。在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黑暗社会残酷的打击下,孔乙己只能靠酒精来麻醉自己了,最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孔乙己虽然穷愁潦倒,常常以可笑而又可怜的自尊抗拒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与嘲笑,但同丁举人、掌柜、酒客和“我

7、”等麻木、自私、冷酷的人相比较,其实是善良和诚恳的了。“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他虽然自己困苦,受人嘲笑捉弄,但对孩子还是很有爱心的,从他给孩子们分吃茴香豆和教“我”写字等情节都可体现。但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模样“他脸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终于脱掉了自己的长衫,然而也就和旧的制度一起消亡了。在这样冷酷的社会里,孔乙己不单是死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更是死在丁举人之流的“

8、老爷”的残酷迫害和掌柜、酒客之类的“看客”的冷漠下。鲁迅将深切的忧愤隐藏在平实的笔调里,用含泪的笑,不露痕迹但更为真实深刻地暴露了“吃人”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漠。 我们再看看白光里的陈士成,似乎比孔乙己好不了多少,他所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应该更深!瞧,他整日里生活在金榜题名后荣耀和财富的幻想里,“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来攀亲,人们又都象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匾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然而十六回考试的失败,使陈士成的精神和意志都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象受潮的塔糖一般”又轰然倒塌,终于崩

9、溃了,在幻听幻觉之中被上千年的建科举制度所筑就的坟墓所埋葬。鲁迅在小说的结尾,同样对封建社会的冷酷有生动的描写,“那是一个男尸,五十多岁,身中面白无须,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经县委员相验之后,便由地保抬埋了”。陈士成在“白光”的诱导下,用尽心力所挖掘的也只是象征陈腐和终结的一具零落不全的下巴骨,“而那具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陈士成这类醉心于科举的人完了,封建科举制度也就即将完了。 鲁迅在描写这一类知识分子时,结合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同时也暴露了他们自身的愚昧和弱点,对他们沉醉于科举

10、考试和封建旧思想的行为给予了深刻的批评。但鲁迅更多的却是对他们的同情,对科举制度和封建道德对他们的毒害的愤慨,对他们悲惨命运和不幸结局的怜悯,对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封建社会的鞭笞。对这一类封建社会的下层文人的描写,形象地暴露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弊害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冷漠,揭示了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同时也寓意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人的终结。 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鲁迅作品中那些封建制度的维护和追随者的典型代表。大家最熟悉的算是鲁四老爷和丁举人了,当然还有铭、高尔础、方玄绰等,他们都是有了功名的,算作上层知识分子。鲁迅怀着厌恶和憎恨的心情,以嘲讽的笔调,戳破这帮守旧文人道貌岸然的面

11、具,揭露他们肮脏的心思和种种丑态。这群得尽了旧制度旧宗法好处并拼死“护法”的封建卫道士,其结果是随着旧时代的覆灭而难免被殉葬的命运。对鲁四老爷的描写,鲁迅在作品中精心安排了与情节密切相连的典型性背景: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这是凝固为物质的思想环境,浸透着环境主人的社会思想色彩,是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外化形式。在这个环境中,鲁四老爷一出场便“大骂其新党”,骂祥林嫂“可恶”,死了还是“谬种”,听到祥林嫂遭绑架,他“踱”到河边再骂“可恶”。这些骂怎能表明他“事理通达心气平和”呢?在小说整个情节推进中,他言少而尖冷。一骂新党其仇视辛亥革命,政治上的反动顽固;二骂祥林嫂其内在情感折射出,

12、这个“败坏风俗”的女人越过了他所维护的伦理道德壁垒;三由“踱”再骂人命关天,不慌不忙,“仁爱”之心荡然无存;祥林嫂死后再骂活脱脱再现了鲁四老爷是封建舆论的直接参与者,循由其言、行、居室由外而内透视其思想意识深层,他是一个反动、虚伪、冷酷的封建理学道德的虔诚信徒。与鲁四老爷如出一辙的丁举人,他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丁举人可以打断孔乙己的腿,酒店里掌柜和顾客也很认同:“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先是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虽然丁举人未说一言一语,一直躲在幕后,而他情感的温度,通过这两句对话,让人体察到的是透体的冰凉。他的行动意志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蛮横,及其作为鲁镇封建宗法伦理道

13、德“主人”的面目已狰狞地显露在台前,显现在读者面前。他们就是这样的“品节详明德行坚定”。由于他们既骂且打,致使祥林嫂、孔乙己精神意志摧折和思想愿望毁灭,集中表现了社会思想环境的险恶及其破坏性力量,它剥夺了人的生存权利,扼杀着人的正常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是十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宪兵”。其次因袭着中国腐朽文化的浓重阴影的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方玄绰( 端午节)等是带有封建“遗少”性质的知识分子。他们被历史前进的大潮裹挟着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又表现出严重的不适。肥皂中的四铭是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文人,“什么解放咧,自由咧,没有实学,只会胡闹”。“我最恨的就是那

14、些剪了头发的女学生搅乱天下的就是她们,应该很严地办一办”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则扛着“ 新派”人物的招牌,实际上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新国粹派的干将。他们“卫道”的外衣掩盖着卑劣丑恶的灵魂。四铭对路上行乞的孝女动了淫邪念头,他从光棍所说“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受到启发,便下意识地买肥皂给妻子,以“移花接木”。高尔础本来就是个“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的流氓文人,他受聘到贤良女学校上课,是为怀着淫秽的意图看女学生。而以内心的私欲为中心的他们,注定以难有作为,只能让自己更加怯弱和虚伪。他们是一批“没落了的魂灵”,就对历史发展来说,注定成为一股阻碍力量;就他们自身来说,注定成为他们和所谓事业的失

15、败者。他们的精神也是痛苦的,虽则不可悲旧文化,旧秩序不会因他们的竭力维护而给他们一些好处,相反随着旧文化旧秩序的朽掉,他们的极力维护与内心真实要求间的冲突,只能使他们陷入更痛苦更可悲的深渊。但我们大可不必为他们历经这样的劫难而担心,他们卑弱的人格会使他们停止哪怕最一般的思考,因而也就无从感觉着种种痛苦的煎熬;方玄绰可以继续念他的尝试集,四铭也尽可陶醉于肥皂的香气中,高尔础在牌桌上也未必找不回春风得意来。透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之下,封建知识分子爬上去的,以政治强权为依托,挂着知识招牌的无知,打着社会幌子的自私,板起道德面孔作威作福;爬不上去的,任人宰割而不知。鲁迅通过

16、对该系列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封建文化教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异化和对文化人格的全面肢解.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我们可以从鲁迅作品中的代表人物夏瑜、涓生和子君、吕纬甫、魏连殳等的命运来分析,虽然他们都曾经对那黑暗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抗争,但其结果却还是那么苍白无力,仍摆脱不了封建制度这一枷锁对他们的桎梏。(一)为现实所不容的行为怪异者 鲁迅在两部小说集中塑造了两个“疯子”,一个是狂人,另一个就是长明灯里的疯子。拿狂人来说,狂人是一个觉醒者,他发现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但就是这个发现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疯了,患上了迫害狂。长明灯中吉光屯社庙里的长明灯,是封建文化

17、传统的象征,当封建奴役中的人们对此习惯了、麻木了的时候,“疯子”的一声“熄掉长明灯”,却使他自己成为被吓坏了的村民发誓要除掉的对象。为世所不容,恰恰是启蒙知识分子命运的一种象征。(二)至死不渝的社会革新的实践者药中的夏瑜,作者虽然是从侧面描写的,而且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作者是这样描写别人眼中的夏瑜的:“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说要可怜可怜哩”,“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夏瑜是一个什么形象?不就是一个充满了炽热的现代民主政治理想,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现代民主主义革命者么?(

18、三)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具有自省精神的人生探索者。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原是热血青年,身上闪烁过民主革命的思想火花,很有些反抗和改革封建社会的理想,曾参加过反封建的斗争,和同伴“连日议论些革命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也曾“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是个敏捷精悍的人物。但几经生活的磨难, 身上锐气渐减,自感青年时代的梦没有一件实现。迫于生计,便敷衍着教点“子曰诗云”, 随波逐流,做些“无聊的事”以满足别人和慰藉自己,吕纬甫就这样:当年,思想激进、热心改革;现在,为了每月几十元生活费,不惜对学生宣扬封建毒素。当年,“敏捷精悍”、现在“迂缓”“麻木”。作品通过吕纬甫的失败、颓唐和退缩,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

19、的吃人罪恶,同时也批判了知识分子软弱无能,缺乏毅力,不能将斗争坚持到底的局限性 ,作者借这个形象给当时的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吕纬甫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不是一个反抗和改革黑暗的战士,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走他的路。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在“五四”时期比吕纬甫要激烈一些,持续的时间也比吕纬甫长久 。主张“家庭应该破坏”,常发表“没有顾忌的议论”,见解“奇警”,表现对旧礼教的蔑视与反叛。然而,由于他身上还保留着文化的负累,又脱离了群众,单枪匹马地反抗旧粹,便不敌强大的黑暗势力。战败后更失掉了原先的理想和锐气,便用主动自残为手段,来进行消极抵抗与报复。亲自编织了“独头茧”,把自己包裹在里面。但世俗偏不允许他与

20、世隔绝 ,在“流言”、“失业”的追随、打击下,他不得不抛弃理想,屈服现实,躬行起“先前所 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然而,魏连殳还是在“胜 利”的喧笑中独自负着内心的创伤寂寞死去。“在不妥贴的衣冠中”“很不妥帖地”躺在棺材里,魏连殳至死都和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鲁迅两次写到魏连殳长嗥般的哭声,“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着愤怒和悲哀”,描写了一个被侮辱被伤害的知识分子形象。作品借这个形象揭示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革命力量和习惯势力的冲突,笼罩着辛亥革命失败后令人窒息的历史气氛。伤逝是一篇具有非凡思想深度的爱情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主人

21、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涓生和子君都20年代初期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互相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在一起生活没有多久,彼此间的冷漠就代替了热恋。女主人公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尽管周围的人对他讥笑,她却是大无畏的。涓生在开始也真正是全身心地爱子君,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

22、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对这些,鲁迅都是赞扬的。鲁迅对子君和涓生的思想性格上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也是很明显的。子君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她在建立起小家庭之后,便用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她至死未悟“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个十分浅显的道理,涓生虽逐渐认识到生存温饱要比爱情来得迫切和实际,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是,他们的爱情怎样才能更新、生长、创造?他们新的生活道路到底在哪里?这一切,他自己也并不很清楚。当局长一纸公文断绝了他的生计后,他最初还是做了多种努力,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处境可当这一切努力失败后,他竟错误地把一切责任都归咎

23、于子君,认为:“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最后终于提出了和子君分手。涓生本以为和子君分手后,他自己可以自由奋飞,子君也可以获得解脱。然而,他没有想到,离开子君后他依然是求告无门、走投无路,处于绝境,只有一个人在会馆“寂静和空虚”的破屋中,带着“悔恨和悲哀”回首往事。而子君呢?涓生与子君分手,实际上是将她重新推回到了她曾经挣脱出的有着“严威”和“冷眼”的封建家庭。于是不久,她便“在严威和冷眼”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就这样,涓生和子君这对曾经热恋、相爱,并大胆地走到一起的青年男女,最后以悲剧结束了他们的爱情生活。那么,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

24、什么呢?总体上说,其原因是复杂的、非单一的,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首先,他们的爱情缺乏深厚的基础和更高的目标。由于两位主人公的奋斗目标仅仅是“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因此,他们一旦走到了一起,也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个性解放”、“爱情至上”、“恋爱自由”等思想,20年代前后曾经召唤过许多青年冲破封建罗网,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因此,那时有不少作家也把讴歌男女青年勇敢反封建、争取自由恋爱作为爱情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但是,鲁迅与同时代作家的不同在于:他没有一味地盲目讴歌当时盛行的这些观点,而是让人们从涓生与子君这对恋人的悲剧故事中,去思索当时这些流行的思想的局限性。子君与涓生靠着这些思想的鼓舞,

25、勇敢地抗争封建势力的重压,特别是子君,当她勇于追求自由恋爱时,曾发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宣言,表达了她为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人格独立而无所畏惧的精神。然而,正是由于子君把获得爱情、婚姻自主当作了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把与涓生的爱和小家庭的生活当作了新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当她婚后实现了这些目标时,她也就无所追求了,人变得空虚、停滞,情趣变得越来越庸俗,视野变得越来越狭小。也正因此,她和涓生之间的裂痕也就越来越大。另外,由于子君还是一个“爱情至上”者,因此,当涓生宣布不爱她的时候,她的精神也就由此完全崩溃了。与子君比,涓生尽管对爱情比较冷静,懂得“爱情必须时时更新”;

26、但由于他最终不知道该怎样更新,因此,在对待爱情、对待生活上,他与子君有着同样的盲目性。正是这种盲目性导致他们失去了奋斗方向,最终使爱情枯萎。作者通过对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再现,揭示出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以及“爱情至上”等当时十分流行的思想的局限性。在鲁迅看来,尽管这些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们有可能成为青年反封建的精神支柱,但绝不能引导人们获得长久的幸福,取得真正的解放,这也正是伤逝比当时同类题材作品思想深刻的地方。其次,黑暗社会的重压。涓生和子君虽然依靠“个性解放”等思想,一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樊篱,但由于整个社会并没有因此改变,黑暗的社会是决不允许有这种叛逆者存在的。因此,

27、他们婚后,社会对他们的打击、摧残始终没有停止。这其中涓生的失业,对他们的打击最沉重。因为这几乎使得这对青年丧失了生存的最低条件。尽管他们也曾经挣扎过,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显然,这加剧了他们的悲剧。最后,当子君无奈回到娘家后,封建势力继续对她施以“威严”、“冷眼”,最终吞噬掉她的生命。鲁迅在表现这对恋人悲剧的同时,还对黑暗的社会、残酷的封建势力摧残青年的罪行也予以了猛烈抨击,而主要不在批评涓生和子君。四、以留洋、真革命为幌子自以了得的类似“假洋鬼子”的知识分子这一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莫过于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了,鲁迅用辛辣的讽刺和夸张的手法,勾画了假洋鬼子的阴险行为;也为我们认识那场资

28、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留下了真实的历史画卷。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假洋鬼子”这一典型形象,作品中只正面出现过两次,而且都是寥寥几笔,另外就是从别的人物口中,只言片语地提到他。可是,自作品问世以来,这个形象的艺术光彩和社会概括性及其生命力是非常强劲的。因为在民族矛盾尖锐、风云瞬息万变的年代里,产生这样的人物决非偶然,他是一群社会人的代表,活跃在生活和艺术的人物画廊里。“因为那个时代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奚落和排斥的。”(呐喊自序)假洋鬼子也确实因为进洋学堂、留学东洋、剪掉辫子遭到“奚落”和“排斥”。阿Q骂他“秃驴”、老婆跳了三次井、母亲也煞费苦心地到处为他剪辫子的“罪责”开脱。而他倒对这些非难似乎不大在意,依然穿一身乌黑的“洋衣”,装着假辫子,拿着黄漆棍子,招摇过市。当革命风浪波及未庄的时候,人们“秋行夏令”将辫子盘起,他却拉下假辫子,并把留到一尺多长的头发散批在肩上,显示他是久已剪过辫子的“老革命”,而且形势一旦有变故,又可以编起,成为皇清的顺民。进攻退守,无往不利。假洋鬼子有着善观风色的政治敏感,受人非难很显通达,辫子的假装和散披更显狡猾,为了谋取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发展,不对抗革命,而是因势趁便,网罗势力,打入新的政营,选择没有流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