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句知秋,以诗会秋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诗文方面,学生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古诗是古人言志合意的载体,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时空里,境遇各不相同的人临清流、登高山、居庙堂、处茅屋,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最精炼和深邃的字眼咏之、颂之、记之的作品。对阅读经验有限、知识面暂不宽广的小学生而言,一味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可能很难让他从内心深处体会诗人的情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枫桥夜泊为例,诗人感物伤怀,忧愁孤寂,但填鸭、注入式地串讲和囫囵吞枣式地翻译制约了学生的品读能力,何处是“愁”?“愁”在哪里?不能入其境,又怎能会其
2、情?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细细揣摩苏教版教材编者意图,发现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古诗学习中,编者将两首描写不同秋日意境的古诗放在了一起,同时这也是小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秋意象的古诗。想告诉他们,遇见秋天,有人喜形于色,也有人悲伤满怀,反差如此之大,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投射在所见所闻的秋景中,创设出韵味深远的意境。 如何入境?笔者以为,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朗读建立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在诗句的理解中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发散想象,自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较直观的形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学习。俗话说:“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找到一把品读诗歌的钥匙,激发其诵读古诗的兴趣,为以后接触更多秋意象古诗做铺垫。 既然教材编者把山行和枫桥夜泊合放进课文3古诗两首中,那在教材设计中不妨将两者进行比较阅读,以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深化学生对“秋意象”的认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三言两语白描似地勾勒出一幅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山路绵长,山势迂缓,白云飘飘,炊烟袅袅,景致有静有动,学生通过朗读和课文插图,基本都能领略到秋日的宁静与美好。这时,诗人停车驻足,他被某样东西深深吸引住了。结合诗句,学生都能知道诗人陶醉其中的原因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示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孩子们也发出“啧啧”的惊叹
4、声,那一大片如火烧云般的红震撼了他们的双眼,有学生立刻表示道:“如火如荼,霜叶真的比春花还要美艳。” 古人说:“诗中有画。”当你在原先的“山林人家晚炊图”中加入这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你会新添怎样的感觉? “热烈的。” “生机勃勃的。” “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的。” 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想抒发的感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你们也喜欢这样的秋天吧!但把“秋天”装在“心”上却成了“发愁”的“愁”字。人在发愁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现?睡不着觉?失眠?这就叫做“愁眠”。 枫桥夜泊中,谁“愁眠”呢?在“愁眠”中他又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一说? 杜牧的山行诗意明了,感情突出
5、,学生易于理解。而张继的枫桥夜泊,由于写作背景是诗人落榜,孤身一人在外,苦闷寂寥无法排解,终于某个夜晚,伴着寒山寺的钟声,愁思、文思如泉涌爆发。这样的经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真切体会到的,“少年不知愁滋味”。那么意境和感情的沟通就需要对意象的合理想象和准确把握。意象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得“意”的过程。 枫桥夜泊中的意象,秋日里着实寻常可见,但经过诗人的安排,两两组合,却产生了独特的化学效应,联袂呈现出一幅清幽寂远的秋夜泊江图。 像“月落”。通过联想法(即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和电教法(即通过PPT或应用白板展示图片、视频等相关信息)
6、,使学生可以自己说说月落时的景色,不同于日出的绚烂,黄昏的安宁,此时此刻,月亮落下去了,天地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诗人在这片幽暗朦胧中看到了什么? 是“江枫”,是“渔火”。通过画面想象法(即在基本情境创设完成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想象,形象地再现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人、事的相关场景,帮助小学生超越时空,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画面),夜行无月,一江秋水向东流,江边有什么?江上有什么?如果你有支画笔,你愿意怎样去描绘它们? 有人说:“我会画火红的枫林。枫叶在风中像妖魔鬼怪。” 有人说:“我会画点点渔火,有的明亮,有的昏暗。” 有人说:“我会把渔火画得小小的,让人感觉有些远。” 有人说:“我会用米白色
7、的彩笔画渔火,因为渔火就像月光一样惨白。” 看看你画的画,你有什么感受呢? “枫叶瑟瑟摇曳,像快要掉下似的,真凄凉。” “对面的客船挂着一盏盏渔火,船上的渔民或许正在快乐地聊天。而张继却是一个人,只与渔火相伴,真孤单!” 此情此景已经让诗人孤寂忧愁,辗转反侧,更何况他还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乌啼”和“钟声”。老师提问:你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为什么?设身处地地想张继喜欢听吗?为什么?使用电教法在江枫渔火的画面上播放寒山寺的钟声,仔细听一听,谈谈你的感受。由于之前基调已定的画面感,学生很快便感应到了诗人在“愁眠”。 “愁眠”啊“愁眠”,正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感到了“霜满天”。联想法
8、,将以前学习的知识和现在做对比研究,李白曾吟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应该覆盖在地上,又怎么能够漫天飞舞呢?小组讨论,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见解,总结出一个答案,小组交流,老师引导:原来不是诗人的感觉有了问题,而是因为“愁眠”;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寒意、冷意。 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笼罩着“愁眠”。 你知道诗人真正忧愁的原因吗?通过资料引用法(即出示相关资料,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补充学生的知识漏洞),讲一讲张继落榜的小故事,使诗人的形象更加立体化,诗歌画面感更加强烈。 最后通过朗读法再次体会诗人的愁
9、思。朗读法是理解诗境最不可或缺、最基本的方法。陈寿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写道:“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朗读法分三个层次: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再读,读懂诗句,读出韵味;三读,读出愁思,读懂作者。通过反复诵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走进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教完枫桥夜泊后,不妨再拿出山行两两对比,学生自然会发现,同样写秋,诗人的感情却大相径庭。再挑选两首描写秋意象的古诗刘禹锡的秋词和杜甫的登高(前两句),课外拓展,比较阅读,举一反三,增加积累。 淮南子说山训有言:“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乘着九月的翅膀,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和秋意象的古诗见面了。通过阅读课堂的教学,希望孩子以后碰到某些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解几与线性代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轨道交通车辆结构与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电化学原理及测试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理工大学《计算理论导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电气安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大学《现代信号处理技术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伊犁师范大学《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中学生物教育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轻工大学《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整理和复习6.5比和比例 人教版 (共14张PPT)
- 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试行)
- JHA及SCL风险评价方法讲解(参考)
- DB11T 1933-2021 人乳库建立与运行规范
- 1.3.1动量守恒定律课件(共13张PPT)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授权委托书(用电)
-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全文解读ppt课件
- 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 常暗之厢(7规则-简体修正)
- 终端塔基础预偏值(抬高值)计算表格
- 海外医疗服务委托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