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贵州省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2013A011) 编号: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 伙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道路。(2)人物形象的意义:点拨:一是让读者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当时,封建统治者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
2、它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第四步:迁移应用知识积累,巩固训练。环境描写的专题训练:(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着青白的光。(鲁迅药)问: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点拨:渲染一种阴暗、凄清的气氛。同时通过环境描写反映时代的沉寂、肃杀。 (2)微风早已停息;枯草支文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有如铜丝。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中,仰面看那乌鸦;也似的飞去了。(鲁迅药) 问: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
3、:烘托了环境的荒凉与阴冷,反衬人物的失望与茫然。 (3)日历的年底毕竞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声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祝福)问: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点拨:交代了祥林嫂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习俗根深蒂固的环境。整个的环境非常沉闷,令人窒息。(4)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又隐约地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只觉得天
4、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瞒珊,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祝福。(鲁迅祝福)问: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点拨:呼应开头,用沉闷的祝福环境来反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同时烘托作者愤激、沉痛的心理。出色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心理,推动文章情节的发展,真实的反映社会背景。小结:我的观点我的理由 铜仁二中语文阅读“问题化生态课堂”导学案 主备教师 : 杨梅 备课组审核: 教研组检查: 学生姓名: 班 组: 作业检查: 课 题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型生态课堂完整型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抓住别里科夫身上的特征,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2.结合背景,探究小
5、说主题。3.欣赏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讨完成问题。【情感与价值观】勇于打破自己生活中的套子。二、学习重点 与难点【学习重点】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探究小说主题。【学习难点】欣赏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三、学习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四、设计说明【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疏通情节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基本内容;第二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写作特色;第三课时在品读的基础上,赏析小说诙谐、幽默的讽刺艺术手法,同时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加深对本诗的理解。【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6、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设计说明】哈弗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阅读问题化,指在阅读教学中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课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问题驱动课堂。课堂上应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五、学习层级步骤及内容第一学习层级:读通第一步:自主预习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1.本课中这些字你能准确读出吗?憎恶(zng w) 削铅笔(xio)祈祷(q)辖制(xi) 撮合(cu)怂恿(sng yng) 癖好(p )讥诮(qio) 滑稽(j) 安然无恙(yng)2.阅读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
7、者简介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2)轶闻趣事契诃夫初学写作时,只是给彼得堡一家叫做花絮的幽默周刊写点小文章。他写了五年小文章,很多人都说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有人说他HYPERLINK /s?q=写的小文章&ie=utf-8&src=wenda_link写的小文章是雕虫小技,有人还说小文章轻飘飘的,不足挂齿,写长篇才有分量。契诃夫却不这么看,他说:小作品比大HYPERLINK /s?q=文章&ie=utf-8&src=
8、wenda_link文章好,矫揉造作少,而又较易获得成功。契诃夫成名之后,仍然极为重视写小文章。他曾说:“我是极力拥护小作品的,要是叫我办一个幽默杂志,我会拒绝一切长文章。”名言:“在舞台上得让一切事情像生活里那样复杂,同时又那样简单。人们吃饭,仅仅吃饭,可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 契诃夫(3)文体知识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08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
9、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活动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你有哪些补充的字词?2.画出哪些喜欢的句子?点拨: 小说中别里科夫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句子。3.通过预习,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点拨: 俄国沙皇专制的黑暗统治。小结:我的疑惑:第一学习层级:读懂第二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活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1.再读文
10、章,有什么感受?2.再读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吗?点拨: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理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失去生命。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你能用叙述式概括各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吗?点拨:按照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1)介绍别理科夫及其套子(1-5段);(2)别理科夫的恋爱(6-37);(3)别理科夫之死(38-40段)。 2.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6-37段),请概括出该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点拨:该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主要是漫画事件、骑车事件和吵架事件。 3.小说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在这些事件中作者主要从哪
11、些方面来刻画别理科夫这个形象的? 点拨:主要从神态、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性格孤僻古怪,思想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的别理科夫。 活动三:勤于动脑,学会提问,设擂辩论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小结:我要提问我要表达第三学习层级:读好第三步:合作探究(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生成探究问题。1.在上面的学习中,你发现问题了吗?请写出来,交给小组长2.学习小组确定采用的探究问题是什么?将你的想法与大家探讨。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1.别里科夫为什么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性情孤僻”是主要原因吗?点拨:“性情孤僻”确实是别里科夫害怕与人交往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
12、还要进一步探究,别里科夫为什么“性情孤僻”?除了性格使然外,社会因素也许更为重要。他恐惧社会变革,沉湎在“怀旧”的虚幻中,不敢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最后发展为“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2.科瓦连科赶走别里科夫,别里科夫为什么感到“恐怖”?仅仅是因为“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吗? 点拨:因为以前他一直压制着全城的人们,现在有人戳穿他的虚弱本质,使他感到震惊、恐惧。一个发展前进的社会真实呈现在他的眼前,以前他自欺欺人式的自信荡然无存。当他意识到进步的力量,以及自己的虚弱时,他感到“恐怖”。3.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社
13、会现实? 点拨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小结:我的观点我的理由第四步:迁移应用学习活动一:拓展阅读(动作和肖像描写)1.与变色龙中关于对人物的刻画进行比较。2. 课外阅读项链。学习活动二:写作片断训练借鉴文中“细节描写”的手法或肖像描写,写一作文片段。小结: 我的反思 铜仁二中语文阅读“问题化生态课堂”导学案 主备教师 : 杨梅 备课组审核: 教研组检查: 学生姓名: 班 组: 作业检查
14、: 课 题3.边城课型生态课堂完整型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2.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3.探究作品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相关知识;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和欣赏文章,学习塑造人物的技巧;3.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鉴赏水平。4.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5.品读鉴赏与讨论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情感与价值观】1体会湘西边城特有的风情美和人性美.2.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二、学习重点 与难点1.品读欣赏小说所体现的湘西
15、边城特有的风情美和人性美。2.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探究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三、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在此基础上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2.阅读过程中注意抓关键性的句子,以此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全文。3.再读文章,体会语言特点。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四、设计说明【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基本内容;第二课时体会写作的目的及语言特色。【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设计说明】哈弗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
16、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阅读问题化,指在阅读教学中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课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问题驱动课堂。课堂上应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五、学习层级步骤及内容第一学习层级:读通第一步:自主预习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1. 本课中这些字你能准确读出吗? 茶峒( dng) 蘸酒(zhn ) 泅水(qi) 氽水(chun) 踹水(chui) 悖时(bi) 阗(tin) 怏怏(yng) 角隅(y) 歇憩(q) 碧溪岨(j) 棕榈(l)2.你能说一说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吗?它们都是在什么时间吗?3.阅读作者简介,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者简介沈从文(
17、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HYPERLINK /view/481250.htm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HYPERLINK /view/8581.htm湖南HYPERLINK /view/86087.htm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HYPERLINK /view/2725.htm苗族,其母HYPERLINK /view/2182865.htm黄素英是HYPERLINK /view/2724.htm土家族,祖父HYPERLINK /view/852471.htm沈宏富是HYPERLINK /view/2717.htm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
18、,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HYPERLINK /view/2725.htm苗族,并在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学作品中描述HYPERLINK /view/2725.htm苗族。由此我们看出沈从文在心底深处是把自己当HYPERLINK /view/2725.htm苗族人看的。沈从文是HYPERLINK /subview/176779/7073192.htm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HYPERLINK /view/7930819.htm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HYPERLINK /subview/707401/9821597.htm长河、HYPERLINK
19、/subview/20249/5063452.htm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HYPERLINK /view/8823.htm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HYPERLINK /view/79546.htm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HYPERLINK /view/1471.htm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HYPERLINK /subview/59598/5140617.htm中国历史博物馆和HYPERLINK /view/1044200.ht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HYPERLINK /subview/2621/13223029.htm北京
20、。第一学习层级:读通(2)轶闻趣事1915年,沈从文由HYPERLINK /view/42498.htm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HYPERLINK /view/2761137.htm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HYPERLINK /view/51751.htm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HYPERLINK /view/521811.htm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老师。毛老师
21、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HYPERLINK /view/1379399.htm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9 初次授课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那天,因为紧张,呆呆地站了10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急促的10分钟全讲完了。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后,学生议论纷纷,传到北大校长HYPERLINK /v
22、iew/2010.htm胡适耳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3) 创作题材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12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
23、,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活动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节选部分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2.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3.画出重点或优美的句子?4.通过预习,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小结:我的疑问:第二学习层级:读懂第二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完成问题1.再读文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你能用叙述式概括每一章节的基本内容吗? 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1. 翠翠和傩送是个怎样的形象? 天宝和傩送之间有什么的关系?是什么把他们翠翠和傩送能在在一起吗?他们
24、的“爱情”为什么不能成功?2.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爷爷及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活动三、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设擂辩论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小结:我要提问我要表达第三学习层级:读好第三步:合作探究(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生成探究问题。1.在上面的学习中,你发现问题了吗?请写出来,交给小组长2.学习小组确定采用的探究问题是什么?将你的想法与大家探讨。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于是他们公平竞争,以最自然,最优美而淳朴的赛歌形式去赢取女孩的心。但傩送一唱,天保就自愧不如,知道翠翠喜欢的肯定是
25、傩送。于是哥哥退出了,断然驾 船远行,却不幸触礁身亡。傩送心里悲痛且知道婚事一时难成,于是也乘船下了桃源。爷爷年事已高,再加上心情郁闷,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溘然长逝。剩得翠翠只能痴痴等待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问:假如你是摊送,你会回来吗?小结:我的观点我的理由第四步:迁移应用学习活动一:拓展阅读(动作和肖像描写)1.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对人物的刻画进行比较。3.课外阅读钱钟书的围城学习活动二:借鉴文中心理描写或肖像描写,写一作文片段。小结:我的反思 铜仁二中语文阅读“问题化生态课堂”导学案 主备教师 : 陈加强 备课组审核: 教研组检查: 学生姓名: 班
26、 组: 作业检查: 4.归去来兮辞课型生态课堂完整型【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一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2.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 并背诵全文;3.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过程与方法】1.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问;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和欣赏文章,学习音乐描写的技巧;3.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鉴赏水平。【情感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2.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学习重点】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学习难点】解读陶潜这
27、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1.带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2.在朗读中由浅入深地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3.结合序言和课外资料,对本文的主旨进行前层次的探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基本内容;第二课时体会作者的。【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设计说明】哈弗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阅读问题化,指在阅读教学中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课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问题驱动课堂。课堂上应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步骤及内
28、容第一步:自主预习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1. 本课中这些字你能准确读出吗? 轻飏(yng) 壶觞(shng) 眄(min)庭柯 流憩(q) 出岫(xi) 景翳(y) 翳西畴(chu) 船棹(zho) 窈(yo)窕(tio)2. 通读全文,画出你是哪些句子?3.阅读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29、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2)轶闻趣事陶渊明与当时著名的文人颜延之非常友好,两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谈文。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当官,便天天去陶潜家。每次畅饮喝醉。颜延之见他很贫困,有次要走的时候便留下两万数的钱给他。渊明竟然将这些钱全部交存在一家酒店里,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并作为日后天天取酒的资金。相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烧菊茶款待;等亲友要离去时,他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会全开,客人在同一天会一起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祷说:“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
30、日来。”说也神奇,那年的九月九日,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开,客人们也都在那天一起来了。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晋义熙元年(405)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多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属吏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活动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你有哪些补充的字词?2.你画出哪些重点或优美的句子?3.通过预习,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点拨:文章叙述了作者习惯的缘由,以及辞官后的生活。小结:我的疑
31、问:第二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完成问题1.序言中作者介绍了他辞官是因为什么?点拨:(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奔丧。2.按照文章的内容或脉络,你能否理清全辞的线索? 点拨: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在辞中
32、哪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点拨:“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 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点拨:自责(“田园将芜”),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研读第2段,思考三个问题: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点拨:(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2)“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
33、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研读第3段,本段中,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点拨:(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一窈窕寻壑,崎岖经丘。5.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点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34、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活动三、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设擂辩论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小结:我要提问我要表达第三步:合作探究(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生成探
35、究问题。1.在上面的学习中,你发现问题了吗?请写出来,交给小组长2.学习小组确定采用的探究问题是什么?将你的想法与大家探讨。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你怎么看?点拨: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小结:我的观点我的理由第四步:迁移应用学习活动:思维训练阅读张衡的归田赋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归田赋 张 衡游都邑以永久,
36、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鯋鰡。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比较阅读归去来兮辞和归田赋,这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上有什么不同?点拨:文体语言上,两者都由诗演变而来,
37、句式比较整齐,韵律比较和谐。但前者是辞,后者是赋。前者更接近诗,后者则进一步散文化了,长短句增多,是有韵的散文。 思想内容上,两者都描述了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景象,表达了自己的神往。同时都抒发了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之情。但前者是真正逃离了“樊笼”,回到了自然;而后者只是抒发了“归田”的殷切愿望而已,他希望远离污浊险恶的官场,投身于大自然明丽幽静的环境,但他实际上并未能真正归隐。尽管他把归隐生活想象与描述得十分幽雅闲适,但只是在表明自己的一种高洁志趣而已。因此,相比较而言,陶渊明的心情舒坦得多、悠然得多,他已彻底回归自然,放弃杂念了。而张衡的心情则矛盾得多,惆怅得多。而且他仍然不能忘怀对理想的政治模式的
38、探究,仍流露出他对社会、对民生的深切关注。小结:我的反思 铜仁二中语文阅读“问题化生态课堂”导学案 主备教师 : 陈家强 备课组审核: 教研组检查: 学生姓名: 班 组: 作业检查: 课 题5.滕王阁序课型生态课堂完整型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勃的相关背景;2.利用骈文的体例和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3.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过程与方法】1.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问;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和欣赏文章,理解文中的典故;3.在合作探究中领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情感与价值观】1.能够理解作者的远大理想。2.学习作者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学习重点 与难点【
39、学习重点】正确看待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难点】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典故。三、学习方法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2.小组合作完成学案,标记处疑难的问题。3.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合作探究内容,组长负责,拿出讨论成果,准备展示,点评。四、设计说明【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基本内容;第二课时体会写作思路及语言特色。【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设计说明】哈弗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阅读问题化,指在阅读教学中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课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积
40、极思考的问题驱动课堂。课堂上应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五、学习层级步骤及内容第一学习层级:读通第一步:自主预习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1. 本课中这些字你能准确读出吗?翼轸(zhn)瓯越(u )棨戟遥临(q)(j) 襜帷( chn) 潦水(lo)雕甍(mn)闾阎(l(yn) 遄飞(chun)睢园(su)睇眄(d)(min) 帝阍(hn)宗悫(qu) 簪笏(zn)(h) 叨陪(to) 捧袂(mi)2.阅读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者简介王勃(650-675),字子安,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9岁鉴赏力超群,17岁做了沛王李贤的侍读。
41、 22岁时,其父王福畤因他“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受到牵连,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5岁时,他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渡海溺水,后惊悸而死。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世称“初唐四杰”。代表作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2)轶闻趣事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就被授朝散郎。乾封初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偶得佳作。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他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名楼滕王阁,于
42、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当时,王勃面临“群贤毕至”的场面,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于是,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这千古佳作。活动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你有哪些补充的字词?2.你画出哪些重点或优美的句子?3. 通过预习,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点拨:本文是一篇饯别之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写得更多的则是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抒发自己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的志向。第二学习层级:读懂第二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完成问题1.再读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点拨:既希望又失望,既奋进又失意。活动二、精读文
43、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1.第1段有哪些重点字词句,哪几句写了洪州的地理风貌,突出了什么特点?点拨:实词襟、带、雾、星、枕、假虚词而:襟三江而带五湖;之:都督阎公之雅望。句式物华天宝。都督阎公之雅望。童子何知。地理特点“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2. 第2.3段有哪些重点字词句,描写了滕王阁怎样的景色?点拨:实词属、紫、俨、得、即虚词于:望长安于日下。句式俨骖騑 于上路。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景色之美色彩变化之美; 远近错落之美; 上下浑成之美; 虚实相映之美。3.第4.5段有
44、哪些重点字词句,用到了哪些人的典故?点拨:实词遏、凌、极、目、屈、窜、见机、穷、猖狂虚词且:穷且益坚。句式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怀帝阍而不见。典故终老始见功名的冯唐、难封侯爵的李广、屈于长沙的贾谊、逃避到海曲的梁鸿、高洁的孟尝、猖狂的阮籍等人。前半部分有对时代的批判;后半部分有积极壮怀和入世的乐观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机勃勃、不断向上的精神状态。4.第6.7段有哪些重点字词,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点拨:实词微、簪笏、胜、竭、丘墟虚词矣:兰亭已矣。句式望奉晨昏于万里。人生感慨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5.文章开始不写楼台和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
45、这样有何好处?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6.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点拨:这一句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活动三、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设擂辩论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小结:我要提问我要表达第三学习层级:读好第三步:合作探究(
46、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生成探究问题。1.在上面的学习中,你发现问题了吗?请写出来,交给小组长2.学习小组确定采用的探究问题是什么?将你的想法与大家探讨。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文章抒情部分先后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二者是否矛盾?点拨:这并不矛盾。相反,二者具有一致性。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而作者偏是满腹才华
47、而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焦急失望乃至失落,以李广、贾谊等高才不遇的人暗托胸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但本文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并不是一味自伤自怜,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示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这样,文章的基调就与以往登高必然怀乡、离远必然伤别的文章区别开来,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读者在体会到文章一波三折之美时也在精神上受到启发,领悟到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情怀和远大心胸。由此,文章的整体情调也由悲转为乐,而且因为作者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向上精神,所以才会对不能实现而且无法改变的现状产生失望,但他并不因此就放弃理想抱负,就此消沉下去,而是能将过去破灭
48、的希望转移到未来。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反而达到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小结:我的观点我的理由第四步:迁移应用学习活动:思维训练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
49、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点拨: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对个体生命短促的忧虑,并都能从由此而产生的伤感中超脱出来归于平静。本文先是被“四美具,二难并”的场景所感染而“逸兴述飞”,又由宴会美景的易散而生发感慨“识盈虚之有
50、数”,“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联系自身的怀才不遇而产生失落感,所以“兴尽悲来”。但在失落后又转向自励奋发的感情,决定以“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为生存哲学,要“穷且益坚”。兰的感情也是一波三折。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斤庄子“一死生”、“齐彭疡”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
51、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滕兰二文作者虽然都悲叹,但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著,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对人生的坚持蕴藏在字里行间,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疡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扰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可见作者在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这正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因
52、而更加深刻。其时代背景是魏晋时期天下名士被统治者所害,少有全者。所以,作者思考生死问题,正说明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而作者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并不直接说出来,是因为时代的残酷,文人多谈玄以避祸,受大背景的影响,作者也将强烈的感情用凝练而委婉的形式传达出来。到了王勃的时代,文士已经不再思考生命意识的对错,而是思考生命的价值问题,如何让个体的生命发挥出最大光彩是他们关心的,这是文人生命观的进步。文章在被压抑的苦闷中观照前代名士,发现个体价值不能实现而辜负生命的大有人在,这就更加重了对生命短促的恐慌与伤感。他是由悲人而及己的。同样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不屈让王勃发出“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宣言,
53、这种强烈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的是唐代文人的风格,表现了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特点。小结:我的反思 铜仁二中语文阅读“问题化生态课堂”导学案 主备教师 : 陈家强 备课组审核: 教研组检查: 学生姓名: 班 组: 作业检查: 课 题6.逍遥游课型生态课堂完整型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2.通过讨论,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情感与价值观】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2.一分为二地看待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
54、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学习重点 与难点【学习重点】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三、学习方法1.带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2.在朗读中由浅入深地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3.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合作探究内容,组长负责,拿出讨论成果,准备展示,点评。四、设计说明【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朗读法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基本内容;第二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及写作特色;第三课时在品读的基础上,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加深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
55、生共同成长的课堂。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设计说明】哈弗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阅读问题化,指在阅读教学中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课程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问题驱动课堂。课堂上应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五、学习层级步骤及内容第一学习层级:读通第一步:自主预习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1. 本课中这些字你能准确读出吗?北冥(mng)鲲鹏(kn) 抟(tun)迁徙(x)坳堂(o)草芥(ji)夭阏() 蜩(tio) 决() 抢() 舂粮(chng)蟪蛄(hug)大椿(chn) 斥鴳(chyn)泠然(lng)万仞(rn)蓬蒿(ho) 2.阅读作
56、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 (1)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主张相对的认识论,认为天地一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第一学习层级:读通(2)轶闻趣事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
57、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庄子临死时,心情很平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
58、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活动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1.你有哪些补充的字词?2.你画出哪些重点或优美的句子?通过预习,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点拨:庄子崇尚“逍遥”,而他认为只有做到“无所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小结:我的疑问:第二学习层级:读懂第二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完成问题1.第一段写到了哪些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作者写他们有什么用意?
59、点拨:大鹏南徙以六月之息抟扶摇高飞;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不至就控于而笑;作者的用意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即“有所待”。2.第二段中“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所以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反复强调来
60、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这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3.第三段中作者提出什么论点?点拨:作者在本段提出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1.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点拨: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针技能考试题及答案
- 疫情反弹面试题及答案
- 全球创新药研发企业研发能力与竞争格局研究报告
- 死亡音乐测试题及答案
-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反思与情感教育的深度整合试题及答案
-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估报告
- 2025南航招聘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南航招聘空姐面试问题及答案
- 2025护士面试题库及答案
-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反思与家校互动的有效模式探讨试题及答案
- 素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核心理念
- 译林版三年级上册英语书单词表
- 康复科并发症二次残疾
- (新版)拖拉机驾驶证科目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专项练习
- DL∕T 526-2013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技术条件
- 2024年北京大兴区九年级初三一模英语试题和答案
- 食品生物化学 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2024年江苏国信新丰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学术交流英语(学术写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MOOC 国情分析与商业设计-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