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试卷7_第1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试卷7_第2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试卷7_第3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试卷7_第4页
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试卷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2023年(备考资料)执业医师-公卫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一.综合考核题库(共35题)1.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正确答案: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缺乏、乏力等综合症状。1全身反应(1)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

2、续12天。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2)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有持续23天者。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全身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2局部反应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

3、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

4、,一般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2当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3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以及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4建立媒体沟通机制,引导媒体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作出客观报道,澄清事实真相。开展与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沟通,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原因、事件处置的相关政策等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2.散发麻疹疫情处置正确答案:1.传染源控制措施(1)病例诊断:各级医疗机

5、构医务人员根据麻疹诊断标准作出诊断。(2)疫情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应按照传染病网络报告要求,做好网络直报,无条件进行网络直报的医院,应及时将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单用传真方式传至医院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其代做网络直报,对疑似、死亡病例应及时做好更正报告。(3)患者隔离治疗:对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实验室确诊的麻疹患者可采取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在家隔离治疗时应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延长至出疹后10天。(4)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麻疹疫情报告后,应组织人员按照麻疹

6、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要求,对麻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经过、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以帮助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来源和传播途径,追踪和掌握密切接触者。(5)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指曾护理过麻疹病例,或与麻疹病例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时,及时掌握密切接触者与患者接触时间、地点、接触方式及与患者关系等情况,并做好记录与登记,对确认为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时间至少为21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观察期间可不限制其活动;观察内容告知密切接触者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掌握密切接触者发热、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结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全身皮

7、肤出现红斑丘疹等症状,如出现疑似麻疹症状,应及时就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由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解除医学观察期标准为医学观察期满且密切接触者中未出现麻疹患者。2传播途径控制措施(1)消毒:麻疹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因而对病家及患者接触过的物品一般不需要药物消毒和开展终末消毒。可采用通风、洗晒或太阳下暴晒方法杀灭病原体。(2)其他措施:室内保持开窗通风、透光、清洁。幼托机构、学校、电影院、会场等应加强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3保护易感人群措施(1)预防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现行的免疫程序是麻疹疫苗8月龄初免1针,18月龄到24月

8、龄时复种1针。接种剂量为0.5ml。发生疫情后,可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对象为6个月至30岁的易感人群,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2)开展健康教育: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宣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疾病抵抗力;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基本知识正确答案: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l是不断变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

9、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人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

10、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4.1990年5月初,郑小弟住院,家属主诉郑小弟一星期前开始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畏寒、高热(39.5)、小便量减少、嗜睡、食欲差住儿科病房治疗,5月9日下午4时左右,郑小弟全身抽搐,怀疑脑膜炎转加护病房做腰椎穿刺,抽脑脊髓液送检,5月15日脑脊髓液培养出脑膜炎双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医院确诊罹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问题:1疾病控制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做哪些调查工作?2哪些人是流行性脑膜炎的高危人群?3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疫情扩散?正确答案:1疾病控制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应主要进行下列调查(1)病例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报告后24小时

11、内,派人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详细填写流脑个案调查表,通过网络实施直报。在本辖区内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病人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学校、托幼机构发生首例流脑病例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议并指导发生疫情的学校开展晨检工作;建筑工地等其他集体单位发生首例流脑病例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协助用工单位对务工人员健康状况开展监测。最后一例病例发病10天后,没有出现续发疑似流脑病例可停止晨检和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出现流脑死亡病例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派人对死亡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密切接触者调查。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

12、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辖区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密切接触者在其预防性服药前采集咽拭子标本,以分离脑膜炎奈瑟菌。同时对密切接触者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服药。2哪些人是流行性脑膜炎的高危人群?中小城市以24岁或59岁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大城市发病分散。偏僻山区一旦传染源介入,常引起点状暴发流行,15岁以上发病者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一户2人或2人以上发病者亦多见。3采取以下措施防止疫情扩散,预防方法包括:(1)教育民众避免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飞沫,有良好的个人卫习惯,并避免到通风不良的场所。改善居住和工作环境的拥挤

13、度,如学校、超市。(2)疫苗:现有疫苗A、C、Y及W135群有效,B群尚无有效疫苗。目前建议针对高危险群或至流行区域的人接种,一般民众不建议使用。病人、接触者及周围环境的处理。病例通报:若发现疑似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通报当地卫生主管机关。疑似症状:症状包括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直,出血性皮疹、淤斑,伴有谵妄、抽搐或昏迷现象。脑脊髓液涂片检出革兰阴性双球菌或血液、脑脊髓液中分离出革兰阴性双球菌。隔离:对患者实行呼吸道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后3日,或不少于病后7日,对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7日。消毒:针对病人较常触摸、活动的区域进行擦拭,另对洗脸槽、丢弃卫生纸之垃圾桶等可能接触口鼻分泌物的

14、地点喷洒消毒液。接触者处理:由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近距离传染,故应严密监视患者家人和与患者有亲密接触的人早期症状,特别是发热,若接触者出现发热等症状,应视同疑似个案立即采检并送医院诊治。目前主要以利福平( riFAmpin)进行预防性投药,执行方式为每日2次、连续用2天,每12小时剂量成人为600mG、1个月以上的小孩为10mG/kG、1个月以内的小孩为5mG/kG。若托儿所出现个案,所有的工作人员及小朋友都需要投药;若为机构式同住成员,如住宿生、室友也需扩大对接触者预防性投药之执行。医护人员不需给药,除非与患者之鼻分泌物有接触者,如曾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打疫苗因尚需作用时间,故实效不大。接

15、触者及感染源调查:若有通报个案发生,应于通报后由疾控中心立即进行疫情调查,并于通报后48小时内回报相应部门。若有必要,可向有经验的流行病学家、微生物学家、实验室人员进行咨询;若为死亡个案,必要时应索取临床病历。治疗方法:抗生素治疗越快越好,故应在临床怀疑时即开始,不应等到培养证实以后。若时间允许,可根据培养出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作为投药的评价依据。因青霉素(pEni-Cillin)无法根除鼻咽带菌,故出院前应给予利福平,剂量同预防性给药。大流行的预防措施:1)当暴发流行时,工作重点应放在严密的监视、早期诊断和立即治疗疑似患者,并加强进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卫生教育宣传工作。2)因拥挤而造成

16、暴露的人,应予以分隔,并改善其生活起居地点的通风。3)当在封闭的社区中(如:工厂、托儿所)发生疫情时,若流行的菌种对磺胺药物敏感,则可全面使用磺胺嘧啶(SD),以降低带菌率和减少扩散。4)因注射疫苗尚须作用时间,故仅于大流行时考虑使用疫苗。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控制关键点正确答案: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早报告: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类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

17、接触者要按照情况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6.预防接种组织形式正确答案:1常规接种 接种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当地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的预防接种服务。2群体性预防接种 群体性预防接种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内,针对可能受某种传染病感染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3应急接种 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染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

18、者其卫生行政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7.简要病史:女性,26岁,发热、体重明显下降1月余,咳嗽咳痰2周。初步诊断:艾滋病。问诊内容正确答案:1现病史(1)主诉相关鉴别询问:发热的热度,是否为持续性,有无寒战、皮疹等伴随症状;咳嗽的性质,持续时间,程度加重或缓解因素;咳痰的量和性状、颜色;体重减轻了多少,是否为进行性,是否伴随有盗汗、全身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起病诱因,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等;一般状况,饮食、睡眠、大小便有无改变。(2)诊治经过:是否做过相关检查,检查结果怎样;是否进行过相关治疗,疗程和疗效等。2相关病史(1)有无药物过敏史;(2)相关病史:有无不洁性交史,有无毒品吸入史,有无疫

19、水疫区接触史,有无肝炎结核等其他传染疾病史。8.2007年6月10日以来,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平均每日因发热等症状到校医室就诊的学生人数达23例,为平日就诊数的3倍;目前累计就诊人数已达138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畏寒、流涕等。卫生部门经调查和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认为甲3型流感。问题:1针对当时的疫情状况你认为应如何开展工作?2请你制订本次疫情调查的调查方案(简要叙述主要的内容)?3你在撰写本次疫情调查报告时,准备包括哪些内容?正确答案:1诊断明确,应立即着手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1)控制治疗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对学校场所进行消毒,注意通风,必要时避免集会或集体娱乐活动

20、。患者用具及分泌物彻底消毒。进行学生宣教,勤洗手、防交叉感染。(3)保护易感人群:让学校师生注意多饮开水,多吃清淡食物。必要时可进行疫苗预防或药物预防。2调查方案包括以下内容(1)调查目的:如核实诊断;掌握本次疫情的流行强度;明确引起本次疫情的因素;采取防治措施,评价措施的效果。(2)调查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3)调查内容:核实诊断,评估疫情;收集疫情发生地区相关的信息;对病例进行调查;了解和不断修正预防措施;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采取措施并对措施效果进行评价。(4)调查表设计。3在疫情调查结束后撰写结案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标题、前言、事件发生概况、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评价、调查结论与趋势分析

21、、下一步建议、报告单位和报告日期。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正确答案:(一)健康教育 教育公众减少直接接触和暴露于飞沫传播。(二)保持社会距离 减少居住和工作场所拥挤状况,如兵营、学校等。(三)免疫预防 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流脑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流脑暴发或流行时,应根据疫情的动态,在省级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儿童和高危人群流脑疫苗的应急接种。10.狂犬病正确答案:一、概述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狂犬病是人类病死率最高(100%死

22、亡)、始终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传染病。狂犬病又是完全能够预防,最能体现预防为主卫生方针的疾病。二、流行病学(一)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 狂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地理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和大洋洲(近年有个别报道)外,全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或流行。当前,全世界约23以上国家或地区存在动物和人间狂犬病。东南亚、中东、北美、东非、中南美和东欧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而西欧人的狂犬病病例却甚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等种种原因,犬、猫等家畜的狂犬病均未得到控制,是人间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有的国家或地区狂犬病流行仍有上升趋势。在我国,狂犬病几乎遍及各省。主要分布在农村,可能与农村养犬密度大、犬的免疫率低等诸多

23、因素有关,但各地区分布情况随地域不同亦有差异。2流行季节从季节分布来看,本病全年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高峰,但一般以温暖季节(711月)发病较多。在流行季节较明显的地区,常以春夏之交和夏季相对较多,冬季相对较少。人间狂犬病春末、夏、秋季节发病数相对多可能与犬的发情季节易伤人,人群户外活动多,衣服单薄容易暴露,且暴露后伤势严重有关。3人群分布 各年龄组的人群均对狂犬病易感,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异系因接触疫源动物机会的多少有所不同所致。不同地区的人群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感染率差别的主要原因与犬免疫密度、暴露后伤口处理以及人们对狂犬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程度等因素有关。(二)流行形式 绝大多数以散发为

24、主,亦有局部聚集性疫情报告。(三)影响狂犬病发病的因素1疫苗和抗血清的使用 被狂犬或者可疑狂犬咬伤以后,如能及时、正确地使用抗狂犬病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再加狂犬病疫苗预防接种,一般不会发生狂犬病,免疫失败的比率极低,这是影响狂犬病发病的一个最有力的人为因素。狂犬病暴露者接受治疗性预防注射时,能否做到及时、全程而有效的免疫预防是十分重要的。2咬伤的性质 狂犬病病毒通常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和动物体内的。即使无黏膜损伤,病毒亦可经正常黏膜侵入机体。感染狂犬病的动物咬、抓伤人或舔了皮肤、黏膜后,其唾液污染伤口、黏膜可引起发病。人被狂犬病动物致伤的部位、致伤程度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被疯

25、动物致伤头、面和颈部等那些靠近中枢神经系统的部位或周围神经丰富的部位,比咬伤四肢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且潜伏期较短。多部位咬伤比单一部位咬伤容易发病,且潜伏期较短。咬伤严重,伤口深者比浅表损伤容易发病,潜伏期也较短。3咬伤的先后顺序 发病与否与咬伤先后有明显的关系,即先被咬伤者发病多,病情严重,后被咬伤者发病少或不发病。4伤口处理 人被可疑动物致伤后,如果及时对伤口进行规范处理和抗狂犬病暴露后治疗,则可大大减少发病的危险。伤口处理是狂犬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伤口的处理,最重要的是及时、正确。伤口不进行处理、处理不及时或不正确,不仅可以增加感染患病机会,而且潜伏期可缩短。5其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

26、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如犬和野生动物免疫和管理情况等。(四)潜伏期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长可达1年以上,平均约为66.9天,多数病例的潜伏期集中于3090天。短于15天,超过一年以上者罕见。(五)传染源 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从全世界来看,最重要的狂犬病疫源动物当数家犬。但是,理论上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包括鸟类都可感染狂犬病毒,并将病毒传染给人。然而,不同的动物传播狂犬病的意义是不同的。我国狂犬病的动物传染源除犬、猫、猪、牛、羊等家畜外,还有鼬獾、鼠、狼、梅花鹿、熊、豹、刺猬、野猪、狐等野生动物。(六)传播途径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

27、传播。还可通过组织(如角膜)、器官移植手术将狂犬病传播他人,另外,还有呼吸道、消化道或通过唾液直接或间接污染健康人未愈合的伤口而传播狂犬病的可能性。(七)易感人群 人类对狂犬病普遍易感。三、诊断标准(一)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史 有被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等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黏膜或未愈合伤口的感染史。2临床表现(1)狂躁型:狂躁型是我国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常感觉,以后出现高度兴奋、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和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流涎、吐沫、多汗、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逐渐发生全身迟缓性麻痹,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2)麻痹

28、型:麻痹型在我国较少见。临床表现为:前驱期多为高热、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挛和吞咽困难等表现。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开始于肢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部分或者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故称哑狂犬病。3实验室检查(1)直接荧光抗体法(DFA)或ELISA法: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毒抗体阳性,或用RT-PCR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2)细胞培养方法:从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到狂犬病病毒。(3)脑组织检测: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T-PCR检测

29、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到狂犬病病毒。(二)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查证据。(三)诊断1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任一项:(1)符合临床表现(1);(2)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2)。2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加上实验室检查(1)、(2)、(3)中的任何一项者。(四)鉴别诊断 需要与狂犬病恐惧症、破伤风、病毒性脑膜脑炎、脊髓灰质炎等鉴别。11.伤寒和副伤寒的防控关键点正确答案:改善水源卫生设施,加强饮水消毒。确保城乡饮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提供卫生食品;改善环境卫生,粪便、垃圾和污水要无害化处理;组织有伤寒和副伤寒病

30、史人员体检及饮水、食品、托幼机构职业人群上岗前与定期体检。对筛检出的带菌者进行登记,定期随访和必要的卫生管理;加强施工工地的卫生管理。开展伤寒和副伤寒疫情、重点人群、水源、食品、病原学等方面的监测,为掌握疫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疫情预测预报。12.简要病史:女性,31岁,发热13天,全身出现皮疹2天。初步诊断:伤寒。正确答案:问诊内容1现病史根据主诉及相关鉴别询问。(1)发热情况、热型、具体温度、有无寒战。(2)皮疹大小、色泽,是否突出皮面,压之是否褪色出疹顺序等。(3)发病诱因,起病缓急,有无咽痛、咳嗽等上感症状。(4)有无食欲缺乏、腹胀、便秘或腹泻、神志改变等伴随表现。诊疗经过:是

31、否进行过相关检查,检查结果怎样。有无进行治疗,效果如何。2有关病史(1)药物过敏史。(2)与该病有关的其他病史:当地有无流行病史,有无疫水疫区接触史,有无结核病史等。13.霍乱流行特征正确答案:1地区分布霍乱的地区分布有以下特点:(1)以沿海分布为主,尤以江河人海口附近的江河两岸及水网地带为好发地区;(2)可以传入内陆、高原和山区,甚至沙漠地带;(3)盐碱地区发病率高于非盐碱地区,可在内陆盐碱地区形成反复流行;(4)沿海、沿江地区发病率高于内陆平原,平原高于半山区、山区。2季节分布 霍乱发病虽无严格的季节性,但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升高现象。在我国流行季节一般在511月份,流行高峰多在710月

32、份,南方略早于北方,某些地区和年份可终年有病例发生。3人群分布(1)年龄分布:各年龄组普遍易感,但由于免疫水平和感染机会不同,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有所差异,在地方性流行区,居民的免疫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因而以幼儿发病居多;在非地方性流行区,则以暴露于疫源机会较多的青壮年发病居多。(2)性别分布:一般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有时因为活动范围和感染机会不同而有所不同。(3)职业分布:由于不同职业人群受感染机会、生活卫生水平不同,其发病率有一定差异,通常以渔船民、农民发病居多。4扩散方式 主要有短程传播和远程传播两种。(1)短程传播:指疫情向毗邻地区的扩散,表现力疫区逐渐扩大,主要是通过水源等外环境

33、污染和人员交流、食品购销等途径实现。(2)远程传播:又称为跳跃式传播。主要是指疫情从某地越过若干未发病地区向远处扩散,通常是由带菌者、轻型患者、食品污染、交通工具污染而实现。5流行形式 霍乱的流行形式主要有散发、暴发、流行等多种形式,目前在我国以散发和暴发多见。散发多由偶然因素引起,并且因污染有限,没有引起扩散。暴发是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发生大量病人,在流行病学上指要具有共同暴露因素等流行病学联系的多个病例。暴发常呈水型或食物型,包括聚餐所引起。14.2005年9月27日9:30左右,江苏沭阳县疾控中心接到张圩乡卫生院电话报告,称该乡中学有20余名学生发生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正在张圩乡卫

34、生院就诊。接到报告后,县级疾病控制中心立即派出流调人员,于10:00左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采样,初步认为是食物中毒。28日又有不少学生到医院就诊,并出现里急后重、脓血便等症状。29日县疾病控制中心再派人现场调查,确定为一起学生集体细菌性痢疾暴发事件。问题:1该如何判定痢疾疫情?2急性细菌性痢疾应做哪些鉴别诊断?正确答案:1该如何判定痢疾疫情?一般根据流动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定。(1)流动病学史:病人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2)临床症状体征:1)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2)急性普通型(典型)菌痢:急性起病、腹泻(除外其他原因的腹泻)、腹痛、里急后

35、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3)急性中毒型菌痢:发病急,高热、呈严重毒血症症状,小儿起病时可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常需经灌肠或肛拭做粪检,才发现是菌痢。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有感染性休克症,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发花、发绀等。脑型(呼吸衰竭型):有脑水肿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混合型:同时出现休克型、脑型的症候,是最凶险的一型。慢性菌痢:急性菌痢者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为慢性菌痢。(3)实验室检查:1)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2)病原学检查,粪

36、便培养志贺菌属阳性为确诊依据。确诊病例:具备实验室检查的第2条和临床诊断病例中任何一项。2急性细菌性痢疾应做哪些鉴别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应同其他病因所致的急性腹泻相鉴别。(1)阿米巴痢疾(又称阿米巴肠病):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而引起的,因临床上常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痢疾症状。(2)沙门菌肠炎: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等常为其病原,其胃肠型主要临床症状同急性非典型菌痢相似,但粪便多样化,一般抗菌药物疗效差,粪便培养可分离出沙门菌,或从该病的败血症型患者血中培养出致病菌。(3)副溶血性弧菌肠炎:此种肠炎由副溶血性弧菌(嗜盐杆菌)引起。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征

37、:有进食海产品或腌渍食品史;同餐者同时或先后迅速发病;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多无里急后重;粪便呈黏液血性、血水或洗肉水样,有特殊臭味;取患者吐泻物或可疑食物进行细菌培养有确诊价值。(4)霍乱与副霍乱:病前一周来自疫区,或者与本病患者及其污染物有接触史。突然起病,先泻后吐常无恶心腹痛等症状,粪呈米泔样或黄水样。重症病例可致外周循环衰竭。粪便或呕吐物中检出霍乱弧菌或爱尔托弧菌。(5)空肠弯曲菌肠炎:该病于发达国家发病率高,甚至超过菌痢,主要临床表现与菌痢类似,伴咽痛、肌痛、关节痛、背痛等症状。粪便在微需氧或厌氧环境中培养可检出该菌,或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38、(6)病毒性肠炎:多由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致急性肠道感染,有其自限性,消化道症状轻,粪便镜检无特殊,电镜或免疫学方法检查及病毒或病毒颗粒可确诊,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长有诊断意义。此外急性菌痢应同肠套叠、耶尔森菌病、产肠毒性大肠杆菌肠炎、类志贺毗邻单胞菌腹泻、亲水单胞菌腹泻等疾患相鉴别。1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正确答案:(一)基本知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流脑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

39、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g双球菌,菌体呈肾形或豆形,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鼻咽部及患者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中发现。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中,该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本菌为专性需氧菌,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510co、ph7476下最易生长。本菌按其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之不同,可分为13个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90以上。c群致病力最强,b群次之,y群最弱。我国流行菌株一直是a群,占90以上,某些地区b群流行有上升之势。近年发现本菌对磺胺耐药,以c、b群最严重,a群亦上升。内毒素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本菌体外生活力及

40、抵抗力均很弱,并且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对干燥、寒、热和常用消毒剂均甚敏感。温度低于30或高于50时皆易死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存在于正常人鼻腔,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显著增高,可达50以上。国内调查流行期间a群带菌率高,非流行期间则b群是最多的带菌群。本病经呼吸道传播,由于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很少间接传播,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奶、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传染本病有重要意义。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可对本群病原菌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

41、叉免疫,但不持久。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流行多发生在11月至次年5月,34月为高峰,并呈周期性流行,一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表现为脑膜血管充血、出血、炎症和水肿,引起颅内压升高;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浆外渗,引起脑脊液混浊。亦可引起颅底部炎症、粘连。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主要在脑实质,引起脑组织坏死、充血、出血及水肿,颅内压显著升高,严重者发生脑疝。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潜伏期为110天,按病情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42、。普通型分四期。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和恢复期。多数患者无前驱期表现,仅有低热、咽痛、咳嗽及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2天。败血症期表现为急起高热寒战,体温3940,伴头痛、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为此期重要体征,病情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中央呈紫黑色坏死或大疱。持续12天后进入脑膜炎期。脑膜炎期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表现为高热、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出现脑膜刺激征,重者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患者通常在25天内进入恢复期。经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病程进入恢复期,此时症状逐渐好转,皮肤瘀

43、点、瘀斑消失,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患者出现口唇疱疹。患者一般在13周内可痊愈。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又分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和混合型,后者是流脑中最重的一型休克型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寒战,严重者体温不升,伴头痛、呕吐及全身严重中毒症状,精神萎靡及烦躁不安。全身皮肤黏膜广泛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最终出现循环衰竭,极易并发dic。此类患者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检查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深,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反复惊厥,锥体束征阳性;脑水肿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脑疝。以上两型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为混合型

44、,病情极严重,病死率极高。轻型流脑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黏膜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培养可有病原菌。本病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和细菌学检查。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并发dic者血小板减少。脑脊液检查表现为颅压升高,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为100010l,以上,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低。发病开始12天或败血症休克型患者,除颅压增高外,其他检查可无明显改变。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包括涂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并发症与后遗症已少见。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化脓性关

45、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及眼内炎等。后遗症包括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神经损害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耳聋及失明等,亦可有肢体瘫痪、癫痫或精神障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资料提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季节在冬春季,常见于儿童,多未接种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该病临床表现特征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败血症、脑实质损害;表现为感染性休克、循环衰竭;神志障碍:惊厥及呼吸衰竭主要依靠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颅压升高及脓性脑脊液改变等辅助检查结合细菌学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和确诊。本病

46、主要需与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相鉴别,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上述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均无明显季节性,多散发而不引起流行,无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确诊则有赖于细菌学检查出不同病原菌。结核性脑膜炎;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皮肤黏膜无瘀点、瘀斑,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脑脊液检查:颅压升高更明显,脑脊液外观混浊呈毛玻璃状,白细胞多在5010/l以下,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及氯化物减低。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检出抗酸染色阳性杆菌有助于确诊。与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可有原发病灶,发病无季节性)相鉴别,确诊则有赖于血培养检出其他致病菌

4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重在早期发现患者并就地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3天,不少于7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天。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儿童不去流脑患者篆:儿童不去流脑患者家,并应尽量避免人多型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提高人群免疫力,加强菌苗预注射;对密切接触者可用复方磺胺甲嗯唑等进行药物预防。(二)病史采集要点现病史发病时间:如果疑似普通型流脑,发病时间可以天为基本单位记录;如果疑似暴发型流脑应以小时为基本单位记录。产要症状:发热时间和程度,伴有寒战、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婴幼儿出现拒乳现象,皮疹(出血点或瘀斑),迅速出现并逐渐增多和扩大,瘀斑和瘀点迅速增多和扩大是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标志,伴有意

48、识障碍甚至抽搐。主要体征:注意患者生命体征(bp、p、r、t)的变化及意识状态,动态观察出血点或瘀斑的变化情况,观察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的情况。诊治经过:重点追问是否在他院接受诊治及其经过,如果接受过青霉素等治疗对疾病的控制有明显的帮助。既往史既往未患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流行性:注意发病当时的季节,24月为发病高峰;当地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接触史:1周之内有流脑患者的接触史;接种史:既往未接种过流脑菌苗。(三)与本病相关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血压、脉搏盼测定和皮肤黏膜瘀斑和瘀点,神志的改变和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血压、脉搏的测定和观察神志的改变情况至关重要,如果在24小时

49、内出现血压下降和脉搏加快及神志明显改变,皮肤黏膜瘀斑和瘀点迅速增多和扩大,迅速出现昏迷,脑膜刺激征明显,则暴发型流脑的可能性很大。辅助检查中血常规中自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水平决定感染的轻重,脑脊液常规呈化脓性脑脊液的改变,血液、脑脊液、皮肤瘀斑、瘀点的组织液细菌涂片或培养查到脑膜炎双球菌是确诊的依据。(四)病例分析与初步诊断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患者在一周前接触过流脑的患者,既往未接种过流脑菌苗也未患过流脑,突然发病,表现高热、寒战、头痛、呕吐,皮肤黏膜出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末梢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脑脊液为化脓性脑膜炎改变,临床诊断普通型流脑;如果患者皮肤黏膜瘀斑、瘀点迅速增多,

50、24小时内出现休克或迅速出现昏迷,临床诊断为暴发型流脑。如果在血液中、脑脊液中或皮肤瘀斑、瘀点的组织液中发现脑膜炎双球菌可以确诊为流脑。16.伤寒和副伤寒正确答案:(一)基本知识1概念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特点:全身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大与白细胞减少等。2病原学病原体为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短杆状,为无芽胞,无荚膜,g杆菌,有鞭毛,能运动。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佳。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耐低温,对热与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伤寒四季均可

51、发病,夏秋季最多,以儿童和青壮年居多。3流行病学传染源为患者与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伤寒的主要传染源。本病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少有第二次发病者。伤寒、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4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伤寒的发病为两次菌血症过程。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内毒素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所致,全身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是伤寒的主要病理变化,而面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5临床表现伤寒的潜伏期为723天。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呈4期经过。初期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发热前

52、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多有便秘,偶有腹泻。极期发热为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天。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往往症状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于病程713天,皮肤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肝脾大。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缓解期体温波动,逐步下降,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增大的脾脏开始回缩,本期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少数患者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复发。原因为机体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

53、血流而致。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部分患者在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上升,持续57天后才回到正常,血培养在这段再发热期间可为阳性,此称为再燃。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6并发症伤寒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脑膜炎等。7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后者可判断病情和疗效。血培养是最常用的确诊伤寒的依据。已经应用抗生素或血培养阴性者适合选择骨髓培养;病程23周粪便培养和尿培养阳性率较高。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

54、a、b、c)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即肥达反应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对未经免疫者,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肥达反应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8诊断和鉴别诊断伤寒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当地有伤寒的流行,既往未进行过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也未患过伤寒,近期有伤寒患者接触史。临床表现持续高热一周,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下降、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相对缓慢,玫瑰疹,肝脾大,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有帮助,肥达试验阳性有辅助诊断的意义,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伤寒须和病毒

55、感染、流行性斑疹伤寒、恶性疟疾、急性粟粒性肺结核、g杆菌败血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发热时间较长的疾病相鉴别。9预防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教,搞好粪便、水源和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与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与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饮用生水、生奶等;及早隔离,治疗患者,体温正常后15天,或每隔5天作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可使患者解除隔离。带菌者应调离饮食服务业工作。要对慢性带菌者进行治疗、监督和管理。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3天(副伤寒为15天)。有发热的可疑患者,应及早隔离治疗观察。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

56、的预防接种,口服ty21a株的减毒活菌苗,保护效果可达5096,副作用也较低。上述菌苗仅有部分免疫保护作用,已经进行免疫预防的个体仍须注意饮食卫生。(二)病史采集要点现病史:伤寒患者主要应掌握患者发病后主要症状及程度,即发热程度、性质及持续时间,消化系统症状尤其神经系统症状的程度决定病情的轻重。流行病学资料:伤寒好发季节为夏秋季,有伤寒或副伤寒患者接触史,当地有伤寒或副伤寒的流行。既往未进行过伤寒或副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也未患过伤寒或副伤寒。(三)与本病相关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伤寒患者呈急性病容,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谵妄甚至昏迷。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右下腹有压痛,肝脾大。白细胞总数

57、减低,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培养是最常用的确诊伤寒或副伤寒的依据。骨髓培养阳性率高,适合血培养阴性或已应用抗生素的患者。肥达反应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肥达反应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四)病例分析与初步诊断在夏秋季,患者急性起病,持续高热伴有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查体有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大,于右下腹有压痛,患者在病前有伤寒或副伤寒接触史,结合患者末梢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有助于伤寒或副伤寒的临床诊断,如果血培养有伤寒或副伤寒杆菌生长则可作出病原学诊断。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

58、其临床特点、诊断和预防与伤寒大致相同,但有不同的特点。副伤寒甲分布比较局限,副伤寒乙呈世界性分布。我国成人的副伤寒以副伤寒甲为主,儿童以副伤寒乙较常见。副伤寒甲、乙患者肠道病变表浅,范围较广,可波及结肠。潜伏期比较短,215天,起病常有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炎症状,23天后缓解,接着体温升高,出现伤寒样症状。体温波动比较大,稽留热少见,热程短,副伤寒甲大约3周,副伤寒乙大约2周左右。皮疹出现比较早,稍大、颜色较深,量稍多可遍及全身。副伤寒甲复发率比较高,并发症少见,病死率低。副伤寒丙可表现为脓毒血症型、伤寒型和急性胃肠炎型,以脓毒血症型最多见。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起病急,寒战,体温迅速升高,热型

59、不规则,热程13周,出现迁延化脓病灶时,病程延长,以肺、骨骼及关节等部位的局限性化脓灶常见。并发症少见。17.某市举行大型运动会,有1000人参加。7月11日晚上6时左右900人食用了由一家饮食服务中心提供的盒饭,食谱为:烤鸡、咸菜肉丝、咸蛋、红烧牛肉、冬瓜、米饭。部分进餐人员反映咸蛋和红烧牛肉有异味。当晚9时至次日上午10时,先后有210人发病,主要出现腹痛、腹泻(17次,稀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血便)等消化症状,无发热和呕吐。经治疗,病人全部康复。问题:1这是一起什么疫情(初步诊断)?2请你设计本案个案调查表(主要内容)?3可疑食物中毒样品的采集操作、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什么(要点)?4接到

60、本起疫情的报告电话时,需要询问和记录、上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调查处理此次疫情,需要进行哪些现场调查?正确答案:1初步诊断为食物中毒。2个案调查表的主要内容(1)被调查人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2)发病情况(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及治疗情况。(3)发病前(特别是7月9日晚餐)摄入食品的情况。(4)临床及实验室检验结果。(5)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人。3可疑食物采样时应注意问题(1)可疑食品中毒样品的采集操作中应注意无菌操作。(2)储藏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时应冷藏。4接到本起疫情的报告电话时,需要询问和记录、上报的主要内容(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名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