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恶性血液病_第1页
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恶性血液病_第2页
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恶性血液病_第3页
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恶性血液病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血液流变学检测对恶性血液病【摘要】目的讨论3种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血液流变学测试仪测86例恶性血液病及60例正常人血液黏滞度,并进展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白血病(al)全血黏度(b)降低,血浆黏度(p)正常;慢性粒细胞白血病(l)b正常,p升高。多发性骨髓瘤()l、p均升高。2组间比较:高白细胞组l,化疗后组l和p均升高。f降低组l和p,f降低组b,缓解组p,1周内死亡组b和p均降低。结论3种恶性血液病存在不同特征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后者与临床多种因素相关,分析其变化有利于对病情的判断和指导治疗。【关键词】恶性血液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

2、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血液流变学thelinialsignifianefherhelgyexainatintalignantheatnsis(departentfheatlgy,guangdngprvinehineseediinehspitalinzhuhai,,zhuhai510900)keyrds:alignantheatnsis;auteleukeia;hrnigranulytileukeia;ultipleyela;herhelgy.动物实验证实,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直接影响着机体的血液黏滞度1,国内外对此虽有报道,但对恶性血液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讨论较少。本文现就86例恶

3、性血液病患者有关因素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展分析,并讨论其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1.386例患者相关性因素比较中,其分组标准是:末梢血白细胞数50109/l者归入高白细胞组;化疗后组指化疗后1周左右复检者;非缓解组包括初治未缓解及复发病例;f与f降低组系以50例正常组测定值f111.312.6%与f120.214.2%为基数,按x+1.96s计算正常值范围,凡低于其下限者划入降低组。1.4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照采用t检验。2结果2.1恶性血液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液流变学比较结果,见表1。与正常组比较:al组b、ht、fbg降低,et升高;l组p、fbg升高,ht降低;组b、p,et升高

4、,ht降低表1恶性血液病与正常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2.2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因素比较见表2。组间比较:高白细胞组l升高,f降低组l、p、fbg降低;f降低组b、et降低;化疗后组l、p升高;缓解期p,et降低,ht升高;1周内死亡组b、p,ht降低。表2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因素比较组间比较:*p0.05,*p0.01,与表1对照组比较p均0.053讨论近年来发现,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某些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升高2。本研究显示,al患者b降低,eb升高,提示al全血黏度降低,但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聚集性是相邻细胞通过血浆蛋白的桥联力与细胞外表负电荷的排挤力互相平衡的结果。b降低

5、与al患者ht下降有关。因为ht是影响血液黏滞度最主要的因素。在ht显著低下时,b测定值并不能真正反映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本质,这也正是al患者血液流变学特征有别于其它实体瘤的不同之处。l和组p均升高,呈现典型“高血浆黏度型高黏滞血症,与孙达春报道3恶性实体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特征相类似。恶性血液病细胞释促凝物质和纤维蛋白元增加是血浆黏滞度增加的主要原因4。此外,后者还与抗凝血酶(at)和蛋白(p)等抗凝因子的消耗性降低有关5。表1比较3种恶性血液病血液流变学表现发现:al患者b降低,p正常,l患者b正常,p升高,患者l和p均升高,这提示3种恶性血液病各具有相对不同的血液流变学表现。因此,可将血液流变

6、学检测作为发现和挑选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由于机体内正常的血液流变学是维持脏器和组织正常血流灌注、正常代谢功能的重要条件,血液流变学异常致微循环灌注缺乏是许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会进一步促进血液流变性恶化。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提示体内存在诱发病灶,提示医者应进一步检测以确诊疾病的诱因。27例白细胞计数50109/l组与对照组比较,除l升高外,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无显著性变化,说明白细胞数并非影响血液黏滞度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白细胞的变形才能较红细胞差,当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出现会明显的影响部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黏滞度,导致循环紊乱使病情加重。但白细胞比积必须大于20%时,才会对

7、血液黏滞度产生明显影响,而到达如此高的白细胞比积,临床上少见。f和f为人体的关键凝血因子,本文活性程度下降组较未下降组b和p分别不同程度下降。文献指出,恶性血液病进展期患者f、f等多种凝血因子活性普遍下降,是导致临床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6,而以上3组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低黏滞血症。因此推测,某些凝血因子程度下降与血液黏滞度下降可能具有连锁关系。化疗后组较化疗前组l,p上升,考虑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某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本身也可能会加重肿瘤病人原有的高黏滞血症7。有人认为,肿瘤病人b升高会使分散的癌细胞聚集,停留在部分组织,加之血液淤滞,免疫防

8、御功能减弱,更有利于癌细胞的生长,这也是恶性肿瘤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8。李钟瑞等报道9一组癌症患者,经化疗加用低分子葡聚糖(每日500l静滴,共10d)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0.01,且抗癌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因此应提倡对肿瘤性疾病化疗时,适当使用降黏解聚药物,以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流,增强疗效。缓解组较未缓解组p,et下降,ht上升,并且与正常组比较全部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恢复正常程度。为动态理解恶性血液病病情演变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net10检测了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穿刺液,发现其中肿瘤促凝物质含量与病情相应,在缓解期未能检出这类物质,而在活动期或复发期肿瘤促凝物质程度明显

9、升高。这可以解释本文缓解期患者血液黏滞度趋于正常的结果,说明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随病情演变的不同阶段而呈现不同的临床特征。持续的血黏度升高常伴发血栓形成并促进癌的迁移、生长,使癌细胞逃避机械性损伤和免疫攻击,成为癌转移和复发的根源。8例1周内死亡较存活组患者b、p均下降。这8例患者按上述标准均属于f或f降低组,并合并明显贫血。因此认为,恶性血液病终末期患者血液黏滞度降低与血浆凝血因子程度降低、重度贫血、恶液质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证实,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异常易导致出血、栓塞、休克、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等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监测及时发现和干预这类并发症的发生和开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参考文献】2姒惠,王秀云.血液病与血液流变学检测临床观察与讨论j.中国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