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师说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第11课师说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目标·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目标·重点2栏目索引自知自疑自学在前互动互学交流深化点击主题积累素材文苑氧吧生成素养栏目索引自知自疑自学在前互动互学交流深化点击主题积累素3(5)苌弘()(6)李蟠()(7)老聃()
(8)贻之()1.读准字音(1)阿谀()(2)句读()(3)经传()(4)郯子()自知自疑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yúdòuzhuàntánchánɡpándānyí(5)苌弘()1.读准字音自知42.理解词义(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答案通“授”,传授通“否”,表否定2.理解词义答案通“授”,传授通“否”,表否定5答案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则耻师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一词多义名词,老师名词,有某种专长的人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拜师名词,老师答案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2)一词多义名词,老师名词,有6答案②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相似也:
④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答案②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道师者,所以传道受7答案⑤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⑥乎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
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助词,表推测,吧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比较,比答案⑤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⑥乎其皆出于此乎:8答案⑦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⑧之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古之学者: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复:
吾从而师之:
句末语气词助词,不译兼词,于之代词,指代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它们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他答案⑦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⑧之择师而教之: 句9(3)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今义:
③吾从而师之古义:
今义:
答案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用来……的、……的凭借。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从,跟随;而,并且。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3)古今异义答案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用来……10答案④无贵无贱古义:
今义: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
今义:
⑥年十七,好古文古义:
今义:
无论,不分。没有。不一定。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先秦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答案④无贵无贱无论,不分。没有。不一定。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11答案⑦今之众人古义:
今义:
⑧小学而大遗古义:
今义:
一般人。大家,许多人。在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答案⑦今之众人一般人。大家,许多人。在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12(4)词类活用①则群聚而笑之:
②吾师道也: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吾从而师之:
⑤孔子师郯子:
⑥小学而大遗:
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⑧而耻学于师:
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答案名词作状语,成群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4)词类活用答案名词作状语,成群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用作13答案3.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答案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14品读感悟答案一、图表知全局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纵比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从师而问圣益圣自比于其子
小学
耻师
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智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品读感悟答案一、图表知全局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纵比今之15答案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纵比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自比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答案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纵比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16二、细读析文本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的?
答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2)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答案二、细读析文本答案17答案2.第三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这种论断有何价值?答案(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2)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答案2.第三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这种论断183.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答案(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2)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根据背景我们知道,虽然已是唐代,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的“师道”精神。正是基于以上两点韩愈才“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3.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答案19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韩愈25岁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有《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南山诗》等。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相关链接202.背景剖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就是韩愈。2.背景剖析21返回3.相关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它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如《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返回3.相关知识22互动互学交流深化答案交流释疑11.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说理?有什么作用?互动互学交流深化答案交流释疑11.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23答案
(1)第一段可分为三层。(2)前两句总说老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3)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4)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答案(1)第一段可分为三层。24答案2.找出第二段中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想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情感: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其皆出于此乎?”情感:质疑、否定。③“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情感:责备、叹息。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情感: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⑤“其可怪也欤!”情感:猛烈的讽刺、强烈的不满。答案2.找出第二段中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想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25答案3.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名言,增加权威性,能增强说服力。照应前文“古之学者必有师”,也为后文的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做了事例铺垫。答案3.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6答案深度研读21.对于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韩愈认为哪一项是主要的?第一段中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答案深度研读21.对于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27答案
(1)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2)“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三者皆说,但“受业”不是论述的主要对象,所以对此不作阐述。答案(1)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28返回答案2.《师说》以其雄辩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享誉文坛,被人们广为传诵。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答案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的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返回答案2.《师说》以其雄辩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享誉文坛,29点击主题积累素材一、文本素材主题:尊师尊师求学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因而必须从师学习。韩愈还指出古代的圣人,他们的学问超过一般人很多了,但仍“从师而问”。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学习,给予了充分肯定。积极从师,勤奋好学,是为学者取得进步的重要法宝。点击主题积累素材一、文本素材主题:尊师尊师求学30
“尊师”之名言1.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2.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3.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4.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司马光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7.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二、名言积累“尊师”之名言二、名言积累31先师百人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才能出众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尊严。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游酢去洛阳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等待老师醒来。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他们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三、相关链接先师百人三、相关链接32返回卖衣求师南北朝时贾思伯、贾思同两人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他们只好把身上穿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人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送给老师。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这则卖衣求师的故事便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返回卖衣求师33读韩愈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奏折,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论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几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1)文苑氧吧生成素养提示读韩愈文苑氧吧生成素养提示34(1)开篇从韩愈的遭遇写起,通过其耿耿忠心与遭贬潮州做比,一个仕途悲剧形象伫立于世人面前,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形象做铺垫。
(1)开篇从韩愈的遭遇写起,通过其耿耿忠心与遭贬潮州做比,一35提示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2)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2)第二段中以登山比喻韩愈、李白、柳永的遭遇,生动形象地表现他们悲剧的不同程度,从而突出了韩愈挫折之严重,同时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形象做铺垫。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提示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3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37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3)(3)第四段写韩愈立业又立言,由此联想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联想,升华了韩愈的形象,拓展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提示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38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39返回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为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有删改)返回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40本课结束本课结束“学习论证”定向练目标·重点
1.学习五种常见的论证方法。2.能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论证论点。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学习论证”定向练目标·重点1.学习五种常见的论证方法。2栏目索引一、典文•赏析二、技法•点拨三、实战•演练栏目索引一、典文•赏析二、技法•点拨三、实战•演练43机遇与创造交响曲①机遇是拿着碗、捧着书的左手,托着一份希望;创造是操着筷子、握着笔的右手,画出一道亮丽的弧线。若说抓不住机遇,那么创造的筷、笔到哪里去展现风采呢?机遇和创造,左手和右手,它们都离不开对方,只有紧紧握住了,拥有的那方天空才会更广阔,更湛蓝。②你若问我要机遇还是要创造,这仿佛是在问我要砍左手还是砍右手,哪都不行,我要两手——右手抓住左手,让机遇不会溜走,才能让创造成为可能!⇨第①②两段运用比喻论证法阐明了机遇与创造的辩证关系,从而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一、典文•赏析提示机遇与创造交响曲一、典文•赏析提示44③机遇是定时定量的车票,那列车才会带着人们去追逐梦想。我们勇毅地赶着,长途跋涉、艰难困苦也在所不惜,只为买到那张可能不会发第二次的机遇车票。而创造就是机遇列车经过的旅途,一路明朗,一路芬芳,只看到窗边的鸟儿对着“创造”的洒脱叽喳地手舞足蹈。创造,乐哉!
⇨第③段比喻论证,语言形象生动,新颖活泼。④创造,得密切关注机遇。⑤机遇是别涅迪克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烧瓶,静静地躺着,等待细心人的关注。别涅迪克执着地追求答案,握着烧瓶,仿佛握着机遇的翅膀,终于有一天腾飞,便收获了辉煌。创造理所当然是那块让人深感安全的不碎的玻璃。给予人们更多的安乐!创造,快哉!提示③机遇是定时定量的车票,那列车才会带着人们去追逐梦想。我们勇45⇨第⑤段运用例证法:举别涅迪克事例论证第④段的分论点。事例虽简洁,但综合运用比喻论证法,语言有味。
⑥创造,得及时抓住机遇。⑦机遇是康桥河畔婀娜多姿的细柳,摇曳着,姿容妖娆。徐志摩抓住了娇柳的轻声呢喃,挥笔而就朗朗上口、飘逸隽永的《再别康桥》,创造了二三十年代典型的诗歌风格。创造熠熠发光,只缘机遇的造访,蓬荜生辉。创造,美哉!
⇨第⑦段,事例论据二,举徐志摩事例,兼用比喻,充分地论证了分论点“创造,得及时抓住机遇。”提示⇨第⑤段运用例证法:举别涅迪克事例论证第④段的分论点。事例虽46⑧创造,得善于开发机遇。⑨机遇是破旧仓库里的那只东突西窜的老鼠,搅坏了仓库里那个可怜鬼的梦和正常生活。而创造往往只会留给那个时刻期待机遇、勇于开发机遇的人。要不你看,迪斯尼乐园的那些可爱的米老鼠哪会凭空而生?其实设计者就是被老鼠打扰的那个可怜鬼。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的可怜鬼由活蹦乱跳的小老鼠突发奇想,便拥有了今天令人艳羡的成就。创造,易哉!
⇨第⑨段,把机遇比喻成老鼠,进而使用迪斯尼乐园米老鼠的事例。语言风趣生动。提示⑧创造,得善于开发机遇。提示47⑩其实,机遇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创造也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它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关注机遇,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开发机遇,创造根本就没有那么困难!⑪生活,从来不冷落有志向的人。它就是一部由机遇和创造结合而成的交响曲。“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我们原本就应该吟唱成功,吟唱快乐!
⇨结尾引用古诗文名句,呼吁人们把握机遇,勇于创造。提示⑩其实,机遇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创造也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它们离48这篇文章巧用比喻论证法、例证法、引证法等来立论述理,短短千字,却妙语连珠,说理充分,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地阐述了“机遇”与“创造”的关系,颇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赏析返回这篇文章巧用比喻论证法、例证法、引证法等来立论述理,短短千字49二、技法•点拨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它担负着回答“怎样证明”的任务。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例证法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用好例证法,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技法•点拨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501.事例要准确、典型、新鲜。生活中事实众多,但用作论据的事物必须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尤其要选择一些名人名事。但事例忌虚假、忌陈旧。高考作文评卷,老师们最怕遇到的就是生搬硬套古旧材料的文风。为了使文章不仅有说服力且有吸引力,事例还要求新鲜。要尽可能采用新鲜的、别人没有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如果非得用陈旧的材料,也要努力开掘出新的东西来。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过于详细。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不是为了弄清事实,切忌本末倒置。
3.事例切忌单一狭隘,要丰富广阔、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同类事例掌握多时可考虑采用排比句式列举。1.事例要准确、典型、新鲜。生活中事实众多,但用作论据的事物51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无证。问题(1):下面一段文字是以“拥抱生命”为话题写的,其事例论证有何特点和不足?请简要评析。
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布满了挫折与坎坷,而能够笑对挫折的人才是生命真正的强者。张海迪身体残疾,可她在轮椅上著书学习,谱写了充实而有意义的生命乐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达到创造高峰的时候,突然失聪,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是一个多么残酷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在不幸面前消极沉沦,创作了《田园交响曲》等多部佳作;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华罗庚一生中遇到过无数挫折,但他对生活坚韧的态度使他求得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不能将例证法变成事例整理,忌有例52了科学上的一个又一个真理。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失意不丧志的进取精神,他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展示了精彩丰富的人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提示了科学上的一个又一个真理。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失意不丧志的进取53提示首先,选择的事例紧紧围绕话题,选例典型,叙述简洁,并能做到叙议结合;其次,所选事例中外结合,丰富广阔,有社会活动家、音乐家、科学家。不足之处在于选例不够新颖。提示首先,选择的事例紧紧围绕话题,选例典型,叙述简洁,并能54(二)引证法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由于引证法运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是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某同学沉湎于上网,(二)引证法55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总之,引证法的要点就在于“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论点”,记住这一点,就能使你的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要选用“有56提示问题(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一句名言或诗句。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美好的,是生命赐给我们生活的价值。____________所以,我们一定要忘掉那些灿烂的光辉和悲惨的事情,继续着我们以后的生活。要有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才好。
提示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提示问题(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写一句名言或诗句。57(三)比较论证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类比法和对比法。1.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应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三)比较论证法58提示问题(3):下面一段文字是如何论证的?……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提示邹忌将自己受蔽于妻、妾、客这个事例与齐王受蔽于宫妇左右、朝臣、四境的事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了“王之蔽甚矣”这个具体的、特殊的论点。分析入情入理,道理清晰明了,齐王顿然明白,欣然接受。邹忌以“口舌之劳”比较分析,赢得了齐王的顿悟、国家的兴盛,国之万幸也。提示问题(3):下面一段文字是如何论证的?59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和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劝学》《过秦论》《师说》中都运用了对比论证。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60问题(4):下面一段文字是如何论证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提示这里把“骐骥”和“驽马”、“蚓”和“蟹”从自身条件优劣、奔跑寻食态度、最后努力结果等进行对比,自然得出结论: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提示问题(4):下面一段文字是如何论证的?提示61(四)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四)比喻论证法62提示问题(5):下面的文字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我们还学过哪些运用比喻论证方法的课文?回顾一下这些文章,体会比喻论证的使用要点。生命如一泓清水,源头处没有一点污染。童年时的我们无忧无虑,笑容灿烂,生活就像水晶般透明,没有任何苦涩的内容。生命如一泓清水,青年时的我们如乘势的水流,不希望有堤岸的存在。我们渴望像水一样流动,流出父母的怀抱,流离家庭的羁绊,流入一片陌生的天地,去寻找生活,寻找值得终生追求的事业,寻找真正的爱情,和我们所爱的人合二为一,终身相守,就像两股清水,融合得了无痕迹。
提示
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泓清水,以此来说明人的生命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学过的课文有《拿来主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提示问题(5):下面的文字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我们还学过哪63运用比喻论证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2.喻体不求形似,只求神似。作为比喻论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修辞的喻体不同。比喻修辞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比喻论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运用比喻论证必须注意以下两点:64(五)因果论证法通过揭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即因果论证。在因果论证中要重视以下因果分析: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2.分析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3.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五)因果论证法65例:瑞士虽富,可它缺乏包容,也相应地缺乏文化积累的机会。因此,数百年来,它并不被列入欧洲文化的长廊。它的首都伯尔尼不建机场,更是拒绝包容。我想,闭塞它的并不是历史,而是不包容。相反,巴塞罗那喜爱包容——流浪者大街说明一切。也正因如此,来自世界各处的文明相互切磋,摩擦间闪出了火花,而真正成熟的文化也由此一次次诞生。我想,也由是之故,巴塞罗那闻名于世。包容,不仅是胸襟,更是一种品性,使人取长补短,心灵互补;使社会文化衍生,文明进步。总之,议论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其论证方法也不是单一的,要多种论证方法结合,才能使议论更加有力。例:66返回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1)例证法,(2)引证法,(3)比较论证法(含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法,(5)因果论证法。
技法总结返回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1)例证法,(2)引证法67(一)片段练习依据提示,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补充完整下面语段。我们要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曾经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我希望我的生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至少我的生命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三、实战•演练答案(一)片段练习三、实战•演练答案68答案
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
尽管耳聋眼盲,
依然乐观地执着于心不盲,
让生命最终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交响乐一样铿锵有力像二胡一样低迷不振。答案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尽管耳聋眼盲,依然乐观地执着69(二)整篇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5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们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命题呈现(二)整篇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70就这道作文题的“立意”看,主要有三种情况:1.行为影响了位置: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改变甚至决定他的位置、成就、社会评价等等。2.位置影响了行为:意思是当一个人身处其位、身处其境时,会影响他做事的方式及行为,正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从辩证的角度考虑,位置与行为具有相互影响。立意属于以上三种情况之一的都是切合题意的较佳立意;如果所写内容只涉及“行为”或“位置”
的一个方面,却没有涉及“行为”“位置”的关系的,属于基本合题;如果所写内容与材料毫无关系另起炉灶的,则属于跑题。
审题导引就这道作文题的“立意”看,主要有三种情况:审题导引71佳作展台行为与位置,相互影响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都在阅读,而在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这种现象不免引起人们的思考:人的行为与位置是怎样的一种关系?首先,位置影响了行为。在安静的图书馆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就连翻书声都很轻,大家都在阅读,图书馆里鸦雀无声。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下刚刚进入图书馆的人也会闭上嘴巴,轻声慢步地走进来找他想看的书。在这种比较好的环境下,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成为异类与他人不同。所以,哪怕不习惯也会让自己融入眼前的环境,这说明位置影响人们的行为。佳作展台行为与位置,相互影响72后说,行为也会影响位置。社会分为不同阶层,而这阶层的划分正是由我们的行为所决定的。爱学习肯吃苦的人考上了好大学,以后就有了一份好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有了高收入。他所处的阶层肯定与高考落榜没有工作的人不一样。当初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有的人有毅力肯学习,有的人贪玩游戏人生。因此,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行为便影响了人的不同位置,也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统而言之,行为与位置是互相影响的。不同行为的人有不同的位置,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的行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八个字便直白地说明了这种关系。后说,行为也会影响位置。社会分为不同阶层,而这阶层的划分正是73再说,位置行为互相转化。行为与位置的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毛泽东年轻时有意在闹市中读书,他并没有因外界的喧嚣而改变自己专注的行为,所以当我们所处这种不良位置时,一定要坚定自己的行为,不要为其所变,要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相反,国外有一知名大学的一位教授,其人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取得较好的成就,但他经常辱骂学生,上课时常迟到或者接听电话,最终被该校辞退。这说明在良好位置上的人并不一定就会拥有好的行为。我们不要因为位置的优越而忘了自己的身份,因而得意忘形。再说,位置行为互相转化。行为与位置的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74所以,我们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不甘沉沦,心中有信念有信仰,并为实现目标努力拼搏,增加正能量,积极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朋友,如果你现在身处一个好的位置,请你更加严格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你变得更加优秀吧。即使有缺点和毛病,也不可怕,从现在就开始改变自己,把自己提升到一个优秀的位置,那里有更多的更优秀的人才,用正能量感染着你,带你一同进步。所以,我们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不甘沉沦,心中有信75返回赏析本文题目“行为与位置,相互影响”,能够深入地挖掘材料,准确地立意,拟题精准。文章分三个小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抓住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事例,正反对比,深刻地阐述了行为与位置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给那些具有缺点的人改正错误带来希望,给那些正在优秀位置的人以极大的鼓舞鞭策。论述过程中也有特点。每段论述,正反对比之后,都有一段专门的论述。“统而言之”“所以”使上文的论述更加深刻,结构更加严谨。返回赏析本文题目“行为与位置,相互影响”,能够深入地挖掘材料76本课结束本课结束第11课师说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第11课师说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目标·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目标·重点79栏目索引自知自疑自学在前互动互学交流深化点击主题积累素材文苑氧吧生成素养栏目索引自知自疑自学在前互动互学交流深化点击主题积累素80(5)苌弘()(6)李蟠()(7)老聃()
(8)贻之()1.读准字音(1)阿谀()(2)句读()(3)经传()(4)郯子()自知自疑自学在前语言积累答案yúdòuzhuàntánchánɡpándānyí(5)苌弘()1.读准字音自知812.理解词义(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答案通“授”,传授通“否”,表否定2.理解词义答案通“授”,传授通“否”,表否定82答案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则耻师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一词多义名词,老师名词,有某种专长的人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拜师名词,老师答案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2)一词多义名词,老师名词,有83答案②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相似也:
④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答案②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道师者,所以传道受84答案⑤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⑥乎其皆出于此乎:
生乎吾前:
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助词,表推测,吧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比较,比答案⑤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⑥乎其皆出于此乎:85答案⑦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⑧之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古之学者: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复:
吾从而师之:
句末语气词助词,不译兼词,于之代词,指代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它们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他答案⑦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⑧之择师而教之: 句86(3)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今义:
③吾从而师之古义:
今义:
答案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用来……的、……的凭借。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从,跟随;而,并且。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3)古今异义答案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用来……87答案④无贵无贱古义:
今义: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
今义:
⑥年十七,好古文古义:
今义:
无论,不分。没有。不一定。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先秦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答案④无贵无贱无论,不分。没有。不一定。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88答案⑦今之众人古义:
今义:
⑧小学而大遗古义:
今义:
一般人。大家,许多人。在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答案⑦今之众人一般人。大家,许多人。在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89(4)词类活用①则群聚而笑之:
②吾师道也: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吾从而师之:
⑤孔子师郯子:
⑥小学而大遗:
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⑧而耻学于师:
⑨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答案名词作状语,成群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4)词类活用答案名词作状语,成群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用作90答案3.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答案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91品读感悟答案一、图表知全局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纵比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从师而问圣益圣自比于其子
小学
耻师
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智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品读感悟答案一、图表知全局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纵比今之92答案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纵比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自比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反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答案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纵比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93二、细读析文本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该中心论点展开的?
答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2)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提出全篇纲领性的论题,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反复进行论证。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派生出的“圣人犹且从师”“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等分论点,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的。末段看似是无关紧要的交代,实则是以李蟠为例,说明今之贤士也从师求学,是全文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紧扣文章的中心。总之,本文结构严谨,不生枝蔓;论点明确,中心突出。答案二、细读析文本答案94答案2.第三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这种论断有何价值?答案(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2)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答案2.第三段中,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这种论断953.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答案(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2)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根据背景我们知道,虽然已是唐代,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恰恰符合作者提出的“师道”精神。正是基于以上两点韩愈才“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3.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答案96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韩愈25岁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有《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南山诗》等。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相关链接972.背景剖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就是韩愈。2.背景剖析98返回3.相关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它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如《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返回3.相关知识99互动互学交流深化答案交流释疑11.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说理?有什么作用?互动互学交流深化答案交流释疑11.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100答案
(1)第一段可分为三层。(2)前两句总说老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3)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4)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答案(1)第一段可分为三层。101答案2.找出第二段中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想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情感: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其皆出于此乎?”情感:质疑、否定。③“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情感:责备、叹息。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情感: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⑤“其可怪也欤!”情感:猛烈的讽刺、强烈的不满。答案2.找出第二段中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想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102答案3.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名言,增加权威性,能增强说服力。照应前文“古之学者必有师”,也为后文的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做了事例铺垫。答案3.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03答案深度研读21.对于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韩愈认为哪一项是主要的?第一段中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答案深度研读21.对于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104答案
(1)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2)“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三者皆说,但“受业”不是论述的主要对象,所以对此不作阐述。答案(1)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105返回答案2.《师说》以其雄辩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享誉文坛,被人们广为传诵。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答案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的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返回答案2.《师说》以其雄辩的力量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享誉文坛,106点击主题积累素材一、文本素材主题:尊师尊师求学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因而必须从师学习。韩愈还指出古代的圣人,他们的学问超过一般人很多了,但仍“从师而问”。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学习,给予了充分肯定。积极从师,勤奋好学,是为学者取得进步的重要法宝。点击主题积累素材一、文本素材主题:尊师尊师求学107
“尊师”之名言1.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2.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3.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4.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司马光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7.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二、名言积累“尊师”之名言二、名言积累108先师百人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才能出众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尊严。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游酢去洛阳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等待老师醒来。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他们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三、相关链接先师百人三、相关链接109返回卖衣求师南北朝时贾思伯、贾思同两人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他们只好把身上穿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人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送给老师。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这则卖衣求师的故事便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返回卖衣求师110读韩愈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奏折,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论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几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1)文苑氧吧生成素养提示读韩愈文苑氧吧生成素养提示111(1)开篇从韩愈的遭遇写起,通过其耿耿忠心与遭贬潮州做比,一个仕途悲剧形象伫立于世人面前,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形象做铺垫。
(1)开篇从韩愈的遭遇写起,通过其耿耿忠心与遭贬潮州做比,一112提示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2)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2)第二段中以登山比喻韩愈、李白、柳永的遭遇,生动形象地表现他们悲剧的不同程度,从而突出了韩愈挫折之严重,同时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形象做铺垫。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提示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11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114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3)(3)第四段写韩愈立业又立言,由此联想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联想,升华了韩愈的形象,拓展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提示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115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116返回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为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有删改)返回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117本课结束本课结束“学习论证”定向练目标·重点
1.学习五种常见的论证方法。2.能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论证论点。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学习论证”定向练目标·重点1.学习五种常见的论证方法。2栏目索引一、典文•赏析二、技法•点拨三、实战•演练栏目索引一、典文•赏析二、技法•点拨三、实战•演练120机遇与创造交响曲①机遇是拿着碗、捧着书的左手,托着一份希望;创造是操着筷子、握着笔的右手,画出一道亮丽的弧线。若说抓不住机遇,那么创造的筷、笔到哪里去展现风采呢?机遇和创造,左手和右手,它们都离不开对方,只有紧紧握住了,拥有的那方天空才会更广阔,更湛蓝。②你若问我要机遇还是要创造,这仿佛是在问我要砍左手还是砍右手,哪都不行,我要两手——右手抓住左手,让机遇不会溜走,才能让创造成为可能!⇨第①②两段运用比喻论证法阐明了机遇与创造的辩证关系,从而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一、典文•赏析提示机遇与创造交响曲一、典文•赏析提示121③机遇是定时定量的车票,那列车才会带着人们去追逐梦想。我们勇毅地赶着,长途跋涉、艰难困苦也在所不惜,只为买到那张可能不会发第二次的机遇车票。而创造就是机遇列车经过的旅途,一路明朗,一路芬芳,只看到窗边的鸟儿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仓储物流配送合同规范
- 纺织技术创新思路试题及答案
- 纺织行业新兴市场的开发与设计趋势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黑龙江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招聘扑火队设备操作员7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泉州市仙公山风景名胜区有限公司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驻马店全域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招聘2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省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权属企业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哈尔滨委托协议翻译电话
- 艺术类期末试题及答案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前景
- DB13-T 5742-2023醇基燃料使用安全规范
- 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 特殊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年版)
- 国开电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形考任务2答案
- 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新初一分班英语试卷含答案
- 七年级下地理试题
- 宁夏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
-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
- 中职数学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试卷
- 《内心强大 谁都伤不了你》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母亲八十大寿微信邀请函(三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