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8.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4.8.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4.8.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14.8.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8.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2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m2的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34.8.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4.8.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44.8.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4.8.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54.8.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若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的操作空间。若风机设在屋面上,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雨水、虫、鸟等异物等进入。4.8.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64.8.7防烟与排烟管道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采用金属风管时厚度δ≥2.00mm,采用其它防火风管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以保证火灾时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正常工作。4.8.7防烟与排烟管道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2.074.8.8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分区或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当必须穿越时,应在穿过处设置防火阀,加压送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为70℃,补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可为280℃。4.8.8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宜穿过84.8.9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3.0m;当水平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4.8.9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94.9建筑防排烟的
10
自然通风方式
114.9.1按4.8.2条规定需设置防烟设施的部位且开口外窗面积满足自然通风要求时,宜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方式;1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4.9.1按4.8.2条规定需设置防烟设施的部位且开口外122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可自然通风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如图4.9.1-1).图4.9.1-2;3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内有不同朝向可开启窗自然通风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如图4.9.1-3)。2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可自然通风132.1-1带凹廊的防烟楼梯间2.1-2两个不同朝向2.1-1带凹廊的防烟楼梯间144.9.2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如满足自然排烟条件时,宜优先采用自然排烟方式;1按本措施4.8.3条中规定的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地下和地上房间等;2多层建筑中的中庭及高层建筑中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3建筑面积小于2000m2的地下汽车库。4.9.2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如满足自然排烟条件时,宜154.9.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场所,其自然通风口的净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2.0m2,且顶层可开启面积不宜小于0.8m2;3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避难层(间)应设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且每个朝向的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2.0m2;4中庭、剧场舞台可开启外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该部位建筑面积的5%;5需要排烟的疏散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注;:无论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所述的地上长度超过40m的疏散走道,还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中所述的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如走道多处开窗,可将走道分段考虑,每段可开启外窗面积满足本条要求,且开窗间距满足本措施第4.9.4条第2款的要求,即可自然排烟。6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7其他场所,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5%。8建筑面积大于500m2且净空高度大于6m的大空间场所,不应小于该场所地面面积的5%。4.9.4自然排烟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上方;当设置在外墙上时,排烟口底标高不应低于室内净高度的1/2,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同时自然通风口的开启方向应沿火灾气流方向开启;2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4.9.5建筑面积大于500m2且室内净高大于6m时的中庭、展览厅、观众厅、营业厅、体育馆、客运站、航站楼等公共场所采用自然排烟时,应设置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或由其他电动设施控制启闭的自动排烟窗。自动排烟窗附近同时应设置便于操作的手动开启装置。4.9.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场所,其自然通风口的净面积应164.9.6设置在外墙上的自动排烟窗其净面积按下列要求确定:1当开窗角度大于70°时,其面积可按窗的面积计算;2当开窗角度小于70°时,其面积近似按公式(4.9.6)计算窗的有效排烟面积:(4.9.6)式中
—有效排烟面积(m2);
—窗的面积(m2);
—窗的开启角度。当采用侧拉窗时,其面积应按开启的最大窗口计算。4当采用百叶窗时,其面积按窗的有效面积计算。窗的有效面积为窗的净面积乘以系数。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当采用防雨百叶窗时,系数取0.6;当采用一般百叶窗时,系数宜取0.8。
4.9.6设置在外墙上的自动排烟窗其净面积按下列要求确定174.10机械防烟(加压送风)
184.10.1建筑中下列场所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符合本措施第4.9.1条第2款的情况除外);2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3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4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或合用前室);5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高层建筑的封闭避难层(间);6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4.10.2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裙房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局部正压送风系统。(当建筑的地下部分为三层或三层以上,或当地下最底层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大于10m时,设置的防烟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当地下为一到两层,且地下最底层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时,所设置的封闭楼梯间在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有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时,其楼梯间可不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4.10.3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应经计算确定。常用的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压差法:当疏散通道门关闭时,加压部位保持一定的正压值所需送风量。(4.10.3-1)式中—加压送风量(m3/h);0.827—漏风系数;
—门、窗缝隙的总有效漏风总面积(m2);门缝宽度:疏散门0.002~0.004(m)
电梯门0.005~0.006(m)—压力差(Pa);疏散楼梯间取40~50Pa;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取25~30Pa—指数(一般取2);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4.10.1建筑中下列场所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19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4.10.3-2)式中—加压送风量(m3/h);
—一樘门开启的断面积(m2);
—开启门洞处的平均风速(m/s),取0.7~1.2m/s;
—背压系数,根据加压间密封程度取0.6~1.0;
—漏风附加率,取0.1~0.2;
—同时开启门的计算数量;对于多层建筑和20层以下的高层建筑取2,20层及20层以上取3。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20注:1,当前室有2个或2个以上门时,其风量按计算数值乘以1.50~1.75确定,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应小于0.7m/s2,在多层建筑中,若地下仅有一层疏散楼梯间,按上述公式计算时,公式中n取1,通过门洞处的风速v应适当加大,宜取0.9m/s~1.20m/s。计算数值直接取用(不与表4.10.3比较)根据以上公式4.10.3-1)和(4.10.3-2)分别算出的风量,取其中的大值,再与表4.10.3
规定的数值相比较,取其中大值作为系统计算加压送风量。注:21表4.10.3机械加压送风量表4.10.3机械加压送风量22接上一页表3.4机械加压送风量接上一页表3.4机械加压送风量23注:1.表4.10.3的风量数值系按开启宽×高=1.6m×2.0m的双扇门为基础的计算值。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宜按表列数值乘以0.75确定;当前室有2个或2个以上门时,其风量应按表列数值乘以1.50~1.75
确定。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宜小于0.7m/s。2.风量上下限选取应按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注:1.表4.10.3的风量数值系按开启宽×高=1.6m×2244.10.4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净面积每平米不小于30m3/h计算。4.10.4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净254.10.5在改建工程中,当不具备设置加压送风竖井的条件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超过15层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多点送风的方式,送风口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层;2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宜比计算数值或表4.10.3中的送风量增加20%,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首层。4.10.5在改建工程中,当不具备设置加压送风竖井的条件264.10.6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全压,除计算的最不利环路阻力损失外的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50Pa;2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Pa;3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Pa。4.10.7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宜每隔2或3层设置一个;合用一个风道的剪刀楼梯应每层设置一个;每个风口的有效面积,应按风口数量均分系统总风量确定。4.10.8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每层设置一个,每个送风口的有效面积,通常按火灾着火层及其上下相邻两层的三个风口均分计算确定(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宜小于0.7m/s),也可设定为火灾时着火层及其上一层的二个风口均分计算确定。4.10.9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计中需注意:1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2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3建筑层数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大于100m时,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应分段设计;4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其风量按两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塔式住宅设置一个前室的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5地上和地下部分在同一位置的防烟楼梯间需设置机械加压送风时,加压送风系统宜分别设置;若合用一个风道时,风量应叠加,且均应满足地上、地下加压送风系统的要求;4.10.6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全压,除计算的最不利环路阻276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为常闭型时,除设置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且与加压送风机联锁的自动装置外,尚应设置现场手动开启装置;手动开启装置宜设在距地面0.8~1.5m处;7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为常开型时,其前室应采用带启闭信号的常闭防火门。并应在加压送风机的压出段上设置防回流装置或电动调节阀;8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当需要共用系统时,应在支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避难走道的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前室入口门洞风速不小于1.2m/s计算确定;9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系统加压送风量应计算窗缝的漏风量;10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可采用自垂百叶式或常开百叶式风口,并应在加压风机压出段上设置防回流装置或电动调节阀。6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为常闭型时,除设置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且284.10.10加压送风系统的余压值超过3.7条规定的数值较多时,宜设置以下超压装置:1设置泄压阀,且在穿越防火墙处设置70℃防火阀,泄压阀板的开启面积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4.10.10)式中
F—泄压阀阀板的开启面积(m2);
LY—加压送风量(m3/h);
LY—当疏散通道门关闭时,加压部位保持一定的正压值所需送风量(m3/h),即按4.10.3条1款所计算出的数值;4.10.10加压送风系统的余压值超过3.7条规定的数值292采用旁通阀1)在楼梯间的适当位置设置压力传感器,控制加压送风机出口处的旁通泄压阀,调整楼梯间的余压值。2)在每层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设置压力传感器,控制加压送风机出口处的旁通泄压阀,调整加压送风前室或合用前室的余压值。4.10.11未能设置在独立管道井内的加压送风管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防火风管。注:当加压送风管采用钢板制作时,宜采取适当加厚钢板厚度采用防火板包覆等措施,以满足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要求。2采用旁通阀304.11机械排烟
314.11.1需设置机械排烟设施且室内净高不超过6m的场所应划分防烟分区,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m2;车库不宜超过2000m2;2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一般不应跨越楼层,特殊情况下,宜按功能划分;4.11.1需设置机械排烟设施且室内净高不超过6m的场所323宜采用挡烟垂壁.隔墙、顶棚下凸出不小于500mm的结构梁以及顶棚或吊顶下凸出不小于500mm的不燃烧体来划分防烟分区,梁或其他挡烟垂壁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2.0m;(当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超过规定,且设置挡烟垂壁确有困难,可将排烟区域的防烟分区划分成几个负担的建筑面积不超过规定的排烟系统,几个系统风量总和应为整个排烟区域的排烟量,各排烟系统可分别启动也可同时动作);4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3宜采用挡烟垂壁.334.11.2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横向宜按防火分区设置;2竖向穿越防火分区时,与垂直风管连接的水平管道应设280℃能自动关闭的防火阀;3水平排烟管道穿越其他防火分区时,应在穿越处设置280℃能自动关闭的防火阀,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h;排烟管道不应穿越前室或楼梯间,若必须穿越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2h,且不得影响人员疏散;4垂直管道宜设置在管井中,其管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h的隔墙与相邻区域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不低于丙级的防火门;4.11.2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345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排烟系统应分段设计;6车库宜按每个防烟分区设置;7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当合用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火安全措施,并应符合机械排烟系统的相关要求;(火灾确认后,应能在60s内开启排烟区域的相关排烟口(阀)和排烟风机,并在75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1)系统的管道、风口、阀件和风机等均应满足排烟系统的要求;2)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保温。8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或难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厚度不小于50mm、导热性差的不燃隔热材料进行隔热或与可燃物、难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5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排烟系统35(利用吊顶空间进行间接排烟时,封闭式吊顶上设置的烟气入口颈部烟气的速度不宜大于2.7m/s,且吊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排烟口(阀)设在非封闭吊顶内时,吊顶内的开孔率不应小于吊顶净面积的25%,且应均匀布置;)9排烟支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利用吊顶空间进行间接排烟时,封闭式吊顶上设置的烟气入口364.11.3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其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符合表4.11.3的规定。表4.11.3排烟风机的排烟量4.11.3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其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374.11.4
机械排烟系统中的排烟口、排烟阀和排烟防火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烟口或排烟阀应按防烟分区设置,且应与排烟风机联锁,当任一排烟口(阀)开启时,排烟风机应能自动启动;2排烟口(阀)的设置宜使气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其安装位置应设置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且与附近安全出口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5m;设在顶棚上的排烟口,距可燃构件或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0m。4.11.4383当火灾确认后,同一排烟系统中着火的防烟分区中的排烟口(阀)应呈开启状态,其他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应呈关闭状态;4在多层建筑中,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地下、半地下场所,除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和建筑面积大于50m2的房间外,排烟口可设置在疏散走道;其排烟量由疏散走道面积和需排烟的各个房间的面积比较,按其最大面积每平米不小于120m3/h计算确定。5防烟分区的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3当火灾确认后,同一排烟系统中着火的防烟分区中的排烟口(394.11.5在地下建筑和地上密闭场所中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同时设置补风系统,其补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补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补风可采用自然补风或机械补风方式,空气宜直接从室外引入;2排烟区域所需的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停;3送风口设置位置宜远离排烟口,二者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4.11.5在地下建筑和地上密闭场所中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404.11.6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排烟专用的轴流风机,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考虑10%~20%的漏风量;其全压应满足排烟系统最不利环路的要求;2排烟风机应保证在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3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上部;4在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总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且应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5当排烟风机及系统中设置有软接头时,该软接头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应能在280℃的环境下连续工作不小于30min。4.11.6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排烟专用的轴流风机,414.12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防爆
424.12.1凡空气中含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险的房间,应有良好的通风或独立的机械通风设施,且其空气不应循环使用,其通风设备必须符合防火、防爆的要求。如放映室、实验室、药品库、蓄电池室、、氧气瓶间、煤气表间等的排风系统应各自分设单独系统。4.12.1凡空气中含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险的房间,应有良434.12.2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管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横向高层建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非高层建筑宜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2竖向不宜超过5层,高层建筑中管道设置防止回流设施或防火阀且各层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管道可不受此限制;非高层建筑中管道设置防止回流设施或防火阀时,其管道布置可不受此限制;3穿过防火分区的垂直风管宜设在管井内。4.12.2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管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444.12.3下列情况之一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应设防火阀:1穿越防火分区处;2穿越通风、空调、变配电机房以及重要的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隔墙和楼板处;3穿越防火分隔处的变形缝两侧;4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但当建筑内每个防火分区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均独立设置时,该防火分区内的水平风管与垂直总管的交接处可不设置防火阀;4.12.3下列情况之一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应设防454.12.4防火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火阀宜靠近防火分隔处设置,且距防火分隔处的距离不宜大于200mm;2防火阀应单独设置支、吊架;3除厨房排油烟风管防火阀自动关闭温度为150℃外,其他防火阀动作温度宜为70℃;4在重要建筑的重要部位或穿越防火分区的通风空调系统的干管处宜设置带电信号的防火阀,并将信号引入消防控制中心;在只影响个别房间的部位或建筑物内不设消防控制室时设置简易防火阀;4.12.4防火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465防火阀暗装时,应在安装部位设置方便检修的检修口(见图4.12.4);图5.4防火阀检修口设置示意图5防火阀暗装时,应在安装部位设置方便检修的检修口(见图4476在防火阀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及其绝热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采用金属风管时厚度ð≥2.0mm,采用其他防火风管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穿越防火分隔处的缝隙应用柔性防火材料封堵;7防火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火阀试验方法》GB15930的有关规定6在防火阀两侧各2m范围内的风管及其绝热材料应采用不燃材484.12.5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和风机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但下列情况除外:1接触腐蚀性介质的风管和柔性接头可采用难燃材料;接触腐蚀性介质的风机采用符合难燃材料要求的材料制作。2体育馆、展览馆、候机(车、船)楼(厅)等大空间建筑、办公楼(高层建筑办公楼除外)等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当风管按防火分区设置且设置了防烟防火阀时,可采用燃烧产物毒性较小且烟密度等级小于等于25的难燃材料制作。4.12.5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风管和风机应采用不燃材料493高层建筑中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当管道不穿越防火分区时,可采用符合现行《公共场所阻然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GB20286中不低于B级的材料制作;对于其他场所,当管道不穿越防火分区时,可采用符合现行《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中不低于C级的材料制作。3高层建筑中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当管道不穿越防火分区时,可采504.12.6设备和风管的绝热材料、用于加湿器的加湿材料、消声材料及其粘结剂,宜采用不燃材料,当确有困难时,可采用燃烧产物毒性较小且烟密度等级小于等于50的难燃材料。4.12.7风管内设置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的开关应与风机的启停联锁控制;电加热器前后各0.8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设置有火源等容易起火房间的风管,均应采用不燃材料。4.12.6设备和风管的绝热材料、用于加湿器的加湿材料、514.12.8燃油、燃气锅炉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设施,其通风量应符合本措施的第4.44.12.8燃油、燃气锅炉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或机524条的规定。4条的规定。53第二部分:现行防火规范“防排烟部分相关条文”(高规、建规、《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等)疑难问题研讨第二部分:现行防火规范“防排烟部分相关条文”(高规、建规、《541如何理解: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8.4.3:带裙房的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裙房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局部正压送风系统。1如何理解: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8.4.3:带裙房的高552、共用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高规》6.2.8条强制性规定:“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当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与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出入口处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隔墙和乙级防火门隔开,并应有明显标志”。目前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专业一般均采用共用防烟楼梯间方案,且按上述规定在首层与地下室外入口处设置了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上下隔开。地下与地上共用防烟楼梯间,由于首层与地下室出入口处那道隔墙和防火门的阻隔,着火时楼梯间上下不通了,实际形成了地下与地上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此时,防烟楼梯间地上与地下部分加压送风量如何确定?加压送风系统如何设置?2、共用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高规》6.2.8条强制性规定:“563加压送风管、排烟风管、排烟补风管系统防火阀的设置的问题《高规》8.5.3条明确规定了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道应设防火阀的部位,8.5.4条规定了通风空调系统风管道所设防火阀的动作温度为70℃。但加压送风管、排烟风管、排烟补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处等要否设防火阀?防火阀动作温度多少?3加压送风管、排烟风管、排烟补风管系统防火阀的设置的问题《高57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9.4.8.4中规定,在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总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该阀应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建规”的9.4.6.5中规定排烟支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在”汽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中8.2.5条规定,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排烟轴流风机,并应在排烟支管上设有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排烟防火阀应联镇关闭相应的排烟风机,此规范未明确在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总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引出来的问题是无论是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或是汽车库,修车库是所有支气管上设的280℃度排烟防火阀均与排烟风机连锁还是某个排烟支管或仅仅是入口处时排烟防火阀与排烟风机连锁?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9.4.8.4中规定,在排烟风机入585“高规,建规及人防中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人防尚有避难走道前室)的全压值有明确的规定,但超压过多时必须采用泄压措施,可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泄压?5“高规,建规及人防中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596在”高规”8.2..2.5条中规定,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以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百分之五,也即净空高度大于或等于12M的中庭机械排烟,而建规对中庭的净空高度没有规定,即不管多高,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均可,几种形式中的中庭面积,体积如何计算,如何进行排烟设计?6在”高规”8.2..2.5条中规定,净空高度小于12M的607排烟系统设计中划分防烟分区时需注意的哪些事项,通常在排烟系统设计中划分防烟分区时除特殊需要时一般应避免面积差别太大,如1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若特殊情况难以避免面积大小悬殊的防烟分区,设计时如何合理布置系统和组织气流,使排烟风管和风口的速度均满足规范的要求.7排烟系统设计中划分防烟分区时需注意的哪些事项,通常在618地下室的设备用房,如变配电室,换热间,冷冻机房,空调机房,通风机房,生活泵房,消防泵房等,哪些需设排烟系统,哪些不需要设?8地下室的设备用房,如变配电室,换热间,冷冻机房,空调机房629在多屋建筑中如何理解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的地下,半地下场所,除歌舞娱乐游艺场所和建筑面积大于50平方米的房间外,排烟口可设置在疏散走道,其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如何计算?9在多屋建筑中如何理解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的地下,半地下6310高规8.3.3条:层数超过32层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应分段设计。假如有36层分两段,每个系统风量是否应按<20层计算?对于前室来说火灾时风口同时开启几个?只一个系统运行风口应开2个还是3个?如果着火正好在分界层上,是否两个系统全开?10高规8.3.3条:层数超过32层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6411建规9.1.3条规定其它建筑中地上长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应设排烟。高规中无此规定,遇到类似问题怎么处理?如长度42m的袋形走道要否设机械排烟?11建规9.1.3条规定其它建筑中地上长度大于40m的疏6512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多功能厅、商场营业厅高度较高,只有一面外窗且为大玻璃幕墙,进深<30m,下部可开启窗面积满足规范要求,上部为固定窗,是否需要设机械排烟?12公共建筑如:体育馆、多功能厅、商场营业厅高度较高,只6613高层19层,建筑高度超过50M,地下一层,一二层为商业建筑,其余为住宅.问题1: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分别送风(尽管有外窗),但只负担一二层商业的防烟楼梯间(在主楼投影下)可不可以采用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13高层19层,建筑高度超过50M,地下一层,一二层为商6714主楼梯间通向地下室有防火门,地下楼梯可不可以采用自然排烟?如可以,开窗面积是不是必须达到2平方?如不可以自然排烟,正压送风量是多大?有必要满足规范附表的风量要求吗(仅担负一层)?14主楼梯间通向地下室有防火门,地下楼梯可不可以采用自然6815地下储藏室两个门洞之间距不超过20米,走道可以不排烟?地下室所有房间的单独面积都不超过50平米,但所有房间的总面积超过200平米,是否需要排烟?15地下储藏室两个门洞之间距不超过20米,走道可以不排烟6916排烟系统的排烟量是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120m3/h设计,而每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是按该防烟分区×60m3/h来设计还是按排烟系统的排烟风量来设计?17若用排风井的排烟风机出口已设置回阀,是否还需设排烟防火阀?16排烟系统的排烟量是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120m3/7018地下室房间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应设置排烟设施。问200m2是指计算防火分区中需排烟房间的房间和排烟的走道面积之和,还是指包含需要排烟房间的面积之和超过200m2?18地下室房间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7119地下自行车库是否为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场所,当自然开窗面积小于百分之二或不能满足自然通风要求时,是否需要做机械排烟设施?19地下自行车库是否为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场所,当7220高层建筑中的设备层的内走道(超过20m长)是否需要排烟?21划分防烟分区,防火分区的目的何在?为什么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20高层建筑中的设备层的内走道(超过20m长)是否需要排734.8.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4.8.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4.8.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
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
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
744.8.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m2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8.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75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m2的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764.8.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4.8.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774.8.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4.8.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784.8.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若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内,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的操作空间。若风机设在屋面上,应有防护措施,防止雨水、虫、鸟等异物等进入。4.8.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794.8.7防烟与排烟管道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采用金属风管时厚度δ≥2.00mm,采用其它防火风管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5h,以保证火灾时防火阀、排烟防火阀正常工作。4.8.7防烟与排烟管道在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2.0804.8.8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分区或其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房间,当必须穿越时,应在穿过处设置防火阀,加压送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为70℃,补风管道防火阀的动作温度可为280℃。4.8.8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用于机械排烟的补风管道不宜穿过814.8.9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差不宜小于3.0m;当水平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4.8.9防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824.9建筑防排烟的
83
自然通风方式
844.9.1按4.8.2条规定需设置防烟设施的部位且开口外窗面积满足自然通风要求时,宜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方式;1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4.9.1按4.8.2条规定需设置防烟设施的部位且开口外852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可自然通风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如图4.9.1-1).图4.9.1-2;3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内有不同朝向可开启窗自然通风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设施(如图4.9.1-3)。2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敞开的阳台、凹廊可自然通风862.1-1带凹廊的防烟楼梯间2.1-2两个不同朝向2.1-1带凹廊的防烟楼梯间874.9.2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如满足自然排烟条件时,宜优先采用自然排烟方式;1按本措施4.8.3条中规定的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地下和地上房间等;2多层建筑中的中庭及高层建筑中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3建筑面积小于2000m2的地下汽车库。4.9.2需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如满足自然排烟条件时,宜884.9.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场所,其自然通风口的净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不应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0m2;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2.0m2,且顶层可开启面积不宜小于0.8m2;3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避难层(间)应设有两个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百叶窗,且每个朝向的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2.0m2;4中庭、剧场舞台可开启外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该部位建筑面积的5%;5需要排烟的疏散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注;:无论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所述的地上长度超过40m的疏散走道,还是《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中所述的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如走道多处开窗,可将走道分段考虑,每段可开启外窗面积满足本条要求,且开窗间距满足本措施第4.9.4条第2款的要求,即可自然排烟。6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7其他场所,宜取该场所建筑面积的2%~5%。8建筑面积大于500m2且净空高度大于6m的大空间场所,不应小于该场所地面面积的5%。4.9.4自然排烟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上方;当设置在外墙上时,排烟口底标高不应低于室内净高度的1/2,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同时自然通风口的开启方向应沿火灾气流方向开启;2距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4.9.5建筑面积大于500m2且室内净高大于6m时的中庭、展览厅、观众厅、营业厅、体育馆、客运站、航站楼等公共场所采用自然排烟时,应设置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或由其他电动设施控制启闭的自动排烟窗。自动排烟窗附近同时应设置便于操作的手动开启装置。4.9.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场所,其自然通风口的净面积应894.9.6设置在外墙上的自动排烟窗其净面积按下列要求确定:1当开窗角度大于70°时,其面积可按窗的面积计算;2当开窗角度小于70°时,其面积近似按公式(4.9.6)计算窗的有效排烟面积:(4.9.6)式中
—有效排烟面积(m2);
—窗的面积(m2);
—窗的开启角度。当采用侧拉窗时,其面积应按开启的最大窗口计算。4当采用百叶窗时,其面积按窗的有效面积计算。窗的有效面积为窗的净面积乘以系数。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当采用防雨百叶窗时,系数取0.6;当采用一般百叶窗时,系数宜取0.8。
4.9.6设置在外墙上的自动排烟窗其净面积按下列要求确定904.10机械防烟(加压送风)
914.10.1建筑中下列场所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符合本措施第4.9.1条第2款的情况除外);2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3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4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或合用前室);5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高层建筑的封闭避难层(间);6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4.10.2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当裙房以上部分利用可开启外窗进行自然排烟,裙房部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应设置局部正压送风系统。(当建筑的地下部分为三层或三层以上,或当地下最底层室内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大于10m时,设置的防烟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当地下为一到两层,且地下最底层地坪与室外出入口地面高差不大于10m时,所设置的封闭楼梯间在首层有直接开向室外的门或有不小于1.2m2的可开启外窗时,其楼梯间可不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4.10.3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应经计算确定。常用的基本计算方法如下:
1压差法:当疏散通道门关闭时,加压部位保持一定的正压值所需送风量。(4.10.3-1)式中—加压送风量(m3/h);0.827—漏风系数;
—门、窗缝隙的总有效漏风总面积(m2);门缝宽度:疏散门0.002~0.004(m)
电梯门0.005~0.006(m)—压力差(Pa);疏散楼梯间取40~50Pa;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取25~30Pa—指数(一般取2);
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4.10.1建筑中下列场所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92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4.10.3-2)式中—加压送风量(m3/h);
—一樘门开启的断面积(m2);
—开启门洞处的平均风速(m/s),取0.7~1.2m/s;
—背压系数,根据加压间密封程度取0.6~1.0;
—漏风附加率,取0.1~0.2;
—同时开启门的计算数量;对于多层建筑和20层以下的高层建筑取2,20层及20层以上取3。2开启着火层疏散门时,为保持门洞处风速所需的送风量:93注:1,当前室有2个或2个以上门时,其风量按计算数值乘以1.50~1.75确定,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应小于0.7m/s2,在多层建筑中,若地下仅有一层疏散楼梯间,按上述公式计算时,公式中n取1,通过门洞处的风速v应适当加大,宜取0.9m/s~1.20m/s。计算数值直接取用(不与表4.10.3比较)根据以上公式4.10.3-1)和(4.10.3-2)分别算出的风量,取其中的大值,再与表4.10.3
规定的数值相比较,取其中大值作为系统计算加压送风量。注:94表4.10.3机械加压送风量表4.10.3机械加压送风量95接上一页表3.4机械加压送风量接上一页表3.4机械加压送风量96注:1.表4.10.3的风量数值系按开启宽×高=1.6m×2.0m的双扇门为基础的计算值。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宜按表列数值乘以0.75确定;当前室有2个或2个以上门时,其风量应按表列数值乘以1.50~1.75
确定。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宜小于0.7m/s。2.风量上下限选取应按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注:1.表4.10.3的风量数值系按开启宽×高=1.6m×2974.10.4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净面积每平米不小于30m3/h计算。4.10.4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净984.10.5在改建工程中,当不具备设置加压送风竖井的条件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超过15层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楼梯间多点送风的方式,送风口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层;2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宜比计算数值或表4.10.3中的送风量增加20%,加压送风口不宜设在首层。4.10.5在改建工程中,当不具备设置加压送风竖井的条件994.10.6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全压,除计算的最不利环路阻力损失外的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1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50Pa;2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Pa;3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Pa。4.10.7民用建筑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宜每隔2或3层设置一个;合用一个风道的剪刀楼梯应每层设置一个;每个风口的有效面积,应按风口数量均分系统总风量确定。4.10.8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每层设置一个,每个送风口的有效面积,通常按火灾着火层及其上下相邻两层的三个风口均分计算确定(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宜小于0.7m/s),也可设定为火灾时着火层及其上一层的二个风口均分计算确定。4.10.9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设计中需注意:1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设置在被门挡住的部位;2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3建筑层数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大于100m时,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应分段设计;4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其风量按两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塔式住宅设置一个前室的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加压送风系统;5地上和地下部分在同一位置的防烟楼梯间需设置机械加压送风时,加压送风系统宜分别设置;若合用一个风道时,风量应叠加,且均应满足地上、地下加压送风系统的要求;4.10.6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全压,除计算的最不利环路阻1006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为常闭型时,除设置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且与加压送风机联锁的自动装置外,尚应设置现场手动开启装置;手动开启装置宜设在距地面0.8~1.5m处;7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为常开型时,其前室应采用带启闭信号的常闭防火门。并应在加压送风机的压出段上设置防回流装置或电动调节阀;8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宜分别独立设置,当需要共用系统时,应在支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避难走道的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前室入口门洞风速不小于1.2m/s计算确定;9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不宜设置可开启外窗;系统加压送风量应计算窗缝的漏风量;10防烟楼梯间的加压送风口可采用自垂百叶式或常开百叶式风口,并应在加压风机压出段上设置防回流装置或电动调节阀。6前室的加压送风口为常闭型时,除设置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且1014.10.10加压送风系统的余压值超过3.7条规定的数值较多时,宜设置以下超压装置:1设置泄压阀,且在穿越防火墙处设置70℃防火阀,泄压阀板的开启面积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4.10.10)式中
F—泄压阀阀板的开启面积(m2);
LY—加压送风量(m3/h);
LY—当疏散通道门关闭时,加压部位保持一定的正压值所需送风量(m3/h),即按4.10.3条1款所计算出的数值;4.10.10加压送风系统的余压值超过3.7条规定的数值1022采用旁通阀1)在楼梯间的适当位置设置压力传感器,控制加压送风机出口处的旁通泄压阀,调整楼梯间的余压值。2)在每层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设置压力传感器,控制加压送风机出口处的旁通泄压阀,调整加压送风前室或合用前室的余压值。4.10.11未能设置在独立管道井内的加压送风管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防火风管。注:当加压送风管采用钢板制作时,宜采取适当加厚钢板厚度采用防火板包覆等措施,以满足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要求。2采用旁通阀1034.11机械排烟
1044.11.1需设置机械排烟设施且室内净高不超过6m的场所应划分防烟分区,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m2;车库不宜超过2000m2;2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一般不应跨越楼层,特殊情况下,宜按功能划分;4.11.1需设置机械排烟设施且室内净高不超过6m的场所1053宜采用挡烟垂壁.隔墙、顶棚下凸出不小于500mm的结构梁以及顶棚或吊顶下凸出不小于500mm的不燃烧体来划分防烟分区,梁或其他挡烟垂壁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2.0m;(当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超过规定,且设置挡烟垂壁确有困难,可将排烟区域的防烟分区划分成几个负担的建筑面积不超过规定的排烟系统,几个系统风量总和应为整个排烟区域的排烟量,各排烟系统可分别启动也可同时动作);4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3宜采用挡烟垂壁.1064.11.2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横向宜按防火分区设置;2竖向穿越防火分区时,与垂直风管连接的水平管道应设280℃能自动关闭的防火阀;3水平排烟管道穿越其他防火分区时,应在穿越处设置280℃能自动关闭的防火阀,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h;排烟管道不应穿越前室或楼梯间,若必须穿越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2h,且不得影响人员疏散;4垂直管道宜设置在管井中,其管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h的隔墙与相邻区域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不低于丙级的防火门;4.11.2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075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排烟系统应分段设计;6车库宜按每个防烟分区设置;7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当合用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火安全措施,并应符合机械排烟系统的相关要求;(火灾确认后,应能在60s内开启排烟区域的相关排烟口(阀)和排烟风机,并在75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1)系统的管道、风口、阀件和风机等均应满足排烟系统的要求;2)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保温。8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或难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厚度不小于50mm、导热性差的不燃隔热材料进行隔热或与可燃物、难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5超过32层或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其排烟系统108(利用吊顶空间进行间接排烟时,封闭式吊顶上设置的烟气入口颈部烟气的速度不宜大于2.7m/s,且吊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排烟口(阀)设在非封闭吊顶内时,吊顶内的开孔率不应小于吊顶净面积的25%,且应均匀布置;)9排烟支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利用吊顶空间进行间接排烟时,封闭式吊顶上设置的烟气入口1094.11.3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其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符合表4.11.3的规定。表4.11.3排烟风机的排烟量4.11.3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其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1104.11.4
机械排烟系统中的排烟口、排烟阀和排烟防火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烟口或排烟阀应按防烟分区设置,且应与排烟风机联锁,当任一排烟口(阀)开启时,排烟风机应能自动启动;2排烟口(阀)的设置宜使气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其安装位置应设置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且与附近安全出口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5m;设在顶棚上的排烟口,距可燃构件或可燃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0m。4.11.41113当火灾确认后,同一排烟系统中着火的防烟分区中的排烟口(阀)应呈开启状态,其他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应呈关闭状态;4在多层建筑中,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地下、半地下场所,除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和建筑面积大于50m2的房间外,排烟口可设置在疏散走道;其排烟量由疏散走道面积和需排烟的各个房间的面积比较,按其最大面积每平米不小于120m3/h计算确定。5防烟分区的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3当火灾确认后,同一排烟系统中着火的防烟分区中的排烟口(1124.11.5在地下建筑和地上密闭场所中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同时设置补风系统,其补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补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补风可采用自然补风或机械补风方式,空气宜直接从室外引入;2排烟区域所需的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停;3送风口设置位置宜远离排烟口,二者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4.11.5在地下建筑和地上密闭场所中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1134.11.6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排烟专用的轴流风机,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考虑10%~20%的漏风量;其全压应满足排烟系统最不利环路的要求;2排烟风机应保证在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3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上部;4在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总管上应设置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行关闭的排烟防火阀,且应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5当排烟风机及系统中设置有软接头时,该软接头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应能在280℃的环境下连续工作不小于30min。4.11.6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风机或排烟专用的轴流风机,1144.12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防爆
1154.12.1凡空气中含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险的房间,应有良好的通风或独立的机械通风设施,且其空气不应循环使用,其通风设备必须符合防火、防爆的要求。如放映室、实验室、药品库、蓄电池室、、氧气瓶间、煤气表间等的排风系统应各自分设单独系统。4.12.1凡空气中含有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险的房间,应有良1164.12.2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管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横向高层建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非高层建筑宜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2竖向不宜超过5层,高层建筑中管道设置防止回流设施或防火阀且各层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管道可不受此限制;非高层建筑中管道设置防止回流设施或防火阀时,其管道布置可不受此限制;3穿过防火分区的垂直风管宜设在管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中国化疗注药泵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6年中国铝合金无逢管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江西赣州市章贡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招聘高校毕业见习生1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6年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招聘普通 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603人(一)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重庆市中医院第九批招聘4人计划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统编2024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写作素材与指导(新教材)
- 小儿湿疹护理指南
- PowerArena:2025制造业趋势报告:泰国的AI驱动转型
- 2026年通化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上海戏剧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导管室设备管理制度
- 社区警务介绍课件
- AI大模型赋能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方案
- 《健身指导》课件
- 飞书合作伙伴管理制度
- 防雷防汛防台风培训课件
- 中国城市新分级名单(共337个)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教案:第四章 调适情绪 拥抱快乐
- 全球宠物市场洞察:日本宠物经济的消费升级和龙头崛起之路
-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教学
- 2025年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