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材料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材料1、概念2、配方施肥理论依据
3、参数获得
4、水稻配方施肥技术应用5、水稻精准施肥技术应用目录1、概念目录
健康施肥就是使作物一生能够健壮生长的施肥方法,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作物不会缺素,二是肥料不会过量,三是肥料利用效率高,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它是合理施肥、平衡施肥、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概念的统称。下面就有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一下解释:一、概念健康施肥就是使作物一生能够健壮生长的施肥方法1、植物必须营养元素有16种,3种为非矿质元素:碳、氢、氧;13种矿质元素,包括3种大量元素:氮、磷、钾;3种中量元素:钙、镁、硫和7种微量元素:硼、锌、铁、锰、铜、钼、氯。
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其特殊生理功能。这种功能一般是不可代替的。2、植物养分广义来讲,能提供植物需要16种必须营养元素的物质,狭义来讲,能提供植物需要13种矿质必须营养元素的物质。一、概念1、植物必须营养元素有16种,3种为非矿质元素:碳、氢、氧;3、植物养分在作物栽培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肥料对产量的贡献将达到50%以上,如何提高肥料的效率,是精确栽培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4、现在江西省的肥料利用率还不高,N素约为32-35%,P素约为18-20%,K素约为50-55%,S素约为15%。一、概念3、植物养分在作物栽培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肥料对产量的5、N素损失率大于45%,第一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第二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只要将N素利用率提高约5个百分点,江西就可节省氮化肥7.5万吨,减少农资成本1亿多元。江西土壤磷素有明显积累,存在过量问题,是目前宏观调控化肥的重点。按2000年江西省施用磷化肥26.6万吨计算,减少40%,可节省农资成本2.7亿元。把这两部分节省资金用于增加钾肥、中微肥和有机肥,更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肥料效果。6、现在进行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精准施肥技术,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定的,使肥料的施用做到相对比较准确,使作物所需各种养分能量均能从土壤和施入肥料中得到均衡供给,并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一、概念5、N素损失率大于45%,第一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第二易造成7、水稻精准施肥技术
以3S(GIS、GPS、RS)为核心技术,将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含量、历年施肥和产量情况、作物养分特征参数、养分需求规律等有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制成GIS土壤养分或GIS肥料使用图层,形成信息农业和精准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发展形成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简称精准施肥技术,针对水稻生产,称为水稻精准施肥技术,其含义为“在田间任何点位上(或任何一个操作单元上)均实现各种营养元素的全面平衡供应,使肥料投入更为合理,使肥料利用率和施肥增产效益提高到最理想的水平”。
一、概念7、水稻精准施肥技术一、概念定点管理中的有关因素产量图土壤图养分图定点管理中的有关因素产量图土壤图养分图8、水稻配方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和肥料效应,从确定目标产量入手,计算出合理的肥料施用配方,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N、P、K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的一套施肥技术体系,针对水稻生产,称为水稻配方施肥技术。一、概念8、水稻配方施肥技术一、概念9、平衡施肥与精准施肥、配方施肥的关系
平衡施肥是指作物所需各种养分能量均能从土壤和施入肥料中得到均衡供给,并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实际上要做到真正的平衡施肥是很难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平衡施肥都是指相对的。精准施肥技术是平衡施肥技术的一种更准确的表现形式,配方施肥技术是平衡施肥技术的一种较简单的表现形式。
一、概念9、平衡施肥与精准施肥、配方施肥的关系一、概念
在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发展,许多学者在植物营养领域内的科学研究逐步深入,揭示出有关植物营养与平衡施肥方面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养分归还(补偿)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以及因子综合作用律。这些学说、定律和规律,正是因为它们正确地反映了施肥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至今仍然是指导施肥的基本原理。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在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发展,许多学者在植物营1、养分归还(补偿)学说
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这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在这里,应该强调指出,李比希所说的归还是在生物循环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施肥对土壤养分亏损的一种积极的补偿,因此,把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称为养分补偿学说是更能确切地反映出它的本质所在。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养分归还(补偿)学说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李比希养分归还学说的要点
A、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杆)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的养分。
B、如果不能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C、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D、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李比希养分归还学说的要点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李比希养分归还学说的不足
A、李比希基于他创立的矿质营养学说,对矿质营养成分评价过高,而对有机营养成分评价又太低,得出为了增加产量就必须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的片面论断。农业生产发展的事实说明,为了增加产量,向土壤中施加灰分元素和施加氮素同样都是重要的。
B、李比希反对布森高关于豆科植物能丰富土壤氮素的说法,他认为大气中的碳酸铵是作物氮素营养的唯一来源,他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C、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他的这一见解显然有些片面。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李比希养分归还学说的不足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2、最小养分律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最小养分律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施肥量产量
图1施肥与产量的直线关系
Y=a+bX施肥量产量图1施肥与产量的直线关系NPKBCaZn
图2最小养分律木桶图解NPKBCaZn图2最小养分律木桶图解
最小养分律在多年实践中虽然有些修正补充,但至今仍被人们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因为它提醒我们在施用肥料时应该找出各种植物所需养分之间适当比例关系,才能够有效而又经济合理地使用它。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最小养分律在多年实践中虽然有些修正补充,但至今仍被人(1)最小养分律应掌握的要点
A、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B、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当土壤中的最小养分得到补充,满足作物的需求之后,作物产量就会迅速提高,原来的最小养分就不再成为最小养分而让位于其它养分了。C、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它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最小养分律应掌握的要点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最小养分律的不足A、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条件的,它仅适用于非常贫瘠和作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但在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肥的增产效果则不成直线关系,否则将会导致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错误结论。B、李比希最小养分律指的只是矿质养分,但是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自然界的许多条件都会影响植物生长,不只限于养分。C、最小养分律是从某种养分的单一因素考虑的,缺乏养分之间和养分与其他生长因素之间的综合考虑。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最小养分律的不足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最小养分律的修正
英国布赖克曼(Blackman)在1905年把最小养分律扩大到养分以外的生态因子,提出限制因子律。限制因子律全文是:“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1895年德国学者李勃夏(Leibercher)提出了最适因子律。全文是;“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产量可能等于零”。从这个定律看,养分供应不是越多越好,一种肥料施用过多,超过最适数量时,产量反会降低。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最小养分律的修正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
报酬递减律的一般表述是:“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米采利希学说的文字表达是: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dx)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dy),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A)与现在产量(Y)之差成正比。并提出著名公式:dy/dx=C(A-y)转换成指数式为:y=A(1-e-cx)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施磷量干物质量图3燕麦施磷量与干物质产量的关系施磷量干物质量图3燕麦施磷量与干物质产量的关系(1)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的要点
A.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都是以其它技术条件不变为前提,反映投入(如施肥)与产出(如产量)之间的报酬递减现象。
B.某种养分的效果,以在土壤中该种养分越为不足时越大。若逐渐增加该养分的施用量,增产效果就将逐渐减少。
C.从发展的进程来看,技术条件总是会不断改善的,生产水平总是会不断提高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但是在一个时间短暂的轮作周期或时间较短的生产阶段内,生产技术条件不会普遍发生重大的变化或突破,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的要点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的不足
乌尔尼教授针对米采利希学说指出,当限制因子施用超过最适数量时就会变成毒害因素,不仅不能使作物增加产量,而且还会使产量降低。这是完全正确的,已被国内外许多田间试验所证实。费佛尔(Pfeiffer)教授等提出了反映施肥量与产量之间关系的抛物线模式,这无疑把科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的不足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4、因子综合作用律
合理施肥是作物增产的综合因子(如水分、养料、光照、温度、空气、品种、耕作等)中起作用的重要因子之一。作物丰产不仅需要解决影响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的每种限制因子,而且只有在外界环境条件足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和健康发育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施肥的最大增产作用,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肥料的增产效应必然受到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影响。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4、因子综合作用律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因子综合作用律的主要涵义
因子综合作用律的中心意思是:作物丰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因子综合作用律的主要涵义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因子综合作用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1)水分与施肥效果水分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生活条件之一。土壤水分状况决定着作物的需肥量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能力。一般来说,施肥效果是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增加的。2)作物品种与施肥效果作物品种的耐瘠性和耐肥性是由品种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它与肥料效应有很密切的相互关系,一般耐肥的新品种可与肥料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大大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增施肥料固然可以增加产量,但因作物品种改良工作跟不上,往往影响肥料效果的进一步发挥。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因子综合作用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
前面讲述了施肥基本理论之一的最小养分律,这个定律的中心意思是作物产量往往受土壤中一种最小养分所制约,如果土壤中同时存在两种养分限制作物生长时,仅仅补充其中一种养分,对作物生长乃至产量没有什么影响,而同时加入两种养分,则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可分为三种情况:
A、正的相互作用效应;
B、没有相互作用效应;
C、负的相互作用效应。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主要通过大量的不同目的的水稻田间试验,经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样品分析与考查,获得施肥技术参数。1、高产水稻养分吸收与需求规律杂交水稻吸收N、P、K、Zn及Si等养分数量因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组合和施肥管理而异。这些因素综合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N、P、K、Zn、Si吸收量与籽粒产量间有密切的关系。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主要通过大量的不同目的的水稻田间试验,经过对不
杂交稻对各种养分的吸收量和比例
品种产量(kg/mu)吸收量(kg/mu)吸收比例N、P2O5、K2O、SiO2N:P2O5:K2O:SiO2
两系早杂55012.6、5.4、15.6100:43:124两系晚杂55012.5、7.1、16.2100:57:130三系早杂54010.9、4.9、15.9、43.8100:45:146:402三系晚杂56015.9、5.0、19、63.8100:31:119:401杂交稻对各种养分的吸收量和比例品种产量(kg/mu)吸图1杂交早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数量(kg/ha)
(Zn放大100倍)图1杂交早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数量(kg/ha)图2杂交晚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数量(kg/ha)
(Zn放大100倍)图2杂交晚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数量(kg/ha)杂交水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的比例作物NPKZn两系早杂34.525.026.48.6三系早杂35.518.721.9两系晚杂39.826.041.710.1三系晚杂22.315.920.5移栽-分蘖末期
杂交水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的比例作物NPKZn两系早杂34.5作物NPKZn两系早杂44.269.954.346.0三系早杂48.657.061.9两系晚杂34.441.541.628.0三系晚杂50.047.451.8分蘖末期-齐穗期
作物NPKZn两系早杂44.269.954.346.0三系早作物NPKZn两系早杂21.35.119.345.4三系早杂15.924.516.2两系晚杂25.832.516.761.9三系晚杂27.736.727.7齐穗期-成熟期
作物NPKZn两系早杂21.35.119.345.4三系早杂
养分吸收强度生育期NNP2O5P2O5K2OK2O两系三系两系三系两系三系早杂移栽-分蘖2.802.420.920.572.812.18早杂分蘖-齐穗2.282.211.621.163.634.10早杂齐穗-成熟1.511.000.160.691.811.49晚杂移栽-分蘖3.112.221.150.504.222.43晚杂分蘖-齐穗1.843.141.260.942.883.88晚杂齐穗-成熟1.381.840.990.761.162.19杂交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养分的吸收强度(kg/ha.d)
养分吸收强度生育期NNP2O5P2O5K2OK2O两系三系
养分分配与运转
NNP2O5P2O5组合项目茎叶谷粒茎叶谷粒两系早杂分配量(kg/ha)6912027.054.0两系早杂运转率(%)36.563.533.366.7两系晚杂分配量(kg/ha)67.211038.967.6两系晚杂运转率(%)37.962.136.563.5三系早杂分配量(kg/ha)48.111514.559.0三系早杂运转率(%)29.470.619.780.3三系晚杂分配量(kg/ha)61.817711.463.6三系晚杂运转率(%)25.974.115.284.8杂交稻成熟期无机养分的分配和运转
养分分配与运转NNP2O5P2O5组合项目茎叶谷粒茎叶K2OK2OZnZn组合项目茎叶谷粒茎叶谷粒两系早杂分配量(kg/ha)19439.50.710.27两系早杂运转率(%)83.116.972.427.6两系晚杂分配量(kg/ha)19745.70.580.24两系晚杂运转率(%)81.218.871.029.0三系早杂分配量(kg/ha)18454.2
三系早杂运转率(%)77.322.7
三系晚杂分配量(kg/ha)19194.0
三系晚杂运转率(%)67.033.0
杂交稻成熟期无机养分的分配和运转K2OK2OZnZn组合项目茎叶谷粒茎叶谷粒两系早杂分配量(2、氮素利用效率
利用同位素N15测定水稻各生育期氮素利用率,作基肥施用利用率为22-25%,营养生长期追施利用率为36%,幼穗形成期追施利用率为50%,减数分裂期追施利用率为44-62%,抽穗期追施利用率为25-36%,这为我们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2、氮素利用效率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培训材料
季别处理施氮量kg/hm2.秸秆籽粒氮素利用率(%)N含量(g/kg)产量(kg/hm2)N含量(g/kg)产量(kg/hm2)早稻CK09.02676314.504509N1PK608.54832514.38555040.86N2PK1208.72965915.43643947.67N3PK1809.901073912.49716038.54N4PK2409.20949514.87633022.96晚稻CK08.19765912.365106N1PK909.28998810.10665937.90N2PK1507.771182010.64788033.22N3PK2108.901212010.44808031.62N4PK2709.681071311.33714221.78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培训材料季别处理施氮量秸秆籽粒氮素利用率N含量产量N含量产3、高产水稻的营养生理机制(1)钾素的营养生理机制:施钾与不施钾及不同钾肥品种对水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SPAD值)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3、高产水稻的营养生理机制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施钾与不施钾及不同钾肥品种对水稻剑叶SOD活性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施钾与不施钾及不同钾肥品种对水稻剑叶SOD活性的影响三、水稻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施钾与不施钾及不同钾肥品种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施钾与不施钾及不同钾肥品种对水稻(2)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的营养生理作用:
A、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2)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的营养生理作用:三、水稻施肥技术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B、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B、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生长的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C、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C、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功能叶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D、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剑叶SOD活性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D、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剑叶S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E、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E、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根系活3、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根据土壤分析结果与作物对不同养分反应的程度来确定。我国比较完善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农业部土壤普查办公室组织的有16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协作组完成的指标体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由于其应用简便可靠,仍是国内外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方法,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部分地方仍在应用该指标体系进行配方施肥技术推荐,只是各地根据当前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的反应对指标值进行了调整而已。
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3、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课件1、工作程序:
确定对象(包括田块或区域)、调查(土壤实地调查、入户询问农户)、确立土样采集方案、土样采集、分析测试、目标产量的拟定、配方确定方法的选择、获取参数开具配方、按方购肥、按方施肥。
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1、工作程序: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1)确定对象:田块或区域位置、范围和面积、品种等。
(2)调查:入户询问调查:肥料使用历史、使用量、作物产量情况、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实地调查:地形地势、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地下水位等。
(3)确立土样采集方案:单块田直接用5点采样法,将采集的土样制成混合样;连片大面积:按土壤类型区划小片,原则上每小片面积≤6.7ha,每小片内按“S”形布点采集1个混合样。
(4)土样采集:每个采样点去除表面杂物,垂直采0-20cm耕层土壤,采样深度以实际耕层为准,将各点土样混合均匀,用四分法留取约1公斤土作为测试土样,送化验室检测。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1)确定对象:田块或区域位置、范围和面积、品种等。
(2)(5)分析测试:一般做5项基础化验即可,即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然后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增加其它测定项目,如有效硫、有效锌等。(6)目标产量的拟定:目标产量是一个计划性的产量,不是实际产量,不同的目的可以制定不同的目标产量;高产目的目标产量应综合往年产量和所种品种特性作适当上调来拟定,上调幅度以10%-25%为宜。(7)配方确定方法的选择:施肥配方的确定有很多方法,如地力分级法、目标产量算术法(养分平衡法、地力差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正交回归设计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等。考虑:1)应用时效性,2)现有资料的可行性,3)对不确定因素的把握程度,4)可查阅或获取的计算参数。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5)分析测试:一般做5项基础化验即可,即pH、有机质、碱解(8)编制配方:确定了施肥养分总量配方后,明确施肥时期,按各时期分配比例确定各时期养分用量。根据当地农资供应市场的实际情况换算出各施肥时期肥料的实物用量。将施肥时期、肥料品种、肥料用量、施用方法填入“施肥建议卡”中相应栏。(9)按方购肥、按方施肥: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可以分为若干阶段,不同生育阶段对土壤和养分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水稻施肥一般不是一次就能满足整个生育期的需要,而是要由多次不同目的的施肥方式如基肥、种肥、追肥所组成。而施肥方式依品种特性、土壤、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在江西一般分早稻、中稻(一季晚稻)、二晚,其施肥方法有明显不同。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8)编制配方:确定了施肥养分总量配方后,明确施肥时期,按各2、推荐配方确定方法
测土配方施肥的三类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并不互相排斥。形成一个具体测土配方施肥方案时,可以一种方法为主,参考其它方法,配合起来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吸收各法的优点,消除或减少存在的缺点,在产前能确定更符合实际的肥料用量。为了便于农业技术人员对测土配方施肥的应用操作,我省土肥科技人员综合测土配方施肥三类六法的精髓,制订了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测土配方施肥配方确定方法,具体如下: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2、推荐配方确定方法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A、计算公式:化肥养分用量=目标产量÷100×作物单位养分吸收量×(1-土壤贡献率%-有机肥当季贡献率%)÷肥料当季利用率%×养分丰缺调整系数。(1)目标产量(公斤/亩):推荐配方时,产量可比往年增加10~25%;(2)作物单位养分吸收量(作物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的养分需要量):可根据往年检测结果或查阅有关资料得到;(3)土壤贡献率%:水稻土对水稻的贡献率N一般为60%,P早稻一般为75%、晚稻一般为80%,K一般为50%;高产土壤贡献率一般要高;(4)有机肥当季贡献率:由于有机肥的养分含量不多而且差异又很大,难以估算,通常综合考虑为N、P当季贡献率为5%,K当季贡献率为10%;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A、计算公式: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课件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课件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课件(5)肥料当季利用率%:一般按氮肥35%,磷肥20%,钾肥50%计算,但不同肥料品种、土壤类型、不同作物利用率不一;(6)养分丰缺调整系数:将养分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一般为5级),极丰富级0.8,丰富级0.9,一般级1.0,缺乏级1.1,极缺乏级1.2,养分丰缺指标上限、下限要根据经验定,可参阅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方法,中间水平主要是维持地力的水平,不一定是临界值。养分丰缺调整系数也要根据专家经验得出,可参见土壤有效N、P、K丰缺指标表。对于没有测定的项目,丰缺调整系数只好假定为1。注:以上所有参数值不一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请当地土肥专家对有关参数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应用。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5)肥料当季利用率%:一般按氮肥35%,磷肥20%,钾肥5B、计算实例:例:某一水稻土,碱解氮120ppm,速效磷21ppm,速效钾70ppm,种植早稻,计划产量500公斤/亩,试计算其配方。解:(1)算化肥养分需要总量N=500÷100×2.25×(1-0.6-0.05)÷0.35×1.0=11.25kg(中量)P2O5=500÷100×1.10×(1-0.75-0.05)÷0.20×0.9=4.95kg(丰富级)K2O=500÷100×2.70×(1-0.5-0.10)÷0.50×1.1=11.88kg(缺乏级)(2)确定施肥方案基肥追肥的比例、施肥的次数根据施肥技术和经验确定。在进行超高产栽培时,由于增加产量部分的养分主要靠肥料提供,如早稻要达到600公斤/亩的产量,其土壤贡献率均要降低,注意一定要将参数修正后再进行计算,才能达到配方施肥的效果。同时要注意土壤中中微量营养元素是否缺乏,若缺乏应及时补充。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B、计算实例: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3、应用实例
2007年对南昌县广福村早稻进行超高产栽培,其土壤pH5.80,有机质2.24%,碱解氮142.2mg/kg,速效磷38.2mg/kg,速效钾64mg/kg,有效锌2.61mg/kg,有效镁82.0mg/kg,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判断,该土壤有效P较丰富,钾缺乏,N、锌、镁、有机质中等。目标产量600kg/亩,其养分需要总量:N=600÷100×2.25×(1-0.0.55-0.05)÷0.35×1.0=15.42kg,P2O5=600÷100×1.10×(1-0.75-0.05)÷0.20×0.8=5.28kg,K2O=600÷100×2.70×(1-0.45-0.10)÷0.50×1.1=16.04kg。配肥方案:早稻用紫云英1000kg/亩,在翻地时施下,与土壤充分混匀;用40kg复合肥(18-10-13)、1kg硫酸锌作面肥,在禾苗移栽前一天施入;用7kg尿素、5kg氯化钾作分蘖肥,在栽禾后5-7天施入,用5kg尿素、7.5kg氯化钾作幼穗分化肥,在晒田复水时或栽禾后25天左右施入,用1kg尿素、5kg氯化钾作粒肥,在始穗期(抽穗10%左右)施入,最后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631.4kg。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3、应用实例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1、技术路线五、精确施肥技术的应用1、技术路线五、精确施肥技术的应用2、施肥方案的计算机推荐五、精确施肥技术的应用2、施肥方案的计算机推荐五、精确施肥技术的应用3、江西上高养分监测村的应用
根据图层养分查询结果,设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效果比较理想。五、精确施肥技术的应用3、江西上高养分监测村的应用五、精确施肥技术的应用五、精确施肥技术的应用五、精确施肥技术的应用谢谢!谢谢!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材料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材料1、概念2、配方施肥理论依据
3、参数获得
4、水稻配方施肥技术应用5、水稻精准施肥技术应用目录1、概念目录
健康施肥就是使作物一生能够健壮生长的施肥方法,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作物不会缺素,二是肥料不会过量,三是肥料利用效率高,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它是合理施肥、平衡施肥、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概念的统称。下面就有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一下解释:一、概念健康施肥就是使作物一生能够健壮生长的施肥方法1、植物必须营养元素有16种,3种为非矿质元素:碳、氢、氧;13种矿质元素,包括3种大量元素:氮、磷、钾;3种中量元素:钙、镁、硫和7种微量元素:硼、锌、铁、锰、铜、钼、氯。
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有其特殊生理功能。这种功能一般是不可代替的。2、植物养分广义来讲,能提供植物需要16种必须营养元素的物质,狭义来讲,能提供植物需要13种矿质必须营养元素的物质。一、概念1、植物必须营养元素有16种,3种为非矿质元素:碳、氢、氧;3、植物养分在作物栽培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肥料对产量的贡献将达到50%以上,如何提高肥料的效率,是精确栽培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4、现在江西省的肥料利用率还不高,N素约为32-35%,P素约为18-20%,K素约为50-55%,S素约为15%。一、概念3、植物养分在作物栽培中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肥料对产量的5、N素损失率大于45%,第一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第二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只要将N素利用率提高约5个百分点,江西就可节省氮化肥7.5万吨,减少农资成本1亿多元。江西土壤磷素有明显积累,存在过量问题,是目前宏观调控化肥的重点。按2000年江西省施用磷化肥26.6万吨计算,减少40%,可节省农资成本2.7亿元。把这两部分节省资金用于增加钾肥、中微肥和有机肥,更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肥料效果。6、现在进行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精准施肥技术,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定的,使肥料的施用做到相对比较准确,使作物所需各种养分能量均能从土壤和施入肥料中得到均衡供给,并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一、概念5、N素损失率大于45%,第一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第二易造成7、水稻精准施肥技术
以3S(GIS、GPS、RS)为核心技术,将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含量、历年施肥和产量情况、作物养分特征参数、养分需求规律等有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制成GIS土壤养分或GIS肥料使用图层,形成信息农业和精准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发展形成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简称精准施肥技术,针对水稻生产,称为水稻精准施肥技术,其含义为“在田间任何点位上(或任何一个操作单元上)均实现各种营养元素的全面平衡供应,使肥料投入更为合理,使肥料利用率和施肥增产效益提高到最理想的水平”。
一、概念7、水稻精准施肥技术一、概念定点管理中的有关因素产量图土壤图养分图定点管理中的有关因素产量图土壤图养分图8、水稻配方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和肥料效应,从确定目标产量入手,计算出合理的肥料施用配方,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N、P、K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的一套施肥技术体系,针对水稻生产,称为水稻配方施肥技术。一、概念8、水稻配方施肥技术一、概念9、平衡施肥与精准施肥、配方施肥的关系
平衡施肥是指作物所需各种养分能量均能从土壤和施入肥料中得到均衡供给,并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实际上要做到真正的平衡施肥是很难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平衡施肥都是指相对的。精准施肥技术是平衡施肥技术的一种更准确的表现形式,配方施肥技术是平衡施肥技术的一种较简单的表现形式。
一、概念9、平衡施肥与精准施肥、配方施肥的关系一、概念
在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发展,许多学者在植物营养领域内的科学研究逐步深入,揭示出有关植物营养与平衡施肥方面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养分归还(补偿)学说,最小养分律,报酬递减律以及因子综合作用律。这些学说、定律和规律,正是因为它们正确地反映了施肥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至今仍然是指导施肥的基本原理。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在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发展,许多学者在植物营1、养分归还(补偿)学说
由于人类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并把这些产物拿走,这就必然会使地力逐渐下降,从而土壤所含的养分将会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就难以指望再获得过去那样高的产量,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在这里,应该强调指出,李比希所说的归还是在生物循环的基础上,通过人为的施肥对土壤养分亏损的一种积极的补偿,因此,把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称为养分补偿学说是更能确切地反映出它的本质所在。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养分归还(补偿)学说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李比希养分归还学说的要点
A、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包括籽粒和茎杆)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的养分。
B、如果不能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C、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D、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李比希养分归还学说的要点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李比希养分归还学说的不足
A、李比希基于他创立的矿质营养学说,对矿质营养成分评价过高,而对有机营养成分评价又太低,得出为了增加产量就必须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的片面论断。农业生产发展的事实说明,为了增加产量,向土壤中施加灰分元素和施加氮素同样都是重要的。
B、李比希反对布森高关于豆科植物能丰富土壤氮素的说法,他认为大气中的碳酸铵是作物氮素营养的唯一来源,他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C、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他的这一见解显然有些片面。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李比希养分归还学说的不足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2、最小养分律
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最小养分律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施肥量产量
图1施肥与产量的直线关系
Y=a+bX施肥量产量图1施肥与产量的直线关系NPKBCaZn
图2最小养分律木桶图解NPKBCaZn图2最小养分律木桶图解
最小养分律在多年实践中虽然有些修正补充,但至今仍被人们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因为它提醒我们在施用肥料时应该找出各种植物所需养分之间适当比例关系,才能够有效而又经济合理地使用它。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最小养分律在多年实践中虽然有些修正补充,但至今仍被人(1)最小养分律应掌握的要点
A、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作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B、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当土壤中的最小养分得到补充,满足作物的需求之后,作物产量就会迅速提高,原来的最小养分就不再成为最小养分而让位于其它养分了。C、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它养分,不但难以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最小养分律应掌握的要点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最小养分律的不足A、施肥与产量之间呈直线相关是有条件的,它仅适用于非常贫瘠和作物产量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但在土壤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施肥的增产效果则不成直线关系,否则将会导致施肥越多越增产的错误结论。B、李比希最小养分律指的只是矿质养分,但是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自然界的许多条件都会影响植物生长,不只限于养分。C、最小养分律是从某种养分的单一因素考虑的,缺乏养分之间和养分与其他生长因素之间的综合考虑。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最小养分律的不足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最小养分律的修正
英国布赖克曼(Blackman)在1905年把最小养分律扩大到养分以外的生态因子,提出限制因子律。限制因子律全文是:“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补足,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1895年德国学者李勃夏(Leibercher)提出了最适因子律。全文是;“植物生长受许多条件的影响,生活条件变化的范围很广,植物适应的能力有限,只有影响生产的因子处于中间地位,最适于植物生长,产量才能达到最高。因子处于最高或最低的时候,不适于植物生长,产量可能等于零”。从这个定律看,养分供应不是越多越好,一种肥料施用过多,超过最适数量时,产量反会降低。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最小养分律的修正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
报酬递减律的一般表述是:“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米采利希学说的文字表达是: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dx)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dy),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A)与现在产量(Y)之差成正比。并提出著名公式:dy/dx=C(A-y)转换成指数式为:y=A(1-e-cx)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施磷量干物质量图3燕麦施磷量与干物质产量的关系施磷量干物质量图3燕麦施磷量与干物质产量的关系(1)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的要点
A.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都是以其它技术条件不变为前提,反映投入(如施肥)与产出(如产量)之间的报酬递减现象。
B.某种养分的效果,以在土壤中该种养分越为不足时越大。若逐渐增加该养分的施用量,增产效果就将逐渐减少。
C.从发展的进程来看,技术条件总是会不断改善的,生产水平总是会不断提高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但是在一个时间短暂的轮作周期或时间较短的生产阶段内,生产技术条件不会普遍发生重大的变化或突破,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的要点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的不足
乌尔尼教授针对米采利希学说指出,当限制因子施用超过最适数量时就会变成毒害因素,不仅不能使作物增加产量,而且还会使产量降低。这是完全正确的,已被国内外许多田间试验所证实。费佛尔(Pfeiffer)教授等提出了反映施肥量与产量之间关系的抛物线模式,这无疑把科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报酬递减律与米采利希学说的不足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4、因子综合作用律
合理施肥是作物增产的综合因子(如水分、养料、光照、温度、空气、品种、耕作等)中起作用的重要因子之一。作物丰产不仅需要解决影响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的每种限制因子,而且只有在外界环境条件足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和健康发育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施肥的最大增产作用,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肥料的增产效应必然受到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影响。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4、因子综合作用律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因子综合作用律的主要涵义
因子综合作用律的中心意思是:作物丰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1)因子综合作用律的主要涵义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因子综合作用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1)水分与施肥效果水分是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生活条件之一。土壤水分状况决定着作物的需肥量和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能力。一般来说,施肥效果是随土壤含水量的提高而增加的。2)作物品种与施肥效果作物品种的耐瘠性和耐肥性是由品种的遗传基因决定的。它与肥料效应有很密切的相互关系,一般耐肥的新品种可与肥料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大大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增施肥料固然可以增加产量,但因作物品种改良工作跟不上,往往影响肥料效果的进一步发挥。
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2)因子综合作用律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
前面讲述了施肥基本理论之一的最小养分律,这个定律的中心意思是作物产量往往受土壤中一种最小养分所制约,如果土壤中同时存在两种养分限制作物生长时,仅仅补充其中一种养分,对作物生长乃至产量没有什么影响,而同时加入两种养分,则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可分为三种情况:
A、正的相互作用效应;
B、没有相互作用效应;
C、负的相互作用效应。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3)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二、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
主要通过大量的不同目的的水稻田间试验,经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样品分析与考查,获得施肥技术参数。1、高产水稻养分吸收与需求规律杂交水稻吸收N、P、K、Zn及Si等养分数量因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组合和施肥管理而异。这些因素综合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N、P、K、Zn、Si吸收量与籽粒产量间有密切的关系。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主要通过大量的不同目的的水稻田间试验,经过对不
杂交稻对各种养分的吸收量和比例
品种产量(kg/mu)吸收量(kg/mu)吸收比例N、P2O5、K2O、SiO2N:P2O5:K2O:SiO2
两系早杂55012.6、5.4、15.6100:43:124两系晚杂55012.5、7.1、16.2100:57:130三系早杂54010.9、4.9、15.9、43.8100:45:146:402三系晚杂56015.9、5.0、19、63.8100:31:119:401杂交稻对各种养分的吸收量和比例品种产量(kg/mu)吸图1杂交早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数量(kg/ha)
(Zn放大100倍)图1杂交早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数量(kg/ha)图2杂交晚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数量(kg/ha)
(Zn放大100倍)图2杂交晚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数量(kg/ha)杂交水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的比例作物NPKZn两系早杂34.525.026.48.6三系早杂35.518.721.9两系晚杂39.826.041.710.1三系晚杂22.315.920.5移栽-分蘖末期
杂交水稻各生育期吸收养分的比例作物NPKZn两系早杂34.5作物NPKZn两系早杂44.269.954.346.0三系早杂48.657.061.9两系晚杂34.441.541.628.0三系晚杂50.047.451.8分蘖末期-齐穗期
作物NPKZn两系早杂44.269.954.346.0三系早作物NPKZn两系早杂21.35.119.345.4三系早杂15.924.516.2两系晚杂25.832.516.761.9三系晚杂27.736.727.7齐穗期-成熟期
作物NPKZn两系早杂21.35.119.345.4三系早杂
养分吸收强度生育期NNP2O5P2O5K2OK2O两系三系两系三系两系三系早杂移栽-分蘖2.802.420.920.572.812.18早杂分蘖-齐穗2.282.211.621.163.634.10早杂齐穗-成熟1.511.000.160.691.811.49晚杂移栽-分蘖3.112.221.150.504.222.43晚杂分蘖-齐穗1.843.141.260.942.883.88晚杂齐穗-成熟1.381.840.990.761.162.19杂交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养分的吸收强度(kg/ha.d)
养分吸收强度生育期NNP2O5P2O5K2OK2O两系三系
养分分配与运转
NNP2O5P2O5组合项目茎叶谷粒茎叶谷粒两系早杂分配量(kg/ha)6912027.054.0两系早杂运转率(%)36.563.533.366.7两系晚杂分配量(kg/ha)67.211038.967.6两系晚杂运转率(%)37.962.136.563.5三系早杂分配量(kg/ha)48.111514.559.0三系早杂运转率(%)29.470.619.780.3三系晚杂分配量(kg/ha)61.817711.463.6三系晚杂运转率(%)25.974.115.284.8杂交稻成熟期无机养分的分配和运转
养分分配与运转NNP2O5P2O5组合项目茎叶谷粒茎叶K2OK2OZnZn组合项目茎叶谷粒茎叶谷粒两系早杂分配量(kg/ha)19439.50.710.27两系早杂运转率(%)83.116.972.427.6两系晚杂分配量(kg/ha)19745.70.580.24两系晚杂运转率(%)81.218.871.029.0三系早杂分配量(kg/ha)18454.2
三系早杂运转率(%)77.322.7
三系晚杂分配量(kg/ha)19194.0
三系晚杂运转率(%)67.033.0
杂交稻成熟期无机养分的分配和运转K2OK2OZnZn组合项目茎叶谷粒茎叶谷粒两系早杂分配量(2、氮素利用效率
利用同位素N15测定水稻各生育期氮素利用率,作基肥施用利用率为22-25%,营养生长期追施利用率为36%,幼穗形成期追施利用率为50%,减数分裂期追施利用率为44-62%,抽穗期追施利用率为25-36%,这为我们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技术依据。
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2、氮素利用效率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培训材料
季别处理施氮量kg/hm2.秸秆籽粒氮素利用率(%)N含量(g/kg)产量(kg/hm2)N含量(g/kg)产量(kg/hm2)早稻CK09.02676314.504509N1PK608.54832514.38555040.86N2PK1208.72965915.43643947.67N3PK1809.901073912.49716038.54N4PK2409.20949514.87633022.96晚稻CK08.19765912.365106N1PK909.28998810.10665937.90N2PK1507.771182010.64788033.22N3PK2108.901212010.44808031.62N4PK2709.681071311.33714221.78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培训材料季别处理施氮量秸秆籽粒氮素利用率N含量产量N含量产3、高产水稻的营养生理机制(1)钾素的营养生理机制:施钾与不施钾及不同钾肥品种对水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SPAD值)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3、高产水稻的营养生理机制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施钾与不施钾及不同钾肥品种对水稻剑叶SOD活性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施钾与不施钾及不同钾肥品种对水稻剑叶SOD活性的影响三、水稻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施钾与不施钾及不同钾肥品种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施钾与不施钾及不同钾肥品种对水稻(2)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的营养生理作用:
A、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2)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的营养生理作用:三、水稻施肥技术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B、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B、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生长的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C、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C、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功能叶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D、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剑叶SOD活性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D、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剑叶S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E、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E、氮钾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根系活3、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根据土壤分析结果与作物对不同养分反应的程度来确定。我国比较完善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农业部土壤普查办公室组织的有16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研究”协作组完成的指标体系。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由于其应用简便可靠,仍是国内外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方法,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部分地方仍在应用该指标体系进行配方施肥技术推荐,只是各地根据当前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的反应对指标值进行了调整而已。
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3、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三、水稻施肥技术参数的获得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课件1、工作程序:
确定对象(包括田块或区域)、调查(土壤实地调查、入户询问农户)、确立土样采集方案、土样采集、分析测试、目标产量的拟定、配方确定方法的选择、获取参数开具配方、按方购肥、按方施肥。
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1、工作程序: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1)确定对象:田块或区域位置、范围和面积、品种等。
(2)调查:入户询问调查:肥料使用历史、使用量、作物产量情况、管理、存在的问题等;实地调查:地形地势、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地下水位等。
(3)确立土样采集方案:单块田直接用5点采样法,将采集的土样制成混合样;连片大面积:按土壤类型区划小片,原则上每小片面积≤6.7ha,每小片内按“S”形布点采集1个混合样。
(4)土样采集:每个采样点去除表面杂物,垂直采0-20cm耕层土壤,采样深度以实际耕层为准,将各点土样混合均匀,用四分法留取约1公斤土作为测试土样,送化验室检测。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1)确定对象:田块或区域位置、范围和面积、品种等。
(2)(5)分析测试:一般做5项基础化验即可,即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然后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增加其它测定项目,如有效硫、有效锌等。(6)目标产量的拟定:目标产量是一个计划性的产量,不是实际产量,不同的目的可以制定不同的目标产量;高产目的目标产量应综合往年产量和所种品种特性作适当上调来拟定,上调幅度以10%-25%为宜。(7)配方确定方法的选择:施肥配方的确定有很多方法,如地力分级法、目标产量算术法(养分平衡法、地力差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正交回归设计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等。考虑:1)应用时效性,2)现有资料的可行性,3)对不确定因素的把握程度,4)可查阅或获取的计算参数。四、水稻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5)分析测试:一般做5项基础化验即可,即pH、有机质、碱解(8)编制配方:确定了施肥养分总量配方后,明确施肥时期,按各时期分配比例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智慧农业物联网投资布局风险分析报告
- 2025-2030智慧农业机械设备行业市场竞争分析及发展评价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智慧农业无人机行业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调研
- 2025-2030智慧农业技术种植深度调研及农产品市场发展前景规划文件
- 废盐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申请报告
- 百色市西林县2025年中考五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港口航道灯塔信号合同协议
- 2025年物业服务合同书
- 2025年道路货物运输承运合同协议
- 理财产品代销合同2025版
- 2024年砌筑工(高级技师)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GB/T 22517.1-2024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1部分:综合体育场馆木地板场地
-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育才集团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期中模拟检测试题(1~4单元)
-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期中语文试题
- 《公司法完整版》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10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山东淄博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3篇(含答案)(2003-2023)
- 新《劳动合同法》知识学习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员工持股问题探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4900字】
- 2024-2029全球及中国商用车便携式轮胎充气机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