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_第1页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_第2页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_第3页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_第4页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颈椎病的诊治与康复骨科

1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颈椎骨关节及其相关的肌肉、韧带、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结合症候群。2颈椎病发病率颈椎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40~50岁的发病率为20%,60岁以上者达50%,而70岁以上则更高。颈椎病多为青中年好发,目前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近年来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3颈椎病的发病因素(1)年龄因素:就像一台机器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件的磨损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基础。另外,小关节和各种韧带的退变也有重要的作用。

(2)慢性劳损:是指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如不良的睡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也较高。另外,工作姿势不当,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4颈椎病的发病因素(3)外伤: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病人往往在轻微外伤后突然发病,而且症状往往较重,合并骨折、脱位者则给治疗增加困难。

(4)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狭窄者更易于发生颈椎病,而且预后也相对较差。(5)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6)代谢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往往容易产生颈椎病。(7)精神因素: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不好往往使颈椎病加重,而颈椎病加重或发作时,病人的情绪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颈椎病的症状也更为严重。5颈椎病的病理变化

早期阶段:椎间盘脱水变性及椎节松动阶段。中期阶段:椎间盘变性,髓核突(脱)出阶段。晚期阶段:骨刺形成(骨质增生)阶段。6相邻重要组织的继发性改变1.脊神经根由于钩椎关节及椎体侧后缘之骨刺或关节不稳或突(脱)出之髓核(以侧后型为多)等,一旦形成长期压迫即有可能出现病变。2.脊髓其变化多较复杂,除了突出之髓核和骨赘直接对其形成压迫外,椎体间关节的前后滑动所造成的“嵌挟”,尤其是在伴有椎管狭窄甚至同时有黄韧带肥厚、内陷的病例,更易引起脊髓的病理改变。3.椎动脉在判定椎动脉的病理改变之前,必须对患者全身的血管状态加以了解,以除外由于全身血管硬化、粥状化所产生的局部表现。7

颈椎病颈椎退行性变椎间盘变性椎间小关节软骨坏死椎体骨增生韧带增生肥厚钙化原发:变性坏死继发:增生骨化未产生临床症状颈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动脉脊髓压迫症状

颈椎病8颈椎的解剖特点寰椎形状不规则,无椎体和棘突枢椎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为齿突,长约1.5cm,与寰椎的齿突关节面形成环枢关节。颈3、4、5、6椎椎体矢状径平均为16mm,横径为23mm,下位椎骨较上节为大。从正面观,椎体上面中部微凹,两侧偏后呈隆起状,称钩突。其与相对应的上一椎体下面的斜坡相咬合而构成钩椎关节,因最早为德国解剖学家Luschka所发现,故又称Luschka关节。隆突其棘突长而粗大,因其明显隆起于颈项部皮下,故又名隆椎。横突较粗大,如横突过长,或有肋骨出现(称为颈肋)则可引起胸廓出口狭窄症侯群。横突孔较小,仅有椎静脉通过。91011121314Luschka关节的解剖特点起源及其形成过程胎儿颈椎中不存在Luschka关节。大约在4-5岁时骨性钩突形成。18岁时有滑膜组织存在15Luschka关节的生物力学形成机制钩突形成,由于其特殊的形态结构,一方面使颈椎的活动范围增大,另一方面也使颈椎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发生微细损伤。头颅的机械性挤压和颈部的过度活动,使钩突与上位椎体之间的裂隙逐渐增大和增宽,形成关节腔。颈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降低,相邻椎体接近,钩突与上位椎体间的接触机会增加,刺激钩突表面的软骨增生,形成关节面。16继发退变—骨赘形成Luschka关节在颈椎的解剖中处于特殊的位置,它的内侧为椎间盘,外侧为横突孔,后内侧为椎管,后外侧组成椎间孔的前壁,在关节囊壁内有交感神经的脊膜返支,因此,Luschka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常会影响到周围的组织结构,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及临床表现。退变主要表现为钩变的增生肥大,骨赘形成。17椎动脉的解剖特点与颈椎病的关系18椎动脉可分为五段,前四段为颅外段,第五段为颅内段。

V1段(横突孔段):是椎动脉在第6-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的一段。

V2段(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后,横行向外的一段。

V3段(寰椎段):指从枢椎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椎横突孔为止的一段。

V4段(枕骨大孔段):指自椎动脉V3段上端水平向内行一小段后,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的一段。

V5段(颅内段):指椎动脉入枕骨大孔后,斜向中线上行与对侧同名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前的一段椎动脉。

19头部的旋转运动头部的旋转运动有一半以上由环枢关节完成,头颈旋转可引起椎动脉在C1、2处狭窄或梗阻。头向一侧扭转可使对侧椎动脉扭曲。20骨赘的影响椎动脉Ⅱ段的前外侧就是钩椎关节,增生的钩突可压迫椎动脉并刺激椎动脉丛,使椎动脉痉挛、移位,结果导致狭窄或闭锁。C4.5、C5.6水平也可因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21椎动脉变异正常情况下,一侧椎动脉扭曲可通过对侧椎动脉代偿完成向头部供血。当一侧椎动脉变异而管腔过细,它就不能代偿对侧椎动脉扭曲或狭窄而发生的椎动脉供应不足,这样就容易导致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报道,一般右侧椎动脉的变异(38%)远比左侧多见(12%)。22血管病变当椎动脉有附壁血栓、硬化或炎性增生时,容易发生血运障碍而产生供销血不足症状。23损伤和劳损外伤造成的颈椎间盘突出、椎体滑脱、横突骨折可直接刺激和压迫椎动脉。劳损除可导致骨赘发生而对椎动脉影响外,劳损还可致椎间盘变性、变薄、椎间隙变窄,使椎动脉相对变长而扭曲,以致使其易受外界压迫和刺激,影响椎动脉血流量。24椎动脉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关系因为椎动脉有脊髓前中央动脉和脊髓后动脉的分支,因此当椎动脉供血不足时,可直接影响到脊髓的血供。25颈椎病的特殊体格检查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提颈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仰头旋颈试验头过伸、过屈试验26影像学检查27X线检查正位片能看到椎体、椎间隙、双侧钩突、棘突等结构。异常主要可以看到钩椎关节变尖,椎体融合、半椎体畸形,颈肋,棘突不居中等。侧位片可以看到颈椎曲线改变,椎间隙改变(椎体前缘椎间隙平均间距3.8±0.5mm后缘间距1.9±0.28mm),骨赘,项韧带钙化及后纵韧带钙化。28X线检查颈椎管矢状径测量颈椎椎体后缘中点至相应椎板前缘的距离。颈椎占位病变时此植增大,小于12mm(C3—C7)时,可诊断为颈椎管狭窄。29颈椎管矢状径男(mm)女(mm)C122.7±2.321.0±2.1C219.5±2.618.1±1.7C317.3±1.816.5±1.5C416.8±1.415.8±1.5C516.7±1.415.8±1.4C616.8±1.416.0±1.3C716.9±1.416.1±1.230X线检查齿状突旁间隙与椎间关节间隙此值小于5.7mm说明没有横韧带断裂,当此值大于6.9mm时高度怀疑横韧带断裂。颈椎失稳各椎体的延长线,测量相邻两线的夹角,大于11度,或者椎体后下缘与下一椎体后上缘的距离超过3.5mm时应怀疑颈椎失稳。颈椎椎间孔孔径应测量椎间孔横径及上下径,变小见于颈椎退行性变及颈椎滑突、畸形、损伤。31颈椎椎间孔孔径

上下径(mm)横径(mm)

右左C2/313.1±1.513.7±2.18.5±1.08.2±1.2C3/412.1±1.911.7±1.76.0±1.75.7±1.5C4/512.0±1.112.5±1.56.5±1.56.6±1.1C5/612.2±1.312.1±1.47.3±1.37.0±0.8C6/712.4±1.712.1±1.57.5±0.97.1±1.0C7/T11.8±1.311.5±1.08.6±1.27.9±0.93233正侧位片了解颈椎曲度和椎体错位情况34张口位片可以了解第1、2颈椎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正常35动力位片(即过屈过伸位)是了解颈椎稳定性的重要途径36斜位片判定椎间孔中神经受压的情况37颈椎CT的适应症椎管狭窄症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的肿瘤、脊柱损伤及先天性异常3839颈椎MRI的适应症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颈椎管狭窄症颈动脉畸形外伤40414243二、临床分型颈型(骨关节软组织型)-颈部僵硬不适、疼痛神经根型-上肢疼痛麻木脊髓型-下肢无力,步态笨拙(踩棉花感)椎动脉型-头昏、眩晕、恶心、呕吐交感神经型-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混合型-同时有以上两种以上表现者442022/11/17(一)颈型以颈项僵硬、疼痛、颈椎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颈椎(正侧位)片显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或有韧带钙化,生理曲度变直等。452022/11/17(二)神经根型

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50%-60%)。是由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

462022/11/17脊髓颈3-胸2为颈膨大,C6最粗。脊髓内出现病变时,首先出现上肢症状,然后出现下肢神经功能障碍;472022/11/17颈脊神经根前根和后根:在椎管内的排列是前根在前,后根在后;在椎间孔中部却呈上下排列,后根在上方,前根在下方。钩椎关节变性有骨刺时,对神经根的压迫可因部位不同而症状亦异。骨刺靠近椎管时压迫前根,或出现驰缓性麻痹而无感觉障碍的神经压迫症状。在椎间孔中部时则压迫后根,前根可不受累,只有感觉障碍而无运动障碍。482022/11/17颈1-4神经的前支组成颈丛——支配颈部肌肉、膈肌,及颈、枕、面部感觉。其后支形成颈后丛。492022/11/17颈5-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臂丛,其分支支配肩胛、肩、胸肌及上肢肌肉及皮肤。502022/11/17

病变在颈5以上者可见颈肩痛和颈枕痛及枕部感觉障碍等;在颈5以下者可见颈僵,活动受限,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发沉,无力、持物坠落等症状。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512022/11/17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52神经根型头、颈、肩、上胸背臂痛或串麻,感及运动障碍与颈脊神经根分布相一致。颈椎僵硬,活动受限,头后仰压颈试验阳性及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部分患者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头后仰时在病变相应节段的项韧带可触及囊性变。X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弓,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相应节段有时出现项韧带钙化。应与颈肩背筋膜炎、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颈椎结核、腕管综合症,肿瘤等疾病相鉴别。532022/11/17颈椎病的X线检查

(1)椎间隙狭窄;(2)椎体上下缘骨刺形成;(3)椎体终板下方骨质硬化;(4)钩椎关节部骨刺形成;(5)项韧带骨化;(6)椎管矢状径狭窄;(7)颈伸屈侧位可见颈椎不稳。(8)侧位可见颈前凸曲线的改变,椎间隙前后方高度之变化。542022/11/17支配肩胛部肌肉的神经根神经根肩胛部肌肉颈3-4提肩胛肌颈5菱形肌颈5-6冈上下肌颈6-7背阔肌55体格检查受累部位疼痛部位感觉异常区无力的肌肉受累反射颈4~5,颈5上臂外侧上臂外侧三角肌区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菱形肌肱二头肌腱颈5~6,颈6上臂外侧、前臂桡侧拇指、食指肱二头肌、肱桡肌、腕伸肌肱二头肌腱、桡骨膜颈6~7,颈7上臂外侧、前臂桡侧食指、中指、腕桡侧肱三头肌、腕屈肌、指伸肌肱三头肌腱颈7~T1,颈8上臂及前臂尺侧小指、无名指指屈肌胸1~2,胸1上臂内侧上臂内侧骨间肌5657582022/11/17(三)脊髓型

占10%-15%。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后突之髓核、椎体后缘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及钙化的后纵韧带。下颈段椎管相对较小,脊髓受压也易发生在下颈段。592022/11/17

脊髓受压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一侧或两侧的麻木、酸软无力、颈颤臂抖,甚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便、步态笨拙、走路不稳,以致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等感觉或运动障碍。602022/11/17X线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612022/11/17622022/11/17

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突明显增生可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椎间关节产生过度移动而牵拉椎动脉。颈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痉挛等(四)椎动脉型632022/11/17

眩晕本型的主要症状,可表现为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晃性。头部活动时可诱发或加重。头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血管代偿性扩张引起。主要表现为枕部、顶枕部痛、也可放射到颞部。多为发作性胀痛。视觉障碍为突发性弱视或失明、复视,短期内自动恢复。是大脑后动脉及脑干内3、4、6脑神经核缺血所致。642022/11/17猝倒是椎动脉受到刺激突然痉挛引起。多在头部突然旋转或屈伸时发生,倒地后再站起即可继续正常活动。其他:还可有不同程度运动及感觉障碍,以及精神症状652022/11/17(五)交感神经型颈脊神经灰交通支与颈交感神经及第1、2胸交感神经节的白交通支相连。颈椎各种结构病变的刺激通过脊髓反射或脑-脊髓反射而发生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662022/11/17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头痛、头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痛和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现出汗异常;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胃肠胀气672022/11/17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型颈椎病相似682022/11/17(六)混合型

在临床上,以上各型很少单独出现,最为常见的是同时存在两型或两型以上的各种症状,即为混合型颈椎病。69颈椎病的诊断要点对颈椎病的诊断,必须根据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有颈椎退变而无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相反,临床症状、体征典型而影像学无改变者应考虑颈椎病。总之颈椎病的诊断应强调临床症状与颈椎退变的相关性。70颈椎病的治疗71药物治疗消炎镇痛类药物活血括管药改善脑组织代谢药激素类药物利尿脱水药维生素类麻醉类及其他72手术疗法的适应证(一)颈椎间盘突出经非手术治疗后根性疼痛未得缓解或继续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者。(二)颈椎病有脊髓受累症状,经脊髓碘油造成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三)颈椎病病人突然发生颈部外伤或无明显外伤而发生急性肢体痉挛性瘫痪者。(四)颈椎病引起多次颈性眩晕、晕劂或猝倒,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五)颈椎病椎体前方骨赘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经受压症状者。73[证候分型]1.风寒湿型: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遇寒加重,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2.气滞血瘀: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74中药治疗:1.风寒湿型:羌活胜湿汤。2.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3.痰湿阻络:半夏白术天麻汤。4.肝肾不足:肾气汤。5.气血亏虚:黄芪桂枝五物汤。75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之一,即水针疗法,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作用:穴位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毛细血管及肥大细胞,是神经化学末梢或生物学的制动点。这一生理特点决定了穴位较非穴位能更充分地吸收注入的药物,更好的发挥药效。

经络功能在穴位注射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参与及协同作用。穴位注射既取针刺的通经络止痛之功效,又可利用药物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供血、供氧达到消除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穴位注射治疗各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和彻底消除临床症状。762022/11/17

肩井

(GB—21)(足少阳胆经)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772022/11/17

曲池

(LI—11)(手阳明大肠经)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78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作用:松解粘连,改善循环、促进致痛物质谢、缓解痉挛、减轻疼痛。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髓型等颈椎病采用小针刀疗法,均可得到明效果。79封闭疗法封闭的目的主要是消炎止痛、阻断交感神经的传导,使局部的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加适量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封闭方法为椎体前外侧与椎间盘内封闭,星状神经节封闭,颈部硬膜外注射皮质激素。80颈椎牵引颈椎牵引的作用放松肌肉,解除肌肉痉挛,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水肿和炎症,减轻疼痛。松解组织粘连,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矫治关节僵硬、畸形,恢复正常的颈椎力线,保持颈部动态的内在平衡。增宽椎间隙,扩大椎管容量,降低椎管内压和椎间盘内压,促进突出物回纳复位或改变其与周围组织的相应关系,减轻脊髓和神经根受压。调正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