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3(人教版)课时作业及答案(全套)_第1页
高中历史选修3(人教版)课时作业及答案(全套)_第2页
高中历史选修3(人教版)课时作业及答案(全套)_第3页
高中历史选修3(人教版)课时作业及答案(全套)_第4页
高中历史选修3(人教版)课时作业及答案(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选择题1.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才有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当它走进“资本主义筵席的时候,席位已经被占光了”。这种现象导致()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帝国主义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C.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2.下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图中“▲”处应填入()A.英国B.法国C.德国D.俄国3.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并结成了稳固的集团利益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斗争中,巴尔干逐渐成为争夺焦点,局势空前紧张。这主要是因为()A.当地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B.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矛盾尖锐C.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D.巴尔干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5.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了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引爆“火药桶”的“火星”是指()A.《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B.《法俄军事协定草案》的签署C.《英俄协约》的签订D.萨拉热窝事件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0年和1900年主要国家工业产量占世界总额的比例时间1870年1900年英国32%18%美国23%31%德国13%16%法国10%7%材料二1880年和1899年英德殖民地情况变化表时间国家殖民地面积(万平方英里)殖民地人口(百万)1880年英国770267.9德国——1899年英国930309德国10014.7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的野心是彻底消灭法国,称霸欧洲。1875年,俾斯麦已准备发动侵法战争,但由于俄国和英国的干涉,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法国的企图。俾斯麦特别害怕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俄法“联盟的噩梦”经常使他忧虑。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来孤立法国,反对俄国,阻止法俄接近。——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工业的世界地位和殖民地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两种变化之间的关系。(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俾斯麦用尽一切计谋……阻止法俄接近”的表现和影响。课时作业2旷日持久的战争一、选择题1.下图中的人物是德国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的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2.1916年,德国发动了“使法国把血流尽”的凡尔登战役。这次战役是“一战”中的()A.第一次大规模战役B.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C.首次使用坦克的战役D.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3.1916年5月底,英、德海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战(下图)。这次战役()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②德军在交战中的损失远大于英国③没有使德国获得制海权④使德国被迫转入潜水艇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④4.观察下图,图片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家庭主妇及子女排队领配给券的场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战争恶化了德国的经济状况B.协约国对德国进行严密的封锁C.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实惠D.战争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坦克所发挥的威力,连我自己也没料到。我驾着坦克孤零零地冲向一座村庄,只见德军四散而逃。我围着村庄转了一圈,就像战神在地上画了一道禁圈一样,德国人全都吓蒙了。”对上述战役说法正确的是()A.驾驶坦克的是法国人B.这次战役以德国胜利告终C.这次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D.双方共损失兵力130多万人,消耗巨大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六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对世界各族人民而言,亦是如此。——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根据材料一,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课时作业3同盟国集团的瓦解一、选择题1.下面是“一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它反映了()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某日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A.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B.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C.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D.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3.按照《布列斯特和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千米领土,赔款60亿马克。……被占领区煤炭开采量占全国的90%,铁矿石开采量占全国的73%,工业占全国的54%……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该和约是苏俄同协约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该和约使俄国成功退出帝国主义大战C.该和约的签订为苏俄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D.从和约内容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4.1918年3月至7月,德军在西线连续发起四次大规模进攻。这些攻势的直接目的是()A.夺取战略主动权B.逼迫英法联军投降C.振奋德军的军心D.扭转同盟国瓦解的趋势5.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有()①基尔港水兵起义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③爆发“十一月革命”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战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战争进行到胜利为止。——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2)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如何评价?课时作业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一、选择题1.之所以说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和比利时抗击德国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是因为()A.其目的是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进行的战争B.其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C.战争首先是塞尔维亚和比利时发动的D.战争具有非正义性2.1914年7月29日,美国驻伦敦大使致函威尔逊总统:“如果真的发生一场大战,欧洲的进步将遭受重大挫折,而美国领导世界的时代会提前到来。”能够支持这一预言的史实有()A.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彻底改变B.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C.美国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D.美国获得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3.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获得了发展和扩张的良机,日本趁此机会()①占领了太平洋上原来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②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③加紧向英法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④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加强争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A.“一战”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B.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C.“一战”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D.“一战”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5.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妇女在炮弹工厂做工的照片,下列对下图的正确解读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成年男子应征入伍,造成人力短缺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妇女进入生产部门③她们从事的工作很危险④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世纪初,民族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威胁欧洲安全的运动,其中有大塞尔维亚运动、泛斯拉夫运动、泛日耳曼运动、法国复仇运动及青年土耳其党革命。……欧洲因而分裂成两大敌对集团,地区事件演变成国际纠纷。1919年9月11日,美国威尔逊总统在圣路易发表演说:“‘一战’是一场商业和工业的战争,而不是一场政治战争。”中国之所以参加“一战”,是因为晚清以来,中国日益边缘化,精英们在新的国际体系下寻求国家认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机会——若中国加入一方成为战胜国,必然有资格参加战后重新安排世界的和会,挽回半个世纪以来丧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一战”对中国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逐渐凸显。中国战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部分精英对西方的失望情绪日增,转而效仿刚刚爆发了十月革命的俄国。以俄为师,继续寻求国际化,几乎影响了后来中国六十年的政治走向。——摘编自张卉妍《一战全史》和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1)根据材料,从原因方面指出欧洲国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参战的相似之处,并说明不同点。(2)有学者说,“一战”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思潮方面归纳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课时作业5巴黎和会一、选择题1.《大国的博弈》中写道:“和会三巨头都带着各自国家的特色前去谈判。威尔逊带着美国的仁慈,确信美国的方式是最好的,并且对欧洲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有一丝不安的怀疑。克里孟梭则带着法国深沉的爱国精神、胜利的安慰以及对德国复兴永远的忧惧。劳合·乔治则关心英国的殖民地及其强大的海军。”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美国的“仁慈”是指美国反对英法削弱德国B.法国的“爱国”是指法国要严厉削弱甚至肢解德国C.英国所“关心”的是能否保持世界霸权地位D.材料表明美英法三国在和会上为了自身的利益勾心斗角2.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的矛盾焦点是()A.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B.国际联盟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主要是为了()A.维护西欧的和平B.保证自身的安全C.促进欧洲的复兴D.压制苏维埃俄国4.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因此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A.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C.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D.日本代表不擅外交辞令5.《凡尔赛和约》中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内容是()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②严格限制德国军备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课时作业6凡尔赛体系与国际联盟一、选择题1.在《凡尔赛和约》之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签订了和约。其中,对奥、保、匈和约的相同内容不包括()A.严格限制这些国家的军备B.明确规定这些国家承担赔款义务C.变更这些国家的领土D.由协约国对这些国家实行财政监督2.从发展的眼光看,促成凡尔赛体系不够稳定的最尖锐的矛盾是()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B.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C.战胜国之间的矛盾D.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3.英美两国是盟友,有着特殊关系:共享基本价值观,几乎同文同宗。但在下列国际事务中,英美态度不一致的地方是()A.国际联盟领导权问题B.日本归还中国山东问题C.限制德国海军军备问题D.德国赔款问题4.观察下列图片,相关事件所产生的相同影响是()A.改写了《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B.有力地冲击了凡尔赛体系C.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复兴D.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5.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对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B.加强了美国对欧洲各国事务的影响C.使欧洲和中东地区政治格局发生变化D.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世界现代史》材料二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驳斥了日本代表的种种狡辩。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1)根据材料一,指出何为“新秩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维钧据理力争而最终未能挽救山东的原因。课时作业7华盛顿会议一、选择题1.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2.巴黎和会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与《四国条约》同意互相尊重各方在太平洋“岛屿领地”上的权利,实际上是()A.尽可能地维护殖民利益B.最大限度宰割战败国C.维护和尊重殖民地主权D.国际关系的民主化3.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青岛时的画面。华盛顿会议上,在有关山东问题方面,英美支持中国,其主要原因是()A.中国反帝斗争不断高涨B.日本独霸中国损害英美在华侵略权益C.借中国遏制苏俄D.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4.在华盛顿会议上,列强同意撤销部分在华的外国电台,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它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尊重中国的独立B.逐渐恢复中国的主权C.为日本做出表率D.平息中国的反帝怒潮5.1922年的《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下列对此评价正确的有()①意在削弱日本在华的既得利益②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延续③美国发挥了主导作用④中国据此收回了山东主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后,美、日、英、法、意等国相继制定扩充海军的计划。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给各国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各国都视别国海军力量的增强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美国国务卿休斯在华盛顿会议的一开始便提出暂时停止建造新战列舰,确定各国战列舰的吨位比例。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签订《五国条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对航空母舰的比例也达成协议。而在对其他舰艇和陆军、空军的数量限制上没能达成协议。华盛顿会议之后,按照条约的具体规定,缔约各国都拆除了一批正在建造和服役的主力舰,并在10年内相对缓和了主力舰的造舰竞赛。同时,各国竞相发展非主力舰。到1927年,已经建成和正在建造的巡洋舰、驱逐舰和潜水艇,英国有289艘,合计61万多吨;美国有350艘,513000多吨;日本有179艘,347000多吨;法国有113艘,225000多吨;意大利有75艘,131000多吨。——摘编自《世界近代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国条约》签订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国条约》。课时作业8维护和平的尝试一、选择题1.下图为国际联盟成立时的场景,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B.德国一度成为成员国C.在国联的组织下,缔结了《非战公约》D.国联的成立是历史的倒退2.洛迦诺是瑞士一个美丽的小城,该城因《洛迦诺公约》而著名。《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是因为()A.德国取得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国地位B.德国以平等地位参与国际活动C.公约允许德国进入莱茵不设防区D.公约不再限制德国的军事力量3.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解除了对苏俄的封锁;1921年3月,英苏贸易协定签订,打开了一扇交流之窗。1924~1925年,国际社会出现了在法律上承认苏联的高潮。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A.苏联的国际地位提高B.冷战进入缓和状态C.苏俄同西方国家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D.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主义存在的必然性4.基辛格称德国外交家斯特莱斯曼是“左右20年代外交大势的政治家”。斯特莱斯曼利用英国的“扶德、抑法、反苏”政策,推动了德国的复兴。德国逐渐摆脱战败国的地位,1929年德国的生产超过了英法。从中说明德国重新崛起的主因是()A.大国间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B.有效利用了世界的最主要矛盾C.斯特莱斯曼杰出的外交才干D.“亲英、抑法、反苏”战略正确5.《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A.《非战公约》对列强毫无约束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伏笔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D.《非战公约》没有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20年苏俄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开始寻求与英法等国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但未取得成果。1922年4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规定:两国政府和个人完全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对它在俄国的国有和私有财产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赔偿要求;立即恢复两国的领事和外交关系;两国按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凡尔赛和约》相比,《拉巴洛条约》性质上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巴洛条约》对凡尔赛体系的影响。课时作业9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选择题1.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A.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B.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C.引起了政治危机D.促使政府调整政策2.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在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3.阅读下表,分析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因素有()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时间1928年1930年1932年纳粹党党员10.8万35万85万国会议席12107230国会名次921①“大萧条”的出现②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③德国人的民族情绪④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4.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的合法道路成为执政党B.纳粹党使德国摆脱了凡尔赛体系的束缚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D.纳粹党的扩张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5.广田弘毅上台后,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并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使日本进入所谓的“准战时体制”。以上措施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发动九一八事变B.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C.亚洲出现世界大战的策源地D.日本军部出现了“北进派”“南进派”的分歧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国)陆军兵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莱茵河之东50千米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凡尔赛和约》材料二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约为1.4万人)——《德国国防法》(1935年)材料三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状况时,德国国防部长授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德国兵役法》(1935年)(1)比较材料二、三和材料一,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德国在1936年又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上述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课时作业10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一、选择题1.二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A.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B.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建立2.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他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A.“一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D.“二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3.从下列两幅图片中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有()①埃塞俄比亚军队缺乏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②埃塞俄比亚军队没有屈服于法西斯势力③国际上大力支持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④埃塞俄比亚皇帝寻求国际干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4.有一种观点认为,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又可看作是“二战的彩排”。这主要是因为()A.西班牙战争导致了“二战”的爆发B.西班牙成为参加“二战”举足轻重的国家C.西班牙战争充分反映了当时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D.“国际纵队”的参与使西班牙内战变成了一场国际冲突5.1936年德国为庆祝“柏林—罗马轴心”成立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轴心的建立是法西斯国家进一步走向勾结的重要表现B.轴心的建立是法西斯国家与西方大国矛盾加剧的反映C.轴心建立的标志是《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D.这场音乐会庆祝的是德国、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西班牙进行的武装干涉,不仅是最好的军事锻炼,而且是极好的政治活动。我们巩固了我们在英法的战略生命线上的地位,我们在地中海地区进行武装干涉的最主要的意义就在这里。——德国将军莱希劳语材料二法西斯政府和西班牙民族政府,在反对共产主义——它当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威胁着欧洲的和平与安全——的共同斗争中团结一致……将在所有涉及两国特别是要求他们配合行动的涉及地中海西部的问题上协调自己的行动……——意大利·西班牙秘密“协定书”(1936年11月)材料三英国统治集团认为:“如果让现在正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灭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就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世界现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原因。课时作业11走向世界大战一、选择题1.美国“中立”政策对法西斯侵略起到了绥靖作用,主要是因为它()A.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B.不给苏联以“中立国地位”C.不向发生内战的国家出售武器D.支持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2.针对20世纪30年代末的某国际事件,有学者评论说,势不两立的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这一事件()A.指《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B.使“纳粹主义”避免了两线作战C.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D.确保“共产主义”国家长期和平3.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4.下图再现了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欢迎”德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场景,该事件()①是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②满足了德国的要求并进而延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③反映出捷克斯洛伐克同德国之间的友好关系④使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5.下边漫画上有两个人物:希特勒和斯大林。这时斯大林手中还握着某份协议。这份协议的签订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A.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建立了欧洲集体安全体系C.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D.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两年以后,当德国军队违反上述条约而大举侵入苏联的时候,斯大林仍然认为他背着到莫斯科谈判的英法军事代表团而同希特勒进行的这笔丑恶的交易是有理的。1941年7月3日他在对苏联人民的广播中说:“我们保证了我国获得一年半的和平及准备自己的力量来回击敌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国敢于冒险违反条约来进犯我国的话,因此这毫无疑义,是我们赢了,而法西斯德国输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百年潮》材料二俄罗斯总理普京指出:“毫无疑问,完全有理由可以谴责1939年8月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我国该条约的非道德性质得到了单一的议会评价。……(但是)就此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扣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唯一的扳机’并不准确,因为之前一年法国和英国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了著名的绥靖条约,使建立统一的反法西斯同盟的所有希望全部破坏。况且,当时的苏联外交界完全有理由认为,拒绝德国提出的签署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至少是不理智的。”——2009年8月31日俄罗斯《晨报》(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2)斯大林和普京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有何异同?为何会有不同?课时作业1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一、选择题1.阅读下列图片,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①德国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②英法在战争爆发后继续推行绥靖政策③波兰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④意大利趁火打劫,攻打波兰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A.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B.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C.为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D.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3.观察漫画: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比利时、法国等,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漫画表明()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局面B.欧洲国家沦陷的过程C.英国屈服德国的原因D.大国外交政策的后果4.不列颠之战时,在大火冲天的伦敦,英国人表现出非常幽默的一面。一家被炸得七零八落的餐馆的门上,“照常营业”的招牌依然在诱惑着顾客。英国妇女们响应丘吉尔的号召,积极参加各行各业的劳动。这说明了()A.英国人唯利是图B.部分英国人没有爱国心C.英国人士气高涨D.英国人对战争置若罔闻5.1941年,希特勒命令隆美尔率装甲部队增援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的原因有()①意军装备落后,人数少于英军②意军士气低落,接连败北③维护轴心国的影响④保持北非战略要地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国崩溃之后,德国陆军力量大大超过英国,空军力量旗鼓相当,海军则不幸处于劣势。……希特勒指出,德国的最大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北欧种族大联盟。英国在其中保持其海上帝国的地位,而德国,作为它的对等合作者,必须在大陆称霸,并且向东方提出新的领土要求。希特勒从未放弃这一观点。当丘吉尔拒绝了他的多次和平建议之后,他恼羞成怒。德国空军于1940年夏对英国的一次“鹰式袭击”实质上是一种求和姿态,这是一次有节制的努力,企图说服英国拖长战争是无意义的。——阿尔明·冯·隆《失去的世界帝国》材料二英国早就预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取决于制空权的争夺,所以从1940年5月就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一切措施来加强防空。而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海狮计划”也是仓促而就。德国空军装备的轰炸机绝大部分是俯冲轰炸机和轻、中型轰炸机,航程远的重型战略轰炸机数量极少。护航的战斗机只有梅塞施密特—109还能勉强与英军战斗机对抗,但受到航程的限制,作战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英军虽然飞机数量少,但性能优异,而且与雷达、高炮和拦阻气球组成了完整的防空体系。——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的背景及德国的战略意图。(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德空战中英国的优势。课时作业1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一、选择题1.1940年,希特勒发布了第21号训令——“巴巴罗萨计划”,并狂妄地叫嚣:“当‘巴巴罗萨’开始时,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难置一言!”他所说的“巴巴罗萨计划”是指()A.德国与日本结盟的计划B.德军向西线发动进攻的计划C.德军突袭苏联的计划D.德国与意大利结盟的计划2.二战中某一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德国元首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件重大事件”应该是()A.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B.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C.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D.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3.1940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一次“炉边谈话”中说道:“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表现的那样。”之后美国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国会通过新《中立法》B.国会通过《租借法》C.发表《大西洋宪章》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4.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断扩大并达到最大规模,这两次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A.受绥靖政策的影响B.法西斯军队发动突然袭击C.直接决定了法西斯同盟失败的命运D.法西斯国家撕毁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5.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做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它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够与它抗衡”。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A.美国通过《租借法》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希特勒狂妄宣称,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一生的目标,是纳粹党的基本思想。为此,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协定,矛头首先指向苏联。据统计,从1940年9月到1941年9月,德国军费开支就达601亿马克,占国家全部开支的70%。1940年12月,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出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得到希特勒批准。该计划要求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且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6个月到12个月内结束,最迟不得超过1941年圣诞节。——摘编自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巴罗萨计划”破产的原因。课时作业1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一、选择题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闪电战”成为时髦的事情。德军“闪电战”破产是在()A.莫斯科保卫战B.不列颠之战C.斯大林格勒战役D.中途岛之战2.观察漫画,通过这幅漫画作者主要表达出()A.苏联必将战胜法西斯的乐观主义精神B.德军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C.苏联存在过分轻敌的战略错误D.德国法西斯惧怕苏联的心态3.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是()A.日本长途跋涉,美军以逸待劳B.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C.美军采取伏击战术D.日军指挥失误4.阿拉曼战役前夕,隆美尔飞回柏林求援。希特勒避而不谈增援的事,却授给他一根元帅手杖。希特勒不提供增援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怀疑隆美尔的军事指挥能力B.苏德战场激战正酣难以增援C.正在进攻法国难以增援D.轰炸英国本土受挫元气大伤5.有学者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某次战役对英国而言,只是一场“政治上的胜利”,因为它没有摧毁或抓住隆美尔的德国装甲军,但重新树立了英军的威信,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这场战役是()A.阿拉曼战役B.敦刻尔克大撤退C.不列颠空战D.诺曼底登陆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反映的是日本偷袭珍珠港时的情况材料二下图是中途岛海战形势图材料三下表是中途岛海战日美参战兵力比较国别航空母舰(艘)其他舰船(艘)飞机(架)日本8约200近700美国323233(1)有人认为“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简述理由。(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中途岛海战美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3)中途岛海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课时作业1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形势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如图所示战役影响的是()A.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第一次遭受重大失败,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B.使苏德战争的局势开始发生了根本转折,推动了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深刻变化C.德军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D.增强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信心,促进了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出现转折2.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由英美军队于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这次会议在图中何处召开()二战后期重要国际会议召开地分布图A.①B.②C.③D.④3.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但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信中所提的“此次军事行动”()A.表明反法西斯盟国开始联合行动B.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C.推动巴黎的光复和法国的解放D.促使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4.“完全毁灭纳粹的一切形式和制度,使和平与民主的敌人永难卷土重来。”这一材料最初出处应为()A.开罗会议决议B.德黑兰会议决议C.雅尔塔会议决议D.波茨坦会议决议5.加速下图所反映事件到来的因素有()①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原子弹②苏联对日宣战③雅尔塔会议的召开④中国抗日军民发动战略反攻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了调整战略,在1943年期间,美、英双方举行了多次会谈。1943年8月,美、英首脑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会晤,决定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准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进行了会谈,商讨了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打败日本后日本的善后问题,会议发表了《中英美三国开罗宣言》。11月底至12月初,美、英、苏在德黑兰举行了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了对德、对日的作战问题。——摘编自翁赛飞《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3年召开的重大国际会议的意义。课时作业1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一、选择题1.1947年,英国丘吉尔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造成材料中欧洲“景象”的主要原因是()A.1929年经济大危机深远影响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C.马歇尔计划的影响D.美苏“冷战”影响2.波兰电影导演安德兹·瓦达曾说:“奥斯威辛,和别的许多事物一道,对德国而言,是无法规避的。也就是说,歌德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贝多芬和毒气室,康德和铁血统治,所有这些,都无可磨灭地属于德国遗产。”许多德国知识分子对此会点头同意。这一事实主要说明德国知识分子()A.同情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B.正视德国民族的光荣和丑陋C.被迫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的事实D.认同德国历史遗产丰富多元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4.某论文的关键词为“奥斯威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纽伦堡审判”“东京大审判”。下列选项中,最可能作为其主题的是()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B.人无远虑,必有近忧C.人不犯我,我不犯人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斯大林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有一个胜利者,那就是‘魔鬼’。”这句话的含义是()A.非正义的一方将会赢得战争的胜利B.战争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浩劫C.正义的一方必将赢得战争的胜利D.只有美国成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德国投降后,美、苏、英、法四国在德国纽伦堡组建国际军事法庭。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法庭开始对22名纳粹分子进行审判。10个多月共开庭400多次,听取或阅读了200多名证人的证言、证词。根据确凿证据和国际法则,1946年9月30日法庭宣布:判处12人绞刑、3人无期徒刑、2人20年徒刑、1人15年徒刑、1人10年徒刑。纳粹党领导机构、纳粹党卫军、国家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为犯罪组织。日本投降后,中、美、英、苏、法、加、新、澳、荷、印、菲等11个国家,在东京设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审判。从1946年5月3日到1948年11月12日,共开庭800多次,有400多位证人出庭作证,近800位证人提供供述书和宣誓口供,受理证据4000多份,英文审判记录近50000页;判决书长达1200多页,连续宣读了9天。最后判处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绞刑,16名甲级战犯无期徒刑,2名甲级战犯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的共同特点。(2)纽伦堡审判中的首席检察官罗伯特·杰克逊说:对全世界来说,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诫未来。与巴黎和会相比,东京审判和纽伦堡审判具有怎样的意义和教育价值?课时作业17两极格局的形成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A.维护战胜国利益,保证世界和平B.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C.维护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主宰世界D.两大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2.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C.惩治了法西斯战犯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3.杜鲁门说:“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发表上述言论主要是因为()A.二战后美国的强大B.西欧的衰落C.苏联军事力量的上升D.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这个昔日的老牌殖民帝国迅速衰落。从根本上动摇英国殖民帝国基础的是()A.战争破坏了英国的经济B.美国实力的空前膨胀C.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5.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后初期,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巩固了社会主义的成果B.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C.有利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D.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杜鲁门继任总统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945年12月,在他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材料二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锻炼出了一支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技术装备精良的军队。战争使苏联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千米。领土的扩大在战略上加强了苏联的地位,对于战后世界的安排,苏联希望在长时期内保持国际和平,以便医治战争给苏联带来的严重创伤,恢复并振兴经济。材料三还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就已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曾经这样描绘:“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美国总统特使说:“我是总统的忠实副手。”材料四在战时盟国的许多会议中从没有法国临时政府的席位。戴高乐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反复向盟国表示:“1500年以来,法国就已习惯于一个大国的地位,要求所有的人,首先是他的朋友们,不要忘记这一点。”材料五美国承认并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英国则竭力反对中国的大国地位……苏联当然不愿意看到蒋介石政府强大,但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也不抱信心。——以上均摘自《世界史·现代史编》(1)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外政策的基点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2)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是什么?(3)美英对待中国的态度有何不同?苏联对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课时作业18冷战的开始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遏制理论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的相似点是()①直接挑起了美苏战争②主张美国以武力为后盾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③加速了美国冷战政策的形成④反对共产主义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前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A.都成为超级大国B.进行冷战对峙C.共同对付法西斯D.军事实力接近3.杜鲁门声称:“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C.其目的是反苏反共D.都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4.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方位词相关的概念,如“南北对话”“东方”“西方”等,这些概念看似方位概念,其实包含了政治、经济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本质内涵是()A.西欧资本主义国家B.大西洋两岸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C.欧洲资本主义国家D.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1945~1991)》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梅森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的身上。——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说材料二正如以前的慕尼黑政策放纵了希特勒侵略者一样,现在对美国和帝国主义阵营新政策方针的让步,必然会使这种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更加跋扈,更富侵略性。因此,各国共产党必须在各方面……领导对帝国主义扩张与侵略计划的抵抗。——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宣言(1)材料一中“两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表的?它重提“慕尼黑政策”的用意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简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世界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课时作业19美苏争霸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尽管古巴导弹危机得到了和平解决,但它却是一件很侥幸的事……它促使了几个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形成:控制核武器试验协定、禁止空间核武器协定、拉美无核区协定、在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协定……第一个西方……苏联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该学者旨在强调这一危机的和平解决()A.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B.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秩序C.削弱了美苏两国超级大国的地位D.体现了世界秩序构建中的正义性2.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3.赫鲁晓夫在致肯尼迪的信中说:“除了前已下达的关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的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工的命令之外,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这封信反映了()A.赫鲁晓夫在外交上推行冒险政策B.苏联与美国平起平坐C.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D.美苏之间相互妥协4.和平是人类的共同理想。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对苏联采取“和平战略”策略的美国总统是()A.艾森豪威尔B.约翰·肯尼迪C.尼克松D.里根5.20世纪70年代,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的事件是()A.1968年美苏签订的防止核扩散条约B.1972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C.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D.苏联的“缓和”战略放弃了意识形态的斗争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20多年的敌视,实现了和解,给苏联领导人以极大的触动。苏联领导人担心中美关系解冻将削弱苏联的战略地位,急切改善美苏关系。1972年5月,尼克松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国务卿罗杰斯的陪同下,飞抵莫斯科,这是苏联建立以来美国总统首次访问莫斯科。美、苏双方进行了包括首脑会晤在内的一系列多级别会谈。限制战略核武器是美、苏两国首脑莫斯科会谈的中心。美、苏签署了《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等文件。这些文件以条约形式确认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均势,开创了通过谈判控制核武器的先例。在这次首脑会晤中两国还签署了《美苏相互关系宣言》。《宣言》规定了美苏双方应共同遵守的12条行为准则,确认以“和平共处”“缓和”作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双方应避免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莫斯科首脑会晤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莫斯科首脑会晤的影响。课时作业20两极格局的结束一、选择题1.里根政府大量增加军事开支,加强军事力量,提出“灵活反应战略”的目的是()①重新夺取对苏军事优势②搞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③打赢各种形式与规模的战争④扩大与苏联的交流与合作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2.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和平演变”是美国遏制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实现“和平演变”,美国采取的措施有()①开展意识形态上丑化苏联的宣传大战②与苏联签订“中导条约”③资助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组织④资助“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20世纪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撰写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在对外政策上,其“新思维”主张()①人类生存高于一切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利益③不同社会制度难于共存④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有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时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关系经历了扼杀→合作→冷战对峙的过程,这种关系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是()A.落后必然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B.经济决定政治,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在世界上才会有地位C.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合作是一种错误行为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星球大战计划”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的计划。——格雷厄姆《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材料二“星球大战计划”的另一主要目的是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苏联又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了加速高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经济摆脱困境……实践证明,“星球大战计划”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转好。(1)根据材料一,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动力。(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的目的。(3)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争霸的态势有何影响?课时作业21朝鲜战争一、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干涉朝鲜战争的主要原因有()①仇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②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③向全球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④包围和封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深切地感觉到,如果听任韩国沦丧,那么共产党的领袖们就会越发狂妄地向更靠近我们海岸的国家进行侵略。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为此美国悍然挑起了朝鲜战争B.这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美国随后的行动导致了朝鲜的分裂D.这种思想体现出了典型的冷战思维3.观察朝鲜战争中双方使用的战斗机图片,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双方势均力敌B.朝鲜南北双方完全依靠外来支援C.战争某种程度上是美苏对抗的反映D.美国战机性能优于苏联战机4.“在20世纪中期发生的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冲突中,一方自称是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另一方的数十万军队采用了志愿军的微妙措辞。”这一冲突是()A.美苏双方于远东的直接交战B.美苏冷战出现的第一次高潮C.北约与华约全面对峙的产物D.冷战格局背景下的局部热战5.面对朝鲜战争的结果,克拉克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这说明()①朝鲜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②美国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③抗美援朝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美国放弃了扼杀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朝鲜战争最深刻的起因在于战后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控制下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格局,这种格局在朝鲜半岛就表现为围绕“三八线”展开的美苏两国外交争斗和南北朝鲜的军事对峙。“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意通过武力将自己的理想、权力和制度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从而实现民族的统一。”——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带来的“益处”超过了代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朝鲜战争爆发的最深刻起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美援朝被视为“冒险”的理由。这场战争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益处”。课时作业22越南战争一、选择题1.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越南实施控制,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主要意图是()A.抢占越南的石油资源B.为了控制印度洋地区C.建立远东包围圈D.稳定资本主义的大后方2.美国侵略战争从“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的标志是()A.派军事顾问直接指挥B.对越南北方进行轰炸C.派地面部队到南方参战D.侵越美军对北方增兵3.中国政府在越南战争期间发表声明指出:“美国对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侵犯,就是对中国的侵犯,中国人民决不会坐视不救。”为此,中国()A.派志愿军入越作战B.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越南C.向越南提供大量物资D.对美国实施经济封锁4.美国实施“南打北炸”给越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因为()A.美军使用了毒气弹B.美军使用了核武器C.美军使用了化学落叶剂D.美军进行了“细菌战”5.越南战争以越南人民的最后胜利告终。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包括()①削弱了美国的国力②缩小了在亚洲的势力范围③丧失了对苏冷战的优势④美国逐步脱离美苏争霸的轨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人将美国视为一只纸老虎,并坚持认为,在自由世界的核防务和常规防务面前,通过缓慢而卓有成效的运动,越南就可以进行其“解放和统一”的革命斗争。因此,北京似乎认为,他们已经发现了一个绝好的时机,运用越南作为试验品来展现自己的新战略。北京认为,越南的胜利将为中国的论点提供有力的佐证,为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意识形态斗争服务。——麦克纳马拉(1964年3月)材料二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国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尼克松《越战之后的亚洲》(1)材料一表明美国将如何应对越南局势?其主要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尼克松的观点与麦克纳马拉的政策有什么不同?指出尼克松的观点形成的原因。课时作业23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一、选择题1.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但该决议却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主要是因为()A.决议的最初提议者是英国B.决议是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的C.阿拉伯人要让出大片土地给犹太人D.建立联合国家更有利于地区稳定2.自“贝尔福宣言”发表以来,中东地区阿以冲突就不时发生。导致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关键是()A.不同的宗教信仰B.地区恐怖主义C.排他性的主权要求D.英国的殖民统治3.第一次中东战争刚刚爆发,以色列总理立即致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列班,“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以色列主张停火旨在()A.向国际社会表明和平愿望B.赢得分化瓦解阿拉伯联盟的时间C.需要时间组织和装备军队D.争取更多的大国支持以色列国家4.1948年,新生的以色列抵挡住了多个阿拉伯国家的联合进攻,活生生地上演了一部“多欺少,少胜多”的大戏。在此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失利的主要原因是()A.以色列战前准备充分B.阿拉伯国家缺乏共同的民族感情C.阿拉伯国家各自为战,未形成统一的部署与指挥D.阿拉伯国家武器装备落后5.周恩来在致纳赛尔电中说:“英法帝国主义梦想用腐朽的‘炮舰政策’,恢复他们对埃及的统治。……但是在今天的时代里,它们的这些阴谋是注定了要失败的。”这里的“失败”主要指()A.埃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B.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C.以色列实际控制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D.美苏开始走上中东角逐场的前台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从英法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归国有。同年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侵入埃及西奈半岛。31日,英法以“保卫运河通航自由和安全”为借口,向埃及运河区的塞得港发动进攻。在世界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命令驻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撤回运河区,奋力抗击入侵者。塞得港武装起来的人民群众勇敢战斗,配合正规军抗击英军和法军的进攻。对于这场战争,美国同英国、法国之间存在着矛盾,不愿意支持英法,而另一方面苏联在解决匈牙利问题之后采取一系列行动要求英法和以色列撤出埃及。在战争中处于不利态势的纳赛尔本来已决定放弃塞得港而退守首都开罗,但看到国际形势的发展于己有利,遂转而下令坚守塞得港,同时呼吁有关亚非国家提供军事援助。国际形势最终迫使英国内阁同意停火和撤军。法国由于势单力薄,无法独自支撑局面,也只好同意。英法军队于12月22日撤出埃及,以色列军队也于1957年3月全部撤离埃及。——摘编自李哲编著《外国战争的历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埃及最终得以收回运河的历史经验。课时作业24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一、选择题1.在“十月战争”中,由于西方大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形势向着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为此,阿拉伯人的反应是()A.团结起来继续以武力对抗以色列B.向联合国发出援助请求C.向以色列妥协D.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进行石油禁运2.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作为武器,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禁运,并宣布大幅度提高原油价格。“石油武器”的运用()①显示出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的精神②使叙利亚全部收回戈兰高地③成为引发西方国家一场新的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④使阿以矛盾得以解决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读下图,下列哪位最先认识到战争无法解决问题,开始谋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中东问题()A.纳赛尔B.萨达特C.阿拉法特D.拉宾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开始了缓慢的和平历史进程,其中有许多问题影响着和平的进程,这些问题中关键的是()A.犹太人定居点问题B.耶路撒冷问题C.宗教信仰问题D.领土间的争端5.以色列总理拉宾曾经说:“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这一讲话说明()A.巴以之间的矛盾已根本解决B.中东和平进程开始正式启动C.所有以色列人渴望中东和平D.拉宾赞同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和平是不能强加的。”“和平只能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而不能通过采取恐怖行动或仗势欺人来建立,就像我们的敌人在过去的6年里,事实上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国家霸占了巴勒斯坦之后的25年里所做的那样。”……“如果他们(以色列人)认为他们能够以威胁阿拉伯腹地来恫吓我们的话,他们必须记住我过去说过,现在仍然这样说的话: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人家打我腹地,我必打人家腹地”……“我们不是为侵略别人的土地而战。我们在战斗,并将继续战斗下去,以实现下面两个目标:第一,收复1967年后我们被占领的土地。第二,寻求一种办法以恢复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我们的战争是反法西斯和反纳粹战争的继续。”——埃及总统萨达特谈反对以色列侵略斗争(1973年10月)材料二“我向世界宣布,以色列已经成为既成事实,我们要和你们在公正而持久的和平中生活。”——埃及总统萨达特在以色列议会发表的讲话(1977年11月)(1)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萨达特对以色列政策的变化,分析影响这一政策变化的因素。(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萨达特对以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及历史启迪。课时作业25南亚次大陆的冲突一、选择题1.1947年8月,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印度新德里附近的许多居民慌忙地登上开往巴基斯坦的火车。这些居民()A.是被印度当局强制驱逐到巴基斯坦的B.是为了宗教信仰而被迫迁徙的C.是被国际社会强制迁往巴基斯坦的D.是为了逃避战乱而主动迁徙的2.印度总理尼赫鲁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巴基斯坦总督真纳也曾说:“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顶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印巴两国把克什米尔当作双方争夺的外交砝码②印巴两国都十分重视克什米尔的战略位置③克什米尔问题是美国蓄意制造的④印巴两国都力图把克什米尔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3.第一次印巴战争刚实现停火,就有军事评论家指出:“这只是暂时的休战。”这种说法的依据是()A.英国对印巴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B.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得到基本解决C.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并未根本解决D.确定的停火线使巴基斯坦占有大部分地区和人口4.时至今日,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虽早已崩溃,但殖民统治所产生的恶劣影响依旧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蓄意制造了印巴分治。这一行为带来的恶果包括()①造成了原印度境内居民的大规模迁徙②酿成了不同宗教信徒间的仇恨与仇杀③人为地破坏了印度业已建立和发展的统一经济④使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两国长期纷争的重要根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要解决好印巴冲突,实现南亚次大陆的真正和平,你认为应()A.大国插手B.通过战争打败对手C.联合国斡旋D.在印巴两国友好协商基础上解决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特仑纳起义和工农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