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社会组织形式的更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制度国家的初创目录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二、从部落到国家三、商和西周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2、早期国家特征元谋人门齿化石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20万年前的石器1、打制石器2、渔猎和采集(生产力低下)3、火的使用(人类进化史的里程碑)4、群居生活烧骨思考:根据图片和课本知识,描述旧石器时代的生活?1、旧石器时代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的石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通过使用陶器、饲养家畜到修建村落、能够看出人们已经走向了定居生活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发展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一、文化遗址的空间布局二、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特点: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特点: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结合课本第3页材料,概述姜寨遗址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组成的聚落2、尚未出现贫富分化3、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前期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出土的精美玉器良渚古城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文化遗址的对比发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日益的分化深度思考:在原始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相继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的积累亦逐渐增多,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孽生出对社会财富的追求和物质的贪欲。氏族首领受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往往就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想方设法化公为私,占有社会财富。一旦社会财富被私人占有,氏族社会的公有制便遭到破坏,私有制便产生,进而导致阶级的产生。一旦阶级和阶级矛盾在氏族社会中出现,人类社会的历史,便开始向文明时代跨进了,文明社会即将到来。

——李友谋,《仰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载《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渔猎采集农耕畜牧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剩余产品出现国家产生阶级矛盾部落权贵阶级出现贫富分化氏族平民社会组织的变化与国家产生的关系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距今70万-2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7000-5000年距今约5000年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黄河中上游:龙山文化辽河下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原始人群母系社会父系社会晚期晚期原始社会社会结构二、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与西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期社会组织生产方式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采集、渔猎刀耕火种早期国家雏形原始人群早期晚期奴隶社会夏商西周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黄河中上游:龙山文化辽河下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刀耕火种东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早期国家火铁器众星璀璨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知识梳理北京人、元谋人国家形成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的出现是国家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形成》渔猎采集农耕畜牧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剩余产品出现国家产生阶级矛盾部落权贵阶级出现贫富分化氏族平民(一)从部落到国家原始社会的民主性选贤任能无特权部落到国家三皇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尧、舜对应阶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前期龙山文化后期社会组织部落、部落联盟邦国草创邦国林立(万邦时代)特点华夏始祖出现宫殿、天文建筑、礼器等,阶级出现分化、初具早期国家的雏形国家制度禅让制(选贤任能)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层的分化,专家认为,已初具国家初始形态陶寺遗址(龙山文化后期、很可能是尧的宫殿遗址)农业夏朝实行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由原属于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而转向属于国家。原来的氏族或村社成员这时转变为奴隶身份,在官府或贵族们的指挥下从事劳动,接受“贡法”剥削。《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贡。”夏后氏即夏朝。这是说每户奴隶领种公田五十亩,以五亩的产量为贡赋,即“什税一”。当时的主要农具为木器和石器,有木耒耜、石铲、石镰、石斧、石刀等,此外还有骨铲、蚌镰、蚌刀等。

(选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版社1993年版。)夏朝: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1、国家制度: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2、聚族而居3、夏部族地区:直接统治,其他地方: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约2070BC-1600BC)第一个“信史“王朝——商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记载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的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是如果没有传世材料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价值,这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信史”即翔实的史书;有文字记载,或有实物印证的历史。

卜辞记载战争的史实相当多,卜问内容包括战事的时间、地点、将领、吉凶祸福等。此甲骨记载有二类不同的内容。一段为殷(商)王将征伐,卜问哪位将领合适。另外一段记录殷王牙齿有病,卜问是否来自祖先作祟,能否痊愈。

《史记·殷本纪》记述:自“契卒,子昭明立”开始,至“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以成汤”止,凡14传,13世,无一或缺。当然有人对此记述半信半疑,可是近代学者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史记》所记一一进行了考订,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文说:“《史记》之为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至此,学界对先商世系的传继基本上已无异说。——《中华文明史》第一卷甲骨卜辞妇好墓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据说享堂原是商王武丁为祭祀妻子妇好而修建的宗庙建筑,尊其庙号为“辛”。殷墟妇好墓随葬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石器70多件,象牙雕刻品和陶器各数件,此外还有7000多个海贝,以及蚌器、海螺等。这些琳琅满目的珍贵遗物反映了墓主生前的豪华生活。殷墟遗址“妇好墓”“后母戊”青铜方鼎青铜文化青铜农具极少,多用于礼器、武器青铜时代商国家制度:内外服制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一、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二、巩固统治的需要;是一种二元制统治和组织方式,形成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巩固统治。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材料一: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内外服制“诸侯承认天子式”材料二:商代的征伐,只不过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沈长云《上古史探研》商朝国家制度:内外服制甲骨卜辞: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青铜文明:种类繁多,多用于礼器、武器(农具极少)商朝知识梳理约1600BC-1046BC早期国家——西周(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决战牧野,定都镐京。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成王时期的“何尊”青铜器铭文中的“中国”在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发展较为缓慢,多为皇室或贵族使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器逐渐发展并逐渐取代青铜器。......在周朝,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殷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大大推动了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方国部落的闭塞状态。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西周地方管理制度:分封制1、“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立周王室的同族,以各邦国拱卫周王室2、等级森严,诸侯国具有权利和义务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4、诸侯权利:土地人民军队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赋税、朝觐述职天子封立诸侯式

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是原来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奄国是周公东征的主要讨伐对象之一。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的另一个主要讨伐对象的所在。燕国,是姬姓王室召公长子克的封国,它的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晋国,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国,它的受封是为了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通路。宋国,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

——摘自《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荀子·儒效篇》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

3.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与经济交流。

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许倬云《西周史》商代的征伐,只不过迫使叛逆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沈长云《上古史探研》分封制作用分封制与内外服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避免贵族间对于财产和权力的争夺。祠堂文化与宗法观念是宗族与家族地位的彰显,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共同体、宗族礼仪和文化都有明显的等级特点政权+族权=家国同构周天子通过“同姓不婚”的原则,属于多层次的隶属关系。周朝文化、制度进行创新的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宗法制度。......与宗法制度、礼等相关联,周人又提出了“孝”、“德”等观念,并使其在周代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制度和观念对于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强调了从强宗大族里繁衍出数量众多的支系小宗,这些支系小宗再繁衍出下一个层次的支系小宗,从而形成连锁式的分裂增长。......商朝注重自身力量的发展,靠自己的凝聚力形成方国部落联盟。这种结构形式可以说是内聚型的。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使它比夏朝和商朝具有了更强的实力。(选自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夏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此制度是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方式。礼乐制——权力维持制度"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礼仪规范贵族身份地位。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周王室衰微、诸侯叛乱、春秋战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