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分类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部编版_第1页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分类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部编版_第2页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分类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部编版_第3页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分类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部编版_第4页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分类汇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专题0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2022·湖南郴州·高二期末)汉代交领右社成为汉服规范,汉代考古资料中极少见到左衽服;三国嘉峪关曹魏墓中壁画贵族和平民的画像有很多都是穿着左衽服装;东晋世家大族和百姓南迁,左衽服带到江南,南京东晋二号墓女俑就穿着左衽窄袖衫。这一服饰变化主要反映出A.人口迁移改变习俗 B.夷夏之别不断强化C.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D.南北生活习俗趋同【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服装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而三国之后汉族的服装中也多出现左衽,这是民族交融趋势增强的表现,C项正确;据题意可知在中原人口南迁之前汉族服饰中就已经出现了左衽的现象,因此不是人口迁移改变习俗,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夷夏之别不断弱化,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服饰方面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活习俗趋同,D项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广东佛山·高二期末)北魏均田令规定,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奴婢受田同农民一样,耕牛每头受田三十亩。这一规定旨在A.保障贵族地主的利益 B.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C.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 D.提升奴婢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魏均田令规定,地主按其拥有奴婢和耕牛的数量可另外获得土地。奴婢受田同农民一样,耕牛每头受田三十亩”可知,均田令使地主获得更多的土地,有利于保障贵族地主的利益,A项正确;由所学均田制的知识可知,均田制是政府把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出去,属于国家土地所有制,它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封建地主私有制,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强调按“资产”分配土地,没有说明赋税的分配情况,C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湖北黄冈·高二期末)唐朝对于西域诸部族的骚动和叛乱依旧是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策略。一方面威之以武,构建军事据点,另一方面则大张旗鼓地进行政治招抚,推进羁縻州的行政建制。此举主要是为了A.强化国防,稳定边疆 B.维持和平,发展经济C.差别对待,对峙并存 D.退出西域,经营中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唐朝对于西域诸部族的骚动和叛乱采取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策略,主要目的是强化国防,稳定边疆,加强对边疆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发展经济”,排除B项;构建军事据点、羁縻州行政建制体现了唐朝对边疆的管理,不属于“对峙并存”,并非“退出西域”,排除CD项。故选A项。【点睛】4.(2022·山西太原·高二期末)大业元年至六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建了大运河。结合如图可知,当时的大运河A.改变了全国的经济格局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旨在推动沿岸城市发展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进而带动沿海城市发展,B项正确;大运河修建并未改变全国的经济格局,排除A项;推动沿岸城市发展是客观影响,非目的,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5.(2022·浙江绍兴·高二期末)“豫州大中正夏侯俊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俊固据正。”《晋书·傅玄附子咸传》,据此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与以往的选官制比较,最大的特点是A.改变了选才的标准 B.将选官权收归中央C.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D.世代垄断高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豫州大中正夏侯俊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俊固据正”的大意是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书说: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次转移养病处所,不能接待宾客,请求让尚书郎曹馥代替孔毓。十多天后又上疏让孔毓继续当中正。司徒三次推辞不受理,夏侯骏仍坚持己见。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选拔和任用需中央同意,即将选官权收归中央,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族望,材料没有涉及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科举制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选拔和任用需中央同意,不能体现“世代垄断高管”,排除D项。故选B项。6.(2022·河北保定·高二期末)唐太宗时期,将科举与做官直接联系起来;武则天增设武举,扩大了科举的范围;唐玄宗时期,扩大人才队伍的来源,使得平民有更多机会进入科举考试。据此可知,唐代A.门阀士族已经消亡 B.官僚机构重叠庞杂C.统治基础逐步扩大 D.考试程序日趋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期,将科举与做官直接联系起来;武则天增设武举,扩大了科举的范围;唐玄宗时期,扩大人才队伍的来源,使得平民有更多机会进入科举考试”,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科举范围越来越大,参加科举人数越来越多,因此,科举考试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C项正确;唐初的门阀士族依旧强大,并未消亡,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机构重叠庞杂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唐朝科举录取人数的问题,并不能看出考试程序是否完备,排除D项。故选C项。7.(2022·山西·临汾第一中学校高二期末)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A.提高对官员有效监察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材料所反映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监督,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并不是分权与制衡,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8.(2022·广东佛山·高二期末)《齐民要术》载,黄河流域地区广泛种植大豆,并与其他作物轮种、间作、套种。至宋元时,大豆的种植遍及全国各地。这说明A.南北经济趋向均衡 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D.生产力发展提升了科学认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轮种、间作、套种能够更好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南北经济,得不出南北经济趋向均衡的结论,排除A项;B项错在“根本”,排除B项;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2021·河南·高二期末)魏晋时期佛学思想家竺道生创立了“顿悟”成佛之说,他认为不管什么人,只要清心无欲,不为世俗所累,便可以于现实社会之中立地成佛。这表明A.佛教主动迎合统治者需要 B.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C.佛教已经呈现中国化趋势 D.佛教理论融合了儒学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清心无欲”反映了“顿悟”成佛之说吸收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佛教与统治者间的关系,不能说明迎合统治者需要,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主流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融合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学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1·贵州毕节·高二期末)魏晋时期书法被当作一种人体结构来理解,一种以神为主、兼顾骨肉的生命体来把握。“骨”“筋”“气”“肌”“血”这些本来是描述人物美的概念大量地用来说明书法的美。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契合了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需要 B.说明了儒学深受佛道思想的冲击C.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D.追求“神韵”成为魏晋书法核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社会更注重对人才学及品性的评价,把人与“骨”“筋”“气”“肌”“血”与五行相联系,文人士大夫非常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更注重体现自身的风度和气质,当时的书法就契合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将本来是描述人物美的概念大量地用来说明书法的美,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学深受佛道思想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书法被当作一种人体结构来理解,无法体现“追求‘神韵‘成为魏晋书法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中外历史纲要》上(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答案】(1)追溯黄帝为祖先;祭祀黄帝庙;改汉姓;迁都;定姓族;(2)有利于增强对中原祖先和文化的认同感;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发展;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可归纳出追溯黄帝为祖先;根据材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归纳出祭祀黄帝庙;根据材料“宜改姓元氏”可归纳出改汉姓;根据材料“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可归纳出迁都;根据材料“文帝主持定姓族时”可归纳出定姓族。(2)积极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措施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增强对中原祖先和文化的认同感、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发展及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有利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点睛】12.(2022·陕西·长安一中高二期末)宰相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

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至送皇帝画一“敕”字……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宰相制”最早创设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概括宰相职能的特点。(2)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运作程序。(3)材料三中“罢宰相”的“高皇帝”是谁?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答案】(1)秦朝。位高权重。(2)制度:三省六部制。程序:中书省拟定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3)朱元璋(明太祖)。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解析】(1)根据材料“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得出“宰相制”最早创设于秦朝。根据材料“上佐天子理阴阳”、“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得出宰相职能的特点:位高权重。(2)制度:根据材料“中书舍人”、“门下省”、“尚书省”得出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程序:根据材料“中书舍人拟稿”、“然后行达门下省”、“送尚书省执行”得出中书省拟定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3)除了“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得出“罢宰相”的“高皇帝”是朱元璋(明太祖)。趋势:结合所学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历程得出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1.(2022·福建泉州·高二期末)东晋政府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其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这说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C.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D.户籍为赋役征发服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不向其征发赋役”、“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可知东晋政府改革户籍制度的目的在于为赋役政府服务,D项正确;经济重心随着北民南迁就已经开始南移,排除A项;户籍的改革针对的都是汉族人民,而非少数民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制度的变化,意图为赋役政府提供依据,不能说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2022·广东茂名·高二期末)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令鲜卑人按样缝制,并亲自督促,制止违令的情况发生。次年六月,禁止百官尤其是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一从正音”。这些措施A.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 B.削弱了统治基础C.打击了门阀士族 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所述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有利于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D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所述措施对争取汉族官僚、地主支持北魏政权有利,排除B项;材料所述不涉及门阀士族,并且C项与孝文帝推行门阀制度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022·福建泉州·高二期末)如图《礼宾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所绘的是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该作品体现了A.吐蕃风情与中原文化的交汇 B.史料价值与传统文化的统一C.举国体制与因俗而治的结合 D.经济发展与艺术繁荣的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该图反映了唐代时期的中外交流和民族交流,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从图中人物的行为、服饰等内容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因此体现了史料价值和传统文化的统一,B项正确;图示中的外来宾客中没有吐蕃使者,不能体现吐蕃风情,排除A项;仅根据“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不能体现举国体制和艺术的繁荣,排除CD项。故选D项。4.(2022·江苏南通·高二期末)下图为隋朝主要粮仓分布图。图中粮仓投入使用主要得益于A.全国统一格局形成与社会稳定 B.统治者个人喜好及北方农业发展C.大运河的开凿与江南经济发展 D.造船业发达与粮食储备技术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地图可知,粮仓主要分布在长安洛阳附近和大运河通往江南的一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往来,再加上此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大运河实现南粮北运,C项正确;图中粮仓并未分布在全国,与全国的统一关系不密切,排除A项;统治者个人喜好与粮仓的分布无关,排除B项;图中粮仓投入使用主要得益于大运河的开凿与江南经济发展,“造船业发达与粮食储备技术进步”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5.(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二期末)如表:秦至唐“尚书”一职的演变状况,这反映了时间演变秦朝九卿之一,少府属官,掌管文书、传达诏命。西汉领、录尚书事之名,侍从皇帝左右,发号施令曹魏脱离少府而独立。唐朝长官为宰相之一A.行政效率的提高 B.中央集权的加强C.政治制度的延续 D.中央机构的复杂【答案】C【解析】【详解】“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事实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都是在前朝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调整演变而来。本题通过呈现秦至唐“尚书”一职的演变状况,看到“尚书”一职在前朝的基础上,职能不断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性,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中央集权强调将权力有地方收归中央,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只展示了“尚书”一职的演变状况,不能体现中央机构的复杂,排除D项。故选C项。6.(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二期末)唐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通过考试仅是得到了做官的资格,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通过吏部的“释褐试”或曰“关试”,合格者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科目分为博学宏词和拔萃。《新唐书》记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A.选官的标准趋向严苛 B.保障了吏治清明与高效C.重视官员的实际才能 D.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唐代的选官制度。材料反映出唐代的选官制度既注重文章,又注重官员的司法判辞,即官员的实际治理才能,故选C项;材料强调唐代的选官文采与治理能力并重,并非趋向严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选官程序,没有体现行政效率,且任何一种选官制度均无法绝对保障吏治清明,排除B项;这种选官制度对于世家大族和中小地主的子弟一视同仁,排除D项。故选C项。7.(2022·陕西省白河高级中学高二期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从“第一帝国”到“第二帝国”发生了很多变化。下列关于其变化说法最为准确的是A.贵族制向官僚制转变 B.扩张性向收敛性转变C.游牧业向农耕业转变 D.生产力有革命性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官权很大程度上在地方官手中,选官标准虽为德、才,但察举的对象大多仍是自己的亲信、亲戚等,没有完全摆脱贵族政治,而隋唐宋科举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官吏来源广泛,大量的寒门优秀子弟纳入统治集团,官僚政治逐渐形成,A项正确;第一、二帝国都具有扩张开放性,排除B项;两个帝国的经济都以农耕业为主,排除C项;两个帝国的主要生产方式都是铁犁牛耕,生产力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8.(2022·河南焦作·高二期末)据韩愈《原道》描述,当时僧人、道士均视孔子为“吾师(释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习闻其说,乐其延而自小也”,亦日:“吾师亦尝师之云尔”。这表明唐代A.儒学地位遭到挑战 B.三教合一局面形成C.实行文化开放政策 D.早期理学思想产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当时僧人、道士均视孔子为‘吾师(释迦牟尼、老子)之弟子’”体现的是当时佛道的发展对传统的儒学产生较大冲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教合一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与唐朝时期的文化开放政策无关,排除C项;理学是在宋朝时期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A项。9.(2022·陕西咸阳·高二期末)下图是东晋书法家王瑜的《伯远帖》(局部)。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评价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据此可知,该帖A.标志着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体现出士人洒脱的精神风貌C.表明书法艺术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峰 D.折射出儒学丧失了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可知这幅字帖体现了东晋时期士人的洒脱的精神风貌,故选B项;董其昌的评价只能说明体现东晋时期士人洒脱的精神风貌,不能说明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达到最高峰,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儒学在汉代以后没有再丧失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1·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二期末)魏晋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极度重视个体的精神自由,鄙视礼教和君臣关系。阮籍母亲亡故时,别看他照样下围棋、喝酒吃肉,似乎不拘孝子之礼,但酒肉之后长号吐血并以孝子闻名;嵇康临终写《家诫》教育子孙奉行儒家伦理。据此可知,当时A.追求精神自由却徒有虚名 B.阮籍和嵇康等人言不由衷C.传统文化趋向多维度融合 D.儒学危机引发了思想混乱【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等人崇尚自然,极度重视个体精神自由的玄学,但他们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既有出格的表现,又自觉将儒家思想的基本道德准则融入生活中,这恰恰体现儒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同时也推动了儒学在这一时期吸纳佛道等思想,从而更利于儒学的创新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多维度融合,故选C项;魏晋时期玄学追求个体精神自由并非徒有虚名,而是融入到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排除A项;B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不是儒学危机引发思想混乱,而是社会动荡和剧变引发儒学危机和思想混乱,排除D项。11.(2021·山东济南·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骆驼载货、特别是驮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驮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胡人骑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唐文物中骆驼形象的变化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汉唐骆驼形象变化的轨迹,表现出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汉代关于骆驼的艺术形象较少,而且显得有些稚拙,骆驼蹄子与马蹄无异,形象塑造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似乎是对骆驼并不十分了解。唐代胡人牵引载货骆驰如同是天经地义的造型选择,把它和对外交往、交通贸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骆驼形象塑造更多、制作更为生动,显然是在向住、猎奇后的创作。骆驼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着当时“丝绸之路”的兴盛。【解析】【详解】根据“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骆驼载货、特别是驮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等信息可知,从汉到唐,对骆驼行星的塑造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汉唐骆驼形象变化的轨迹,表现出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其中汉代关于骆驼的艺术形象较少,而且显得有些稚拙,骆驼蹄子与马蹄无异,形象塑造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似乎是对骆驼并不十分了解。唐代胡人牵引载货骆驰如同是天经地义的造型选择,把它和对外交往、交通贸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骆驼形象塑造更多、制作更为生动,显然是在向住、猎奇后的创作。所以骆驼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着当时“丝绸之路”的兴盛。12.(2022·山东菏泽·高二期末)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经历了复杂的过程。闷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即按户登录人口,强调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齐民”则意味着他们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其内容涉及籍、军队、地方行政、族群聚落、土地、法律和身份七个方面。——摘编白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材料二

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使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两税法使官府、农民、豪强(大地主)三方都获益,首先是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更广泛了。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生意,打工的收益远远大于种地,何乐而不为?最后是豪强(唐以后降格为大地主),他们资产雄厚,虽然要交更多的税了,但也被允许合法“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递减的经济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高了。——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材料三

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图——据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1)据材料一说明西汉社会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征税新模式”的理解。(3)分析1700——1800年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认识。【答案】(1)特点:赋役制度以户籍制度为依据;户籍是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重要依据。(2)理解:“征税新模式”:一年夏秋两次征税;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原因:唐中期,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