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体育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体育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体育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体育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体育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山东省菏泽市体育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参考答案:B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说明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答案为B项。A项“开始”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点睛: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其直接目的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条约的签订意味着中外反对势力之间关系的完全倒置: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上(明太祖)曰:“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明太祖A.肯定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安石为下层民众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B.否定王安石变法,认为历代变法都是对民众的盘剥,并不可取C.否定王安石变法,认为君臣不能以变法为名行敛财之实而苦天下D.肯定王安石变法,认为孔仅等人是为君聚敛而王安石是为国理财参考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汉武帝和王安石变法中都出现了小人盘剥民财的情况,应该引以为戒。根据“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可知他对王安石变法采取否定态度,认为王安石的“理财”使天下百姓受苦。故选:C【思路点拨】正确理解材料含义,认真区别四个选项。3.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主要体现了(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参考答案:C4.伏尔泰对孔子称颂备至。他说:“孔子常说仁义,人们若实行此种道德,世界上就不会再有什么争斗了。”他认为:孔了的哲学是一整套完整的伦理学说,教人以德,用普遍的理性去抑制人们的利己欲望,从而建立起和平与幸福的社会。下列表述符合材料内容的是A.伦理学说有助于法国社会稳定

B.儒家理性抑制了人们私欲膨胀C.“仁义”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容

D.中西思想跨越时空、时代融合参考答案:C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材料中伏尔泰认为,儒家伦理学有利于世界的稳定,而不仅仅局限于法国社会,故A项错误;儒家理性有利于抑制人们私欲膨胀,但这仅仅他推崇儒学的表象,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重视法治,而儒家思想强调德治,有利于丰富启蒙思想的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儒家部分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所利用,与中西思想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5.“那时,没有疾病;他们的骨头没有酸疼;那时他们没有发烧;那时他们没有天花;那时他们没有胸疼;那时他们没有腹痛;那时他们没有肺痨;那时他们没有头疼。……可是那些外来者来了,令一切全然改变。”文中的“他们”、“那时”、“外来者”最有可能是()A.印第安人

“地理大发现”以前

西班牙人B.中国人

鸦片战争以前

英国人C.日本人

“黑船事件”以前

美国人D.埃及人

拿破仑入侵以前

法国人参考答案: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题干强调“他们”受到外来者的影响而染上他们从来没有得过的病,也说明了二者之间以前没有联系,新航路开辟符合这一特征,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发现了美洲,同时也带来了天花等病毒,使到美洲印度安人大量死亡,所以题目中的“他们”“那时”、“外来者”分别指的是印第安人、“地理大发现”以前和西班牙人,选择A项符合题意。6.下表是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记述文献出处“回纥纵掠坊市及妆、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旧唐书·回纥传》“云锁木龛哪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全唐诗》“诸邵多透纸袄为衣。”宋代《渑水燕谈录》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A.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B.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C.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D.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参考答案:D人们穿着“纸衣”并不能说明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故A错误;“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纸衣成为唐宋流行服饰,故C错误;人们穿着“纸衣”的前提条件是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故D正确。故选D。7.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B.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C.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D.20世纪70年代以后,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参考答案:8.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参考答案:A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1课第1自然段:距今1万年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9.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到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B.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C.第三世界提高石油价格和关税

D.美国经济地位下降和美元贬值参考答案:考点:D分析:1973年以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加上欧洲经济的复兴和日本的崛起,致使美国的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贬值,美国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故D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C项说法没有依据。10.2012年,海峡两岸第八次“陈江会”再次取得丰硕成果,两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还启动互设办事处事宜;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了17项共识;两岸经合会第三、四次例会顺利召开,经贸团体互设办事处取得突破;第四届海峡论坛再续新篇。这一系列活动说明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两岸关系的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C.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

D.两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化、机制化模式更加稳固参考答案:D11.法国史学家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①辛亥革命

②十月革命

③工业革命

④邓小平改革开放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④参考答案:C工业革命。根据材料“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得出该“革命”的含义是不对原有秩序的彻底破坏,而是静态且影响深远的改革,最符合的是③④。12.下列情况在西周时期尚未出现的是A.已有铁器

B.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D.能生产斜纹提花织品参考答案:D13.一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人论及自己的时代:不论是佃农、工人或水手,只要勤劳节俭,就有机会拥有农庄、工厂或商船,甚至可能成为银行家。这种说法反映了…()

A.封建制度面临解体

B.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C.帝国主义不断扩张

D.社会主义蔚然成风参考答案:B14.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文中“完美的政治设计”指的是:A.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颁布了《权利法案》D.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参考答案:A15.贺龙曾回忆说“八一南昌起义仅是我们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开始。对于毛主席的武装斗争的思想……我们当时还是不了解或了解得十分肤浅的。南昌起义之后,军队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我们当时对于创造革命根据地与进行长期游击战争的思想与认识十分微弱。这反映了南昌起义A.准备仓促且斗争目标不清

B.深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缺乏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

D.为创建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参考答案:B16.唐代时期,曾出现“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象,与此相伴随,各地相继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藩镇)。导致上述局面的原因是

A.节度使膨胀

B.安史之乱

C.吐蕃的攻掠

D.藩镇割据参考答案:B17.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就职演说中说道:“我打算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与权力,并要

求诸位认识到联邦政府的权力与保留给各州和人民的权力之间的区别。大家都必须牢记不是联邦政府创立了各州,而是各州创立了联邦政府。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里根讲话的主旨是()A.赞成凯恩斯经济学

B.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D.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参考答案:B【解析】凯恩斯经济学,是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材料中“我打算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与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我打算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与权力,……是各州创立了联邦政府……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故B项正确;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符合史实,但是与材料中强调各州的权力不符,故C项错误;自由资本主义是指坚持看不见的手,即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显然里根总统是打算限制,而不是取消,故D项错误。18.以下为《十二铜表法》的部分内容,该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注重

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宽度,直向为八尺,转变处为十六尺。

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A.保持道路畅通

B.保留原始的古老习俗C.规范人们行为

D.协调贵族与平民关系参考答案:C考点:罗马法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归纳分析的能力,材料中分别从人们的通行权、导致别人财产受损,受害人需申诉赔偿、保护私人财产,由此可看出题干中所给材料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19.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参考答案:B20.“公民”一词,在20世纪初便开始在中国得到运用,随后便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这直接反映了()A.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烈

B.公民政治在清末民初发达C.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

D.公民政治取得实质性进展参考答案:A从“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可知当时“公民”一词为政客利用,各种政治势力通过“公民”一词争取民众的支持,故A项正确;从“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可知公民政治不能称为“发达”,故B项错误;从“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不能得出民众参政意愿强烈,故C项错误;从“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可知当时只有“公民”之词,没有实现公民政治,故D项错误。21.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写道:“作为旧制度的产物,中央集权没有在法国大革命中毁灭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就是革命的开端和导火线。我还会补充道,人们在其内部摧毁贵族制度时,他们也会将自己推向集权化。”对“中央集权在大革命前后作用”认识错误的是

)A.加速封建贵族制度瓦解

B.动员人民反抗外来侵略C.确保资本主义制度完善

D.强力推行资产阶级原则参考答案:C在封建专制政府的统治下,法国原有的地方领主机构,城市的行会组织,城乡的自治团体,教会对教区的管理,各省的三级会议几乎都被行政机关代替,没有任何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行政系统沟通和交流信息,反馈民意,革命的爆发不可避免。当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在大革命中顷刻毁灭之时,革命的领导人和刚刚获得平等的人民仍然需要政府,需要国家机器的保护。专制政府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就像拿破仑利用封建制度的产物---中央集权强力推行资产阶级原则,动员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他既是大革命的继续者,又是大革命的摧毁者,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22.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参考答案:D23.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D.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参考答案:C材料强调了道家是根,是因为道家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探讨,是因为道家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问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辩证法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无为而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和题意无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4.在谈到俄国十月革命时,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加耶夫说:“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它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以及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自由主义运动与国家杜马和立宪党联系在一起。但是,它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并且没有能鼓舞人的思想,按照俄罗斯人的精神气质,革命只能是极权主义的。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恰恰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则最现实。”下列各项表述中,最符合别尔加耶夫这种观点的是A.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在俄国拥有牢固的社会基础B.社会主义是极权主义,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C.社会主义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没有牢固的社会基础D.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参考答案:D25.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参考答案:B【详解】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制,体现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故B符合题意;戊戌政变标志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打断中国近代化进程,而清末新政并没有突破“中体西用”范畴,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故A不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法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故C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严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但《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理想建立在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故D项不符合题意。26.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对英国茶叶消费变化的原因,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英国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英属殖民地扩大了茶叶的种植范围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18世纪末,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故A项错误;茶叶在英国的普及说明东方物质文化在西方广泛流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影响,故B项正确;英属殖民地扩大茶叶的种植范围在19世纪,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二十世纪初,故D项错误。27.《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参考答案:D28.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参考答案:D2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它们的共同点有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厉限制④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参考答案:C30.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作战失利的主要原因有①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②德国精心准备,制定“海狮计划”③苏联对德国进攻时间的错误估计④德日结成联盟,苏联面临两线作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参考答案:B本题考查苏德战争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故①正确;“海狮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英国作战的计划,不是对苏联,故②错误;当时苏联对德国进攻时间的错误估计,导致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作战失利,故③正确;当时日本没有进攻苏联,故苏联没有面临两线作战,故④错误。故①③组合正确,故B项正确,ACD项都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日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美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坛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治化焉.其他施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末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孙中山选集》上卷(1)根据材料分析,孙中山是怎样论说三民主义的。(9分)(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孙中山的理论思考。(6分)参考答案:(1)①认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欧美有一个历时长久的演变过程,顺次先后,递嬗变易。②认定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③认为中国的现实情况与欧美有别,三大主义要同时举行,特别强调“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9分)(2)孙中山建立三民主义理论伊始,就有着比较开阔的视野,注意把中国置于和西方的比较之下来考虑问题,学习西方又不盲目因袭,主张结合中国实际。当然,他的有些看法未必能够符合实际。(6分)32.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明君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韩非子·有度》材料二: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为国民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国民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阅读材料一,概括韩非子所说“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在当时的积极意义。(6分)(2)材料二中,参议院关于“新法”的认识和孙中山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参议院的主张是否得以实现。(6分)(3)阅读材料三,针对当时“法”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就。(6分)参考答案:(1)特征:权威性;公开性;针对臣民,为君主服务。(2分,任意两点即可)意义:法不分亲疏贵贱,给血缘和等级制度以强烈冲击;强调以君主为中心,有利于加强中央和君主的权力。(4分)(2)不同:“新法”应包括人权的内容;“新法”的制定不能受制于政府,应由参议院自行起草。(4分)得以实现(1分);史实:1912年3月,苏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项自由和权利;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4分)(3)主张:用法律保障民主;通过民主程序完善各种法律制度;加强依法治国。(4分任答2点)成就: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定并通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6分,任意三点即可)33.(18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不议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明夷待访录》材料二

在卢梭看来,“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纵然个别意志与公意在某些点上互相一致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至少这种一致若要经常而持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个别意志由于它的本性就总是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则总是倾向于平等”。“如果人民单纯是唯唯诺诺地服从,那么,人民本身就会由于这一行为而解体,就会丧失其人民的品质;只要一旦出现一个主人,就立刻不再有主权者了,并且政治体也从此就告毁灭。”——徐琳《卢梭政治思想述评》材料三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建议清帝“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梁启超说:“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孙中山在他签署的一道法令中说“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得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观点,并分析卢梭与黄宗羲主张的根本不同。(6分)(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卢梭学说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1)主张:天下为公,反对君主专制;调整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批判封建法制(3分)原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2分)思想:理学僵化(1分)(2)观点: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2分)不同:卢梭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反对封建制度(2分)黄宗羲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反对君主专制,维护封建制度(2分)(3)影响:卢梭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得到实践运用,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4分)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