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1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2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3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4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前赤壁赋》教学设计(通用4篇)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

四、教学手段:课前印发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要求同学借助工具书和书下解释,以自学、争论为主,老师适时点拨,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反复实行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同学感受赋的音乐美。留意朗读指导。)

其次课时

教学步骤

同学活动

老师活动

设计意图

了解写作背景

激发学习爱好

1、“乌台诗案”

2、苏轼曾作绝命诗(见附录),好玩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命。当年苏轼因被投狱中,无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让同学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绝命诗引起同学的读本文的爱好。

结听录音跟读播放老师自录录音构建情境思索争论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变不变

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物人

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

(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

取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全部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二: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2、悲又从何而来?

问题三: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化理解。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5、分析其次层“取与不取”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根据苏轼的心情是如何变化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的规律挨次来探究抓住线索

注意体会深刻哲理

结合生活体验深化思索生生合作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同学活动

老师活动

设计意图

质疑沟通就文本中词句含义、主旨理解质疑思索沟通依靠生生合作、师生沟通解决问题

训练同学质疑力量,教会同学读书

依同学实际和课堂准时效果敏捷掌控

学问小结

回忆旧知

加强识记

讲解“赋”的基本学问(见附录)

学问总结

学问小结

归纳整理

加强识记

重点字词(见附录)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词类活用

(1)名作状

(2)名作动

(3)意动

4、特别句式

宾语前置

学问总结

作业

背诵全文整理笔记

加强理解和记忆附录:

1、绝命诗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2、学问小结: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敏捷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纳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进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意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进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爽流畅的气概。《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3、学问小结

ⅰ一词多义

(1)适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

f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2)逝

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消逝)

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宣誓)

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逝)

d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3)曾

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4)虽

a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5)固

a固一世之雄也(原来)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d汝心之固,固不行彻(顽固)

ⅱ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

ⅲ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ⅳ特别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小报、确立研读小组等。五、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序幕:用美丽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一)、导入人生“最难耐的是孤独     ,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受。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芜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奇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日就让我来观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二)、朗读要求同学边听配音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随后沟通自己最宠爱的一句描写美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三)、研读争论: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冲突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二:取与不取(留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化理解。变不变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人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4、请同学从已学过的课文中,查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5、分析其次层“取与不取”取不取清风明月非吾之全部(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才智的百科全书。)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问题五: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文化遗产:书画成就:“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食文化(东坡肉等)酒文化(自酿养生酒)茶文化(自制紫砂壶)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为官政绩: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四)、反馈沟通1、结合这次“走近苏东坡”的主题阅读,谈谈你的阅读收获。2、老师用多媒体沟通自己阅读收获并作总结。老师的一点体会与同学共享:“人生最难抛的是荣华”。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辩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身外之物,如过眼云烟,不必强求。“人生最难耐的是孤独     ”。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孤独     中淡泊沉静下来,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孤独     也使苏轼在孤灯下写完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孤独     使苏轼如此漂亮。孤独     使苏轼真正地成熟。(五)、读写结合依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XX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其次段,留意文意贯穿。独上高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题记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洁而明白,时代给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在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二、苏东坡三、辛弃疾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轻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月,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要让同学在一上课时就集中精力、神情专注进入状态,自然地进入学习境地,激发同学深厚的学习爱好,并不是一件简洁的事情,我认为老师有必要在新课的导语上做细心的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同学的学习爱好、心情、留意状态等,使老师的授课能象磁铁一样吸引住同学的心魄,使他们对所学学问产生新颖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最喜爱利用诗文名句来设计一些既紧扣课文又富有文化文学品尝的新课的导语,能有益于提高同学学习的热忱,使他们能高效的接受学问,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综合素养。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高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布满诗情画意的语文味,体现出鲜亮的抒情格调,让同学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同学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例如在讲《跨越百年的漂亮》一文时,我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诗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句哀婉凄美的诗句一下子使同学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青春的稍纵即逝,接着同学也很自然地跟着老师的思路去探讨《跨越百年的漂亮》一文中的“漂亮”,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漂亮能跨越百年、得到永恒?阅读课文后,同学也就被漂亮的居里夫人不被上帝所给的美形所累,而是有大志,有大求,追求永开不败的美的宏大人格而深深感动。“‘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檫肩而过。’老师宠爱毕淑敏这位女作家是由于我有一次看到了她作品中用了的这句话。”这是我上《我很重要》一文时用的一句导语。富有禅意、布满哲理的语句一下子吸引了还在嬉笑的同学,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圣而庄重。他们对人生的思索的角度也就更深广了。我发觉不仅同学在学《我很重要》一文时很投入,而且课后对毕淑敏其它的作品也有所涉猎。他们在课前演讲、作文甚至周记中也喜爱常常引用到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的熟悉和感悟。又如我在上《前赤壁赋》时,用了XX年被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来设计新课的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孤独     ,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受。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芜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奇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日就让我来观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使同学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了“文章憎命达、穷而后工”等创作原则,给同学解读《前赤壁赋》供应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起点。接着老师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课堂争论的主要问题:黄州时期,苏轼面对荣辱得失是作出了怎样的理性思索,从而使他走出悲情?用富有文学文化品位的哲理性美文来导入课文,使整堂语文课也更具思想性。语文是一门布满诗意和.的学科,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文化和文学品尝。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学问、灵敏的思索力量去驾驭整堂课,还要有深厚的文化文学底蕴、娴熟的语言素养和良好训练机灵去细心设计新课导语。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是在规律语言、科学语言、文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美丽悦耳的语言。老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设计新课的导语,就能极大地唤起同学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篇3

前赤壁赋:苏轼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覆盖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非常欢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涯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哽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瘦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前赤壁赋》2022/11/01前赤壁赋:苏轼

文本

译文

原文

文本

我有些悲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光明星星稀有,一只只乌鸦向南飞行’,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密青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战胜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挡   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伴侣;驾着一只小船,举杯相互劝酒;寄予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艳羡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游览,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予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知不行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刺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容不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艳羡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假如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颜色,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人兴奋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相互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2022/11/01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篇4

【本讲训练信息】

一.教学内容:

《前赤壁赋》

二.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前赤壁赋》,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学问归纳总结:

苏轼(1037~1101)

(1)少年得志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与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与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其次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当时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看法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乌台诗案前后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一般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由于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又联系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老夫聊发少年狂”。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常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慢慢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防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名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恳求临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预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3)晚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舍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闻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满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由于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XX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四.课文分析: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

属(zhǔ):请,让,说。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覆盖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实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上天的神仙。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溯(sù):逆流而上。袅袅(niǎo):瘦长,形容声音动听悠长。嫠(lí)妇:寡妇。

译文: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非常欢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涯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哽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瘦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游览,抱明月而长终。知不行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愀(qiǎo)然:忧愁的样子。缪(liáo):盘绕。舳(zhú):船尾;舻(lú):船头。酾(shī):斟。槊(shuò):长矛。须臾(yú):片刻。

译文:

我有些悲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光明星星稀有,一只只乌鸦向南飞行’,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密青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战胜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挡   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伴侣;驾着一只小船,举杯相互劝酒;寄予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艳羡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游览,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予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藏(zàng)。肴(yáo):荤菜。适:享用枕藉:叠枕挤睡。

译文:

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刺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艳羡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假如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颜色,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兴奋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相互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分析: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冲突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变不变

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1、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人

2、客:无穷须臾变化(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辨。)

分析“取与不取”

取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全部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才智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

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总结文学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

附:《后赤壁赋》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动身,预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非常欢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2)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妙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日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外形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议 ,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3)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行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惊,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行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译文: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巡游。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巡游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外形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惊,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伤,感到恐惊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行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孤独     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犹如黑裙子,身上的白羽犹如雪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4)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巡游欢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突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3)思想内容不尽相同。前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情怀,后赋有因苦闷而超脱尘世的思想。

前赤壁赋在结尾处——静谧幽静,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现的是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消极中有一种开阔旷达。

后赤壁赋在结尾处——迷离恍惚,惊险,暴露出一派消极出世的态度

(4)写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谈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前后

秋景水月禅境清幽,光明的冬景山鹤幽情阴森,险峻

主客精神沟通日常生活浅表性

地点江中游山上游

说理谈论叙事记游

物各有主,风月永寸,最终一觉天明,心旷神怡道士化鹤,气氛神奇,

心情旷达暴露消极冲突的心情

【典型例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③杯盘狼籍

答案:①属通“嘱”,指劝人饮酒。②冯通“凭”,乘。③籍通“藉”,凌乱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①乌鹊南飞②下江陵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④顺流而东也⑤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⑦渺沧海之一粟⑧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案:①南,向南,名词作状语。②下,攻占,名词作动词③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④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⑤渔樵,打鱼砍柴,名词作动词。⑥侣、友:以……为侣、以……为友,名词的意动用法。⑦渺,以……为渺小,意动用法。⑧舞:使……起舞。泣:使……哭泣。使动用法。

3、分析下列句子划横线词语的高妙之处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一个“泛”字,写出了小船自由自在地飘浮于江面的情景,也正是心境的写照。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徘徊”运用拟人手法,给予明月以动态,实是小船飘浮于江流所致,更显现了对月夜美景的关爱眷恋之情。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答案:“横”字写出了白茫茫的雾气充满江面,是平视,是近景。“接”字是上眺,是远景,写出了月光波影充溢于天地之间。“横”“接”相映,描绘出秋江月色的全景,是大写意画,表现了心境的旷达、安静、欢乐。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纵”是小船的自由放纵,也是精神的自由放纵,写出了江流的湍急。“凌”是上升的意思,既写出了小船的轻捷,又引出了下文的想象。

4、解释一词多义

(1)如:纵一苇之所如:(2)于: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答案:(1)往。像。(2)在。从。

5、分析划横线词的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答案:①徘徊(古:明月渐渐移动。今: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②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妙抱负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1.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组是

a.举酒属(zhǔ)客斗宿(xiù)冯(píng)虚御风相互枕藉(jiè)

b.幽壑(hè)嫠(lí)妇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

c.扁(piān)舟匏(páo)樽蜉蝣(fúyóu)舳舻(zhǘlǘ)

d.酾(shī)酒横槊(shuò)更(gēng)酌窈窕(yǎotiǎo)

2.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义

七月既望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知不行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山川相缪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前赤壁赋()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d.其势弱于秦。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任意东西。d.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d.抱明月而长终。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何为其然也?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何以战?

5.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a.而又何羡乎?b.而今安在哉?c.何为其然也?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阅读语段,回答6~9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