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课件_第1页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课件_第2页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课件_第3页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课件_第4页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郭德芳2018.5.16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一、目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文件依据: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2.《普通外科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3.《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一、目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二、适用范围1.所有围手术期需要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Ⅰ、Ⅱ、Ⅲ、Ⅳ类)2.特别是I类切口手术和重点手术(《二甲标准》第7章第3节第(6)条适用的手术与操作)二、适用范围1.所有围手术期需要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三、内容(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四)考核指标(五)考核方法三、内容(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手术医生应准确填写切口分类(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预防用药指征:(1)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需要使用时医生应在病历中写明前述理由(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预(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如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此类手术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类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如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择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克林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者,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严格限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7.不同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见附件2.围术期预防用药.doc8.侵入性诊疗操作(如介入诊断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建议》(见附件3)。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输注时间较长,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择期剖宫产在胎儿娩出(断脐带)后即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抗菌药物。3.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外科、脑外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小时,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输注时间较长,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择期剖宫产在胎儿娩出(断脐带)后即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1.给药方法:(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抗菌药物。3.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外科、脑外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小时,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四)考核指标1.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I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的)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30%。其中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白内障手术、经血管途径介入等手术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有感染危险因素时可预防性使用。因专业和疾病谱不同,各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见附件4。(四)考核指标1.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各科使用比例心内科 12外三科 30外二科 15介入科 35外一科 30眼科 6外五科 50外六科 50外四科 90全院 30各科使用比例心内科 12外三科 30(四)考核指标2.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品种正确率均应达100%。3.择期手术预防用药给药方法正确率应达到100%,急诊手术围手术期需要预防用药者,应尽量遵循正确的给药方法。4.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外科、脑外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小时,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四)考核指标(五)考核方法院科两级管理:院级:每季度统计一次相关部门在院内公示未达到目标值时,按照医院《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等文件精神进行处罚。科级(一级质控):科室自查、反馈、分析、持续改进并记录。(五)考核方法I类切口手术(省厅上报数据)4.关节镜检查术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6.颅内(骨)肿物切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清洁,无植入物)7.白内障手术8.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冠脉造影、球囊扩张、导管内溶栓等)9.髋关节置换术10.膝关节置换术11.肾切除术12.肾上腺切除术13.心血管手术(腹主动脉重建、任何血管手术植入人工假体或异物,心脏手术、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心脏瓣膜手术I类切口手术(省厅上报数据)I类切口手术(《指导原则》中的I类切口)15.脑脊液分流术16.脊髓手术17.颌面外科(下颌骨折切开复位或内固定,面部整形术有移植物手术,正颌手术)18.截骨术19.骨折内固定术20.骨折内固定取除术21.腔隙植骨术22.脊柱术(应用或不应用植入物、内固定术)I类切口手术(《指导原则》中的I类切口)重点手术(《二甲评审标准》)1.腹股沟斜疝修补术2.甲状腺疾病手术(包括甲状旁腺)3.乳腺手术(乳腺癌、乳房成形术,有植入物如乳房重建术)23.半月板摘除术24.子宫摘除术25.剖宫产术26.阑尾切除术重点手术(《二甲评审标准》)说明早已按此执行部分有争议的内容近期会组织院内专家讨论,欢迎提修改意见考核以正式文件为准说明培训要求需要掌握1.外科医生2.麻醉医生3.介入医生科内培训按要求执行培训要求需要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课件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郭德芳2018.5.16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一、目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文件依据: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2.《普通外科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3.《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一、目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二、适用范围1.所有围手术期需要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病例(Ⅰ、Ⅱ、Ⅲ、Ⅳ类)2.特别是I类切口手术和重点手术(《二甲标准》第7章第3节第(6)条适用的手术与操作)二、适用范围1.所有围手术期需要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三、内容(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四)考核指标(五)考核方法三、内容(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手术医生应准确填写切口分类(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预防用药指征:(1)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需要使用时医生应在病历中写明前述理由(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预(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如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此类手术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类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一)手术切口类别及预防用药原则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如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择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克林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者,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严格限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7.不同手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见附件2.围术期预防用药.doc8.侵入性诊疗操作(如介入诊断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建议》(见附件3)。

(二)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输注时间较长,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择期剖宫产在胎儿娩出(断脐带)后即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抗菌药物。3.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外科、脑外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小时,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输注时间较长,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择期剖宫产在胎儿娩出(断脐带)后即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1.给药方法:(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抗菌药物。3.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外科、脑外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小时,停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给药方案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四)考核指标1.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I类切口(手术时间≤2小时的)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30%。其中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白内障手术、经血管途径介入等手术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有感染危险因素时可预防性使用。因专业和疾病谱不同,各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见附件4。(四)考核指标1.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各科使用比例心内科 12外三科 30外二科 15介入科 35外一科 30眼科 6外五科 50外六科 50外四科 90全院 30各科使用比例心内科 12外三科 30(四)考核指标2.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品种正确率均应达100%。3.择期手术预防用药给药方法正确率应达到100%,急诊手术围手术期需要预防用药者,应尽量遵循正确的给药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